2021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1页
2021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2页
2021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3页
2021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4页
2021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单元课程课时备注第一单元走近科学1.小小科学家2.小小工程师3.上好科学课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4.认识感官5.感官总动员6.借助工具观察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7.做个小侦探8.暗箱里的秘密9.树叶变黄了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11.衣食住行的变化12.轮子的故事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小学生的理想是长大了做一名科学家,课的一开始要围绕科学家展开教学,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爱听故事,容易感染的特点,开始上课时,通过图片视频讲述关于袁隆平、珍妮等科学家的小故事。以丰富形象的图画,栩栩如生的故事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很多小朋友平时在家里、幼儿园里玩过玻璃球,先让他们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然后再出示不同的玩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滚小球实验是小学科学第一个对比实验,因此实验前的指导尤为重要,这一教学片断就是通过老师演示(视频演示)实验步骤,让学生再次说明实验要点、注意点,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实验步骤,也让学生明白只能改变小球滚动的起始位置,其他一切都不能改变,这是做好对比实验的关键。实验前细致地指导,才能让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的效果。

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因为是第一次实验,所以孩子们肯定特别兴奋,因此实验前教师要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教师做好示范,也可通过播放演示视频让孩子们明白应该怎么做,只有让每一个孩子明白实验步骤,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实验过程中还要求孩子们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对一年级小朋友说要求比较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实验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提前在材料上进行处理。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2《小小工程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小小工程师》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走近科学》单元的第2课。教材从一年级小朋友们的认知水平出发,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先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做什么;第二个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工程师的杰作、作品。第三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去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这就意味着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设计,运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最后形成一个产品,同时还要让他们对产品进行展示、比较,并且和成熟的产品做比较,这样可以初步让学生对工程设计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怎样区别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这些问题,科学老师也不一定清楚。因此本课重在将学生引进科学之门,对未知科学引发无限的遐想和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得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以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课前准备:自制铅笔加长器: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以及PPT。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工程师的工作

1、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2、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小朋友请看大屏(画设计图、制作模型、维修机器、调试产品),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4副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结合图片、视频学生交流,汇报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为科学教学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孩子联想,唤起孩子以往的生活积累。

3、师:这些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师)

4、师:在我们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5.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工程师通常是对某一物体进行简单的设计,运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最后形成一个产品,这样的产品比之前的更好用。

7.你们是愿意做一个工程师呢,还是做一个科学家呢?

【设计意图】“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老师们也不一定清楚。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工程师更加侧重于设计、制造类型的活动,科学家更加侧重于观察、发现这些活动。

活动二: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师:我们生活中很多产品是工程师的杰作,工程师的杰作有哪些?(结合活动手册,辩一辩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电脑、跨江大桥、高铁,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等),

2、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归类:

家电:电视、洗衣机;

通讯:手机、卫星;

建筑:高楼大厦,园林;

交通:游轮、飞机;

机械:吊车、精密仪器。

【设计意图】:鼓励孩子大胆描绘,并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形式,增强孩子的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工程师的概念。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如,搭积木、造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

4、学生汇报

5、小结:我们拼装模型、测试赛车,虽然那些是玩,但这些活动其实就是小小工程师所做的事情。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煲灯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工程师的性质是以制造产品为目的的;而科学家的性质是什么?是发现自然的秘密。这两个显然是不一样的。

活动三:学做小小工程师

1、创设一个情景:出示一直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

2、学生汇报交流

3、师:老师这儿有一些材料: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小朋友们能不能来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设计意图】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有几点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就是给小朋友们的铅笔头要足够的短,因为只有足够的短,在设计的时候才能体现出铅笔加长器的公用性。

4、学生汇报,师讲解铅笔加长器的做法:

可以直接用纸卷成纸筒包在铅笔的一端再用胶带粘牢。也可以选择合适的管管径的粗细管或塑料管直接套在铅笔的一端。还可以利用一次性筷子或小木棒古城铅笔周围形成加长笔筒。

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请小朋友交流自己做得铅笔加长器

7、观察自己做的铅笔加长器和同学哪个好?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他们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比较的时候不是一味的说买来得好,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制作和设计的那个意义了。让学生知道买来的那个铅笔加长器一般都是非常漂亮的、结实的、耐用的,自己做的铅笔加长器不花钱,更环保。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

五、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工程师的工作:设计、制作、发现、改进

工程师的杰作:家电、通信、建筑、交通、机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环境与计算机,这个内容学生比较好理解,所有家用电器与计算机使用一样,基本是怕水、怕热、怕尘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想到家用电器的使用保护,基本可以简单带过。理解数据备份的重要性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我通过一台电脑来演示,在上面输入一些文字,然后让电脑突然断电,重新开机后学生发现电脑里面刚刚输入文字已经不在了,由此让学生理解了随时保存资料的重要性。通过对一些不同后缀名的文件来让学生对文件按不同类型、时间等方面对文件进行归类整理。在教学中,我增加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常用文件的认识,让学生对基本文件有一定的认识,便于学生对不同文件进行归档分类。通过本课,对学生进行安全使用计算机教育,并且让学生养成经常备份资料的习惯。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的使用规范,要注意正确使用计算机,特别是爱护学校的计算机,保护公共财物。3《上好科学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了解科学教室的功能,了解一些常用的实验器具。通过“比较水的多少”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质疑、验证和尊重数据事实的习惯,并意识到遵守科学课堂规则的重要性。制定并且愿意遵守自己制定的课堂规则,对科学课上的一些行为能够做出明确的是非分辨。教学重点:制定科学课堂规则。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主动遵守课堂规则。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细而高的瓶子,矮而粗的瓶子,蓝色墨水,量杯或量筒,抹布。教学过程:导入谈话:同学们已经上过两节科学课了,现在你们是不是对科学教室充满了兴趣,想去看一看科学教室到底什么样子?去之前,同学们先猜一猜科学教室都有些什么?学生大胆猜测并回答。(学生都对动手探索充满好奇,对科学教室充满兴趣。直接提问的方式导出科学教室并且通过猜一猜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二、参观比较带领学生参观科学教室。提问:对于科学教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可采用学生问答形式,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说明。关注以下这些方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归类摆放以便快速拿到实验器材)、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提问:通过刚才的互动,谁可以说一说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交流回答。(让学生自主参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能会问各种为什么,在提问和回答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科学教室的独特性,它更有利于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教师归纳小结。布局小结:大大的或组合的桌子团团坐利于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动植物标本、仪器、水、电开关等都与科学实验有关,利于动手操作。结合PPT介绍一些常用器材及使用注意事项。提问:这么多器材,怎样能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那一个呢?学生交流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归类、正确摆放和操作实验器材的好习惯。)三、活动:比较水的多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一个细而高的瓶子,一个矮而粗的瓶子,两个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染色的水。提问: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水多?怎样来验证呢?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可参与到小组讨论辅导,巡视帮助。鼓励尽可能多的不一样的验证方法)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完善。教师应尽可能地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材料(一样的高瓶子、矮瓶子、烧杯、量筒或量杯)。方法一、再找一个一样的高瓶子,将矮瓶子里的水倒入高瓶子进行比较。方法二、再找一个一样的矮瓶子,将高瓶子里的水倒入矮瓶子进行比较。方法三、找两个相同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入进行比较。方法四,找带有刻度的瓶子(量筒或者量杯),分别倒入两瓶水进行比较。小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实验不准确的小组可以讨论找找原因(是否在倒的过程中有水洒出,瓶子里是否有残留水没有倒干净,说明实验过程中操作规则的重要性)。随机拓展,教参对量筒量(杯)的使用不做要求,如果有学生提到,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正确对量筒(杯)里液面进行读数。让学生知道量筒(杯)可作为量化水的多少的器具。)(通过比较水的多少活动让学生明白规则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四、制定科学课的规则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好的行为?哪些不好的行为?为什么不好?学生思考回答。反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之前实验中自己的行为。辨析:(出示PPT)图片上同学的做法,哪些做的对,哪些做的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提问:如果让你给我们的科学课制定堂规,你认为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并制定班级科学课规则(出示PPT)。(1)轻声交流,大声汇报。(2)学会倾听。(3)正确取放、操作和归置实验器材。(4)人人参与,小组合作。(5)实验后收拾清理桌面。(6)未经许可不尝任何东西。6.提问:想一想,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学生在科学教室上课会处于不自觉的兴奋之中,他们是天生的探索者,对实验室各种器材充满好奇,想摸一摸,看一看。这就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让学生参与课堂常规制定,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定。)五、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思考回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2、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对所教班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树立创新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还要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总之,科学课教学创新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探究性学习。4《认识感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2017新课标版本的一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的起始课,主要认识感官和感官的各种功能。课的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1、明确什么是感官;2、认识各种感官的功能;3、知道一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学情分析1、前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感官”这个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他们对眼、耳、口、鼻、皮肤这几种感官的功能都有初步的认识。一年级的孩子对“观察”这个概念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用眼睛看”的层面上。2、年龄特征: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而且课堂的自控能力不够强,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暂,抗干扰能力较差。3、学习特点:一年级的孩子的天性是:爱观察,爱动手,爱做游戏,爱玩。设计说明1、教材处理(1)选取教材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把教学重点放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感官的功能上,把了解动物感官的内容做为课堂的拓展作业,下节课再反馈;(2)教材的顺序做了一定的调整。在教材中,先认识感官,再认识各种感官的功能,在我的教学中,我把第一个环节“明确什么是感官”,放到认识各个感官的功能之后,这样孩子前面的活动中,对各个感官的功能已经有所体验,再观察的器官,这样孩子的印象更为深刻。2、教法说明本节,我顺应孩子“爱观察,爱动手,爱做游戏,爱玩”的天性,精心创设的“去动物王国参加美食大会”的情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精心组织的探究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唤醒了孩子的观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分别用眼、耳、鼻、舌、皮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不同感官的功能,并在观察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描述物体的主要特征。教学目的:1、知道感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2、在感官观察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教学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等方面的特点。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森林视频、幻灯片、五官板贴、课题、观察板贴2、学生分组材料:(1)找动物:红色彩色笔(2)选地毯:两块不同质地的红地毯(3)每小组3份盒装水果、牙签、吸管、水果食物贴图;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激发兴趣1、情境导入:谈话: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这还有一位神秘的客人。瞧!它就是狮子大王。狮子大王来干什么呢?让它自己来告诉你们吧!2、播放狮子大王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森林王国要举行美食大会,我代表森林里的所有小动物来邀请你们参加!【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的迎合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特点,做到形象、直观、有趣,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关注教学的全过程。新课伊始,我从“狮子大王邀请同学们参加美食大会”导入,顺势引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直奔“认识眼睛的功能”而去,尽可能地为后面的正确认知——“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各种各样的获得周围信息的方式都叫做观察”而设计的活动腾出时间。二、认识各种感官功能(一)“找动物”,感受眼、耳的功能★看图片,找动物1、播放森林视频,师解说:不一会儿,森林到了,森林里的景色可真美啊!瞧!有高高的大树、红红的鲜花、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溪!2、看图片,找动物:森林到了,可是小动物们呢?我猜,它们一定是想跟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吧!有信心找到他们吗?请同学们打开科学课本第13页,看谁能快速找到隐藏在森林这个角落的小动物,用红笔圈起来,找到以后举手示意老师。3、学生汇报交流。4、认识眼睛的功能: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藏得这么隐蔽的小动物都找出来了,这要感谢我们身体中的一个器官,它就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有什么作用呢?(板贴——眼睛)★听声音,找动物1、谈话:森林里还有其他小动物吗?我们再到其他地方去看一看吧!找到了吗?不着急,我们竖起耳朵,仔细听,如果有发现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2、播放音频——猫、狗、牛、狮子、小鸟、公鸡、山羊、鸭子的叫声3、认识耳朵的功能:在刚才的活动中,是我们的哪个器官帮助我们找到其他的小动物呢?耳朵有什么作用呀?(板贴——耳朵)【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这两个部分是并列并且各自独立的小活动。本环节,我通过“找动物”这个情境,把“观察图片找动物”和“听声音找动物”两个观察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所选用的观察材料“动物图片”和“动物叫声音频”中的动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比较典型,容易辨认的,这样把难易适中的观察材料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尝试描述物体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一年级的小朋友描述水平比较低,在这个环节,我尽可能的为孩子搭设台阶,通过简单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动物的位置、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呈现出来,从而降低描述的坡度,树立描述事物的意识,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二)“选地毯”,感受皮肤的功能1、谈话:热情好客的小动物为了欢迎咱们,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仪式——走红毯!2、揭示任务:听说要走红毯,熊猫、山羊两位设计师一大早早早地送来了自己今年的最新作品,到底要选哪一块呢?狮子大王为难了!(播放狮子大王录音:我想:我要的红地毯不仅要美丽,还要让小朋友和所有光着脚丫的小动物们都走得舒服,可是该怎么选呢?)3、出示红毯:今天林老师把这两块红毯的样品剪了一些带来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帮狮子大王吗?(用手摸、用脚走、用脸蛋贴)4、学生体验教师巡视5、学生汇报交流6、提问:刚才的活动中,究竟是在告诉我们这两块地毯的信息呢?7、认识皮肤的功能:对了。在我们的手、脚、全身的各个部位上都覆盖着一个共同的部分,那就是我们的皮肤,皮肤分布在我们的全身,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刚才我们就是借助我们的皮肤来感受地毯的软硬、光滑粗糙的。8、提问:除此之外,皮肤还能够感觉什么?(物体的软硬、冷热、疼痛等)【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学,我延续前面的情境,创设了“选红毯”这个活动,通过“用手摸、用脚踩、用其他部位的皮肤摩擦”等多种方式,比较两块质地明显不同的地毯,学生在各种方式的与地毯零距离的接触中,体验皮肤的感知功能。(三)“闻美食”,感受鼻子的功能1、谈话:孩子们,你们帮了狮子大王的大忙,狮子大王高兴极了,红毯一走完,就给你们送美食来了。2、提问:瞧,狮子大王为同学们准备的第一道美食就藏在三个盒子里,有谁能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知道盒子里装的什么食物?(用鼻子闻)3、提问:你准备怎么闻?4、介绍正确的闻法。演示:科学课应该这样闻:我们的鼻子要离要闻的物体大概一个拳头的距离,然后用另一只手往鼻子方向扇。这样,扇过来的风便可以把要闻的物体的气味送到我们的鼻腔里。5、学生示范闻,全班一起做闻的动作6、闻美食,猜美食:接下来,请同学们轮流用鼻子闻三个盒子,闻完以后,在1、2、3号盒子上贴上你闻到的食物的贴纸,贴好了举手示意老师。7、交流闻的结果8、提问:刚才用什么办法猜出盒子里的食物呢?板贴:鼻子闻9、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我们的鼻子有什么作用呀?(闻香臭)(四)“品美食”,感受舌头的功能1、谈话:好了,看着这些美味的食物,有人开始偷偷的咽口水了,想尝尝吗?2、提出要求老师有几个要求:(1)每个盒子里都有六份食物,每人只能尝一份;(2)吃的时候小心点,别让牙签扎到嘴巴;(3)仔细品尝这些食物的味道,吃完以后和在座的老师分享;(4)吃完以后,把牙签放进盒子里,盒子放进材料篮。3、学生交流食物的味道4、提问:这次,又是那个器官在帮我们的忙啊?(舌头)5、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舌头除了可以尝酸甜,还可以尝哪些味道?(苦、辣、咸)6、安全教育:刚才在老师的允许下咱们借助鼻子闻出了美食的气味,借助舌头尝出了美食的味道,科学课上,如果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能不能随意的闻和尝呢?【设计意图】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在教材中也是并列的两个活动,我也用情境把它们串在了一起,让学生通过“闻美食——猜美食”感受事物的气味,通过“尝美食”感受事物的味道。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所选用的美食的材料必须是气味和味道有明显特征的,学生容易猜,也容易描述的,我选择了“百香果、菠萝、柠檬”,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观察的难度,又保护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三、认识“感官”,明确“观察”的概念1、小结:我们到大森林里走了一遭,都有哪些器官共同参与信息的获取?(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2、解释感官的概念:我们把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这些能够感觉事物信息的器官叫做感官。3、请小组成员两人一组互相指认一下自己的这五种感官。4、完成练习:师:这五种感官都能做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活动手册第4页,把人的感官和它能做的事连起来。5、揭示观察的概念:把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皮肤感受,这些所有的可以获取信息的活动我们都叫观察。【设计意图】从感官的功能的体验活动,到抽象出“感官”的概念,再到揭示“观察”的概念,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设计和教学,是符合儿童的“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它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又让“观察”概念的建构水到渠成。四、拓展延伸,了解动物的感官1、提问:看着聪明的我们一次一次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狮子大王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说:“小朋友们,你们的感官可真厉害啊!那我们动物的感官是不是也能像你们那样,能接受各种信息呢!”2、拓展: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上咱们没有办法解决狮子大王的这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带着问题回家思考,下节课再来交流,今天咱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跟后面的老师们再见!【设计意图】科学课堂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内的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本环节从狮子大王的问题——“我们动物的感官是不是也能感受事物信息呢?”引开来,让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动物的感官,在通过视频补充,课后资料的查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认识感官》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本课主要是三个大环节:认识感官;知道感官的作用;了解动物也有感官。课堂伊始,我采用猜谜语激趣导入:“两间房子一样宽,大门常开也常关,房里能容千万人,不容沙子在里面”。学生一下子就猜出了谜底: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观察外面的世界。眼睛是万能的吗?接着出示一杯白醋和一杯白开水,让学生观察确认哪一杯是白开水,哪一杯是白醋。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我们不能靠眼睛观察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用鼻子去闻,进而知道鼻子也是感官。可是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怎么也想不到鼻子,有的满怀信心:左边是白醋,右边是白开水。有的反驳:右边是白醋,左边是白开水,在这里纠结了很长时间,我当时直接被他们牵着走了,一直想让他们说出我心中的答案,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出现两种答案时,已经告诉我用眼睛是不能确认的,我只需“见机行事”告诉同学们:你看,通过眼睛观察还是不能确定哪一杯是白开水,哪一杯是白醋。这两种液体颜色状态一样,但是气味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闻一闻?这样的提问学生一下子就能想到鼻子,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眼睛、鼻子、舌头、耳朵以及皮肤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很强,特别好动。所以科学课学生的激情都很高,纪律很难把控,如何做到“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课前一定反复强调:一切听口令。从一年级开始要给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举手回答问题,知道善于倾听,知道小组间的合作等。我这节课拖堂了,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行,课前没有给他们立下规矩,也没有特别强调纪律,课堂中也没有激励措施,导致学生“活而乱”,因此,自己思路也乱了,整节课讲的不是很流畅,时间也没控制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知道,一堂成功的课就是用心反思、不断完善,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反思中不断去积累,去追求更大的进步。我想,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挑西瓜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3.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实验材料:纸杯3个,菊花茶、绿茶、红茶适量,热水1瓶(教师课前泡好茶叶,稍凉后倒入学生品茶杯中),火柴1盒(教师点燃蜡烛)学生实验材料:每组品茶杯3个(1-3号贴好标签)、蜡烛1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直入课题1.前面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感觉器官,那我来考考大家,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眼睛了?鼻子了?舌头了?(不能随便的闻和尝)皮肤了?2.这些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设计意图]直入课题,把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在后面的探究,让他们体会综合利用感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判断。二、创设活动,品尝茶水1.老师这里有三杯饮料,首先大家看一看、闻一闻,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闻的方法)3.分享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4.提问:这三杯饮料有哪些不同呢?(看:颜色不同,闻:气味不同)5.我们通过看和闻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有争议,那我们就需要来做一件大家最喜欢的事——尝。6.但在尝之前了,老师有两个小小的要求。首先每一组派一个同学把这三杯饮料细细的尝一口;接着让刚才尝的同学把眼睛蒙起来,然后小组其他同学挑一杯让他尝一尝,看看他能不能尝出几号;接着还有,不光要把眼睛蒙起来,还要把鼻子也捏紧,然后再挑一杯给他尝一尝,看他能不能尝出是几号。老师的要求听懂了没有,举个手。7.老师有几个问题考考大家:(1)几个人尝?1个人尝(2)尝几次?尝3次(3)这三次有什么不同?要按步骤做,不能一下子跳到第3步,什么现象要记在心里,等会讲给全部人,看谁讲得最清楚、最仔细。8.等下我来发眼罩,从上课到现在谁表现最好,眼罩发给谁,谁负责来尝。9.学生分步骤实验。适时表扬,指导学生实验时注意安静、有序。注意要等实验员带上眼罩再拿杯子。10.谁愿意来将这个有趣的活动讲给大家听了?蒙上之后是不是一次就猜对的?捏住鼻子之后呢?1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又一次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观察周围的事物,有的同学很厉害,但有的同学在蒙住眼睛、捏住鼻子的时候我们判断就会出现一些困难,这说明我们的感觉器官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的,这才能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设计意图]品茶的过程是学生熟练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感官具有不同的作用,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才能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活动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充分的感知、充分的表达。三、联系生活,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综合运用的能力。2.首先老师要给大家换个器材,(出示蜡烛)这是什么?这个蜡烛能不能尝啊?3.拿到以后,请你除了尝以外,运用其他的观察方法来观察一下。(回收前面器材,调换蜡烛)4.学生分组观察蜡烛。5.学生汇报: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6.想不想把它点燃,但是点燃之后有火是有些危险,每一个小朋友要控制好自己,能不能用手去摸?我们可以尝试着慢慢的靠近。然后我们再一次用观察方法来观察一下。7.老师为学生点燃蜡烛,学生观察点燃后的蜡烛。8.学生汇报点燃后有什么新发现。(外形变化、温度变化、气味变化)9.再来看看吹灭以后的蜡烛有没有变化呢?[设计意图]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但观察蜡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却是陌生的,让学生综合利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对于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具有很好的作用。四、实践应用,挑西瓜1.过渡:我们的孩子真能干,发现了很多东西。现在老师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难题,这是我们夏天最喜欢吃的。这么多西瓜,我怎样挑一个好吃的,老师可烦恼呢。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或经验啊,来教教老师。2.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方法。(看花纹、瓜蔓,摸手感要光滑。听声音,垫重量)3.看样子,就挑西瓜这件小事,我们都要看一看、要听一听,要摸一摸,要用到很多的感觉器官。4.(有条件准备西瓜)请小能人帮老师挑一挑。5.学生挑西瓜,说说自己用的方法。[设计意图]挑西瓜,孩子们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但怎么挑却是个问题,如果可能,最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挑一挑,这样他们对于感官的综合运用会有更多的印象。教学反思:本课苏教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前一节分类认识各种感官基础上的综合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需要同时动用各种感官,并在活动中尝试发现事物的更多特点,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本上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让学生辨别菊花茶、红茶和绿茶。活动二是观察点燃前后蜡烛的特点。主要通过这两个实验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生活的调查,得知北方学生对品茶这一活动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考虑到一年级正是以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离开兴趣这个基础点,单调的讲授与脱离学生体验的实验将会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体验不到收获的喜悦与成就的自信。所以,在深入调查学生生活,与学生谈话的基础上,我最后决定用猜一猜游戏,选取学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且有一定接触的果粒橙、芬达、可乐、白醋、糖水、水等来进行探究活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个举措是收到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成效。现把对这节课的反思归类如下:一、树立课堂规矩意识,构建有趣有序的科学课堂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他们自我表现欲强,个人的自控力不足,让他们能够安静5分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是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场面更是难以控制,如何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为我所用,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则是关键的第一步。我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选取他们熟悉的口令来做为课堂上师生之间规矩的号令,明确令下动禁的要求。其次采用分组得星的方式规范个体,并且要求如果违反号令将会为小组减星,用这种方法提醒学生,遵守规定与规矩是保证课堂秩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团体合作的需要,让他们在无形中树立团体荣誉感的责任意识,激发起他们小小的争胜心,即谁也不愿意成为小组中托后腿的那一个的人,这个方法从而让课堂提问变得有序。通过课堂实际教学检验,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为了给本组得星,每个学生的坐姿、举手发言、回答问题都变得整齐而清晰,有效的课堂秩序为高效的课堂提供了保障。两个实验活动都活泼而有序,认真而激动。学生的观察力、包括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都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二、激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理趣课堂”是我们科学大师所提倡和研究的方向,让我们的科学课上起来既能让学生轻松地甚至是不自觉的就学到了知识,明白了原理,还能不断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保留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合作力等科学态度。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直把理溶于趣中。活动一:猜一猜比一比,看谁感官最敏锐?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小眼睛都盯着我托盘上的6个杯子,他们通过观察很快就区分开了。我让学生学着用“我用……(感官)观察到几号杯子是……,因为它是……”的语言句式来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这样问题的设置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探究体验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自然而然地渗透了“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通过真实案例让他们明白未知东西不能随便闻和尝。活动二:我首先把蜡烛装进透明塑料袋,让她们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由于买的蜡烛是那种只有1厘米高的生日蜡烛,又装进了塑料袋,学生还真没看出来,有猜果冻、清凉油的,甚至有猜纽扣的…...当然也有猜蜡烛的。这个观察猜测环节就跟魔术一样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我分组发下去,让他们仔细观察,用“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方法,推断并最终揭秘是蜡烛。其次,再观察点燃前后蜡烛的特点。这个环节教师激趣,学生以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观察整个过程,并交流出观察结果。三、提升实验组织秩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实验的材料都是各种液体,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太差,恰逢冬季,怕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液体洒落,弄温衣服,所以活动一这个环节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为了照顾到更多的学生,课堂上我走动得多,实际教学过程耗时有点长。应考虑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幻灯片和实物两种方式进行观察,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学会观察并自己在活动中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尽量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在活动动二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很有兴趣,观察也很仔细,但也有部分学生把活动任务置之脑后,沉迷于玩的现象;活动中还存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一组学生在吹蜡烛环节直接把蜡油吹得满桌都是,这些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都有对日后的课堂活动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争提升实验组织秩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低段学生的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与推进的地方,我们只有力求做得更好。6《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的最后一课,承接前面《认识感官》和《感官总动员》两课。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当感觉器官无法直接观察并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工具观察,实现感官的延伸,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的,由此设计了第一个观察指纹的活动,其次是听诊器听心跳声活动,最后是了解更多的观察工具。学生有了前两课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一年级学生对本课涉及的工具,会略有一些了解,但是未必亲自使用过,甚至很少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进行有序地科学观察活动。因此,学生在本课的观察探究活动中,探究欲望会更强,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品质和观察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这样的教学良机,组织好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教学难点:会比较用工具观察和感官观察的不同。教学准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想在我们人体内可以用哪些感官来观察周围事物。2、学生思考。(指名汇报: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评析】导入环节是引领学生对认识感官和多感官联系在一起观察的总结和归纳,因此在开课伊始,有必要调动学生已有的、已学的知识,教师有了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有目的的开展好下一阶段教学,并为下一个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一)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指纹纹路。1、用眼睛观察自己10个手指肚上的皮肤,有什么发现。2、学生观察后,汇报手指上有指纹。3、这些指纹的纹路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继续观察、描述。4、教师点拨:要想把指纹上的皮肤,观察的更清楚些,你能想到什么办法?5、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供工具,比如放大镜、显微镜。6、教师讲解:我们先借助用放大镜来观察,并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7、学生小组内活动:用放大镜继续观察指纹。8、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9、教师点拨:如果再利用显微镜观察指纹,还会有什么发现?教师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0、学生分组活动。(用显微镜继续观察指纹)11、提问:刚才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大拇指?用这三种方法观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1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运用工具观察,会更细致,能扩大人的视野范围)【评析】这一环节内容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使用专业科学工具观察事物的体验和机会很少,尤其是用自己的感官和专业科学工具去观察自己的感官机会更少。所以让学生从观察手指指纹进行本课的第一个观察活动,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和好奇,同时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只凭眼睛去观察是不全面和细致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借助工具来观察。进而学生会真实地感受到使用观察工具的优势,明确使用工具可以提高观察效果。(二)用耳朵和听诊器听心跳。1、教师讲解:刚才的活动我们用眼睛观察了手上的皮肤,十指连心,你听过心脏的跳动?(没有)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想)用什么感官来听?(耳朵)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听心脏的跳动?(听诊器)2、教师讲述:人体心脏的位置(左胸腔内);用耳朵听的方法以及听诊器的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活动。4、提问:用耳朵听和用听诊器听有什么不同?5、学生汇报:用耳朵直接听不是很清楚,用听诊器听非常清楚,会听到“怦怦”的声音。6、教师小结:看来借助工具来观察事物,会拓展我们的感觉功能,解决很多难题。【评析】此环节利用对比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的不同,让学生再次亲身体验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听觉功能,发现使用工具的好处。同时为上一个环节使用工具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三)了解更多的观察工具可以延伸人的感觉功能。1、教师讲解: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制作了哪些观察工具来为我们服务的呢?2、学生汇报。(眼镜、耳麦等)3、组织学生学习书中20页的资料。4、学生交流:这些观察工具的用途。5、教师补充:这些工具的使用延伸了感官的功能。【评析】学生通过认识更多的科学专业工具,使学生知道工具大大延伸了人体不同感官的功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三、课堂小结与练习1、教师小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都认识了哪些工具?(学生汇报)回家找一找,自己家中有哪些观察工具。2、出示:弓形、箕形、斗形指纹图,让学生连线。【评析】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工具的回顾与总结,以及指纹的连线练习,使学生对利用工具观察的好处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详细梳理各种工具对应的感官延伸。板书:片断赏析1、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指纹纹路师:观察自己的小手,看一看自己的手指指腹部位,你发现了什么?生:有纹路,有线条,有圈圈,细细的线,看不清。师:用什么工具可以使我们看得更清晰?生:放大镜。师:(拿起放大镜)谁用过放大镜?能给大家讲讲如何使用?生:一边演示使用,一边讲解。师:把放大镜放在大拇指前面,慢慢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不要碰到镜片,再次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注意:放大镜不能对着太阳看。)生:指纹是向一边开口的,椭圆形的;指纹是一圈一圈的,圆圆的;指纹是弓形的。师:边画图记录边小结,一边开口的,叫做箕形纹,像弓一样,叫做弓形纹,像圆圈一样,叫斗形纹。师:这么小的指纹都能被你们观察到,如果再看得细致些,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生:显微镜师:(出示简易显微镜,演示显微镜使用方法)谁能说一说显微镜如何使用?生:观察、思考,讲述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师:使用显微镜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黑黑的小点,看到纹路高高低低,有粗有细。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活动,谁能讲讲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事物和不使用这些工具观察事物有什么不同?生: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更清楚、更细致。【评析】这一环节内容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使用专业科学工具观察事物的体验和机会很少,尤其是用自己的感官和专业科学工具去观察自己的感官机会更少。所以让学生从观察手指指纹进行本课的第一个观察活动,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和好奇,同时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只凭眼睛去观察是不全面和细致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借助工具来观察。进而学生会真实地感受到使用观察工具的优势,明确使用工具可以提高观察效果。2、用耳朵和听诊器听心跳。师:课件出示图片(医生用听诊器看病)。师:大家都去看过医生吗?生:看过。师:你们知道医生为什么要用听诊器给你们看病吗?生:听诊器能听出心脏跳动的次数。生:用听诊器听得准确。师:也就是说使用听诊器这种观察工具能帮助我们听得更清楚,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示范听诊器使用方法,使用听诊器时,通常放在左胸部靠右下方人体心脏的部位。生:使用听诊器相互听心跳声音。师:谁来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生:听诊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听清楚心脏跳动的声音。【评析】此环节通过对比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的不同,让学生再次亲身体验使用工具,会大大延伸听觉功能,发现使用工具的好处,同时为上一个环节使用工具做了进一步的拓展。教学反思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主要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每一个探究活动之间联系有层次,有递进,更是训练学生感官观察的主线。从课堂实施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3个探究活动中,探究时间比较充裕,活动内容能较好地训练学生得观察能力、观察品质,有效达成活动目标。活动看似简约,但内涵确很丰富,充分地体现了有结构的材料,促成有意义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一次大胆尝试。一年级孩子虽很小,但是只要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就能落实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学细节和教学环节上。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以下问题,应该注意并改正。

组织学生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观察效果不一样。在介绍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时,尽量让学生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规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细节,而是侧重于体验用观察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在学生体验了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楚之后,使学生继续体验工具还可以帮助人们听得更真切。

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看到的不一样的情形,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活动中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第二个活动,除了比较眼睛观察到的不同,还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第三个活动,认识各种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除了在教学方面的问题,还有课堂氛围应更加活跃些,让学生能在乐中学,而不是机械的去接受知识。7《做个小侦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个小侦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对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猜想。本节课按照逐级渐进的原则,逐层展开四组教学活动。依次是:原因唯一的简单猜想活动、情况多样的猜想活动、在玩碰碰球中进行猜想、阅读资料。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相对复杂情形的猜想活动,让学生知道要根据看到的事实,像侦探一样进行猜想,并且学会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情分析】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但是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刚进入小学不到三个月的一年级新生,他们既迫切需要学习如何动脑思考,也需要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方法指导。【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在学生的分析、归纳、判断、创造等思维活动中知道猜想的思考过程。科学探究: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科学态度:通过实践活动,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想活动,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依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猜想。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动画视频、ppt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ipad应用学生分组材料:15组五球碰碰球。(即牛顿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以“黑猫警长”引题师:小朋友,我发现每次玩破案游戏时,大家都要当侦探,为什么呀?师小结:侦探非常聪明,用自己的智慧破了不少案子,今天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黑猫警长听说了小朋友个个都是高手,所以它任命我为探长,任命你们为小侦探。2.(板书)同学们,你认为做个小侦探应该具备什么条件?3.(一张张出示图片,一张张去猜想原因)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为什么这么想?评析:此环节可以及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猜想力。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师以一个小故事引出被破坏了的蜘蛛网图片)提问:谁破坏了蜘蛛网?小朋友,请你来当一次小侦探家,想一想会是谁呢?你为什么这么想?(学生可能回答“蜘蛛”)2.提示:除了它的小主人蜘蛛,还有可能是哪些顽皮的家伙呢?3.你最认同谁的猜想?[4.师:雪地上又来了一些小家伙,让我们来猜一猜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提示:脚印的大小、方向、间距、形状等方面观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呢?5.(出示活动手册的图片继续猜想):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谁能猜想一下,编一个小故事?评析:让学生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进行猜想,对可能发生的多种原因进行猜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巩固新知尝试应用师:同学们,科学家牛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讲清实验设备、如何使用、如何记录记录单(指导记录单的记录方法)。进行第一次实验:同学们,猜想一下,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学生进行猜想)猜想对不对呢?用实验来验证吧。接下来,小组共同进行第二、第三次实验。要求先猜猜再试一试。同时做好记录。(提示:一定要让小球停止后再进行操作。)小组同学汇报交流,展示记录表,同时粘贴到黑板上。通过几次实验,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播放可暂停的碰碰球撞击的录像。师总结: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要去验证。评析:此活动分为三步,层层递进。发现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经过验证才能知道是否正确。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要求还需要老师给于孩子们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小组内交流,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锻炼了实践应用能力。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出示恐龙灭绝图片)同学们,猜一猜曾经称霸一时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你是怎么想的?科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90多种假设)2.课下去搜索恐龙灭绝相关的资料。3.生活中处处有猜想的影子,只要你敢想敢去尝试,就会成为一名小侦探家。评析:恐龙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动物,也比较好奇。通过阅读,知道其实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也会进行猜想。同时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教学片断赏析】“活动一猜想图片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学片段赏析师:(播放黑猫警长破案片段)同学们,我发现每次玩破案游戏时,大家都要当侦探,为什么呀?生:因为侦探可以破解难题……师:侦探非常聪明,用自己的智慧破了不少案子,今天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黑猫警长听说了小朋友个个都是高手,所以它任命我为探长,任命你们为小侦探。(板书课题)同学们,你认为做个小侦探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生:要多思考、多动脑……师:那我们就来帮助黑猫警长解决问题吧!(一张张出示图片)看这张图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生:我想应该是风把蒲公英吹走了吧。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师:来看看这张图片,青菜叶上的洞又是因为什么?生:小虫子咬的。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生:可能没有喷农药……师:小狗吐舌头呢?你为什么这么想?生:因为天气太热了。夏天的时候我看到了小狗常常把舌头伸出来……师:你们都会根据图片的事实进行猜想,看来都有成为小侦探的潜质。评析:生硬的一问一答,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不能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动画引入,趣味激发,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进行猜想。“活动三玩碰碰球实验”教学片段赏析:师:同学们,科学家牛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师:老师来介绍下实验设备、怎样使用、如何填写记录单。师: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实验。同学们,猜想一下,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生:可能其他小球都动了。师:猜想对不对呢?用实验来验证吧。谁来说说实验结果?生:最左边使一个球飞起来,打到另外几个,可以使最右边的飞起来。师:接下来,小组共同进行第二、第三次实验。拉开两个、三个球又会怎样?要求先猜猜再试一试。同时做好记录。(提示:一定要让小球停止后再进行操作。)生: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师:通过几次实验,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我们来看看可暂停的碰碰球撞击的录像。师:同学们,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要去验证。评析:一年级学生的实验、小组合作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指导,尤其是在一起进行猜想时,难免会你争我抢,意见发生分歧,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点拨和提醒。7.做个小侦探观察-猜想-验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让孩子能够通过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经过猜测和推理,得到合理的根据。题目“做个小侦探”一出,孩子就很兴奋!我问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侦探吗?孩子们说:就是警察;就是破案的人;抓坏人的;就是什么都能猜出来的……我说,那要想做个优秀的侦探,要怎样做啊?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有亮亮的眼睛,不然看不见小偷,要认真听;要动脑筋;要跑得快;要r会开飞机……答案五花八门,童趣溢于言表,我忍俊不禁,笑着说,同学们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优秀的侦探,那这节课,就来看看谁能做个优秀的小侦探了!第一幅图(图1)出示后,我先让孩子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蒲公英飞走了,有的说看到风吹走了蒲公英。接着我又出示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在表达中,孩子逐渐发现,蒲公英飞走是现象,而可能是风吹走的,就是猜想。在孩子明白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猜想以后,我又让孩子继续用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林子涵说我猜是因为一阵风吹来,所以蒲公英的种子就飞走了。隋佳言说,我猜是因为有人拿着蒲公英跑,所以蒲公英的种子才飞走了。王泽说,我猜是因为有空气,所以蒲公英的种子才飞走了。看看孩子们的小脑瓜里有多么丰富的联想啊。表达虽说五花八门,却更显童心丰富多彩,他们的叙述有条理了思维也会越来越顺畅,而且谁知道科学的种子会不会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扎下根去呢。第二幅图出示以后,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我看到一些白菜;有的说我猜想是因为有虫子吃了白菜,所以白菜上才有洞。有的说我猜是因为有老鼠吃了白菜,所以白菜上才有洞……第三幅图出世以后,是一只伸着舌头的小狗,我让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到了什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显示了他们的大脑还真装了不少科学,有的孩子说,因为天气热,所以小狗才伸舌头;有的说,因为夏天来到了天气很热,所以小狗才伸舌头;还有的说我才深味小狗刚刚跑了很热,所以才会伸着舌头散热……孩子们的发言争先恐后,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他们的投入和热情也感染了我,我问他们,你们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知识啊,老师有的都不清楚呢,孩子们说我在家里经常看书,我是从书上知道的,还有的孩子说,这是爸爸妈妈告诉我的;还有的孩子说,我喜欢动脑筋,还有的说,我听到其他同学的回答,就受到了启发。在观察第四幅图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更是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的孩子说,我猜想这是两只小动物,他们遇到一起以后,其中的一只和另一只发生了争斗,一只小动物把另一只小动物吃掉了以后就独自走了。我猜想这两只小动物跑到一起在玩耍,他们玩了一会儿以后,一只小动物就背着另一只小动物走了;还有一个孩子说一只小动物在雪地里走着走着就冻死了,另外一只小动物来了以后看了看就自己走了,但是这种回答另外一个小童,另外一个同学表示反对,他说这里面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脚印,证明这两个小动物都是活着的……看,孩子们的回答中既有非常理智的判断,又有爱心满满的叙述,还有有条有理的争辩和质疑。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们的思维的活跃,孩子们的善良,还有孩子们的理智,在课堂上,我们真的要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时空让给孩子,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孩子,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孩子们在课堂上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8《暗箱里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由于这个单元将落脚点定位于猜想与验证的思维活动,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科学探究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过程,因此,对于贯穿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而言,本节课处于关键的基础位置,它能为学生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必须的基础。本课教学内容遵循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由感知现象、认识事物、拓展视野三个相连的活动依次展开。其中感知现象——兔子逃跑路线;认识事物——知道什么是暗箱,知道怎样解暗箱并尝试;拓展视野——日常解暗箱。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重在引导学生感知现象,意识到在自然界中暗箱客观存在。这个活动取材于童话故事。既让学生猜想内部结构,也是在引入暗箱。山,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便打开的自然界的暗箱,告诉他们只能通过信息猜测内部结构。此活动的本质就是一个解暗箱活动,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到解暗箱上来,并为下一步学习怎样解暗箱做好铺垫。课文中介绍暗箱和怎样解暗箱的一段文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表现为以土山为例,说明什么样的情况为暗箱;启下:表现为介绍解暗箱的方法。此活动介绍解暗箱的其他事例,重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需要解暗箱的情况。此活动指导学生解暗箱,即知道什么是暗箱和怎么解暗箱。此活动重在指导学生认识事物。课文在此选取了三个事例进行介绍,力求兼顾多个方面。其中,第一个事例事学生们较熟悉的生活实例;第2个是工业事例;第三个是科技事例。二、学生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到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朦胧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引领学生会探究、会思考,逐渐的认识科学的本质,为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由于此时的学生刚上一年级不久,在活动中很难用语言将猜想结果表达清楚,所以,课文安排学生用画线路的方式来表达兔子的逃跑路线。学生可能会画出不同的样式,只要其符合路线“一分为二”的原则即可。本活动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动手、动耳猜测暗盒里的情况,教师应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活动,就是猜测小药瓶里有什么,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引领学生明确猜测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后续的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让小球在盒子里滚起来;动作快好还是慢好;用什么来感觉提供一些方法指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是在产生争议的时候,学生总试图打开暗盒。对此,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不能打开暗盒,并在学生解暗箱的过程中给予提醒。另外,学生解此暗箱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觉,要提醒全班学生尽量保持安静。在教学中,不必只限于介绍课文中提及的三个事例,可以补充一些学生能理解的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例,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度。课文介绍的第1个解暗箱事例,学生有体验,可让学生发表意见为主;第2、3个事例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知道,需要教师给与解说或做演示实验、播放相关影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道可以依据获得的某些信息,分析、判断出“暗箱”内部的大致情况。2、通过猜测兔子逃跑路线活动,运用讨论法、分析法,绘制出洞穴的连通方式,并说明理由。3、通过猜测药盒里是什么,运用生活经验判断药盒里的东西是大米。4、通过解暗箱活动,运用分析、猜测、推理等方法,绘制出暗盒里的布置图。5、感受解“暗箱”活动中的神奇、不确定、期盼等复杂心情下的心理变化,体验反复猜测、验证、推理、揣摩等过程的快乐与纠结。意识到科学的“解暗箱”方法在人们日常工作中很重要。6、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参加解暗箱活动,并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猜测和想法。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判断暗盒内部的大致情况难点:如何运用分析、猜测、推理、经验等方法判断暗盒内部的大致情况,并说明理由五、教学用具1、学生准备:彩笔2、教师准备:PPT课件、里面装大米的小药瓶、记录纸、里面有障碍物的暗盒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视频播放动画(小工程师工作的场景)这些小工程师在做什么?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回顾一下工程师的工作程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白班展示玩具赛车的图片①同学们,你们玩过小赛车吧,当小赛车出现故障的时候,你们可以怎样办,你们都有哪些解决的方法。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白班展示小赛车的拆卸图片。我们如果要对小赛车的内部进行诊断和维修,就必须把小赛车拆卸,查找出现故障的原因,以便进行维修。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的电动玩具车导入学习,意图就是让学生了解电动玩具车出现故障可以利用拆卸,发现内部事情,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二)初探猜测:1、白班展示小兔子的逃跑路线①同学们,这是一个大灰狼捉小兔子的场景。当小兔子看到大灰狼后,小兔子就迅速的逃到山洞里了,小兔子为了不让大灰狼捉到,小兔子在山洞里的逃跑路线是怎样的?②学生猜测,并在纸上画出小兔子的逃跑路线。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像小汽车这样,可以打开进行探究,所以设计了小兔子逃跑路线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解暗箱。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重在引导学生感知现象,意识到在自然界中暗箱客观存在。这个活动取材于童话故事。既让学生猜想内部结构,也是在引入暗箱。山,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便打开的自然界的暗箱,告诉他们只能通过信息猜测内部结构。2、猜测小药瓶里有什么①给学生提供一个密闭的小药瓶,在小药瓶里教师事先装入了一些大米。②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进行猜测,在猜测的时候注意什么,怎样汇报自己的猜测结果。③教师发放猜测需要的用具。④学生小组内进行猜测活动。⑤汇报自己的猜测结果。⑥师生总结,猜测小药瓶里有什么是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的。⑦教师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大米、绿豆、黄豆的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猜测。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认识解暗箱过程中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设计了小药瓶里有什么的活动,给学生一个猜测并提供验证的机会。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一个未知的探究领域,对自己的探究充满了好奇,同时又迫切的想知道自己探究的结果,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既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探究结果,又可以明确有些探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三)尝试暗盒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一些东西,并不像小药瓶这样,我们猜测完了可以打开的,比如小兔子的逃跑路线是怎样的,我们就不能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结果把山给铲平了。可能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永远不可能打开的,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又如何解决呢?①给学生提供一个密闭的不透明的暗盒,暗盒里教师事先放入一个玻璃球,同时设置好障碍。②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进行猜测,在猜测的时候注意什么,怎样展示自己的猜测结果。③白班出示研究暗盒的一些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④教师发放猜测需要的用具。⑤学生小组内进行猜测活动。⑥汇报自己的猜测结果。⑦同学们你们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猜测的。2、师生总结,猜测暗盒里玻璃球的滚动路线可以用:眼耳手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去判断,也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使我们的猜测能够最接近事实。设计意图:这个解暗箱的活动,学生利用前面的学习,对教师提供的暗箱进行研究,初步认识到解暗箱的一些简单方法。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的走进科学研究的世界。此活动介绍解暗箱的其他事例,重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需要解暗箱的情况。此活动指导学生解暗箱,即知道什么是暗箱和怎么解暗箱。此活动重在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四)拓展应用①教师利用白班出示一些生活中解暗箱的事例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铁路检修工敲火车车轮查找故障和隐患、维修人员用探测器寻找地下管道。②同学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③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明确解暗箱就在我们生活中,不是随便的一种猜测,永远没有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在选取素材中也是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三个事例进行介绍,力求兼顾多个方面。其中,第一个事例事学生们较熟悉的生活实例;第2个是工业事例;第三个是科技事例。(五)探究总结①师生对解暗箱进行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个活动:兔子在图中逃跑的路线。这个活动是通过让学生看图猜想,兔子在土山中逃跑的路线说明什么是暗箱,并且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到解暗箱上来,为下一步学习怎么样解暗箱奠定基础。对于这样一个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来编一个童话故事来介绍这个画面,也可以直接利用电子教材里面的狼追兔子的一个动画片,让学生边看动画片边讲故事。活动手册当中还有一个场景可以辅助教学,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很难用语言将猜想的结果表达清楚,所以在这一课当中让学生画出逃跑的路线,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当然学生画兔子逃跑路线的时候可以画出不同的形式,只要符合一分为二的特征,一个洞进去两个洞出来。第二个活动叫解暗箱。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里面虽然交代了暗箱里面的物体,只让学生去猜测障碍物在什么位置。这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经历一次解暗箱的实践。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手动去猜测暗箱里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想想怎么样才能让小球滚起来。我们还要提醒学生是让动作快一点滚还是慢一点滚?我们怎么样听到小球滚动的声音?我们怎么样才能感觉到小球滚动的声音?本课活动不要求学生马上作出快速的回答,不是以结果作为一个统一标志,我们不是追求立刻得到答案,而是让他尽可能的获取丰富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丰富的信息来提出自己的观点。9《树叶变黄了》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及分析:本课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节,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自己家乡哪些树叶在秋天会变黄,通过猜想与验证,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最后了解到并不是所有树叶都像银杏树叶这样变黄。这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了一个话题叫做“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参与、善于模仿,表现欲强,喜欢新鲜事物,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往往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本节课内容就是一个在学生生活中会发生的自然现象。本校学生已经进入一年级学习科学两个多月,只有10%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接触过科学小实验,大多数学生属于零基础。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