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默写闯关

(-)挖空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当年,小乔初嫁了,雄()英发。羽扇()巾,谈笑间,()()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发。人生如梦,一()还()江月。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淘郎

瑾姿

纶橘

橹华

尊酹

(二)情境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

杯清酒祭月的诗句:“(),()。”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女衬英雄;再用

“()”,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参考答案】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橘橹灰飞烟灭

4.小乔初嫁了橘橹灰飞烟灭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完成1-2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才啬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①铜雀,即铜雀台。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1.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开头两句,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B.《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选择了周郎以及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一东风来写,含蓄蕴藉。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即地写景,为风流人物、英雄豪杰一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

D.两诗作者,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挖掘出历史给人的启迪作用。

2.请从抒发情感的角度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B

【解析】《赤壁》后两句是从反面落笔:假使当时东风没有给予周郎方便,那胜败就会异位,历

史形势将发生改变。

2.同:都是借典抒情。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但都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

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异: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自然不同。①

杜诗认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侥幸取胜,借此一吐其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气。②苏词神游故国,仰

慕英雄,感叹人生如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二)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题材与形式上来分析,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之间存在共同之处,两者都是

通过诗词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意境。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诗词主要是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

演唱,本身就具有韵律与节奏感,音乐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

声乐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传承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是有相应技巧的。在演唱歌曲时,要对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蕴有深刻的

了解,除此之外还需栗了解曲调的不同风格。

中西合璧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是在近现代时诞生的,作曲家主栗通过引进西方先进

的作曲方式,结合优美的音乐旋律,将古诗词所描绘的人物与景色,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情感表

现出来。在近现代历史上,这样类型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梅花引》《满江红》等。“中西合璧”类

演唱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融合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方式,同时还借鉴参考了传统民族音乐特

色,使得歌曲既有古典雅韵之感,又有民族的特色。

古曲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主要是通过对古代留存下来的乐谱进行现代化的改编,

使其形成歌曲作品,它的诗词与音乐旋律都是古代人创作的。我国出现的第一部古曲风格艺术歌曲集

就是《诗经》,并且这些歌也是古曲风格艺术歌曲中的代表作品。这些歌曲以古代的歌词曲调和音乐

旋律为主体,是我国最早形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这些古曲,一般都是以古琴作为伴奏的乐器,

并且都是一个字匹配一个音调,来进行填词创作和演唱的。演唱的形式也是以吟诵为主。古琴的音色

与古诗词的吟诵结合起来,让听众听起来就像是在诉说作者的内心情感一般,曲调比较倾向于平稳、

悠扬、娴静,带给听众一种清新、舒缓、引人入胜的感受,比如作品《凤求凰》等。

戏曲风格。这类风格的艺术歌曲,在我国古典诗词歌曲中属于一种比较独特、别致的乐曲类型,

它是将传统曲调与戏曲的唱腔进行结合,不仅具有艺术歌曲的抒情感,也有戏曲独特的腔体共鸣与曲

调韵味。戏曲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种类十分多,比如《七律•送瘟神》,这是一首昆曲风格的艺术歌

曲;还有《卜算子•咏梅》,这是一首京剧风格的艺术歌曲,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

现代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音乐作品,主要是在歌词上选用古诗词,而在作曲上以现代乐曲

风格为主,将这两者结合之后,就得到了现代风格的古典诗词音乐作品。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特色鲜明、风格多元的音乐形式,是我国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融合的

瑰宝。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裁新颖,风格独特。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能够有效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

文化,也能够让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文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最为重栗的是,它可以对我们

的品德以及审美观念进行熏陶与提升,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染力。

(摘编自王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与特征》)

材料二:

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以高水准中文诗词为歌词。中国诗词与歌词的最本质

差异主要在于前者有完整的意象结构和意境美分类,而后者则没有具体的意象、意境的概念和要求。

比如在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中,诗人明明要表现的是一缕乡愁,但却并不会直白地表现出自己的情

绪,而是将乡愁寄托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等一连串并列排列

的景物意象结构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冲淡、无我的意境之美。反观抒情歌曲(如《我的祖国妈妈》),

其中既没有寓情于景的意象单位,也没有典型的意象结构,这样的歌词也不包含和隶属于任何一种意

境之美,有的只是直白的情感宣泄和表现。

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具有与人声旋律同等的音乐表现力,其与人声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核心审美规定之一,而抒情歌曲和其他类型歌曲则没有这种硬性的

要求。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在和声、音型、强弱以及色彩上,都十分丰富,富于对

比和变化性,同时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力;而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钢琴伴奏的和声、

音型、变化和对比都相对单一、浅白,在音乐表现上也基本属于从属地位。

中国艺术歌曲与抒情歌曲及其他类型歌曲之间,在演唱表现方式上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为含蓄、内

敛,后者为直白、外向,这是中国诗词的审美特质所决定的。在中国诗词中,最忌“浅、白、直、露”,

而以含蓄内敛为核心审美准则。这也自然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表现方式和风格。即使是

《大江东去》这样的属于典型雄浑意境美的歌曲,演唱者也不能将情绪表现得过于夸张,而像明显属

于冲淡意境美范畴的《花非花》《枫桥夜泊》等歌曲,在演唱情绪表现上就要更加内敛、含蓄、深沉。

抒情歌曲则不受中国古诗词意境美审美原则的束缚,大多在情感表现上十分直接、大开大合。

(摘编自胡东冶《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全面比较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得出通过诗词形式表现情感与意境的

共性结论。

B.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风格多样,有中华民族特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德行修养上发挥了

积极作用。

C.我国艺术歌曲与抒情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有高水准的歌词,而抒情歌曲只有直白的情感宣泄

和表现。

D.中国艺术歌曲受中国诗词审美特质影响,形成以含蓄、内敛为核心审美准则的区别于其他类型

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所以在声乐领域有较大影响,传承范围广泛,主要是吟诵所具有的韵律

与节奏感和音乐渲染烘托共同作用。

B.具有古曲风格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诗词与音乐旋律均不是当代人创作出的,主要是后人依据

留存乐谱现代化改编的结果。

C.《枫桥夜泊》和《我的祖国妈妈》虽是两首风格不同的歌曲,但它们都含有一定的抒情的成分。

D.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伴奏与人声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这让其具有与人声旋律同等

的音乐表现力,其他歌曲不具备这种关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一项是()

A.奇然、沈谧任演唱的《琵琶行》(唐•白居易)

B.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C.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宋•王应麟)

D.郁可唯、胡夏演唱的《知否知否》(宋•李清照)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安排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大江东去》到了高潮”啬橹灰飞烟灭”时,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强达到情绪爆发的音乐效果,

而后在最后一个字上,又采用声音延长的方式达到“留白”效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做法

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全面比较”错误,只是从“题材与形式上来分析”;C选项,“便是有高水准的

歌词”分析错误,原文应该是“以高水准中文诗词为歌词”,而不是“高水准的歌词”。D项“情感

表达方式”错误,应是“演唱表现方式上的差别”。

2.D

【解析】“其他歌曲不具备这种关系”错误,原文是“而抒情歌曲和其他类型歌曲则没有这种硬

性的要求”O

3.C

【解析】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以高水准中文诗词为歌

词”可知,被唱的歌词应该是中国古典诗词,而《三字经》不是古典诗词。

4.①同: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中西合璧风格、古曲风格、戏曲风格、现代风格等

角度分析中国艺术歌曲的不同风格;材料二同样采用并列式侧重从歌词、伴奏、演唱表现方式三个方

面比较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不同。②异:材料一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先点出中国古诗

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的异同处;再采用并列式分析中国艺术歌曲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中国古

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及作用。而材料二总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比较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不同。

5.①“橘橹灰飞烟灭”将赤壁之战的场景寄托于敌人战船的毁坏这个景物意象结构之中,突出了

歌词“雄浑”的意境美。②"啬橹灰飞烟灭”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强达到情绪爆发的音乐效果,然后又

采用声音延长的方式达到“留白”效果,两者之间形成对比,体现了伴奏具有与人声旋律同等的音乐

表现力。③”啬橹灰飞烟灭”在最后一个字上,又采用声音延长的方式达到“留白”效果,体现了中

国艺术歌曲含蓄、内敛的特点,体现了以含蓄内敛为核心审美准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不同词人的比较之中,一般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相反的,一种是相似的。我曾经说过,作品风格的

不同是由于作者人格的不同。所谓人格者,表现于作品中,就是一个人的风格。现在,如果我们把柳永和

苏东坡作一个比较,那当然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前人在一些词话里就常常讲到。宋

人笔记《吹剑续录》记载说,苏东坡问他的朋友:“我的词比柳七的词何如?”朋友回答:“柳郎中的词

要由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来唱“晓风残月',你的词要由关西大汉手拿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可这其实还不是柳永与苏东坡真正的不同。如果根据外表上的“晓风残月”就认为柳永写的

都是这种柔靡淫艳的歌词,那未免浅之乎视柳永了。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反应的态度不同,这才是柳永

和苏东坡的一■个最基本的分别。

柳永的祖父、父亲、兄弟都有仕宦功名,他们家有一个儒家道德的传统,所以,柳永也有一份用世的

志意。他在那首《需海歌》里说:“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可见,他是关心国计民生的。

可是,他用世的志意,他家庭的儒家的传统,与他个人的浪漫的天性、音乐的才能,是互相矛盾的。他浪

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使他从少年时代就在歌舞场中流连,为歌伎、乐工写词。这些浪漫行为受到士大夫

阶层的鄙薄,致使他平生失意,所以到晚年才写出这样悲哀的词:‘'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

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因此我们说,柳永的一生是矛盾和失意的悲剧,充满了生命落空的悲哀。

可是人家苏东坡就不然了。苏东坡对自己的生命则是一个完成,他把儒家的理想与佛道的修养贯通、

调和起来,从而完成了他自己。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比柳永更加不幸,他不但仕官不得志,还曾被下在

监狱里几乎处死。他曾经被贬到海南岛,政府官吏不给他房子住,有一段时间,他带着儿子睡卧在桃柳

林叶之下。虽然苏东坡的遭遇比柳永更不幸,可他在忧愁、患难和挫折之中有自己立身的持守,他能够

在儒家与佛道之间得到一种贯通调和。苏东坡写过一篇议''贡举”的文章,讨论当时的科举制度。这篇

文章如果只看表面,你会觉得他反对佛老。因为在该篇文章里他认为佛老的思想比较消极、比较颓废,

是“安于放”,就是说,比较放旷。他说,假如天下之士都真的像庄周那样“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

安贫贱”,那么人主用来砥砺名节和鼓励人心向上的那些手段就无所施其用,人们会什么都不在乎。其

实,“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都是很好的修养,可是苏东坡在立论的时候,他是针对社会上犷

偷吴翱刀包疤舶瞅丛芥帮山号人而言的。对于一般的人需栗用一个目的来鼓励他们。有了富贵和贫贱

的对比,有了毁誉的对比,一个人才知道应该向上。只有修养上达到最高层次的人才不需栗这些鼓励,

自己仍然能够向上。所以,如果因为苏东坡发了这样的议论,就认为他反对佛老,这并不正确。苏东坡

以为儒释道三家相反而可以相成,还以为佛老思想的,个特色就是“静而达”。能静就不被外物所转

移,能达就对生死、毁誉、贵贱有一个通达的看法。“静而达”是人生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真正的

所得,以至于他一生受用不尽。同样在忧愁患难之间,为什么人家还能站住你却跌倒了?为什么人家

还能完成你却毁灭了?要注意,这是中国古人读书最应注意的一点。

我曾经提到过荀子的《劝学篇》,荀子说,古代君子的为学是“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人读书

最应注意的一点。形乎动静”,是要你在做人的实践里真的表现出来,才算是受用了。苟子又说,小人

的为学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那些人急于速成,抄了一大堆新说,写上就自以为

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他们在做人方面什么也没有受用到。当然,我说的只是古代,现代的知识和古代的知

识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古代读书讲究栗“有得”。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但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可是不少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有会意。“会意”就是你真的在生活上有所受用,苏东坡就做

到了这一点。苏东坡写过一篇《超然台记》,他说,物的好坏在你的内心交战,得失取舍的利害总是在你

眼前,这样你整个人就被物欲压倒了。一个人只有超然到物欲之上,才能得到自己的快乐。即那么,“静

而达”的修养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好处?苏东坡说,它可以“专以待外物之变”。就是说,你内心之中

有一种持守,或者叫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往往在外界事物有变化的时候才能够显露出来。没有经过忧

愁患难,很难看出这个人和那个人有什么不同。苏东坡平生经历了那么多挫折而终于能够完成自己,在

他的散文和诗词里都表现出来一种修养,这是他和柳永的一个最基本的不同之处。

(摘编自叶嘉莹《迦陵讲演集:北宋名家词选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格在作品中表现为作者的风格,柳永和苏东坡的人格不同,作品表现出的风格亦不同。

B.如果根据个别词句判断柳、苏的区别,未免肤浅,他们最基本的分别是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C.柳永用世志意和家庭传统与他个人天性、才能的矛盾,是其受到大夫阶层鄙薄的直接原因。

D.苏东坡比柳永不幸,却能将自己的生命完成,是因为他能在儒家、佛道之间得到贯通调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认为苏东坡议“贡举”的文章旨在反对佛老,是因为忽视了苏东坡写作针对的对象。

B.“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不利于普通人进取,但有利于逆境中的人通达。

C.只要外界的事物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就无法观察出柳永和苏东坡谁具有“静而达”的修养。

D.古代君子的为学只有在做人的实践里真的表现出来,才算是受用了,苏东坡做到了这一点。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就是人心灵的相貌,是心灵感情修养的一种表现。——叔本华

B.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为艺术冲动所驱使的人,而且是只为艺术冲动所驱使。——易中天

C.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

D.辛词之放是由于一种英雄豪杰之气,苏词之放,则是由于一种旷达超逸之怀。——叶嘉莹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各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现出他在“儒家与佛道之间得到一种贯通调和”,请结合该词内

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是其受到士大夫阶层鄙薄的直接原因”错误,根据原文“这些浪漫行为……致使他平生

失意”可知,直接原因是柳永具体的浪漫行为。

2.C

【解析]"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这种修养,往往在外界事物有变化的时

候才能够显露出来”。

3.B

[解析]第一段的观点“所谓人格者,表现于作品中,就是一个人的风格”,讲的是作品的外在风格

与内在人格的关系,A、C、D三项均符合;而B项讲的是怎样才算真正的艺术家,故选B项。

4.①论证方法丰富(多样),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2

分,答出三种论证方法即可得其中1分)

【解析】本文论证方法的特点是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苟子关于为学的话是引用论证,

将苏轼的生命完成与柳永的生命落空进行比较是对比论证,举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例子是举例

论证,议论苏东坡并不反对佛老的部分是因果论证。本文的论证语言首先是通俗,作为讲义,不用过于

专业晦涩的术语,也很少提及和阐述概念,语言也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浅近通俗;同时该严谨的地方表

述周密:比如“这种修养,往往在外界事物有变化的时候才能够显露出来”“当然,我说的只是古代,现

代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等等。且因其是讲义,行文上多用问句,循循善诱,引

人思考。

5.①苏轼回忆周瑜年轻有为,想到自己也曾有建功立业的追求,这反映出儒家积极进取思想对他的

影响。②当他回到现实,发现自己年华已老,功业未成,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潇洒地洒酒祭奠江月,

这表现出他面对失意的超然,达观,这是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③苏轼以旷达之心直面人生逆境,其积

极用世和面对失意的通达在下阕得到贯通调和。(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儒家”与“佛道”思想在文中的表现是什么。从“他用世的志意,

他家庭的儒家的传统”“砥砺名节和鼓励人心向上”“对于一般的人,需要用一个目的来鼓励他们……

一个人才知道应该向上”等可知,儒家思想在本文指的主要是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要有所追求。

由“能静就不被外物所转移,能达就对生死、毁誉、贵贱有一个通达的看法”可知,佛老思想在本文中

主要指的是对逆境、失意的豁达淡然。综合以上两点,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具体内容可知,

苏轼既有积极用世的一面,体现在他曾经想建功立业,又有面对失意通达的一面,体现在他早生华发,但

能够哀而不伤,自我宽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

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

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

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

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

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

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

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

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

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

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

是相当寒伦,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

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

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

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

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

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

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

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

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

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

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

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

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

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

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

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

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

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栗在这梦境中

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

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

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

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

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

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

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

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

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

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

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

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

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样一来,苏

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

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

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

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

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

生苦短”的结论。

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

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

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

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

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

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

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

过后莺归去》

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

梦》)

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

明。

5.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止匕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

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A

【解析】B项,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

是“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C项,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苏轼词中

的“人生如梦”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草思深虑。D项,当

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却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

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为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所以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前后因

果关系倒置。

2.D

【解析】D项,材料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3.C

【解析】C项,《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表达的是作者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

情。

4.①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

危机;③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④古

人渴求生命永存,然因“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

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

5.①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但与众人

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②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

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③这表现在《赤壁赋》

中,则是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等。在《赤壁怀古》中,则典型体现在“一尊还酹

江月”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

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

系的理解。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

倾向。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

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

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

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更深一层

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

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

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

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

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

发育和发展。刚柔,指的是事物的两种性质或者状态。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在有的论者那

里,刚柔可以和阴阳等同。《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

构成,都包含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易•系辞上》一再讲到''刚柔

相推,而生变化”。

从南朝梁刘勰以后,阳刚阴柔多用于描述作家作品的风格。唐人所作《晋书•文苑传》说:“赏

好生于情,刚柔本于性。情之所适,发于咏歌,而感召无象,风律殊制。”作者性情的刚柔,决定了

作品风格的刚柔。阴阳这对范畴由对立的两面组成,每一事物其阴与阳的量度有多少之别,其发展变

化有阴与阳各自增减、升降、消长之别,阴与阳的组合方式也千差万别;在每一事物中阴与阳的比重

不一,或阳胜阴,或阴胜阳,因而才各有个性,生出亿万的品类。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一有一

无。文学作品也是这样,雄健、豪放、壮伟的属阳刚,秀雅、婉约、冲淡的居阴柔,这都是就其总体

倾向而言。细细体味、分析,则好的作品两种兼具,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都不成其为好文章。

从纯审美的角度说,两者不应有高下之分;区分高下,是加入了社会价值判断的结果。清代姚鼐

和许多前人一样,不是平均地、平等地对待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类型,他在《海愚诗抄序》中说:“其

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细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

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

(摘编自王先需《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

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

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

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

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

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艺术是

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往往因创作家性格的偏向,作品也因而或刚或柔。

历来艺术家对于阳刚、阴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

辛与温、李之别……

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

境越静越好,生活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

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

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他们畏避的。《二十四诗品》中只

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阳刚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西方评论家所说的

“宇宙的情感”,在中国文学中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陈子昂《幽州台怀

古》(《登幽州台歌》)、李白《日出东方限》诸作以外,很少能看到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

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大多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

(摘编自朱光潜《两种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学对“阴阳”“刚柔”作了阐释,并对二者的属性作了划分。

B.作者认为,南朝梁刘勰是第一个提出来用阳刚阴柔描述作家作品风格的。

C.虽然也有刚柔混和的“美”,但这种“美”并不是朱光潜所论说的重点。

D.中国诗人很少愿意“凭视八荒”,这使《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作家的性情偏向阴柔,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创作风格偏向阴柔,但这种风格只是总

体上的倾向,并非绝对。

B.在文学作品中,因“阴”与“阳”的比重不一样,或阳胜阴,或阴胜阳,所以作品就会各有个

性,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C.历来的艺术家认为“两种美”有着十分严格的划分,这与王先需“好的作品两种兼具”的观点

相比,有着较大不同。

D.《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等四品算是阳刚美,这可佐证中国诗人是以“乐天安

命”为极大“智慧”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豪放大气,《绝句》“春风花草香”清丽温馨。

B.柳公权的书法骨力劲健,褚遂良的书法轻盈飘逸。

C.石涛的《竹石图》苍劲恣肆,唐寅的《临水芙蓉图》娇艳俊秀。

D.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十面埋伏》铿锵激越,《梅花三弄》柔和舒缓。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阴”“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拉拙叨茎_____眼蛆/工肾上黑蛆上困

D.―.旌下述1类目瞋,轴丫-0小♦泡叶,

5.请结合以上材料的相关论述,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两篇

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体现的“阳刚”。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二者的属性作了划分”错误,

曲解文意,文中并未对“刚柔”属性作划分,只是材料一第二段认为“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

B.,,第一个”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三段只说“从南朝梁刘勰以后,阳刚阴柔多用于描述作家作

品的风格”但这不能说明“南朝梁刘勰是第一个提出来用阳刚阴柔描述作家作品风格的”。D.“这使

《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错误,强加因果。“他们很少肯……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

是一种艺术表现,“《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的原因是“他们以……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

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故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这可佐证……”错误,关系混乱。

“《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等四品算是阳刚美”,可佐证“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

的”,或佐证“过激烈的颜色……都是使他们畏避的”。故选D。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是:阳刚、阴柔两

种美分解艮严。A.证明的是“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但不能

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B.前者属于阳刚美,后者属于阴柔美。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C.前者

属于阳刚美,后者属于阴柔美。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D.前者属于阳刚美,后者属于阴柔美。符

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概念、图表的能力。D.第三个框内的“加入社会价值

的判断,尚阳下阴”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从纯审美的角度说,两者不应有高下之分;区分高下,

是加入了社会价值判断的结果”可知,加入社会价值的判断,就会区分高下。而“尚阳下阴”仅是姚

鼐的主张,原文有“清代姚鼐……在《海愚诗抄序》中说……尚阳而下阴”。故选D。

5.《念奴娇•赤壁怀古》:①苏轼豪迈洒脱,其词风格豪放。②词作中“大江”“乱石”“惊涛”

等意象营造出雄奇壮阔的意境,词人咏赞江山胜迹,颂扬历史英雄人物,这些都属于“骏马秋风冀北”

一类的阳刚美。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文字,雄浑苍凉,有一定的“宇宙的情感”。《登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