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石钟山记第1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2 石钟山记第1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2 石钟山记第1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2 石钟山记第1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2 石钟山记第1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新课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以上两句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对此,苏轼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在《石钟山记》中就问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素养目标壹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贰了解说理性游记散文叙议结合的艺术,体会其缘事说理的文笔之妙与理性之光叁领略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明确“见闻之知”的时代价值,培养求真求实的品格文学常识壹作者介绍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著名文学家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作者生平元丰三年黄州20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自请外调杭州迁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请外调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逝世常州仕途坎坷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资料链接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石钟山,实际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名“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资料链接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资料链接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文体常识古代散文中重要的散文题体裁,用来记叙行踪、描写景物、述说琐事、寄托情思等。归有光《项脊轩记》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文体常识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记文体常识山水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文体常识

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游记带议论色彩的:带科学色彩的:带抒情色彩的:《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郦道元的《三峡》《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整体感知贰整体感知彭蠡(lǐ)郦(lì)道远桴(fú)

铿(kēng)然栖(qī)鹘(hú)

磔磔(zhé)

鹳(guàn)鹤噌(chēng)吰(hóng)穴(xué)罅(xià)

涵澹(dàn)

窾(kuǎn)坎(kǎn)

镗(tāng)鞳(tà)

如乐(yuè)作焉

汝识(zhì)之乎

无射(yì)明确字音任务1:听名范读,自读课文,明确生字词读音。任务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整体感知

作为一篇游记,文章如何安排行文脉络?“石钟山”得名之疑“石钟山”探名之旅“石钟山”探名之得探究文本叁探究文本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鄱pó阳湖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水经注》则是郦道元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撰成,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达三十万余字,共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即郦道元。古人为行文方便,在称呼知名人物时,有时略去一个字。靠近激荡、掀动偏指一方,指水拍击探究文本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ɡ)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这如果把偏义复词,偏指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石或玉制成。玉磬石磬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与深潭相接,微风掀起波浪,湖水拍击石岸,(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鸣响)。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有所怀疑。如果把钟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即使使……发出声音何况之探究文本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曾作过江州(现九江市)刺史,写了一篇《辨石钟山记》才探访遗迹,旧址找到状语后置敲同“含糊”重浊而含混清脆悠扬鼓槌声音传播慢慢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是更加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声音定语后置,正确语序:“铿然有声之石”到处命名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寻访它的旧址,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然后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打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探究文本1.第一段:引用《水经》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游因—质疑人物得名由来态度依据

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水石相搏”说“扣石发声”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探究文本2.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郦说:人常疑之——人疑我未必疑

李说:余尤疑之——我尤对此生疑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2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探究文本3.苏轼对这两个人的态度都是保持怀疑,对谁的怀疑更加严重?“人常疑之”,“人”和“常”从范围和频率上体现了对他观点质疑的普遍性。郦道元“自以为”这三个字体现了苏轼对李渤观点的质疑态度更加强烈,李渤在水边拾起两块石头,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就得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样的结论过于主观片面,有些随意,这便是苏轼所说的"臆断其有无"。李渤4.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点明游览的地方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做了铺垫。探究文本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ōng)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六月初九从名词作状语,乘着船到、去赴任,就职德兴县的县尉指苏迈江西湖口县饶州于是能派遣其中的斧击石的声音仍然译文: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探究文本1.“余固笑而不信也”苏轼不信的内容是什么?是他在白天考察石钟山的经历:“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这一句如何能体现苏轼的不信?“乱石”“一二”反映了这一行为的随意主观性;而“硿硿”是一个拟声词,是击打时发出的声音,寺僧让小童展示给苏轼看的行为和第1段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的行为,非常相似,因为苏轼对李渤的观点心存质疑,所以面对这一相似情景,自然会笑而不信了。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科学求实态度,是怀疑与否定的笑,这笑也为下文立下了要批驳的靶子。探究文本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同“暮”,晚上单独名作状,在旁边阴森森的样子攻击、扑打隼鹰的一种鸟鸣声于状语后置……的声音像鹤,但颈和嘴比鹤长的水鸟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有人探究文本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同“暮”,晚上单独名作状,在旁边阴森森的样子攻击、扑打隼鹰的一种鸟鸣声于状语后置……的声音像鹤,但颈和嘴比鹤长的水鸟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有人探究文本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ɡ)吰(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xué)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正要内心惊恐表转折形容洪亮的钟声偏义复词,偏钟船夫发声处原来裂缝偏义复词,偏指“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兼词,于此水波荡漾波浪相激形成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