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前三段,请同学们回忆文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三个字:乐悲痛1-2段交代了“乐”的原因,那么作者在第三段是如何写“痛”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究吧!1.了解作者生平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回忆“序文”的文学常识。素养目标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重点实词“修”“期”“次”“致”;背诵全文。3.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乐”“痛”“悲”等词语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探究文本第1部分探究文本思考3:本段一直在议论的问题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魏晋时期的“生死观”是怎样的呢?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更有许多人崇尚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庄子认为人本来“无生”,最终要归于“无生”,“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宇宙时空中或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如此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因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气聚而生,气散而灭。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达的对待生死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真谛。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知识链接消极活着无所谓

死了也行。知识链接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探究文本思考4:本段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是因何而痛呢?“生死”之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欢乐有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料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已逝探究文本思考5:作者是如何完成情感转换的?两种生活态度

两种生活感受两件人生痛事

由聚会盛况引出人生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取诸怀抱,悟言一室(静)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躁)欣其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世事多变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痛探究文本

由兰亭集会(乐)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从中都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探究文本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原因面对悲伤明白乃犹如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译文:每当看到前人生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面对文章时叹息悲伤,不能从心里明白。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彭,彭祖,传说他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探究文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因此一个个……的原因意态,情趣这次(集会)译文:所以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探究文本思考1: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人的思想主流,反驳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2)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劝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热爱生命,珍惜光阴,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只是空谈玄理,无所作为。探究文本思考2:如何理解作者发出“悲夫”之叹?(今之视昔—生死“死生亦大矣”)(现在—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后之视今—叩问今人无情的变迁)悲今人悲后人千古同悲悲古人

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探究文本思考3:第三段的“痛”与第四段的“悲”有区别吗?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思考4: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痛——个体生之无常,死之无奈悲——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合作探究第2部分合作探究讨论1: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不突兀合作探究讨论2: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请梳理行文思路。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与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作者由眼前美景乐事不由自主想到人生一世的短暂、多变、易逝...由此引发作者对庸碌人生的深切悲哀。3.历览前贤之文,难表共情之心。作者由眼前想到自己与过往先贤之情相似,却又难以直言道出这种相通的情感,只能寄托于这篇文章,希望后人能够与之共情。1.写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2.想到人世之间诸多悲伤哀痛之事。合作探究讨论3:《兰亭集序》有多处改笔,似有语焉不详之处,似有断续之处,观察下图,谈谈作者六处改笔有何用意?合作探究(1)“此处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处有峻岭”。(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4)“岂不痛哉”原为“岂不哀哉”。(5)“悲夫”原为“大可悲也”。(6)“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六处改笔使语言表达更加精警凝练、自然工整,“峻岭”改为“崇山峻岭”,与下文的“茂林修竹”以及“清流激湍”形成了更好的对仗,表达更加工整和自然。使表达的情感更加浓郁强烈,陈述语气表达的“大可悲也”,改为用感叹语气表达的“悲夫”后,感情的强烈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强。使《兰亭集序》(及兰亭诗)的文学体裁性质得以彰显。由“大可悲也”到“良可悲也”,再到“悲夫”,作者几次涂改,体现了作文时的什么心情?情感逐渐强烈,悲到极致,极简喟叹!合作探究讨论4: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怎样的呢?“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道家忘死生(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合作探究讨论5:我们该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呢?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归纳总结第3部分写作特色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用形容语,却将宴会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是历来脍炙人ロ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吗。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的作风。作者能时风相悖,对老庄这种思想进行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文章主旨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强调了作者“重死生”的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当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C.齐彭殇为妄作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2.下列各句中,不含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列坐其次

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4.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林修竹 修:长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日期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情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A项,“带”为名词用作动词,环绕。B项,“贤”“少”“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齐”为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故选D。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故选C。C3.解析:A.以为,古义:以……作为。今义:认为。句意: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B.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用于因果句里表结果。句意: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C.其次,古义:他们的旁边。今义:指示代词。句意:列坐在曲水的两旁。D.自足,古今同义:自己感到满足。句意:快乐而自己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故选D。D4.解析:B.期:至,及。译文: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B当堂检测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義之《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