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意味、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堆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并不是说它们就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因为:第一,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属于艺术论的范畴。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但追本溯源,三种审美形态不仅从精神实质上是贯穿中国审美实践发展历史全过程的,而且,从范畴发生学的角度看,也都具备起源早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特征。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总之,在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生成和积淀下来的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形态,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渗透性和包容性,又显现出在历史运动中逐层递进、不断超越的特征,代表着中国人在人生实践与审美活动的高度统一中,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审美上表现出后一形态对前一形态的超越与提升。如果说中和作为原初的审美形态,基础最广;那么,意境作为总结性的审美形态,层次最高。从中和到气韵到意境,既是中国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又是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三者既可共时并存,又有历时递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和外延上的丰富、深化,典型地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摘编自朱立元《美学•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B.只要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之间的渗透性。C.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形态,它们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共同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D.意境蕴涵着一个较为完整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化资源产物。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双方的现实生活基础以及文化精神决定的。C.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的作品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韵这一基本审美形态。D.中和、气韵、意境离不开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和积淀,也代表着中国人不断提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中和、气韵和意境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B.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中和、气韵、意境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国的辩证思想。C.关注中和、气韵和意境的审美形态,也就是在关注中国审美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关注其历史发展。D.中和、气韵和意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古代审美形态以及历史演变全貌,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知。(4)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明并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水[注]丁玲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慢慢的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有删改)[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3)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①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③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节选自《说苑•政理》)【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③阳桥:一种白色的鱼。(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B.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C.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D.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治单父而众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B.“所兄事者五人”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C.“过于阳昼”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D.“子亦有以送仆乎”与“𫐓以为轮”(《劝学》)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听了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感悟后,孔子认为如果能给一个很大的地方让宓子贱去治理,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B.宓子贱将要做单父县令,去拜访阳昼,想向阳昼请教为官之道,阳昼却与宓子贱谈起了钓鱼的两点体会,意在让宓子贱知难而退。C.宓子贱还未到单父,许多官员就到大道上去迎接他,宓子贱对这些官员避而不见,而等他到了单父,他就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D.同时为官,孔蔑认为自己有三失,宓子贱认为有三得,在了解到孔蔑和宓子贱做官以来的不同得失后,孔子夸赞了宓子贱的君子品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②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5)孔蔑与宓子贱在对公务与学习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房兵曹胡马诗①[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2)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两句写出了鸟雀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泼可爱。(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司马光指责自己同百姓“争利”,他的回答是“,”。(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滹沱河畔到宝塔山上,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各个革命老区。总书记叮嘱,“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殷殷嘱托化作前行动力,革命老区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江西于都,晨曦微露,这里的赣南脐橙变身“高铁生鲜”,丰富了粤港澳大湾区百姓的“果篮子”,鼓起了老区人民的“钱袋子”。安徽金寨,满目皆绿,红军街、红军纪念堂游人①______,有机茶园蓊蓊郁郁,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一批批脱贫户捧上“金饭碗”。踔厉奋发,笃行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貌②______,一幅幅人民生活更股实、特色产业更兴旺、红色文化更繁荣、绿色生态更优美的老区新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将③______的红色基因准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措起栖子加油干,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症属于基本免疫反应,是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时,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炎症反应可以防止感染的扩散、清除坏死组织、恢复器官功能,人体如果没有炎症反应,机体将不能控制感染并复原损伤。然而,①_______,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小到感冒,大到埃博拉病毒,②_______,只是严重程度有着天壤之别。炎症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反应,旨在恢复体内平衡,在可控范围内的炎症反应是有益的,但如果平衡被打破,③_______。当炎症失控时,重要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因受到炎症因子攻击而发生病变,会影响相关功能。除了心血管病和癌症外,炎症还可能是很多疾病的源头。(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土壤”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B.“戴车匠”在我们这里不但是一个人,一间小店,还是一个地名。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D.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可能。(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以上材料对你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假如你要在复兴中学的一次升旗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意味、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堆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并不是说它们就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因为:第一,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属于艺术论的范畴。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但追本溯源,三种审美形态不仅从精神实质上是贯穿中国审美实践发展历史全过程的,而且,从范畴发生学的角度看,也都具备起源早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特征。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总之,在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生成和积淀下来的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形态,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渗透性和包容性,又显现出在历史运动中逐层递进、不断超越的特征,代表着中国人在人生实践与审美活动的高度统一中,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审美上表现出后一形态对前一形态的超越与提升。如果说中和作为原初的审美形态,基础最广;那么,意境作为总结性的审美形态,层次最高。从中和到气韵到意境,既是中国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又是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三者既可共时并存,又有历时递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和外延上的丰富、深化,典型地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摘编自朱立元《美学•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B.只要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之间的渗透性。C.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形态,它们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共同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D.意境蕴涵着一个较为完整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化资源产物。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双方的现实生活基础以及文化精神决定的。C.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的作品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韵这一基本审美形态。D.中和、气韵、意境离不开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和积淀,也代表着中国人不断提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A.文章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中和、气韵和意境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B.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中和、气韵、意境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国的辩证思想。C.关注中和、气韵和意境的审美形态,也就是在关注中国审美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关注其历史发展。D.中和、气韵和意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古代审美形态以及历史演变全貌,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知。(4)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明并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主要观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内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解答】(1)A.“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可知,原文说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而不是“以……为基础的”。B.“只要……就能……”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只要……就能……”。C.“共同产生”错误。由原文“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可知,三者起源上“有迟有早”,不是“共同产生”。D.正确。故选:D。(2)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可知,“综合性和渗透性”是“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两个特征,而不是“中西方审美形态”。故选:B。(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中和、气韵和意境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BCD项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概括文章含义。而选项A则代表的文章主体部分。故选:A。(4)对比论证:“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为对比论证。作者将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形态相比,说明两方具有鲜明的差异;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可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从而使观点清晰明了。举例论证:“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为举例论证。结合“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可知,此例是为了说明“中和、气韵、意境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的观点,具体且有说服力。答案:(1)D(2)B(3)A(4)①对比论证。作者将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形态相比,说明两方具有鲜明的差异,从而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从而使观点清晰明了。②举例论证。作者指明以“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为例,说明“中和、气韵、意境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的观点,具体且有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水[注]丁玲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慢慢的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有删改)[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3)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等角度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丁玲所说话的关键词“时代的声音”“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等加以分析。【解答】(1)A.“都不愿意施以援手”错误,由文本第4段“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可知,说明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无能为力。B.“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错误,由文本第19段“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可知,他们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C.正确。D.“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错误,前文“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据此可推知,镇上应该没有采取“临时安置的办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糊弄和警告。故选C。(2)D.“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错误,选文没有展示出抗争的心理。故选D。(3)由“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可知,从表层意义来看,标题“水”指自然洪水;由“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可知,标题“水”也指苦难的洪水;由“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可知,李塌鼻说的话以及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都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故标题“水”也指愤怒的洪水。(4)由注释“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可知,小说发表于1931年,是以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的特大水灾为原型,故小说反映了“时代的声音”;由“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可知,百姓常年做长工,即使受灾仍然要遭受官府和乡绅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故小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由“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可知,受灾后,百姓忍饥挨饿,忍受痛苦,在灾难面前异常坚韧,互相帮助,故小说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时代色彩”。答案:(1)C(2)D(3)①由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可知,标题“水”指自然洪水;②由自然洪水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可知,标题“水”指苦难的洪水;③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故标题“水”指愤怒的水。(4)①时代的声音: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水为原型;②时代的要求:小说反映了官府和乡绅对灾民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③时代的色彩:小说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①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③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节选自《说苑•政理》)【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③阳桥:一种白色的鱼。(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B.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C.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D.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子治单父而众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B.“所兄事者五人”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C.“过于阳昼”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D.“子亦有以送仆乎”与“𫐓以为轮”(《劝学》)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听了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感悟后,孔子认为如果能给一个很大的地方让宓子贱去治理,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B.宓子贱将要做单父县令,去拜访阳昼,想向阳昼请教为官之道,阳昼却与宓子贱谈起了钓鱼的两点体会,意在让宓子贱知难而退。C.宓子贱还未到单父,许多官员就到大道上去迎接他,宓子贱对这些官员避而不见,而等他到了单父,他就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D.同时为官,孔蔑认为自己有三失,宓子贱认为有三得,在了解到孔蔑和宓子贱做官以来的不同得失后,孔子夸赞了宓子贱的君子品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②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5)孔蔑与宓子贱在对公务与学习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名叫孔蔑,与宓子贱同时在做官。孔子经过孔蔑处,问他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子往过孔蔑”中“孔子”是主语,“孔蔑”是谓语,是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在前后断开,排除ABD。故选:C。(2)A.都是通“悦”,高兴,喜悦。前句句意:“你治理单父得到众人的好评(高兴)。后句句意: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判断正确。B.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当作兄长一样。前句句意: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后句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两句中“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判断正确。C.前句:拜访。句意:去拜访阳昼。后句,超过。句意: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两句中“过”字含义不相同,判断错误。D.前句,介词,表目的,来。句意:你有什么话来赠送我吗?后句,介词,把。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判断正确。故选:C。(3)B.“意在让宓子贱知难而退”说法错误,原文为“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是拿钓鱼的道理告诉子贱为政之道,而不是让宓子贱知难而退。故选:B。(4)①第一个“父”,第一个“子”,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恤”,抚恤;“哀”,为动用法,为……而哀痛。译文: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②“吊死视病”,吊唁死者、探望病人;“是以”,因此;“益”,日益,越发;“疏”,疏远。译文:公事繁忙紧张,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远了。(5)结合“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可知孔蔑认为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无法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够明白领会。结合“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可知子贱认为当初记诵的文章,现在在处理公务中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明白。答案:(1)C(2)C(3)B(4)①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②公事繁忙紧张,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远了。(5)孔蔑认为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无法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够明白领会;子贱认为当初记诵的文章,现在在处理公务中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明白。参考译文: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得到众人的好评(高兴),告诉我你是靠什么做到这一步的。”子贱说:“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说:“不错,但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亲附,但还不够。”子贱又说:“我当作父亲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所结交的朋友有十人。”孔子说:“当作父亲样对待的有三人,能够用来教育人民尽孝道了。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能够用来教育人们敬爱兄长了。结交朋友十人,能够以此教育人们互相学习了。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阶层的人会亲附,但是还不够。”子贱说:“此地百姓中比我贤明的有五个人,我向他们学习,他们都教给我怎样从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揽贤人。推举贤人,这是各种福祉的根本。可惜啊!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宓子贱将要作单父县令,去拜访阳昼,并说:“你有什么话来赠送我吗?”阳昼说:“我从小贫贱,不懂得治民的方法。只有钓鱼的两点体会,让我拿它送给你吧。”子贱说:“钓鱼的体会怎么样?”阳昼说:“抛下钓丝投放诱饵,迎上来吞食的鱼,是阳桥鱼,这种鱼肉少且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隐若现,似食不食的鱼,是鲂鱼,这种鱼肉肥厚而味美。”宓子贱说:“讲得好。”在他还未到单父的时候,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来往不断。子贱说:“快赶车走,快赶车走,那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等他到了单父,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名叫孔蔑,与宓子贱同时在做官。孔子经过孔蔑处,问他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得到什么,但失去的却有三种,这就是: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怎能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够明白领会,这是一失;俸禄太少,稠粥还不足够供给内外亲戚,亲戚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二失;公事繁忙紧张,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三失。”孔子不高兴,又前去见子贱,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子贱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失去什么,却得到了这三样:当初记诵的文章,现在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明白,这是所得之一;俸禄虽少,可稠粥还能供给内外亲戚,因此亲戚一天比一天亲近,这是所得之二;公事虽然紧张,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一天亲密了,这是所得之三。”孔子评价子贱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个人是从哪里学到的这种品德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房兵曹胡马诗①[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2)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解答】(1)A.“连用三个比喻”说法有误。前两联中,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颔联“竹批双耳峻”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运用了比喻手法。“风入四蹄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运用了两个比喻,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故选:A。(2)诗歌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展现了一匹神清骨俊、气度不凡的“神马”形象,有一匹如此英勇俊健的好马,它的主人房兵曹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展宏图。所以,这里的“托死生”首先是指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骏马和房兵曹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诗歌写马能逾越一切险阻,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房兵曹和胡马,就像一对忠实的朋友。房兵曹因为骏马而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上场杀敌,胡马也因为有房兵曹这个知己才能“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胡马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毫无顾忌地所向披靡,纵横驰骋,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诗歌称赞马的骁勇腾越之力无可匹敌,即使是万里崎山险路,也可自由驰骋。这里的“万里可横行”,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一语双关,蕴意深远。明写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实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强盛的大唐时代,开疆拓土,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所以,作者所写的,表面上看似是英勇的骏马,以及骏马与主人心有灵犀如知己敢于托生死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想以马自喻,表现自己像马一样敢于上阵杀敌,为己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像房兵曹、像诗人自己,以及与他们一样千千万万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将士、百姓,敢于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答案:(1)A(2)①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房兵曹的英勇无畏。②胡马所向披靡,纵横驰骋,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③诗人以马喻好友房兵曹,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表达了诗人对房兵曹建功立业的期望和祝愿。④诗人以马自喻,愿将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托付于国家和君王,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白话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诗歌鉴赏:此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马是大宛名马,外形瘦骨棱棱。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颔联进一步描写此马的关键部位的特征。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句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不可同日而语。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写出了鸟雀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泼可爱。(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司马光指责自己同百姓“争利”,他的回答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重点字:雀、晓、窥、檐)(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重点字:财)(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重点字:胁、抚、膺)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滹沱河畔到宝塔山上,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各个革命老区。总书记叮嘱,“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殷殷嘱托化作前行动力,革命老区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江西于都,晨曦微露,这里的赣南脐橙变身“高铁生鲜”,丰富了粤港澳大湾区百姓的“果篮子”,鼓起了老区人民的“钱袋子”。安徽金寨,满目皆绿,红军街、红军纪念堂游人①______,有机茶园蓊蓊郁郁,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一批批脱贫户捧上“金饭碗”。踔厉奋发,笃行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貌②______,一幅幅人民生活更股实、特色产业更兴旺、红色文化更繁荣、绿色生态更优美的老区新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将③______的红色基因准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措起栖子加油干,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的是拟写标题的能力。首先把握文段的内容,再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解答】(1)第一空,语境说红军纪念堂游人纷纷到来,可用“纷至沓来”。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二空,语境说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旧貌换新颜,可用“焕然一新”。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第三空,语境是说让“红色基因”继承下来,可用“一脉相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2)第1至2段“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殷殷嘱托化作前行动力,革命老区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是说要把老区建设好,革命老区步入发展快车道。第3至4段“赣南脐橙变身‘高铁生鲜’,丰富了粤港澳大湾区百姓的‘果篮子’,鼓起了老区人民的‘钱袋子’”“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一批批脱贫户捧上‘金饭碗’”具体说江西于都和安徽金寨建设后的变化。第5至6段“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是说建设革命老区过程中要奋发不懈,充满信心。综上分析,新闻报道主要谈及了革命老区的建设过程和建后新面貌,再结合字数要求,所以,该标题可拟写为“奋进新征程,老区换新貌”。答案:(1)①纷至沓来②焕然一新③一脉相承(2)奋进新征程,老区换新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症属于基本免疫反应,是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时,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炎症反应可以防止感染的扩散、清除坏死组织、恢复器官功能,人体如果没有炎症反应,机体将不能控制感染并复原损伤。然而,①_______,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小到感冒,大到埃博拉病毒,②_______,只是严重程度有着天壤之别。炎症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反应,旨在恢复体内平衡,在可控范围内的炎症反应是有益的,但如果平衡被打破,③_______。当炎症失控时,重要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因受到炎症因子攻击而发生病变,会影响相关功能。除了心血管病和癌症外,炎症还可能是很多疾病的源头。(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土壤”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A.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B.“戴车匠”在我们这里不但是一个人,一间小店,还是一个地名。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D.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可能。(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