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6.2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燕赵齐魏韩秦楚越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并对文章前两段进行了文意梳理和深入探究。回忆所学知识:1.介绍苏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简单介绍前两段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复习导入第三段疏通文意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最后亲附、亲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随着、跟随灭亡。迁,改变已经幸免开始,起初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疏通文意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用这效果,结果作为招致疏通文意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跟、与连词,表并列关系两次疏通文意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小人的坏话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等到因为成为却,连词,表转折关系疏通文意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连词,况且副词,实在况且这时燕国和赵国都处在秦国把别国灭得差不多得形势之下,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无援并用尽了,这样打败仗而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副词,近于,几乎处在灭亡。革,除去智慧与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疏通文意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前假如天数,命运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天数,倘若跟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还不轻易估量呢。应当亲附,依附还或许轻易估量天数,命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诸侯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齐国燕国赵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鄙夷赞美惋惜深入探究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五国既丧,齐亦不免齐燕赵速祸用武不终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对策深入探究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深入探究第四段疏通文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介词,把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以礼对待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吃饭都吃不下去了。担心封赏侍奉合力疏通文意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形势一天天,名作状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胁迫,挟持连词,表转折关系被积久而成的威势一月月,名作状以致治理被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结构上开药方:治病根:深入探究第五段疏通文意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句首发语词却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比势力,力量还可以凭借疏通文意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追随今天如果拿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指示代词,这介词,拿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第五段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警示当朝的?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论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在六国下六国与秦:诸侯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北宋:天下之大今比深入探究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主题思想北宋疆域示意图写作特色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发问之前自己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弊在赂秦也。”使文章的立论更周密,无懈可击。1.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写作特色比如文中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数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淘通过引用古人的比喻说明企图用割让士地的办法阻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说理形象生动,易为人所接受。再比如“如弃草芥”这比喻,既表现了韩、魏、楚三国脚地的轻率态度,也显示了作者鲜明的批判态度。2.巧用比喻,说理生动写作特色3.对比鲜明,论证有力(1)秦与六国的对比将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土地与“战胜而得”的土地进行对比,前者是后者的“百倍”;将六国所赂之地与战败而亡之地进行对比,前者也是后者的“百倍”:这两个“百倍”触目惊心,秦之所得与诸侯之所亡对比鲜明,“弊在赂秦”的论点不言自明。接着,作者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与秦“侵之愈急”的事实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论点。秦六国VS写作特色3.对比鲜明,论证有力(2)六国内部的对比VS

以燕、赵与其他四国进行对比。燕国力量弱小,但用兵有效,故“后亡”;赵国曾“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之后面对秦的进攻也能“连却之”。这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以燕、赵之抗秦与韩、魏、楚三国的“赂秦”及齐国的“与赢”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写作特色3.对比鲜明,论证有力(3)六国与北宋的对比北宋六国VS

文章最后以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当今北宋与昔日六国相比,其势远过之;辽、西夏与秦相比,其势远弱之。如果北宋屈从于辽和西夏,重蹈六国“赂秦”亡国之覆辙,那么就连六国都不如了。这一对比旨在劝谏北宋王朝统治者抛弃投降政策,励精图治,奋起抗击外侮。课堂小结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1)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2)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强弱胜负不战已判终继迁灭势所难免智力孤危战败而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现实意义六国灭亡已成历史,当历史照进现实,新时代的我们能够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不要被强国的积威所胁迫。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对比阅读《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论史的文章,也都抓住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评析,总结经验教训,针砭现实。但两者在立论角度、写作思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请比较分析。阿房宫赋六国论对比阅读对比角度《阿房宫赋》《六国论》立论角度表达观点的方法写作思路现实针对性将阿房宫这一具体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证明,作为秦王朝覆灭的见证。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立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均是为议论服务的。先铺排描写,接着以议论绾结,最后点明观点,并没有一个严密的推导过程。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事及理针对宋王朝外患严重而又无力抵御,只能用财务资敌以求苟安的现实抒发感慨。针对唐敬宗在藩镇割据。国力衰微的情况下大兴宫室的事进行讽刺。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始速祸焉

古义: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今义:实际。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古义:招致。今义:指速度快。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义:前例、旧事。今义: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以地事秦(

4.义不赂秦(

5.始速祸焉(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名作动,作战,打仗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6.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削月割(

)日、月,名词作状语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名作动,礼遇,礼待终,形作动,坚持到底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赵尝五战于秦6.至丹以荆卿为计7.举以予人被动句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省略句,省略宾语判断句判断句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B.盖失强援

能克终者盖寡C.以地事秦

常以身翼蔽沛公D.后秦击赵者再

再而衰,三而竭解析:A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B项,连词,大概因为;副词,表推测,大概。C项,均为介词,用。D项,数词,两次;数词,第二次。故选C。当堂检测C2.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秦人不暇自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赵尝五战于秦解析: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的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当堂检测D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分析齐、燕、赵国的做法,证明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C.作者赞扬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但也批评燕国用荆轲刺秦之计,赵国错杀李牧这员良将。D.作者认为如果六国不赂秦,就可以战胜秦国,不会灭亡。解析:D项,“就可以战胜秦国,不会灭亡”说法过于绝对。作者只是说“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堂检测D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作者明确指出秦靠六国贿赂得到许多城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六国论》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