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介绍
所谓方法论,通俗的说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或学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或学说。本课程除理论学习外,还通过教学备课写教案、试讲、说课、练习作业等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语文是什么?叶圣陶(1894-1988)“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吕叔湘(1904—1998)“语文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成语言和文学。”语文名称的由来:前语文(古代)辞章(词章,清壬寅学制,1902)中国文学(中国文字,清癸卯学制,1903)国语(国文,1906——1923)语文(1949,叶圣陶命名)汉语、文学(1956)语文(1958)---至今
中学国语文读本语文1、语文四义语言、文字——小学语言、文章——初中语言、文学——高中语言、文化——大学2、名称演进辞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语、国文——语文3、定义: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相应文化等在内的言语学科体系,是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统一。古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原始社会。没有课程但有课程内容。神话:女娲、精卫、后羿、大禹。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一)蒙学读物:三、百、千、千(二)五经、四书:(三)文选读本:《唐诗三百首》《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近现代语文课程语文单独设科《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政府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合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张之洞张百熙当代的语文课程1949年,取消“国语”“国文”,统称“语文”。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法的讨论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63年,张志公提出“工具说”。1997年,“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第一篇原理篇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具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学科的特点。第一章语文教育研究的性质、对象及价值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了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热潮。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运用元理研究方法厘清了基本概念,建构了学科框架,解决了本体论、认识论问题。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从教育研究实际出发,构建了国外的研究著作,拓展了人们的学术视野。第一节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性质一、语文教育(一)历史回顾: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国语、国文主目的、副目的之说。这种观点从学科独立之初到新中国成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教育目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主目的强调的是国语、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副目的强调的则是其教育性。2、语文是一种工具。受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语文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工具论”的主张持续了20世纪后半个世纪。3、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特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二者的融合。4、语文是一种言语交际学科。(二)对语文学科性质阶段性
认识价值的再认识第一阶段:语文学科性质的“主目的、副目的”主张。第二阶段:与的工具性阶段。第三阶段: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人物性是其基本特点。第四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发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容易导致教学的异化。(三)语文学科性质新说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语文可以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这里的语言是一种“母语”。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接受母语文化的熏陶。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种母语习得的认知二、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几种解释:“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1、方法在英语中方法叫做Method,意味着某种事物(某客体与问题)的“后序”,某种事物的内在逻辑与事物结构的“追踪”。方法是一种手段,它可以引导我们达到既定目的;方法是一种理论,它对实践有着指导价值;方法是一个体系,它可以把实践过程关联到一起;方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实践不断发展充实其内涵。2、方法论方法论是一个哲学名词,它与本体论、认识论连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门学科的体系。哲学指向者、科学哲学指向者、方法指向者对方法论有不同的认识。叶澜先生指出“方法论以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对象与方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已有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研究对象性质的矛盾,以构建解决这一矛盾的新理论基础与核心为直接任务,发挥推动相应方法体系整体发展、继而推动人类认识水平质的飞跃和社会实践发展的方法论功能。”三、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第一种观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这种组合只能是一种机械的拼凑,无法形成学科特色,语文只能是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点缀。第二种观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这种观点承认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系列研究方法,研究者立足于论述这些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这种论著可以形成体系,但这种论述只能停留在“方法学”的层面上。第三种观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这种观点立足于语文教育学科本身,方法论在语文教育研究过程中生成的,语文教育研究与方法论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一门以语文教育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提高语文教育效率、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揭示语文教育研究规律为内容的方法论学科。第二节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包括“两条线索”、“五个板块”、“七个层面”。一、语文教育研究的“两条线索”1、语文教育古今发展研究——纵向的线索。2、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横向的线索。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产生得很早。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他的启发式教学俗称“产婆术”,
主要是在师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通过不断地反诘学生思想中的漏洞,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中国的启发式教学要追溯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主要是通过引起学生的类比联想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认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启发教学的精髓。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朱熹的“疑无疑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蔡澄清的“点拨法”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蔡澄清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加以创新的产物。蔡澄清就点拨法的指导思想坦言:“点拨教学思想不是我的创造和发明,我只是一个竭力的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串着‘点拨’这根主线,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我提出‘点拨法’的目的在于总结前人的思想,结合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对符合我国汉语文教学特点的点拨教学理论作一个初步的系统的整理,从而使现代语文教学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点拨法的立足点在于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和学习实际,具体落实启发式教育原则”。
道尔顿制在中国道尔顿制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道尔顿制作为一种学校教学的组织模式在20世纪的20年代传入我国,迅速传播并得到国人的推崇,一时间被教育界认为是解决当时中国教育弊病的良方,进而积极的推行实验,但没有持续几年道尔顿制便在中国销声匿迹了。它的实施原则主要有三点:自由、合作、计划。具体的含义是:学生享有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计划或支配学习时间的自由,学校从身体和精神方面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各方面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合作是指各级学生在团体生活中成长,学生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享受学校和同学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要具有为这个群体尽义务的意识,他不仅是个自由的人,同时又必须做一个时时自觉的,对群体负责的合作者。计划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拟定学习计划、支配学习时间。二、语文教育研究的五个板块五个板块:语文课程理论板块、语文教学论板块、语文学习论板块、语文教育史板块。三、七个层面1、人——语文活动层面2、人——语文学习层面3、语文科层面4、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5、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6、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7、语文教学评价层面第三节语文教育研究的价值语文教育的价值一、语文教育研究立足于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二、语文教育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语文教育研究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师人生境界。四、语文教育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化。李吉林的情感教育李吉林情境教育“三步曲”即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是从语文教学起步的。她的“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她把这种模式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为:“四为”、“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性情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第二章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有两层意思:一是特殊共同体(如科学家团体)的共有信念。二是常规科学作为规则的解谜基础。范式理论被引入中国,被中国的教育学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且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一节语文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中国古代的语文与哲学、历史是相融在一起的。孔子修订的“六经”,其中《诗经》是文学,《尚书》是历史,《礼记》是社会学,《乐经》是音乐,《周易》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孔子设立的四门课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言语与文学属于语文的范畴,语文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也就自然地与哲学的研究范式相一致。我们所说的语文经验主义研究范式是指以思辨的方式,对语文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依据自己的经验构建语文教育理想,指出语文的应然趋势。两千多年前,孔子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的“诗教”观,孔子提出语文教育要通过“诗教”,培养学生外在的使用语言能力以及内在的道德情操。孔子提出了诗教目标,却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如何实施诗教,他的弟子以及后学们进行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争论。每以阶段又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论。第一阶段,孟子和荀子展开了争论“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孟子荀子VS第二阶段,汉代的“实事求是”学风史书上最早见“实事求是”是班固撰《汉书》《河间献王德传》,那里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上下文看,“修学”指“修礼乐”、“学举六艺”,“好古”指“所得书皆古先秦旧书”。班固认为,刘德在学经典、修礼乐时,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对旧书“求真是”,“留其正本”。也就是说,刘德的“实事求是”是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讲的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物的本来情况探寻事物的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第三阶段,唐代韩愈倡导“文教”经历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之后,儒道释三种思想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浮华的骈文盛行一时,清淡成为一种风雅。韩愈从时代的现实出发,大胆提出“文教”。他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韩愈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换句话说,要学古道就必须学古文。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这就是以韩愈为代表的“文教”的基本内容。“复古以变今”就成了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第四阶段、宋代胡瑷倡导“明体达用”胡瑗,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称为“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此谓“苏湖教法”。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胡瑷的“明体达用”对后来的程颐、程颢、朱熹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实践方面,程颢与朱熹开创了“理学”,程颐与陆九渊开创了“心学”。“明体达用”就成了宋明时期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胡瑷一、理学
1、含义: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主要思想:
1)“理”。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理学与心学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背景: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内容: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许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烦琐而无用的求证方法,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③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二、心学2)阳明心学。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内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第五阶段、清代的“经世致用”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他们反对明代的浮夸学风,也反对宋代的理学,复古以求新。“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古代教育研究的特点第一,考查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出发的,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第二,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第三,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第四,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第一,从事物整体考虑,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二,正确处理语文学习中的几种关系: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师与生。第三,考虑人再学习中的作用,或学习对人的影响。第四,非常关注学问与做人的问题。第五,古代的教育家们并没有经过试验,知识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认识。第六,古代的教育家思考语文问题时都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研究
在方法论方面呈现的特点语文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操作程序1、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2、到生活中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综合实践,把自己的想法不断在实践之中使用,经过反复修改提炼,需求最佳效果。4、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第二节语文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特定哲学态度。他不去预先假设人类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也不提供关于知识的心理学或历史学的基础。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知识获得的一套规则或评价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术语知识的范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实证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为第一代实证主义,以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孔德和19世纪下半叶应该的穆勒为代表,孔德提出“以实证的知识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穆勒提出“只有借助实证科学才能获得知识”。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同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作出划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成为长期争议的问题。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父亲詹姆士穆勒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学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伦理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而约翰穆勒没有进过学校,主要是在他的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自学成才。1820年,他到法国,受到了孔德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和孔德见面,但他从1841年开始与孔德建立了通信联系。他赞同孔德哲学的实证思想,但反对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精神权威和实际制度,更不同意孔德的人道教。他们的分歧最后导致了争论和决裂。穆勒深受英国传统经验论影响,并把它与实证主义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学和逻辑学来论证和充实实证主义。positivism第二阶段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以20世纪30年代末奥地利费格尔、赖欣巴赫为代表,他们认为知识来自于对可感现象界的认识,任何知识的产生都应完全归于可证实的经验。费格尔是逻辑经验论主要代表之一。早年的研究兴趣是自然科学——物理学和化学,在维也纳大学期间,由于对爱因斯坦的敬仰,从这方面转向科学哲学的研究,并在石里克指导之下,提出关于“概率因果性和自然律”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费格尔首先在当时在美国流行的哲学学派如实用主义、操作主义和行为学派从某些方面或问题取得联系,结成“联盟”,以期减少对于这个从西欧输入的哲学运动的“生疏感”。1932年费格尔和波伦堡一道发表在《哲学杂志》一篇名为《逻辑实证论——欧洲一个新的哲学运动》的论文,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任务,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不同的反应。逻辑实证论这名称就是他们两位首先提出的,后来就被人广泛地引用。作为逻辑实证论在美国的创业者或先驱者,费格尔是当之无愧的。赖欣巴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赖欣巴赫主张应该把科学发现的前后关系与科学证明的前后关系进行非常严格的区分。因此从积累发展的观点来看,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经验到理论,再由理论到达经验。实际上这不是发现的过程,它只是科学论证和辩证的过程,是科学理论的积累发展过程。第三阶段称为第三代实证主义,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20世纪美国的实证主义迅速发展,詹姆斯将定量研究引入心理学领域。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实在论,并很快成为“新实在论”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二十年代初在哲学界开始崭露头角。早年他曾受罗素的影响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后来他脱离了该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早期所坚持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后期所坚持的日常语言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两个不同流派。他们都认为,认识不能超越于经验之外。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第一,研究的过程中是中立的、客观的。第二,研究命题都应是真实的。第三,研究的结构都是可以验证的。第四,研究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第五,研究的变量具有可控性。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关注知识的可证实性,包括几个方面:实证主义方法论崇尚定量研究。人们希望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上的一切问题,因此科学的方法——定量研究也就成立一切学科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定量研究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1923年,胡适、孟宪成、叶圣陶等人构建了中国第一组较为完备的新学制语文课程标准,初步搭建了初、高中语文课程体系。1924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借鉴西洋语法体系,构建了中国白话文语法体系。1936年,阮真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理论,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法》,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1936年,夏丏尊、叶圣陶编辑了《开明国文百八课》,尝试构建科学的语文教材体系。这一系列的研究都强调通过调查、实验、用事实说话。“美育”概念的提出始于近代西方。随着美学学科的建立,“审美教育”问题最早由德国作家、哲学家席勒明确提出。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我国近代美誉的真正首倡者和奠基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美育占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自1912年起,他陆陆续续发表了一系列美育方面的文章、演说、言论等等,把他关于美育的全部见解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美育体系。他的美育思想和实践成果,对后世的审美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蔡先生是这样解释美育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这说明,美育的实现是以美的对象为外部条件,以审美主体的感情为内在动力。美育的特点是以感情的激发、陶冶的方式打动人心,使人自觉地做出道德行为,而不同于论理、说教等。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鲁迅的语文与立人关系1907年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先生的“立人”思想,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的自觉,以自尊、自珍与自强的意识把握生命的权利和人生价值;二、行为的理性,以求真、向善的生活态度赢得美的人生;三、个性的发展,以勇猛、执信和操守的独立精神实现自主的存在。定量研究范式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确立研究问题。第二,设计研究框架第三,提出研究假设。第四,编制研究工具。第五,调查试验阶段。第六,资料分析阶段。第七,获得研究结论。第三节语文的自然主义研究范式所谓自然主义范式又称“定性研究范式”或“质的研究范式”。在众多专家对其的定义中,强调了这样几个关键词:1、教育实践,2、自然状态,3、观察、访谈、调查,4、被研究者参与研究,5、获得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语文自然主义研究范式是在自然状态下,由专家和语文教师共同参与,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手段开展的研究活动。这种研究活动是旨在了解语文教育实践现状、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过程。课程改革第一次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第二次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次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第五次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第七次1992-2000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目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1、从语文教育实践的现实出发,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语文教育实践,尽最大可能呈现语文教育实践的原貌。2、吸收语文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破除语文教育研究的神秘感,让研究称为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3、不预设研究目标,在实践中找问题并进行研究,逐步形成问题研究域。4、采用多种收集材料的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获取真实的材料。5、研究结论具有现实性,对现实实践有明确的指导意义。6、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通过对话,共同提高。7、语文教育研究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研究而是基于实践的有效研究。语文自然主义研究范式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语文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操作环节第一、在自然状态下进入研究现场。研究者以平等的身份与实践者接触。第二、观察教育实践。可以听课,看学生作业,与学生交谈,观察教师教学行为,观察教师日常活动等。第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寻找的问题越具体越好。第四、通过教师反思,专家与教师研讨,进行专题研究,大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将大家提的方案再重新回归实践,用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第六、将研究的结果提升到理论层面,也就是说要将教师的感悟生成理论。第三章语文教育研究的原则与基础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然要有自己的规范,这种规范对每一位参与研究活动的人都有制约作用。对于这种规范或制约,有的人称之为原则,也有的人称之为原理。明确语文教育研究的原则是进入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通晓了这些原则,并不等于就可以参与到研究中去,因为还必须具备参与研究的基础。第一节语文教育研究的原则一、面向语文教育实践的原则语文教育研究的根在实践,离开了实践,语文教育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育研究实践就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原生态。二、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语文教育研究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看待实践,不拔高、不降低、不曲解、不违心,公正地解释评价实践问题。三、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研究的成果具有实践价值和操作的程序性。语文教育研究成具有实践价值表现在:1、研究成果有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给语文教师以启发,能推动实践深入。3、能够明显地提高实践效率。4、能够改变人们的习惯。5、能够激发教师、学生潜能。语文教育研究具有操作的程序性体现在:1、研究成果可以分解为几个层次。2、研究成果可以再不同情况下实施。3、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实践者提高教学质量。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泉。我们所谈的创新是指语文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的新的阐述,它是基于研究者的视角对实践的解读结果,而研究的结果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五、学术道德原则学术道德原则是各种学术研究都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第二节语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一、实践基础语文教育研究具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研究者不仅要有实践经验,而且要有学术经验。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基础,语文教育研究难上档次;只有理论经验,没有实践基础,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二、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是研究者的双翼,缺一不可。三、学术基础所以学术基础是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一)“二要”:功夫,智悟1、功夫。所谓“功夫”是指做学问的功夫——具体地说就是学术积累。2、智悟。所谓“智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将实践提升为经验,将经验提升为理论。(二)“三事”:学、问、思1、学。所谓“学”是指一个人的学习。2、问。所谓“问”就是向别人请教,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弄明白。3、思。所谓“思”就是思考,就是反思。(三)“三境界”:满眼皆语文、口中有语文、心中有语文。语文教师的学术基础包括“二要”、“三事”、“三境界”第二篇范式篇所谓范式是一个哲学术语。库恩认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际“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在一般研究者认为,范式成就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这种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特点。第四章语文经验主义研究范式语文经验主义研究范式是指植根与汉文化土壤中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伴随着汉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的传统的研究范式收到了时代的挑战。我们认为,实事求是,发掘汉语文教育研究的范式的当代价值,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第一节语言分析研究法一、音韵分析法基本概念:音韵分析法是运用音韵的规律分析现代语文,以便获得正确的读音与解释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音韵学又称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及其发展的学科。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当时通用语为雅言。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以《切韵》为代表,人们以“广韵”为发音标准。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後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言,以《中原音韵》为代表,以北方官话为标准音。《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和作词十法(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其称呼因地而异,但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研究案例1
“簪”为何不押韵了?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古〕下平,十二侵;平声,侵韵〔今〕阴平,十五痕,平声,痕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古〕下平,十二侵;平声,侵韵〔今〕阴平,十五痕;平声,痕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心〔古〕下平,十二侵;平声,侵韵〔今〕阴平,十五痕;平声,痕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古〕下平,十二侵;平声,侵韵〔今〕阴平,十四寒;平声,寒韵。shēnxīnjīnzān古人在作诗是讲究押韵。为了方便写作和教学实践,编制了韵书。古人把字音分为四声,平、上、入、去(其中平又分为阴平、阳平)。由于当是没有现在这样用拉丁文字表示的韵母,古人就从每一声韵母相同的字中挑出一个字来,用作韵母的作用。十二侵,属于下平声,是下平声的第十二种韵部,这个韵部挑出来的代表就是“侵”字。解释诗的时候,就说压“下平声十二侵”。十二侵有以下字:
侵、寻、林、霖、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钦、吟、今、襟、金、阴、岑、簪、森。研究案例2
喑呜:有声?无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邪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课文注释:喑恶,喑呜,无声;叱咤,有声。《新华字典》:喑,①嗓子哑,不能出声。例:喑哑。②沉默,不说话。《辞源》:喑,1.yīn,于金切,平,侵韵,影;乌含切,平,覃韵,影。①哑。②缄默不言。③忍受,忍耐。2.yìn去声,沁韵。④喑呜叱咤,发怒喝叫声。⑤声相应。操作要点音韵学研究方法在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着很广泛的用途,一篇文章首先要读准,读准才是理解的基础。语文老师再使用音韵学研究方法时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发现读音不合常理,不要轻易地放过去,要把它当做问题去思考,问一问这里的读音是不是有问题。第二,查阅相关工具书,语文老师常用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如果解决不了,就要考虑更专业的辞书。第三,查阅大型专业辞书,如《辞海》、《辞源》、《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典》。第四,辨析判断。辞书可以提供证据,但是辞书不能下结论。必须自己分析,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下结论时要注意,不能轻易、草率。二、训诂学研究法基本概念:何谓训诂学?唐代孔颖达指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黄侃指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的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变化。训诂学研究方法就是运用训诂学基本方法研究现代语文的方法。训诂学研究方法在于确定课文中词语的真实意思,为解读文本提供帮助。基本理论:训诂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除此之外,它还从分析句读、阐释语法这两个方面,对虚词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实际上为后来的语法学提供了素材。在释词、释句的过程中,它承担着说明修辞手法和研究特殊的表达方式的任务,以后的修辞学就是从中取材的。同时,它还串讲大意和分析篇章结构,就整段或全篇文章进行分析解释,这即是所谓“章句”之学。研究案例3
陶渊明的素琴:有弦?无弦?《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语文》课本的注释是:〔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相关资料:“素琴”,是与晋代的陶渊明相关的典故。《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全梁文·卷二十》:“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也指出:“陶渊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达君子无故不彻琴瑟之意矣。”“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由此可知,“素琴”是没有弦和徽(标记音位的13个圆形标志,多由螺钿、贝壳制成镶嵌在琴面)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时期的史书都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却准备一把“素琴”,每有朋友来喝酒,酒酣之时,他便抚素琴以歌。“素琴”无弦,无徽,故不发音。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叶都取此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的琴是一把没有琴弦和徽的琴。第一,刘禹锡被贬他乡,生活困顿,但精神飘逸,敢于蔑视困难,更愿意以古人自况。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他有些相像,故他用“素琴”隐喻。第二,素琴与丝竹代表不同的音乐,“素琴”所奏音乐乃阳春白雪之乐,“丝竹”所奏音乐乃下里巴人之乐。刘禹锡用“素琴隐喻生活,自当与陶渊明心灵相通,他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文中“无丝竹之乱耳”可以证明。刘禹锡何以写
“素琴”由此看出,训诂学研究方法关注的是词语篇章的本来意思。陆宗达指出训诂的方法有四种: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在语文教学中,研究语文课文,这些方法都具有实践价值。操作要点第一,善于从语文课文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合常理,遇到这些问题就要立刻抓住,因为这就是研究的开始。第二,先从身边的资料查起。一般的语文老师都会备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先翻一翻这些资料,看能否找到答案。这是查资料初步。第三,查阅史书。《二十四史》比较常见,一般图书室都有,可以查一查。如果查阅文本比较麻烦,你可以借助电子文本查阅《二十四史》。第四,比较分析。训诂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三、语法学研究法基本概念:语法学研究法是借助语法学理论研究现代语文的一种方法。语法学时一种法理性语言科学。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标志着现代语法学的建立;1924年黎锦熙发表《新国语教学法》,标志着白话语法学的建立;1956年国家公布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81年公布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显示着中学语文教学语法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一百多年来,语法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运用语法学理论研究语文教学自然也就成立语文教师的基本研究方法。基本理论: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的学科。其核心任务是研究词语的组合规则,研究怎样由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即研究怎样由语素构成词,由词构成短语,由短语构成句子,由句子构成语段等。研究案例4
木兰当了几年兵?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前文说“壮士十年归”,后文说“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到底当了几年兵?前文说十年,后文说十二年,这里关涉到“定数”与“虚数”的问题。所谓“定数”(也叫“实数”),是表示确定数量的数,比如“二、四、六、十一、三十”,都是定数;所谓“约数”(也叫“虚数”),是表示大约数量的数,比如“几个、十来个、百吧”,都是约数。在汉语表达中,实数表示确数,这样的例子很多。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毛遂自荐》)在文言文中,数词表确数有三种形式:省去量词,直接用数词来修饰限制中心语;将作定语或状语的数词置于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后;将作补语的数词置于中心词之前。虚数的表达方式: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②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虽九死其未悔。(《离骚》)④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墨子·公输》)在汉文化语境中,“三”、“六”、“九”往往表示虚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中“三”就不是实指。实数不是实指,而是表示多数,这也是汉语言的一个特色。《木兰诗》前边说“壮士十年归”,这里的“十年”也不是实指,它表示十多年。后边的“同行十二年”,“十二”也不是实指,它表示十多年。木兰诗是一首北朝名歌,它是在传唱之中不断丰富、不断加工的产物。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指出:“其实,‘十年’也好,‘十二年’也好,都是多年的意思,并不是实数。汉子的数词,可以活用。比如,有时只表示少,如‘三言两语’、‘一毛不拔’、‘一知半解’等;又比方,有时只表示多,如‘三番四次’、‘三思而行’、‘十全十美’、‘百战百胜’等。《木兰诗》里,由于音节的要求,前一句不好说成‘壮士十二年归’,后一句不好说成‘同行十年’。”至此,我们可以根据语法规律做出结论,木兰从军既不是十年,也不是十二年,而是十余年。操作要点操作要点:汉语言有机子的语法规范,这些规范有效地保证了我们汉语言的延续与流传。受外来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影响,汉语言的语法规范受到了挑战。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我们有义务为春节民族语言而工作。汉语言有自己的规范,但是在汉语语境之中,汉语言语法规则又具有灵活性,这就是汉语言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同时汉语言规则的灵活与多样又给学习者带来了诸多麻烦。有时往往用常规的规则解决不了语言现象,这是就需要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研究。第一,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当发现一种语言现象之后,需要“望闻问切”,找准问题之所在。第二,招准解决问题的方向。遇到问题之后,有时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甚至感到束手无策。这时可以借助当今方便的网络寻求支持,也可以直接向专家请教,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第三,查阅语法工具书,弄清楚基本语法规则。在此基础上,找出语法的变异原则,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则依据。第四,寻找可以解释问题的理论,寻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案例。如果案例只是个别现象,难么这个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必须寻找更多的案例,在对众多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四、修辞学研究法基本概念:修辞学研究法是运用修辞学理论研究当代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方法。修辞学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应用得更优美的学问。1905年,汤振常出版《修辞学教科书》,尤伯纯出版《文字发凡·修辞学》卷,这两本书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始。此后许多修辞学家如杨树达、黎锦熙、陈望道、陈介白、徐梗生等都在中学开设过修辞学课程。修辞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基本理论: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言语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有助于自己更清楚地了解别人的意思,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研究案例5
朱自清滥用了“的”字吗?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糖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中指出:“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加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白话文所以啰嗦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滥的虚字正是‘的’。学会少用‘的’字之道,恐怕是白话文作家的第一课吧。”其实许多名作家在这方面都很随便,且举数例为证(一)月光是隔……却又像是画在荷上。……第一句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单调而生硬的重叠。用这么多‘的’,这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说‘参差而斑驳呢’?后边句的原意本是‘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却不分层次,连用三个‘的’,读者自然会分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从这段高论中,可以发现余光中对朱自清先生的“的”字用法颇有微词。朱自清先生的“的”字,真的多余累赘么?我们赞同余光中先生捍卫汉语言纯洁性的勇气,我们也痛恨语言中“中文西化,西而不化”的坏毛病,但是对余光中先生批判朱自清先生“的”字多余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大家知道,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诗人,他的《荷塘月色》堪称中国20世纪的美文。朱自清先生真的糊涂之极,随意用了这几个“的”字?《荷塘月色》字字玑珠,是一篇散文珍品。朱自清先生追求文学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他多次写文章强调要注意推敲字词,决不可随意为之。此处的“的”字,必有它的妙处。第一,构图的需要。朱自清先生这几句话是文章的第五节的一部分。在这一节中,朱自清先生描绘了一副月夜荷塘风情图。荷塘中有流水般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这些描写增添了图画的神秘色彩。接下来,朱自清先生又关注明暗的对比,明月、薄雾,这是写亮色;参差的斑驳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这是写暗色。明暗对比,构成一幅和谐的夏夜荷塘风情图。从构图可以看出,朱自清采用的是中国写意画的写法。“所谓写意原来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概念,它要求作者在体悟和理解对象的基础上,抓住对象的主要特点加以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力图写出主体在客体那儿悟出的精神特征。”朱自清前一个词用了“黑影”,后一个词用了“倩影”,这与荷塘的现状相似。当你在夏季的三五之夜坐在朱自清雕像旁边,静静地欣赏着荷塘,你会感觉到荷塘西边的高树颜色太浓了,身边垂柳的颜色才恰到好处。你一边欣赏荷塘夏夜美景,一边谛听朱自清的“倾诉”,你才会感觉到朱自清先生在此处的语言安排独具匠心。第二,节奏的需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倡导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亲历实践,在当时的文艺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给我们创作了美的作品。在一段文字中,仔细研读你会发现,朱自清的安排是有意为之。我们只需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审视,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妙。如果用阶梯排列,我们会发现这是如此的美妙:丛生的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余光中先生却认为这儿不好,应该改为:丛生的灌木参差而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从语法的角度看,余光中先生的改法没错,也完全符合汉语习惯,但是余光中先生却把朱自清先生的韵律美扼杀了。再者,余光中先生只关注第二句和第三句,却忽视了第一句的存在,故而断章取义,以致误读了朱先生的佳句。第三,语言风格的需要。一个人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需求。朱自清生活在需要新文学的时代,需要用白话写作的时代。这个时代许多作家语言很随意,甚至不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这是时代使然。如果说新文化运动初期一些文学家的语言不合当今的语法规范,这是事实,但是说到朱自清先生在此处用词随意,则有失公允。朱自清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家。他注重语言的准确、优美,谨慎为文,堪称典范。1、“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我的太阳,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的、地、得用法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瘦得皮包骨头、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补充: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总结:“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研究案例6
叶圣陶评改作文〔雷锋式的战士第一节〕七月一日这一天,我奉上级的指示,送到农村参加工作的同志到指定的生产队去。汽车开到万寿山西北约二十余里的地方,突然发现汽车水箱大漏水。司机下来一检查,才知道水箱上的皮垫坏了。怎么办呢?这里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正在这紧要关头,一辆摩托车从西边飞车而来。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摩托车驾驶员的帽子上,八一帽徽闪烁光芒,银辉耀眼。来到近处再一看,他穿着一身崭新的绿军装,是一个英俊的解放军战士。1、“这一天”可以不要。拿另一句话来比一比。譬如说“七月一日这一天是党的诞生纪念日”,这句话里的“这一天”也可以不要。但是两种说法有区别。说“这一天”,见得郑重些。本篇的“七月一日”只是表明干这件事的时间,无须乎郑重。2、“奉”改为“受”。“指示”改为“指派”。原文说法宜用于文件,口头没有谁说“奉”谁的什么的,“指示”也不切合实际。3、这儿有两个“到”字,念起来拗口,总得想办法去掉一个。只能去前一个。再看“到农村参加工作的同志”,不是也可以说成“参加农村工作的同志”吗?这样一改动,前一个“到”字就去掉了。……4、“约”字不要。说二十余里,就是约计。“余”改为“多”。5、“怎么办呢”总得跟“不着村,不着店”联在一块儿说。原文分开了,后一句就见得不完整,收煞不住。改法有两个。一个是把“怎么办”掉到后边,改为“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呢?”又一改成“怎么办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两个办法都改成联在一块说了。还可以比较一下,在这里,哪个改法好。后一个改法惊叹语气比较强,用在人物的对话里很能传神。这里只是一般的叙述,不必用那么强的惊叹语气,所以我采取前一个改法。习惯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说前后是对的,因为设想中村和店是在一个平面上,无所谓上下。写稿者用上下,或者有意换个新花样,或许是他曾经看见有人用上下。只要想一想究竟上下对还是前后对,就不会用错了。6、“不着村”之下用个逗号好。7、……“紧要关头”是事情的最关重要的阶段,而这里只是一时没有办法,并不是什么最重要的阶段。现在改为“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表明摩托车开来的时间。上文说“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呢?”就是说全车的人正在着急。用“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接上,连得紧,而且跟下文张开元说的“你们别着急”照应。……8、原文(对解放军的描写)还有一点不符合实际,“八一”帽徽并不是银灰色的,却说“银辉耀眼”。这也得改。9、现在把原文的两句话改为如下的一句话:“老远就可以看清楚,驾驶摩托车的穿着一身崭新的草绿色的军装,‘八一’帽徽闪着光,是一个英俊的解放军战士。”七月一日,我受上级的指派,送参加农村工作的同志到指定的生产队去。汽车开到万寿山西北二十多里的地方,突然发现汽车水箱大漏水。司机下来一检查,才知道水箱上的皮垫坏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呢?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一辆摩托车从西边飞车而来。老远就可以看清楚,驾驶摩托车的穿着一身崭新的草绿色的军装,‘八一’帽徽闪着光,是一个英俊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式的战士第一节〕改后研究案例7
朱自清改病句①提起你麻木的脚步。“脚”可以是“麻木的”,但“脚步”不能,也许该说“滞重的脚步”。②愤怒的脚,将它踏得稀烂。“脚”却不能是“愤怒的”。②也许只能说“愤怒的用脚将它踏得稀烂。”③沿街罗列小贩的叫喊声。“小贩”可以“罗列”,“叫喊声”不能,③可以换上“充满”两个字,或在“沿街罗列”下加“的”字。①
和③是将有形物的词移到无形物上,②是将形容有意志的人词移用到他的无意志的脚上。④我们知道一个身体不健全的人,极易受流行时疫的感冒。“感冒”是自己“感冒”风寒,不是风寒“感冒”自己,“受感冒”不成语。这是将主动的词移用到被动语气里,但④即使改成主动语气,“感冒”还是用不上,该说“感染”或“传染”才成,可是改成这两个词,句子的语气到又没有关系了。
⑤平常听见我说话,是很少见的。⑤说“平常很少见我说话”或“平常听见我说话,是很少的”,都成;就是不能说“少见”、“听见我说话”。这是将表示视觉的词移用带听觉上。⑥我虽然是工学院的,但是是一年级。“一年级”是学生集体名词,可以用来指个体;“工学院”知识普通名词,指称个体的人。言义不能一致,这是一例。若是对话的记录,这句子是成立的。但当做白话文,这便是将普通名词移用为集体名词。操作要点第一,语言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句子通不通的问题是语法学的问题,句子美不美的问题就是修辞学的问题。第二,用修辞学理论对号入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修辞学可以分为积极修辞学——修辞格,消极修辞学——语言的通畅、连贯、得体。用我们掌握的修辞工具去剖析语句,做出合理解释。第三,当我们用常规的修辞理论解释不清楚具体问题时,就需要思考案例是否采用了非常规的用法,发生了语言变态。变态语言有的是创新,有的则是错误。语文教师要运用独特的修辞技巧解释别人解释不清的现象。语文有多种解释,有的将其解释为语言加文学。特别是一些从事文学工作的专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文学史更高阶级的语文,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文字表达和写作的技能,更有利于开启心智,启迪思想,慰藉情感和滋养心灵,因此符合语文育人的目的和规律。”“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展语文素质教育,使语文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真正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其根本首先在于打开学生喜爱语文的大门,而加强文学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无疑使打开折扇大门的金钥匙。”专家们强调语文的文学性无疑使正确的,但是把语文等同于文学就不是很妥当了。1956年到1958年,一些中学曾经专门开设过“文学课”,但效果不理想。文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占有很大比重。中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文学教学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文学分析方法。但是真正把这种方法拿来研究语文教学的缺少之甚少。第二节文学研究法一、“以意逆志”研究法基本概念:所谓“以意逆志”法就是用自己对诗文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课件】商业银行管理学
- 《现代电子工艺技术》课件
- 学前班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计划
- 《不确定推理方法》课件
- 4林业局年前工作总结及下年计划
- 公路隧道衬砌脱落施工方案
- 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 大班班务个人工作计划
- 2024年元月财务工作计划样本
- 2024年社区居委会工作计划开头
- 水泥稳定土类基层施工工艺标准(路拌法与厂拌法)
- 模具常用语中英文对照
- 建筑施工坍塌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 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分析仪校准规范(实验报告)
- 填涂答题卡注意事项PPT精品文档
- 工程使用说明书(共7页)
- 中医儿科病历
- 卧式单面多轴钻孔机床的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 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样本上海社会组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