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编制说明》_第1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编制说明》_第2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编制说明》_第3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编制说明》_第4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

编制说明

一、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在40

年间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然而,在城镇快速扩张发展的背后,随着交通、通讯等新技术

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模式的转变,传统村落普遍面临民居建筑性能低下、传统风貌破坏严重

以及整体环境品质不佳等严峻问题。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维系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2017年,党

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回

溯既往的相关研究工作,早期往往侧重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通常倾向于采用

一种片面的、静态化的文物保护的模式,即“凝冻式”保护,在实践过程中带来不少困难

与阻力,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乡村日益衰落、空心化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

下,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与研究的深入,如何在物质遗产保护的同时对其进行更好的活化

利用成为了关注焦点。直至目前,除了物质层面遗产的保护利用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利用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总体而言,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

摒弃只重物质不重传统文化,或只重遗产不重人的错误观点,要在维系传统村落整体风貌

的基础上,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的绿色宜居性能,对居民现代功能需求进行适应性功能提升,

在村落整体层面提升与改善人居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治理,不断增强村落防灾能力;在激活

村落文化空间的基础上,重铸村落精神纽带,要“见村见人”,最终实现传统村落人居环

境的整体提升。为此,亟待为相关规划改造提升提供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技术指导。

因此,编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准》,构建传统民居建筑绿色

性能提升与宜居功能优化关键技术体系,研发传统村落环境整体提升与防灾处理的关键技

术体系,创新传统村落特色风貌维系的数字化方法体系,可有效地保护大量逐渐湮灭的传

统村落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提升和再利用,直接促进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标准编制原则及依据

1、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要求进行编写。

2

2、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

作性。

三、项目背景及工作情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中国

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技术审核,批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综合提升

标准》团体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为:CI2023091。本标准由东南大学提出,中国国际科

技促进会归口。

根据计划要求,本标准完成时限为7个月。

(二)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是东南大学,负责标准文档起草及相关文件的编制等。江苏龙腾

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旭建

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参与单位,负责标准中重要技术点的研究和建议,并参与标准

内容的讨论。

(三)标准研制过程及相关工作计划

1)征求意见稿编制阶段

任务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东南大学,于2023年7月上旬成立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员

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综合提升技术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经汇总讨论后,编制组确定了标准

中需要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并于2023年9月上旬完成了初稿并发送给各参与单位征求意见。

2023年12月上旬根据在各单位反馈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并由中国国际科促会

审查,提交全国标准信息平台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标准评审会阶段

计划2024年1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组织线上专家评审会。项目标

准编制组组长详细介绍了标准编制的背景和标准内容。与会委员就该标准的主要技术问题进

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出于提高标准水平的目的,给出了一些建议。建议汇总及编制组答复情

况见附件《标准论证会建议及答复汇总》。

四、标准编制说明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公布专门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国家标准,相关可参考的标

准有GB/T39049《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地方标准有安徽省DB34/T2633-2016

《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江西省DB36/T1380-2021《赣派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指南》,以及针对单项技术要求的地方标准如贵州省DB52/T1504-2020《传统村落火灾防控

规范》。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国家标准有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T32000《美

3

丽乡村建设指南》,也有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专项技术标准,如GB/T51224《乡村道路

工程技术规范》、GB/T38838《农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51330《传

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GB50039《农村防火规范》,但还没有针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

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标准规范,因此亟待展开深入研究和标准编制。本标准针对传统村

落面临的民居建筑性能低下、传统风貌破坏严重以及人居环境品质不佳等现实问题,在研

究团队研发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人居环

境一体化提升技术框架,综合提出了传统村落道路交通设施改善、水环境治理、公共环境

整治、建筑风貌保护与性能提升、安全与防灾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建议。

(一)道路交通设施改善

关于道路交通设施提升与改善,现有标准主要针对城镇或乡村级别道路新建工程做了诸

多规范,如GB/T51224《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和CJJ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

规范》等,或者针对某一交通设施做出详细规范,如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缺

乏针对传统村落道路与交通设施的标准。本标准针对传统村落道路交通,在综合考虑传统村

落原有道路格局与村落地形地貌前提下,提出传统村落道路改造升级或者新建时应以现有道

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并宜就地取材,尽可能保护现有的自然

生态环境、人文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等方面做出规范性要求,提升传统村落道路交通系

统,做到村内畅通、并方便与外界联系。主要针对传统村落道路工程、桥梁设施和其他交通

设置提出规范性要求。

1、道路工程

针对传统村落道路工程进行编制,参考GBT51224-2017《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和

DB11/T2102-2023《乡村地区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主要针对传统村落内各级别道路分

类以及尺寸、交通网络形成、道路纵横坡要求、交叉口设置,对路基和路面工程的强度、铺

装材质和形式做出详细标准措施,同时强调传统村落交通道路应与周围环境整体协调一致并

体现地域风格,且应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协调。

2、桥梁工程

针对传统村落内的古桥、已有桥梁加宽和新建桥梁编写规范性要求,从事实际情况出发

对古桥宜采取保护措施,并定期开展检测与鉴定。当现有桥梁进行加宽和新建桥梁时提倡使

用本地特色材料,并宜呼应既有桥梁的结构、形式、比例、尺度等特征。

3、交通设施

针对各类交通设施做出指导性规范,参考GB/T51224《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DB11/T2102-2023《乡村地区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和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等,

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停车设施、交通安全设施、道路照明设施、公共交通设施、旅游交通设施

等做出指导性规范,传统村落交通设施首先满足国家现有的交通设施相关标准,其次本标准

主要针对传统村落这特殊背景下提升与新增交通设施做出详细的规范性要求,传统村落交通

设施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并且要与传统村落整体环境相互协调,交通设施规范性提升可

4

以帮助传统村落改善村民的出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提升传统村落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发

展。

(二)水环境治理

1、一般规定

为了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并防止环境污染,强调了生活污水的收集、治理、利用或

达标排放的重要性。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各个阶段,包括设

计、施工、验收和运维。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人类排泄物及其冲洗水)和生活杂排水(除

厕所外的其他生活用水)。治理生活污水的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尊重习惯、全面治理、优先

利用、就地处理、生态循环、分步实施、建设与管理并重、农户参与和长期效果。治理模式

分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分散治理两种。靠近城镇的村落应纳入城镇污水网络,进行集中处

理;而人口较少、分散居住的村落则应采取本地化或分散式处理方法。最后,指出生活污水

治理设施应尽可能简化,以便于管理和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2、污水收集管网

参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标准规定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必须包括污水收

集系统,二者需同步设计、建设和运行。提倡在适宜地区对黑水和灰水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

化利用。污水管道布置应考虑地形和排水流向,优先使用重力自流排放,非重力排放区域需

改造现有管网。污水管道应避免穿越敏感区域。对于污水收集,提出集中处理模式适用于可

接入城镇网络的人口密集村落;而分散收集模式适用于施工空间有限的村落。污水管网应处

理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得接入。设计计算方面,需基于最高流量设计污水管道,并根

据水质、设计水量等因素确定合流管渠的截流倍数。

3、管材、管径与附件

参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标准规定生活污水管道系统主要采用埋地塑料管,

居民出户管道宜用建筑排水塑料管,明露管道需保护措施。不同排水管的最小管径有明确要

求:农户厨房不小于DN50,农家乐或集中式厨房不小于DN75,厕所及化粪池、隔油池不小于

DN100。出户管径不得小于建筑物排出管径。公共污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和坡度按标准设定,

不满足时需采取防淤措施。管道敷设应在非机动车道下,覆土深度视地点不同而定。塑料管

的环刚度根据地理位置有不同要求。检查井间距不大于40米,采用预制或混凝土材料,生活

污水管网应少设提升泵站。倒虹管、检查井等附属设施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

4、生活污水治理工艺

参考CJJ/T54《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HJ2014《生物滤池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

规范》、JB/T14103《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JB/T14095《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标准提出生活污水处理的资源化利用原则,要求黑水和灰水处理前、尾水处理后及污泥处理

过程中无泄漏或溢流。处理设施的外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和景观协调。污水处理模式分为两

种:分布式生活污水就地治理适用于日排水量小于5m³的单户或联户;相对集中生物生态治

理适用于日排水量不小于5m³的地区。前者根据黑灰水是否分离采用不同工艺,后者则基于

5

新建或改造的管网系统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格栅井设置在调节池前,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格

栅,具体选择取决于设计规模。污水治理工艺流程根据日排水量不同而有所区别,小于5m³

的采用灰水黑水分流或合并排水,大于等于5m³的则采用更为复杂的流程。黑水处理宜采用

改进型三格式化粪池,生物处理装置应采用好氧生物处理设施,厌氧缺氧调节池应采用地埋

式一体化结构。好氧生物处理宜采用脉冲多层复合滤池,人工湿地则宜采用水平潜流方式。

所有设施的选用、建造、验收和管理均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5、排泥设施

参考GB4284《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标准强调,污泥应按照减量化、稳定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定期处理或处置。建议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理方式,优先进

行符合标准的农用或林地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应设有污泥储池,以便定期处理剩余污泥。

鼓励将污泥用于农林综合利用,同时需符合国家标准GB4284。对于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系

统产生的污泥,推荐片区集中处理和处置,通过污泥收集车运输至处理设施,或使用移动式

脱水机后集中处置。

6、运行和维护

参考GB/T38837《农村三格式户厕运行维护规范》,标准规定村落污水治理设施的排泥

与清掏周期:厌氧缺氧调节池至少年排泥一次,厌氧处理单元每两年至半年排泥一次,好氧

单元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设施出水水质应每月监测。管理可由地方政府或第三方单位负责。

推荐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统一管控平台,实时采集并传输水质、流量、设备

状态等监控信息。该平台应具备分析、统计、显示、存储和实时报警功能,并能远程控制污

水处理设备。

(三)公共环境整治

本章节旨在针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和公共环境治理领域的标准规范进行编写,以确

保在保留传统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并与传统村落的风貌相协调。标准提

出了一系列实施措施和方法,包括合理规划旅游服务设施的类型、数量、规模及位置,以满

足游客的需求,避免过度开发。同时,标准也强调了改善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结合村落

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民族特征,优化公共环境,展现传统村落的风貌特色。本章节内容主要包

括了关于鼓励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合理规划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优化公共

环境的具体要求和指导原则。这些内容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提升和公共环境治理工

作,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1、基础设施

针对基础设施进行编制,包括城乡供电网络接入要求、公共通信设施建设要求以及电力

和通信设施的美化要求等。此外还强调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控制非清洁能源的使用量,逐步

提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使用电能、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这些措

施和方法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电力供应、通信设施和能源使用符合传统

村落的特点和需求。

2、环境卫生

6

针对环境卫生进行编制,包括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垃圾收集设施要

求以及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等方面的要求。首先对传统村落的垃圾处理情况、畜禽养殖的现状

以及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置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措施

和方法。首先,生活垃圾严禁采用不规范处理方式,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设施,对于畜禽养殖,

应在符合地方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此外,我们强调了建筑垃圾的统一管理和宣传教育,

鼓励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做到工完场清,回收利用多余材料。通过这些措施和方法,我们

的标准规范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工作,确保垃圾处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建筑垃

圾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3、厕卫治理

针对厕卫治理进行编制,以提升传统村落的厕卫设施为出发点,包括公共厕所的建设要

求、位置选择、设施配置以及粪便处理等方面的要求。为了确保厕卫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效果,

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50337)的相关规定,合理设置厕位。公共厕所应

结合或邻近游客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共同设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

求。对于公共厕所的建设,我们强调了完整的上下水道水冲式厕所的建造,配置基本卫生器

具、无障碍设施、标志牌、电气设备等。本章节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厕卫治理工作,确保公

共厕所的合理设置、设施配置和环境卫生。

4、村巷环境治理

针对村巷环境治理进行编制,以传统村落的风格和基调为出发点,参考了相关的规

范标准指南,针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地域特征和民族习俗等方面制定标

准。本章节强调顺应和延续传统村落原有村巷的走向和空间尺度,结合传统村落的特点

来确定整治的风格和基调。标准规范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村巷环境治理工作,确保村巷

的风格和基调与传统村落的特点相符。

5、公共活动场所整治

针对公共活动场所治理进行编制,以改善现有条件以满足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为

出发点,参考了DB45∕T2139《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规范》、GB∕T39049《历史

文化名村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DB5117T4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范》以及DB3212∕T

2028《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范》,包括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要求、选址原则以及环境

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针对传统村落,本章节强调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活动场所,并在

需要的情况下对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利用,以打造新的公共活动场所。本章节旨在

引导传统村落的公共活动场所整治工作,确保公共活动场所满足村民的需求,并与传统

村落的特色相协调。

6、公共环境绿化

针对公共环境绿化进行编制,编写从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参考了

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及DB3212T2028-202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范》,

包括绿化的生态效益、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针对传统村落,强调了绿化

应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并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本标准建议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

7

效益,并充分发挥绿化在经济和美化方面的作用。我们的标准规范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

公共环境绿化工作,确保绿化工作符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地方特色。

7、公共环境亮化

针对公共环境亮化进行编制,在编写过程中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注重功能

性亮化和装饰性亮化的角度出发,参考了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包括亮

化的功能性需求、光污染控制和节能要求等方面的要求。针对传统村落,标准强调了保

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对于公共活动场所的亮化,标准建议结合自然资源、地域文化

特色和建筑结构特征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宜选用动态和彩色光亮化,以保持传统

村落的原汁原味。本章节的编写旨在引导传统村落的公共环境亮化工作,确保亮化工作

符合环境保护和节能要求。

(四)建筑风貌保护与性能提升

与现有规范相比,本标准的编写规范是为了提供更加全面、详细、实用的传统建筑修缮

与功能提升指南。现有的规范虽然涉及了传统建筑的维护和改造,但主要集中在结构性能提

升和物理环境性能提升方面,而缺乏对建筑风貌保护的详细规定。此外,现有的规范涉及的

范围较窄,未能涵盖传统建筑的所有方面,如木构架、石质建筑、墙体、地面和屋面等不同

建筑部分的修缮和加固措施。本标准涵盖了更多的维度,包括建筑风貌保护、结构性能提升

和物理环境性能提升等方面。我们提出了更加具体、实用的措施和方法,以保持传统村落的

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我们也关注了设备的选择和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结构

和环境的影响,以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和保护传统建筑的要求。

此外,标准遵循了真实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注重保护核心资源和

尊重传统建筑特色,提出了具体的修缮方法和技术要求,以确保传统建筑的原状和真实性,

同时注重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以实现安全、适用、绿色和经济的要求。为了提供更加全面、

详细、实用的传统建筑修缮与功能提升指南,标准涵盖了建筑风貌保护、结构性能提升和物

理环境性能提升等方面。与现有规范相比,我们的规范更加全面、实用,注重保护传统建筑

的价值和特色,以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和保护传统建筑的要求。

1、一般规定

从保护传统建筑的角度出发,强调保护核心资源和尊重传统建筑特色的重要性,提出遵

循真实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通过修缮、维修、更新和保护等手段,保

持传统村落建筑的风貌。同时,建筑风貌修复应尊重原材料、技术和工艺,保留历史痕迹,

并合理利用资源。建筑性能提高必须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需要,并遵循安全、适用、绿色、

经济的理念,统筹考虑建筑空间、功能、风貌和文化特色等因素。此外,结构性能和物理性

能的提升应以鉴定和评估为基础,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以维持良好的居住环境。

2、建筑风貌保护

从建筑风貌保护的角度出发,参考GB55022《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1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T51330《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强调了保护

传统建筑和村落的重要性,提出保护构筑物、庭院、民居、村落公共空间等内容的范围和责

8

任。同时,提出立面保护措施、材料保护措施、色彩保护措施以及环境与空间三维形态的控

制等具体措施,以保持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3、结构性能提升

参考GB50005《木结构设计标准》,GB/T50165《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

GB/T39056《古建筑砖石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从结构性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对木

构架、石质建筑、墙体、地面和屋面等不同建筑部分的修缮和加固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提

出具体的修缮方法和技术要求,强调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状和真实性,同时注重材料和技术的

选择,以实现安全、适用、绿色和经济的要求。此外,还特别关注地基基础的加固方法,以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物理环境性能提升

参考GB55022《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T27963《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

价》,GB/T28990《古建筑木构件内部腐朽与弹性模量应力波无损检测规程》,从物理环境

性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建筑的空间功能、设备设施及管线、围护结构性能提升等方面

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以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和保护传统建筑的要求。

同时,强调设备的选择和布局要符合规范,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结构和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安

全、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五)安全与防灾

现有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针对一般村庄的安全与防灾的相关要求和措施进

行了规定,但是对于传统村落的针对性的不足,本章节在GB/T50445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村

落的特点进行优化,以确保在开展传统村落安全与防灾提升的同时,兼顾村落传统风貌和文

化资源的保护。

1、一般规定

参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传统村落安全与防灾应综合考虑地质灾害,气

候灾害,火灾和洪涝灾等多种灾害的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灾害系统

性防御、分级预防与治理、区域统筹、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和传统村落的可

持续发展。规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的安全与防灾标准,根据灾害的危险等级、影响等级

以确定防灾具体要求,提出重点整治设施及相关防范预防措施。

2、火灾防控

参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提出传统村落火灾防控应贯彻“以防为主、防

消结合”的原则,在布局层面应当遵循现行国家标准GB50039《农村防火规范》。标准提出

传统村落布局要求、村落建筑防火规定、村落消防供水规定、消防通道相关规定和有关火灾

危险源控制的规定。对于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传统村落公共建筑(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

学校)应当重点改造,整治后建筑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

关规定。村落电路系统安装与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242《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的相关规定。

3、防洪及内涝防控

9

参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传统村落防洪与内涝防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防洪标准》(GB50201)的相关规定。提出传统村落的防洪措施应与当地江河流域、绿

化造林、农田水利等规划相结合,选择适宜的防内涝措施,排涝标准应与服务区域人口规模、

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重现期可采用5年~20年。规定防洪救援系统的内容和防洪报警通讯

信号送达要求。

4、地质灾害防控

参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提出传统村落地质灾害防控相关规定,根据传

统村落所在地区灾害环境和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重点防御,并提出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综合治

理措施。提出传统村落抗震防控的相关规定,根据抗震防灾要求系统性地整治传统村落建筑

与建设用地,充分评估地震对防洪工程的影响,防洪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水工建筑物抗震

设计规范》SL203的相关规定。

5、气候灾害防控

参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提出传统村落防风减灾整治应根据风灾危害影

响等级统筹安排,并提出风灾、雪灾防控和防雷相关规定。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老年活动站等公共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和设施必须安装防雷设施,防雷工程的设计

与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

量验收规范》GB50601的相关规定。砖石、砖瓦、砖木的砌体结构或竹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修

缮时,应专门设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一般民居防雷建筑物整治时,防雷工程的设

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952的相关规定。

五、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标准编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标准需要具有行业特点,指标及其对应的分析方法要积极参照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

标准。

2)标准能够体现出产品的具有关键共性的技术要素。

3)标准能够为产品的开发、改进指出明确的方向。

4)标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5)要能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

6)与相关标准法规协调一致。

7)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

六、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要求等内容。

七、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遵守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传统村落保护

10

GB/T39049《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

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