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培训教案_第1页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培训教案_第2页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培训教案_第3页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培训教案_第4页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培训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培训教案20XX年7月

第一章树立科学发展观 4第一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意义 4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 4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5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基本要求 6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6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第三节掌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7一、科学发展产生的意义 7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8三、专业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 9第二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 11第一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含义作用 11一、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 11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作用 12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 13一、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 13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3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4一、爱党爱国,政治坚定 14二、实事求是,忠于职守 15三、艰苦奋斗,崇尚节俭 15四、服务群众、平等待人 16五、敬德守法,遵纪守法 16第三章坚持正确的法治观念 18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18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18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19三、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20第二节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21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21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22三、全面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3第三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23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确立 23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 24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25四、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6第四章创新能力建设 28第一节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8一、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关键所在 28二、创新是时代风采的主要标志 29三、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第二节建立创新的新观念 33一、创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33二、创新思维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核 37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的中心环节 41第三节掌握创新的方法 43一、正确认识自己,强化创新意识 43二、创新思维的开发 44三、创新的具体途经 46第五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48第一节知识产权法概述 48一、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48二、知识产权的种类 48三、知识产权的体系 49第二节著作权法 50一、著作权的主体与归属 50二、著作权的客体 52三、著作权的内容 53四、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54五、著作权的取得及保护 56六、侵犯著作权的责任 56第三节专利法 58一、专利权的主体 59二、专利权的客体 59三、专利权的取得 59四、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60五、专利的实施 62六、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62第四节商标法 62一、商标权的主体 63二、商标权的客体 64三、商标权的取得 64四、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65五、商标权的保护 66第六章可持续发展及环保知识 67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现状 67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67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68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追求人与环境和谐 72一、环境 72二、环境问题 73三、环境保护 73四、人与环境的和谐 73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的环保意识 74一、节约意识 74二、环境友好意识 75三、生态伦理意识 77四、环境管理意识 77五、环境法律意识 77第七章科技成果申报程序及手续 78第一节科技成果申报的准备与基本条件 78一、科技成果的含义与特征 78二、科技成果申报的准备 79三、科技成果申报的基本条件 83第二节科技成果申报的管理与基本条件 85一、科技成果申报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85二、科技成果申报的管理机构 85第三节科技成果申报的运作 91一、科室的初评 91二、机关的形式审查 91三、本单位科委会的评价、筛选 91四、科技成果鉴定 91五、科技成果登记阶段 94六、申请科技成果 94第1课时第一章树立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期各个阶段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课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既包括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也包括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的判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实际的运用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中国国情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长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票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第3课时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第4课时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基本要求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3、以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以要为本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第5课时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第6课时第三节掌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一、科学发展产生的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从十四大以后,我们党确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实践,总结起来,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成功的,它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和创造性。(2)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关键的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优势,又有效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都碰到这个难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3、同的重大意义在于,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它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第7课时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持续性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第8课时三、专业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本世纪完成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专业技术强、政治素质高、发展全面的建设者。再次,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认真系统的阅读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注重把握好如下几点: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从专业技术开发的角度,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为这些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专业技术工作经常涉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专业技术人员树立节约资源观念尤其重要。。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第9课时第二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第一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含义作用一、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1、道德和职业道德现代教科书中公认的“道德”,是指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由于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一般的道德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即: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分工中形成行业活动并与之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规范准则。简言之,就是行业道德。2、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特征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所谓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对从事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的特殊要求,是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人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服务性(2)重大的责任性(3)必然的科学性第10课时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作用我国现阶段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是忠诚积极完成服务社会事务的保证2、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是激励人们努力做好各项专业技术工作的精神动力3、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4、倡导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是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环节第11课时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一、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专业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的道德准则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标准之一,主要包括:道德原则、行为规则和工作范式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原则又称为专业技术人员道德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它在专业技术人员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集中反映着政府工作的道德本质、道德属性和职业特点,是专业技术人员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第12课时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具体来说,它的基本要求包括如下几点:(1)摆正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觉做好社会的公民。(2)一节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节向人民负责。(3)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同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和错误作坚决的斗争。第13课时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一、爱党爱国,政治坚定爱党爱国,政治坚定,既是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素质的本质体现.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态度方面的道德要求;既是专业技术人员应尽的社会职责,也是作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它包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职守和诚信于社会,这些内容要求:(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无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维护国家尊严。(2)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埋头苦干。(3)敢担风险,敢负责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4)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第14课时二、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忠于职守是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工作操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其基本要求是:(1)注重业务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2)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办事公道,不徇私情。(4)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第15课时三、艰苦奋斗,崇尚节俭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优良品质。廉洁奉公是专业技术人员任职的基本要求,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是:(1)艰苦朴素,勤俭节约。(2)吃苦在前,享受在后。(3)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4)艰苦创业,努力工作。第16课时四、服务群众、平等待人关心群众,平等待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要求是:(1)热爱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2)联系群众,关系群众疾苦,为人民办实事。(3)团结共事,宽厚待人。第17课时五、敬德守法,遵纪守法专业技术人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做到敬德守法,遵纪守法。这里的敬德,就是要崇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守法,就是要遵守我国的宪法。其具体要求是:(1)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表率。(2)生活检点,自尊自爱。(3)遵守政纪国法,严格依法办事。(4)敢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第18课时第三章坚持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就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片断的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专业技术人员首先应该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特征。邓小平就曾特别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l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可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文明的分类来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其次,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行真正的民主与法制,才能建立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制。而我国恰恰是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最为符合真正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第19课时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懂得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领导力量,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强保证。如若,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就不可能建设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政府机关执行和实施宪法和法律。第20课时三、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专业技术人员还应该懂得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社会主义民是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基础和前提。(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第21课时第二节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指法律规定享有权利人具有这样或不这样的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承担义务人应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和约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制观念。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概念,应当从两者的相互联系中去理解它们各自的性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性质:(1)从来源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后一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通常被称为默示的或推定的权利和义务。(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种合法的利益或自由。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如依法纳税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依法不得作出一定行为,如不得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不得挪用公共财产。法律通过规定义务,使人们承受某种约束或负担。(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首先,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种类及范围,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玫治文明程度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制约,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度。其次,每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法定界限。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应当在法定界限内进行。第22课时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2、社会生活中的对待关系。3、功能发挥中的互动关系4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1)权利本位论。(2)义务重心论。(3)权利义务并重论。第23课时三、全面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1、权利和义务具有相对性。2、正确行使权利3、自觉履行义务。第24课时第三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确立在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将之上升为宪法原则加以保障.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本质所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内容。这一原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追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它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其次,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对我们干部队伍的侵蚀;第三,它鲜明地反对法外歧视,有利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第四,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他们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又切实履行他们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应有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25课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所谓法律平等,就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人格的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和法律对待的平等。法律人格的平等,指每个人作为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法律应该承认并保护这种尊严。法律权利的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的平等,在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在具体进人权利领域的时候,公民能否依据自己的能力获得所需要的权利,是权利主体自身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是指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权利的实现,都需要以相应的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对待的平等,是指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不管是保护还是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一方面,所有的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等,其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其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身份有多特殊(除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的特权),一旦违法犯罪都毫无例外地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平等对待是相对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恰恰是平等原则所允许的。更具体地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其次,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26课时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我国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各级政法机关以公正执法、执法为民为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公正,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以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公民在适用法律上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例如:司法腐败和执法不公现象。司法腐败和执法不公现象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享有法外特权,影响司法公正,从而使公民适用法律的权利并不平等。腐败和司法腐败现象存在,已经成为一个决心依法而治的大国所面对的痛心的事实。我们所谓的法律平等还只是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与“事实平等”在现实中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的一致还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它告诉我们,建立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这不懈奋斗。第27课时四、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为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反对特权,惩治腐败,维护法律的权威。要想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下大力气惩治腐败,监督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具体地说,对于特权现象,要从制度上克服,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特权现象。为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改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保护困难群体,促进社会的事实平等。为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应大力加强教育。教育是贯彻法律平等原则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是对全体公民包括享有法律平等权利的所有人,进行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学法懂法。二是对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第28课时第四章创新能力建设第一节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关键所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科学技术历史的发展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近现代的世界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近现代的世界历史还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平坦。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且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第29课时二、创新是时代风采的主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XX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还不多。SCI收录的我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5位,论文实际引文率却从1986年的056下降到1995年的026、20XX年的030,且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不多。国家发明奖特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零,一等奖四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数年空缺。90年代共评出两项,20XX年评出一项;除袁隆平院士获得沃尔夫奖外,中国科学家在包括诺贝尔科学奖在内的五大国际性权威科学奖(诺贝尔科学奖、鲁斯卡基础医学奖、加纳德奖、菲尔兹数学奖、图灵奖)中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我们要奋起直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也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提出来是及时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捧,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第30课时三、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28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至20XX年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重复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13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未来15。20年,我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20XX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别占‘74%、31%、30%、27%和40%。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必须探寻新的发展道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并没有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车间”,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很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在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形成国际比较优势的同时,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却没有减少。20XX年,我国的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四,但是在信息产业、航空产业、机器制造以及高档数控设备等方面,大部分关键技术还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是从国外引进。我们是工业品的出口大国,但是先进的纺织机械70%以E是靠进口,光纤设备几乎百分之百靠进口,集成电路的制造设备也有80%左右依靠进口,国内的配套设备主要是属于辅助性的设备,而且一些国内制造业部门为了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甚至不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为别国生产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品。数据表明,自1998年以来,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产业技术的进步基本靠引进,中国自身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生产要素驱动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科技发展战略基点从模仿转向创新的动因。必须看到,没有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成不了贸易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200r7年的温总理报告也明确指出,在“十一五”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真心希望全社会都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实现“人人创新,公平竞争”,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彻底改变我国“低端产品生产国”的面貌,使“中国加工”、“中国制造”最终跃升为“中国创造”。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第31课时第二节建立创新的新观念一、创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一种观点认为:创新就是创造革新的意思。包括两方面,一是创造出迄今没有的东西或发现现存未知的东西.包括发明和发现;二是对现有的事物进行改造或改革,使事物更完善、更进步。这是一种从内涵方面理解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同领域、不同人对创新的理解是不同的,创新体现在多方面。如科学家讲创新,更多地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政治家讲创新,如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主要将其理解为是精神、是文化;工程技术人员讲创新,常常是技术上的新发明创造,工艺上的改进革新;经济学家讲创新,是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更多的是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这是一种从外延方面理解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可以是产生出某个以前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产品,或者是一个过程,或者是一种思想;创新也可以是不断改进一些原有的东西,使其更有用、更方便、更便宜、更有效。它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或方法、或结果;总之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是它的品格。新颖、独特、有效用是创新的本质属性。它含有思想、行动、产生价值的三种方式。这是一种企图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结合来理解创新的观点。与上述外延方面理解的观点相类似的还有这样的认识:即认为创新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创新概念,指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如经常使用的“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创新,不要保守”等等。第二种创新概念,是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强调的是创造力。这种创新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社会事业。第三种创新概念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种较传统的概念,是对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科学技术上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泛称。第四种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应当说国际上对创新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范围很广,既包括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意来看,创新主要指的是人们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应用于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但是他的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被人们所认可。这样,熊彼特创新理论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应用。人们依此理论把创新大致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所阐述的创新思想是侧重于制度创新部分的。报告说:“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强调这三种解放的意味最终体现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一句话概括体现为创新。显然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制度层面的。’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它指的是与新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又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同时它还涉及管理方式及其手段的变革。通俗地说,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例如,计算机、cD机的诞生及其首次投放市场,转炉炼钢、浮法生产玻璃技术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包括最新的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这些都是技术创新。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上述这段话也可以看作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结合的角度对创新的理解。第32课时二、创新思维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核人脑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理性活动,从来就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这里所说的“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就是思维创新活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伟大的发现和创造,无不是创新思维的结晶。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加证明,思维创新活动是拉动技术更新的“火车头”。只有思维站在了时代的潮头,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才会到位,各项工作才会有大的突破。相反,没有创新思维的“牵引”,实践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创新也就无法实现。思维的重要性始终没有为人们所重视。其实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具体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如何去创新。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即头脑思维的创新来解决。大量的事实也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那些最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无数的事实证明,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不是知识。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百分之九十取决于他以何种思维方式思考和思维技能的高低,只有百分之十取决于知识的拥有量。我们看到多数现代人虽然在知识的拥有量上远远超过古人,但他们却达不到中国的老子和孔子的智慧高度,也达不到西方人达·芬奇和牛顿的智慧高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知识虽然重要,但它并不能带给我们智慧。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知育,思维的教育才是智育。中国古人很早就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所以才倡导相结合的道理,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西方人从古希腊时就更加重视智慧的启发。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仅仅死记书本上可以翻到的东西,什么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学。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照搬书本。”物理学家劳厄说得更加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便开始对大脑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彻底揭示人的智慧本质。在这期间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教育和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引发了一场新智力革命。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关注智慧的教育,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的教育。创新思维是什么呢?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的驱动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已有经验和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的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能力的新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它与思维者的个性特征、智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并以其所具有的独创性、灵活性、综合性、批判性的特征,体现为一种“发现”的能力,熔铸在人的整体的思维素质中。因此,创新思维不但是智慧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整个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核。创新思维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责任心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其次,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任何创造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最后,必须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在思维实践中不迷信前人,不盲从已有的经验,不依赖已有的成果,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在独辟蹊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一效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了头脑竞争时代,现在的人们缺乏的不再是知识和信息,而是缺乏驾驭知识和信息的智慧。人才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比谁的知识更多,而是比谁的思维更灵活,头脑更有创造力。现在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头脑超常之处不在于他们比其他人知道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知识,而是他们具有卓越的思维技能和创造型思维方式。他们比一般人更善于思考,更懂得如何提炼有用的信息,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有人说:“未来的社会是头脑型社会,将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分,只有高级思维职业与低级思维职业的区别。”许多人常常惊异地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思维也需要接受训练。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过去人们一直强调成功需要付出超常的勤奋,但却忽视了一点,如果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都将贬值。对于成功而言,头脑中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宝贵的。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去研究那最宝贵的百分之一,去提高那最宝贵的百分之一。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相信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个人的观察、分析、判断、理解、思考、决策、创意、策划、想象、洞察和战略规划等思维技能是否成熟,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不但将决定他将来职业发展的前途,也是其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那些思维方式不断更新、思维技能训练有素的人,才能在激烈的脑力竞争中生存与发达。第33课时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的中心环节简单地说,创新能力是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以及技术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通常指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本领。其常态体现为智力、知识和技能两种形式。智力是第一层次,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条件;知识和技能是第二层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级体现、是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结果。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复合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辅助因素。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结构就像是一个网络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一旦被激活,它将释放出无比强大的能量,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挥。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精神、自信心、独立性、顽强的创新意志、笑面挫折的乐观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1、勇敢和冒险精神勇敢和冒险精神是创新个性中最重要的特点。2、自信心自信心是指对自己作出正确估价的基础上,对事业充满信心,是一个人的气魄、胆识的表征。3、独立性创新个性的独立性是指创新活动中不盲从、不随俗、不受旧的习惯势力的限制和约束,不屈从外界压力而能坚持自己的见解。4、顽强的创新意志。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意识的自我调节,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进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磨难能够砥砺意志,舒适的环境会泯灭意志。5、笑面挫折的乐观态度创新者在遇到挫折时,必须注意调整心态,笑面失败。6、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是人们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索未知的欲望。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第34课时第三节掌握创新的方法一、正确认识自己,强化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意识,要做到如下几点:(1)必须有怀疑一切的精神。(2)必须善于发现问题。(3)必须经得起挫折和失败。(4)要学会学习,学会继承。(5)要求真务实。第35课时二、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开发目前世界上最流行是所谓进行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的中心课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新思维训练,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发掘我们的创新感觉、培养创新意识、锻造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从容应对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由此而发现、发展着人的综合创新素质。哪些思维方法具有创新的性质?或者说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呢?首先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在经验思维基础上的经过加工整理的较精致和系统化了的思维形式,是社会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平台;它属于理性思维、基础思维。逻辑思维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自然科学史的无数事例可以给予证明。但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非逻辑思维,其实创新思维也常常蕴涵在非逻辑思维中。非逻辑思维包括灵感思维(顿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其次有惯性思维与非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是在经验和理性的共同支配下的、由于被多次验证或证实的、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意识形式。它属于经验思维,同时也有一定的逻辑基础;惯性思维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但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非惯性思维,其实创新思维也常常蕴涵在非惯性思维中。非惯性思维包括异思维、颠覆思维、逆向思维。再次有从对立性质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它们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系统思维与单元思维,整合思维与解构思维等。最后还有其他一些创新思维。它们是辨证思维;联想思维:共赢思维;风险思维等。创新思维由~2_1218种思维形式构成。这18种思维形式构成了一个创新思维体系。这些思维方法以其意识上的能动性、方向上的求异性、结构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突发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思维成果的创新性,揭示了思维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错误的认为这18种思维形式都是平行的、并列的关系,不是的,它们之间有交叉关系、也有包含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种具体的思维形式可以同时具备18种思维形式中的多种形式。所谓18种思维形式只不过是我们对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划分的结果。18种思维形式之间也相互构成了有机的联系。每一种思维形式都携带了创新思维的基因,都可以成为创新思维的内核和动力。它们既可以单兵行动,也可以任意组合成团队,从事创新思维的活动。任意组合的思维形式越多,其创新思维的动力就越强,创新事业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18种思维形式都属于智慧思维的范畴,都是智力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我们承认智力因素在事业成功中的基础地位,但是,如果有谁认为仅凭此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那么谁就是错误的,非但不智慧简直是愚蠢了。我们必须同时承认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除了非凡的智力因素外,还有其他的综合因素,如果我们加上非智力的方面、再考虑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的因素,我们离正确的答案就不远了。第36课时三、创新的具体途经就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育创新能力。1、完善独立个性,增强自主意识。2、鼓励面向实际,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3、夯实知识基础,鼓励大胆置疑。4、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5、学会运用复合的创新思维。6、培养实践能力。7、健全人格特征。就社会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育创新能力。1、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必须把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为培育。2、要有制度和财政的大力支持。3、尊重个性发展。4、要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培训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第37课时第五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第一节知识产权法概述一、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1、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2、知识产权具有法宝性3、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4、知识产权地域性5、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6、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权利双重性质第38课时二、知识产权的种类知识产权可分为两类,即著作权和工业产权。著作权亦称版权,是作品创作者及作品的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其保护对象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以及它们的传播媒介。工业产权是指著作权以外的知识产权,其保护对象概括了工商业领域里以满足物质需求为目的的发明创造和识别性标记,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还有同一领域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利。第39课时三、知识产权的体系1、知识产权法的概念。知识产权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在知识产权的取得、使用、转让和保护等过程中的各种知识产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既毒现为调整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专门法规(单项法规),也表现为非专门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以及有关的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狭义理解,知识产权法就是调整知识产权关系的基本法即知识产权法典或是单行法。从世界各国的立法来看,无一个国家是采取单一式专门立法,基本上都采取了总和式立法(单一性法规的汇总)。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特别法。2、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制度,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内法方面,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民法通则》、《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这些法律的细则、条例等配套法规。加入“WTO”后,我国又先后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在国际法方面,我国于1985年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9年加入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992年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还先后参加了-二些著作权、著作邻接权、专利、商标等专门国际公约。并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国目前已形成包括著作权、专利、商标等法律制度在内的法律体系。第40课时第二节著作权法一、著作权的主体与归属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种专有权利。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两个方面。著作权法,是指有关著作权以及相关权益的取得、行使和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著作权法包括法律制宣、单行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司法惯例和法理学说。伯尔尼公约等国际公约中所指的著作权法仅指相应的著作权法规。我国著作权法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和基本法(民法通则)中关于著作权的一些原则规定,单行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和司法判例。著作权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其调整对象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公众,因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使用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包播:因在著作权的取得、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的行使和著作权的保护等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版权法是指有关获得版权、行使版权和保护版的一部分法律。1、著作权的主体2、著作权的归属(1)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2)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3)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属。(4)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5)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6)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第41课时二、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客体就是指著作权法保护的具体对象,即指由作者创造的、为著作权法所确认和保护的、具有一定表现形态的各类作品。1、作品应具备的条件(1)作品要具有独创性。(2)作品要具有合法性(3)作品要具有可复制性。2、作品的种类(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和舞蹈杂技艺术(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民间文学艺术作品(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3、不受松树法保护的对象。(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2)法律、法规及官文文件等。(3)时事新闻(4)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及公式。第42课时三、著作权的内容1、著作权的人身权(1)发表权(2)署名权(3)修改权(4)保护作品的完整权2、著作权的财产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是指著作权人使用作品和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确认和保护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是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主要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汇编权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前述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著作权法的规定获得报酬,也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上述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著作权法的规定获得报酬。第43课时四、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指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侵犯著作权人著作权的前提下,即不经著作权人同意,也无须支付报酬而使用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鼎;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此项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对教科书的规定,即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五、著作权的取得及保护1、著作权的取得2、著作权的保护期(1)著作权的人身权利保护期。(2)著作权的财产权利保护期。第44课时六、侵犯著作权的责任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有下列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①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②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③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④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⑤剽窃他人作品的;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⑦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的;⑧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⑨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⑩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⑩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著作权法》规定,有下列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非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②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③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④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⑤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⑥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⑦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⑧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第45课时第三节专利法专利一词的基本含义:①指专利权。专利权是指由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专利申请人或其权利继承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所拥有的专有权利。专利权不是在完成发明创造时自动产生的,而是需要由有人提出申请,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以后,由国家的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的。②指获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对于已获得专利法保护的具体的发明创造可以直接称为专利产品、专利方法、专利设计。③指以专利说明书为主要内容的专利文献资料。即记载着发明创造的详细内容,受专利法保护的技术范围的法律文件。专利权,是指法律赋予专利权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专利法,是指调整因发明创造者、发明所有者和发明使用者之间对发明创造的所有、使用、保护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之一。第46课时一、专利权的主体1、发明人或设计人2、发明人的单位3、合法受让人二、专利权的客体1、发明2、实用新型3、外观设计4、对专利权客体的限制第47课时三、专利权的取得1、授予专利权的条件(1)发明、实用新型取得专利权的条件。①新颖性②创造性③实用性(2)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2、专利权的申请程序。(1)专利的申请。(2)专利权申请的原则。①单一性原则②先申请原则③优先权原则(3)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3、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决定不服的复审。第48课时四、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1、专利人的权利专利权是以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发明创造为客体的特殊产权,它主要表现为专利权人对获得专利发明创造的独占权。这种独占权的效力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专利权人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其发明创造,具体表现为专利权人的制造权、使用权、销售权、进口权等;②专利权人有权禁止其他任何人支配该专利,具体表现为专利权的禁止权。2、专利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专利权人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专利权人履行法定义务,是维持专利权的必要条件,专利权人如不履行这些义务,就会造成专利权的丧失、专利权被强制许可等法律后果。专利权的义务主要有:①有自己在中国制造其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或者许可他人在中国制造专利产品、使用专利方法的义务;②有交纳专利年费的义务。号利年费是指法律规定的、为维护专利权的有效性,由专利权人每年向国家专利主管机关缴纳的费用,所以我们又把专利年费叫专利维持费。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人应当自被授予专利权的当年开始缴纳专利年费。缴纳专利年费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作法;③职务发明取得专利后,作为专利权人的单位有向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报酬奖励的义务。第49课时五、专利的实施1、专利权人的自己实施2、许可他人实施3、依国家需要指定实施4、强制许可实施。六、专利权的法律保护1、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中止和无效2、专利权的保护范围3、分割专利权的行为4、专利权的保护方式。第50课时第四节商标法商标是区别不同企业的商品和商品的不同质量的一种专用标志。具体地讲商标是一种由普通标志构成的、代表特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刻制、印刷、张贴或用其他方法附加在商品上,供消费者识别、辨认商品之用,供生产者与供应者标志、区别商品之用的专用符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商标作不同的分类。按商标的结构组成或形态划分,商标可分为平面商标和立体商标;按商标的使用对象可分为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按商标的作用,又可分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按照商标的法律状态划分,有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驰名商标,是指享有较高声誉,为公众所知商标。相对于普通商标而言,驰名商标不仅具有区别来源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品质担保和信誉标示的作用。《巴黎公约》要求成员国给予驰名商标特别保护,即任何与驰名商标相混淆的商标应被拒绝或取消,不论其注册与否。商标权是商标立法的核心问题,各国商标法的内容都是围绕商标权的取得、行使保护期限、终止、保护措施、实施许可等方面来制定具体规定的。作为民事权利之一的商标权,其确切地应称为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注册的商标是不能获得法律保护的。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简称为商标权,是指注册商标的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独占的使用的权利。一、商标权的主体商标权的主体是指依法申请注册商标并获准,因此而享有对注册商标独占使用权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商标专用权的主体因获得商标专用权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原始商标权主体和继受商标权主体。原始商标权主体是指申请商标注册的申请人,由于其在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后成为最初的商标专用权人而成为原始权利人。继受商标权主体是指通过非申请注册的其他合法途径而获得商标专用权的主体,这种其他合法途径通常是指转让和继承,也可能是赠予或遗赠。第51课时二、商标权的客体1、禁止使用的标志。2、不能注册的商标三、商标权的取得1、商标权取得的法律原则(1)自愿注册原则(2)优先权原则2、商标权取得的法律条件(1)形式条件(2)确定商标专用权的实质条件3、商标权取得的程序(1)受理(2)形式审查(3)初步审查(4)初步审定(5)初审公告(6)商标异议(7)核准注册及公告4、商标权的有效期限第52课时四、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商标权人的权利(1)商标专用权(2)注册商标转让权。(3)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2、商标权人的义务。(1)对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2)法宝注册商标的商品,未经得销售。(3)缴纳规定的各种费用。五、商标权的保护1、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2、注册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理措施及法律责任。第53课时第六章可持续发展及环保知识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现状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968年,成立了罗马俱乐部。1972年,通过《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1980年,发表了《世界保护策略》1983年12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年6月,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开发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商一致意见的原则声明》。第54课时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总体说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既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又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和质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必须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从而减少单位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2)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有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上。(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时各自为政的做法,提倡根据周密的社会、经济、环境考虑和科学原则、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第55课时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同角度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有不同的基本主张:注重自然属性的可持续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社会属性的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的和谐,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注重经济属性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等等。(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3、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程4、中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行动与成就。(1)人口、卫生与社会保障。(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3)区域发展与消除贫困。(4)农业与农村发展。(5)工业可持续发展。(6)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7)能源开发与利用。(8)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9)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10)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11)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12)洗洋资源管理与保护。(13)固体废物管理。(14)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15)大气保护。(16)防灾减灾。(17)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18)信息化建设。(19)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20)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第56课时5、中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和政策措施。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10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国土资源开发趋于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稳定低生育率水平,初步建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公平、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政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全面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保护和治理环境,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新兴科技的产业化,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第57课时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追求人与环境和谐一、环境1、环境种类(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2、环境要素3、环境功能4、环境特性二、环境问题1、自然灾害2、资源枯竭3、环境污染4、人口增长第58课时三、环境保护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