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标准》_第1页
《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标准》_第2页
《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标准》_第3页
《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标准》_第4页
《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7/TXXX-202XJXXX-202X

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standardofurbanroadmultifunctionalintelligentpole

(征求意见稿)

202X-XX-XX发布202X-XX-XX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1总则

1.0.1为合理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统筹安排智慧城市公共设施空间位置,协调智慧

城市智能设备、共享城市数据资源,促进我省智慧城市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工程设计、建设与验收、维护与管理

工作。

1.0.3山东省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

山东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缩略语

2.1术语

2.1.1多功能智能杆Multi-functionsmartpole

由杆子系统、供电和防雷子系统、通信子系统、管理平台等组成,与系统平台联网,

以杆为载体,挂载各类设施设备,提供智能照明、移动通信、城市监测、交通管理、信

息交互等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公共设施系统。

2.1.2管理平台Managementplatform

对多功能智能杆挂载的设施设备,进行管理、控制、运行监测、数据运维的管理系

统。可以分析、存储、管理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监测杆和挂载设备的状态、告警、故

障信息等。

2.1.3综合箱Box

为多功能智能杆上各类挂载设施的配套设备提供安装仓位,并提供供电、供网、接

地、布线等服务的箱体。

2.1.4服务区块Serviceblock

一个综合箱及其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多功能智能杆形成一个服务区块。

2.1.5移动通信Mobilecommunication

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通过通信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设

备。

2.1.6公共WLANPublicWLAN

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提供可随时随地接入的无线网络,为市民提供互联网服

务。

2.1.7智能照明Intelligentlighting

对多功能智能杆的照明系统进行精细化管控,实现照明灯具的远程控制、数据采集、

故障报警、配置管理、数据安全等功能。

2.1.8视频采集Videocapture

嵌入式视频服务器中,集成智能行为识别算法,能够对画面场景中的行人或车辆行

2

为进行识别、判断、回传,可存储一定量的视频数据供事后回溯。

2.1.9公共广播Publicbroadcasting

可按区域和功能提供音频广播,可远程控制播放内容,如政府公告、应急指挥信息

等。

2.1.10环境/气象监测Environmentalormeteorologicalmonitoring

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远程监测城市各点位的环境或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照

度、气压、风向、风速、噪声、PM2.5和PM10等。

2.1.11交通流检测Trafficflowdetection

通过交通流检测设备采集城市交通信息,实时传递交通状态信息,如车流量、车道

平均速度、车道拥堵情况等。

2.1.12信息发布Informationrelease

可按区域或功能通过LED显示屏远程发布图像或视频信息,如时政新闻、天气预

报、环境数据、交通信息和公益广告等。

2.1.13一键呼叫Emergencycall

用户与管理平台之间的一键式双向通信,快速传递报警等紧急信息。

2.1.14多媒体交互终端Multimediainteractiveterminal

通过触摸显示屏,可提供信息查询、电动车充电等交互操作的设备。

2.1.15智能网关Intelligentgateway

智能网关主要用于灯杆挂载设备的通信接入、交换和路由,同时具备边缘计算、协

议转换的能力,上行与管理平台进行网络通信,下行与挂载设备进行网络或串行通信。

2.2缩略语

AP——无线访问接入点(AccessPoint)

API——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

APP——手机软件(Application)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

LE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3

HDMI——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

PWM——脉冲宽度调制(PulseWidthModulation)

RSU——路侧单元(RoadSideUnit)

SDI——数字分量串行接口(SerialDigitalInterface)

SPD——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onDevice)

VGA——视频图形阵列(VideoGraphicsArray)

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

4

3基本规定

3.1功能与组成

3.1.1多功能智能杆通过接入多种设备,提供智能照明、移动通信、视频采集、环境

监测、气象监测、交通流检测、公共广播、信息发布、一键呼叫、多媒体交互、公共

WLAN、电动车充电等功能。

3.1.2多功能智能杆由前端杆件、系统平台组成。前端杆件包括杆体、配套设施,是

挂载各类设备的载体;系统平台包括平台软件、系统通信、机房以及附属设施。

3.2设计与布置

3.2.1多功能智能杆以服务区块为基本单元,服务区块应根据空间规划、功能覆盖需

求等要素系统规划设计。

3.2.2应按多杆合一、系统与功能合一的原则,整合各类杆件、设施设备,实现杆件、

附属设施、配套管线等集约化设置,净化城市道路空间,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3.2.3杆体设计在集成智能照明、交通管理、移动通信、信息采集等常规功能前提下,

可适当预留功能扩展条件。

3.2.4应在符合结构安全和功能要求前提下,减小杆径、附属设施体积、安装空间需

求等,提高设施维护和管理的便捷性。

3.2.5杆体高度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净空高度、应用功能及设备安装高度,与相关

设施的涂装、造型、风格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3.2.6管理平台应满足运营维护需要,确保平台自身及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

3.2.7多功能智能杆的布设须满足挂载单元的点位功能要求,并满足该挂载单元的整

体功能布局要求,实现该挂载单元的区域内点位控制。

5

3.2.8杆体及相关设施的布设应确保人、车通行空间和安全,避开人行横道和居住小

区、商业设施等的进出口及无障碍通道。

3.2.9杆体及相关设施在满足安全、稳定、功能等前提下,宜采用符合国家环保与节

能标准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3.3建设与验收

3.3.1多功能智能杆建设应符合各挂载设备相关领域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

规范的有关规定。

3.3.2多功能智能杆建成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及时组织验收,确保设备符合需求。

3.4管理与维护

3.4.1多功能智能杆搭载的设备及后台系统应具备市场广泛性,不宜使用单一不可更

换部件。

3.4.2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专门的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明确运营维护吧管理的

主体、客体、计划表单等内容。

6

4前端杆件

4.1杆体设计

4.1.1前端杆件由杆体、设备仓(视条件选择附着方式)及其他配套设施组成。

1杆体包括立杆、悬臂和安装组件。杆体上根据功能需求预留接口,可扩展新的

功能设备;

2设备仓包括挂载设备的控制箱,可分仓集成配电、通信、防雷和接地等功能模

块,包括多路输出的工业级开关电源、网关、光纤收发器等;

3配套设施包括各种基础性、服务性设施,如照明配电柜、通信机柜、电力管线、

通信管线及土建基础等。

4.1.2多功能智能杆宜采用杆体与设备仓组合设计,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杆体和设备仓

分离设计。杆体宜从四个层次分层设计:

1第一层:0-2.5米

1)可设设备仓、检修门、接地线等,可配一键呼叫、信息触摸屏、充电桩等底层

挂载设备;

2)杆体截面可采用八边形、十二边形或圆形,通过地脚锚栓与基础连接,顶部和

侧面预留法兰固定上立杆和横臂,下立杆侧面设2~4面通长卡槽固定附属设施;

3)设备仓依据挂载设备的种类、数量进行设计,对挂载设备进行集中配电、通信

和监控。在保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对强电、弱电、不同设备进行分层仓位设计,预留

与各设备单位的对接接口,分层仓位宜具备各设备单位门禁管理功能,具备开启鉴权及

非法开门(箱)报警功能;

4)设备仓宜与杆体一体设计、形式协调统一,采用一体化或内法兰与杆体连接,

尺寸不应超过设施带空间范围,不得侵占道路限界。

2第二层:2.5-5米

1)可设安防监控、视频采集、LED显示屏、小型标志标牌、公共广播、公共WLAN

小型信号灯、路名牌等设备;

2)横臂位于下立杆侧面,截面可采用八边形、十二边形或圆形,安装设备后须保

7

证道路通行净高。

3第三层:5-8米

1)可设安防监控、交通信号灯、监控设备、指路标志牌、分道指示牌、交通流检

测等设备;

2)悬臂位于下立杆侧面,截面可采用八边形、十二边形或圆形,安装设备后须保

证道路通行净高。

4第四层:8米以上(上立杆)

1)可设智能灯具、5G基站及环境/气象传感器等设备,预留避雷针安装位置;

2)杆体截面宜为正八边形、圆形等。

多功能智能杆杆体应具备依据不同挂载设备灵活匹配和调整的功能,如挂载5G基

站时应满足基站天线安装需求等。

4.1.3应根据应用场景、挂载设备、安装高度及景观环境协调等需求,合理设计杆体

高度,同一应用场景下杆体高度宜保持一致,典型应用场景多功能智能杆高度:

1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宜为10~14m;

2高架、桥梁、立交互通宜为10~12m;

3城市支路宜为8~10m;

4商业步行街、公园、小区、人行道宜为3~6m;

5道路交叉口、广场宜为15~30m。

杆体高度设计应达到功能性和景观性协调统一,搭载智能照明功能时,杆体高度还

应符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相关规定,特殊情况可按需设计。

4.1.4杆体材质应符合以下要求:

1多功能智能杆杆体应采用优质高强度钢材,宜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性能

应符合《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的相关规定;

2钢结构设计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中的相关规定,杆体基础设计

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高耸结构设计标准》GB50135中的相

关规定;

3杆体、设备仓的黑色金属部分应采用热浸锌进行防腐处理,根据需要可再喷漆

或喷塑。热浸镀锌应符合《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8

13912中的相关规定,喷漆、喷塑应分别符合《灯具油漆涂层》QB1551、《公路交通

安全设施质量检验抽样方法》JT/T495中的相关规定;

4杆体、设备仓、杆顶和预留孔应进行防水、防尘、防腐设计,设备仓的防护等

级应不低于IP55,宜采用散热和防潮设计,保证仓内设备正常工作;

5杆体、设备仓材质及颜色应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同一道路或区域内,多功能

智能杆的杆体颜色宜与普通灯杆协调。

4.1.5杆体载荷要求

1多功能智能杆杆体、悬臂、设备仓及其连接件的设计应符合《建筑结构可靠性

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中相关规定,使用年限应不低于20年,安全等级符合二级标准;

2杆体设计应考虑外部荷载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依据其外形尺寸进行力学模型

分析,核定悬臂和立柱根部等危险部位的安全可靠性,确保杆体在满负荷情况下的安全

性及稳定性;

3挂载交通指示、交通监控、交通信号等设备的悬臂荷载设计应符合现行标准中

的相关规定;

4多功能智能杆抗风设计应根据《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3360-01、《公

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D8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山东省基本风压值按50年

重现期选取,但不得小于0.35kN/m²。杆体、悬臂、设备仓、挂载设备及其连接件等在

风压标准值作用下的最大应力,应小于材料强度设计值;

5当多功能智能杆及挂件水平方向面积较大时,应考虑落雪荷载;

6除集成现有功能设备的荷载外,杆体荷载还应考虑冗余设计,保证后期功能扩

展的需求。

4.1.6基础要求

1基础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应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承担,严格

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

2基础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

计等级为丙级;

3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结合地质、施工条件及多功能智能杆型的特点综合确定,

9

条件许可时应采用砼基础,条件受限时可采用钢管桩基础;

4基础顶面宜低于自然地坪0.35m以便绿化修复,基础顶部外露地脚锚栓应采用

混凝土包封等防腐措施;

5基础内部应预埋穿线管,穿线管数量、直径需根据多功能智能杆搭载设施情况

确定;

6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受力

钢筋不应低于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根据环境类别等级确定;

7多功能智能杆基础施工时,需对基础范围内埋设于地下的给水、排水(雨水、污

水、雨污河流)、燃气、电力(高压、低压、路灯、交通设施线)、运营商通信电缆等

方面地下管线的探明普查,并负责绘制地下管线测绘图纸,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审核批

准。

4.2预留设计

4.2.1杆体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设备的可拓展性,为挂载设备和配套设施预留接口及

安装空间,在满足杆体荷载要求条件下,后期可便捷加装、更换设备。

4.2.2杆体预留接口及安装空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1杆体上预留设备安装空间,内部预留穿线空间;

2预留安装孔宜呈圆形,如无特殊要求,预留孔直径应大于30mm;

3预留孔应打磨光滑,无毛刺、无锐边,加塞防水橡胶泥;

4预留配套传输线缆位置,根据需求可预安装配套线缆;

5设备连接件设计具备灵活性,并与挂载设备的重量相适应;

6各系统间应进行物理隔离,避免设备间产生干扰,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行以及数

据采集、传输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10

4.2.3下立杆内应预留强电仓、5G通讯电缆仓、监控信号线仓、信号数据线仓,分仓

宜采用碳素钢或UPVC分仓走线,分仓材料的使用年限不小于20年。

4.2.4悬臂对侧应预留小型检修门,便于穿线。杆体底座设备检修门开口应小于底座

直径的40%,检修门下缘应考虑积水深度,离地高度不小于300mm。检修门板应有防

脱落措施,宜安装智能门锁。检修门尺寸可参照图4.2.4。

图4.2.4检修门示意图

4.2.5上立杆两边对侧应预留出线孔,出线孔间距1000mm,左右两侧高度错开500mm

布置。

4.2.6上立杆顶端应预留法兰,尺寸可参照图4.2.6。

图4.2.6预留法兰示意图

11

4.3杆件分类

4.3.1根据主要搭载单元的不同,将城市道路多功能智能杆分为7类:

1A类杆:以机动车信号灯为主要搭载单元,杆体和悬臂预留接口,其他设施可

根据需要搭载;

2B类杆:以电子警察视频监控设备为主要搭载单元,杆体和悬臂预留接口,其

他设施可根据需要搭载;

3C类杆:以车道行驶方向标志为主要搭载单元,杆体和悬臂预留接口,其他设

施可根据需要搭载;

4D类杆:以大/中型指路标志牌为主要搭载单元,杆体和悬臂预留接口,其他设

施可根据需要搭载;

5E类杆:以小型道路交通标志牌、安防监控或违停抓拍为主要搭载单元,其他

设施可根据需要搭载;

6F类杆:以路灯照明为主要搭载单元,根据需求可于立杆上搭载小型设备;

7G类杆:以信息发布为主要搭载单元的非道路杆件(如公园、小区内),根据

需求可搭载照明、监控、5G基站等设备。

七种分类杆件样式,详见附录A。

4.3.2其他杆件类型

1WX杆(微型杆)

根据功能必须设置但不具备与其他杆合并设置的条件时,可视功能需要设置相应的

杆件,如单独的小型标志、行人信号立杆等,杆件高度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限界的

情况下根据需要设置。

12

图4.3.2-1微型杆示意图

2DC杆(双悬臂杆)

畸形交叉口及其他复杂环境,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挂载不同方向车行信号灯

及其他设备的悬臂,可共用一个立杆设置。

图4.3.2--2双悬臂杆示意图

13

5挂载单元

5.1一般规定

5.1.1挂载单元通过连接件与杆体连接,连接件宜使用滑槽或标准连接件的方式,满

足稳固、耐用、易装、防盗的要求。

5.1.2挂载单元布局应避免设备之间相互干扰,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行,满足数据采集、

传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1.3挂载单元自身防护及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5.1.4挂载设备的总重量应小于杆体的荷载,保证杆体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5.1.5多功能智能杆设备挂载应综合考虑应用场景及功能需求,应用场景及推荐性配

置可参考下表。

表5.1.5挂载设备应用场景推荐

挂载设备

交交多

智视移交交公环气一路

应用场景通通信息信息媒充

能频动公共通通共境象键侧

信流发布屏发布屏体电

照采通WLAN标执广监监呼单

号监(交通)(广告)交桩

明集信志法播测测叫元

灯测互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立交节点●●●—●○○●○○●○●○——○

桥梁●●●—●—○●○○●—●○——○

停车场●●●○●○—○○○○○○○○●○

广场、学

●●●○○——○●○●○○○○○○

校、公园

商业●●●○●——○●○●○○○●○—

14

步行街

景区●●●○○○—○●○●●○○○○—

山地○○○○○○○○○○○○○○○○—

注:●宜配置;○可选配置,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宜配置

5.1.6多功能智能杆搭载的终端设备在进行规划布局时,应满足设备性能、覆盖范围、

经济成本等要求。

5.2移动基站

5.2.1基站天线挂高以8~20米为主。综合考虑不同场景业务需求、通信基站技术要求

等,确定各类基站密度分区的综合覆盖半径。

5.2.2移动基站应符合以下要求:

1通过杆体预留的挂载空间、预留线槽口和供电能力,安装移动通信设备(包括但

不限于4G/5G基站);

2移动基站挂载前,需对智慧灯杆进行承载能力核算,搭载施工应符合智慧灯杆技

术标准;

3智慧灯杆基站的设置须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要求;

4移动通信基站应满足相关防雷要求。

5.3智能照明

5.3.1智能照明单元在满足基本照明前提下,通过照明控制模块实现控制、数据采集、

故障报警、操作维护、配置管理、数据安全等功能。照明单元宜选用LED灯具。

5.3.2LED灯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1LED灯具的安全性应符合《灯具第1部分:一般安全要求与试验》GB/T7000.1

及《灯具第2-3部分:特殊要求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GB/T7000.203中的相关规定;

2LED灯具的性能应符合《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2、《道

路与街路照明灯具性能要求》GB/T24827、《灯具性能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31897.1

及《灯具性能第2-1部分:LED灯具特殊要求》GB/T31897.201中的相关规定。

15

5.3.3照明控制模块的功能应满足《城市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CJJ/T227中的

相关规定。

5.4视频监控

5.4.1视频监控单元建设前应征询使用部门的意见,并可接入现有的监控系统。

5.4.2视频设备应符合《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GB8898和《视频

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20815中相关规定,视频编码应符合《公共安全视频监

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中的相关规定,设备接入安

全应符合《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35114中的相关规定。

5.5交通信号灯

5.5.1交通信号灯单元应满足《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道路

交通信号灯》GB14887及《道路交通信号倒计时显示器》GA/T508要求,并满足地方性

法规和规章要求。

5.5.2搭载的信号灯及其附属设施应具备如下功能:

1适应多种控制方式,包含但不少于单点控制、单点感应控制、单点自适应控制、

干线定时协调控制、干线感应协调控制、子区定时协调控制、人工干预控制;

2适应多种安装需求,包含但不限于道路交叉口机动车信号灯、道路交叉口非机动

车信号灯、道路交叉口人行信号灯、道路交叉口转向专用灯、路段机动车信号灯、路段

非机动车信号灯、路段行人信号灯、匝道控制信号灯等。

5.6信息发布

5.6.1交通标志牌

1交通标志牌包含公路、城市道路、广场、公共停车场以及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

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场所等用于公众通行的道路和场所上的交通标志;

2交通标志牌应满足《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和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并符合当地法规要求。交通标志牌功

能包含但不限于警告、禁令、指示、指路、旅游区指示、作业区指示、告示等。

16

5.6.2电子信息屏(小型)

1多功能智能杆上搭载的电子信息屏应限制为小型,不得超出杆件负载能力,大型

信息或诱导屏应单独设计;

2电子信息屏宜选用户外LED全彩显示屏,主要由采用小间距的LED显示模组、

电源、控制器和箱体组成,分为单面屏和双面屏。户外LED显示屏的像素中心间距宜

为P3、P4或P5,通过RJ-45网口与多功能智能杆网关连接。LED显示屏安装的中心高

度离地不宜超过多功能智能杆杆高的二分之一,底端离地宜大于2.2m;

3电子信息屏应满足《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GA/T484要求。

17

5.7充电桩

5.7.1充电桩包括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

5.7.2充电桩供电线路应与多功能智能杆供电线路分离单独铺设,交流充电桩采用

220VAC单相或380VAC三相供电,最大功耗不超过9.5KW;直流充电桩采用380VAC

三相供电,最大功耗不超过120KW。充电桩采用RJ-45网口与多功能智能杆网关连接,

也可通过光纤、4G/5G与管理平台或收费系统直连。

5.7.3充电桩须具备紧急停止按钮,应具备各种报警、保护措施,应自带显示器、键

盘或触摸屏等人机交互功能,应支持刷卡缴费或移动支付。充电桩应符合GB/T18487.1、

GB/T20234.1、GB/T20234.2、GB/T20234.3及各地充电桩地方标准、规范中的相关规

定。

5.8多媒体互动屏

5.8.1多功能智能杆上搭载的多媒体互动单元应满足《道路交通信息发布规范》

GA/T1994的要求,通过所属辖区相关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且遵循当地法律法规。

5.9公共WLAN

5.9.1公共WLAN设备主要提供公众无线信号,为市民提供上网服务,应符合公众无

线局域网接入点(AP)设备认证技术规范、IEEE802.11系列标准和GB4943.1中的相

关规定。

5.9.2公共WLAN设备应符合公众无线局域网接入点(AP)设备认证技术规范、IEEE

802.11系列标准和GB4943.1中的相关规定。

5.10一键呼叫

5.10.1一键呼叫设备包括多功能智能杆侧的一键呼叫终端和平台侧的网络寻呼话筒,

可实现应急呼叫及应答,方便市民紧急求助,宜与安防监控或城市管理违法案件视频采

集联动。

5.10.2一键呼叫终端采用12VDC供电,通过RJ-45网口与多功能智能杆网关连接,

宜嵌入式安装在多功能智能杆设备仓的外壳上,中心位置离地不宜超过1.2m,宜采用预

18

防非报警操作的措施。

5.11环境/气象监测

5.11.1环境/气象检测器宜选用多合一设计的环境/气象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包括但不

限于温度、湿度、照度、气压、风向、风速、噪声、PM2.5、PM10和积水等。通过多

功能智能杆预留标准的供电、网络接口提供统一的供电与网络接入功能。应根据各地使

用单位的具体需求、应用场景和周边环境合理选配需监测的环境要素。

5.11.2环境/气象监测应取得气象部门检测认证,且符合GB/T33697中的相关规定,

积涝监测设备性能应符合SL651中相关要求。

5.11.3所有监测模块应支持远程集中管理、控制,满足各监测模块运行状态的监测、

查询及定位等功能。

5.12车联网路侧单元(RSU)

5.12.1车联网路侧单元功能需满足但不限于交通信息收发功能、交通设备接入功能、

交通场景分析功能、定位和授时功能、边缘计算和云平台整合功能。

5.13设备挂载位置

5.13.1各类设备的挂载位置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5.13.1设备挂载位置要求

综合杆部件

编号主要搭载设施

下立杆上立杆灯臂横臂

1道路照明灯具○○●○

机动车信号灯●○○●

2交通信号灯非机动车信号灯●○○●

人行横道信号灯●○○○

3交通标志牌指路标志○○○●

19

指示标志●●○●

禁令标志●●○●

旅游标志●●○●

其它标志●●○●

4路名牌●○○○

交通监控设备●●○●

5视频监控设备

治安监控设备●●○●

机动车违法

●●○●

交通违法采集设备

6

采集设备行人、非机动车

违法采集设备●●○●

7多媒体信息屏●○○○

8公共广播●○○○

9环境监测设备●●○○

10气象监测设备●●○○

115G基站○●○●

12充电桩●○○○

注:●代表应搭载于该部件上;○代表不得搭载于该部件上。

5.14数据传输方式

5.14.1搭载于多功能智能杆上挂载的主要设备的通信传输接口及传输方式参考下表:

表5.14.1智能传感终端设备传输方式参考

设备名称数据接口类型(参考)传输方式(参考)

智能照明RS485/NEMA/PWM输出接口有线/无线

视频采集RS485/网口/光口有线/无线

5G基站光口有线

公共WLAN网口/光口有线

20

公共广播网口有线

环境监测网口/串口有线/无线

气象监测网口/串口有线/无线

一键呼叫网口有线

信息发布屏网口/VGA/HDMI/USB有线/无线

多媒体信息交互屏网口/VGA/HDMI有线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口有线/无线

21

6杆件布设

6.1一般规定

6.1.1多功能智能杆的布设须满足点位控制、整体布局、功能齐全、经济适用、景观

协调的总体要求。

6.1.2应按照“先路口后路段、先重点区域后外围区域”的原则,进行系统规划设计,

合理调整杆件间距和整体布局。

6.1.3充分考虑挂载单元间的功能关系、空间关系,以主挂载单元为主、多功能综合

兼顾,避免功能过剩、杆体和设施重复。

6.2布设要求

6.2.1多功能智能杆布置场景区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居住区道路、步行

街、广场、公园和景区等。

6.2.2涉及功能整合、多杆合一的项目,应在设计阶段,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

6.2.3多功能智能杆应依据所处场景环境、点位功能需求分类布设,杆件类型和布设

位置、间距,应满足挂载设备的正常使用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规定。

6.2.4多功能智能杆选址应安全、便于维护并有可靠的电力供应,符合环境保护和电

磁辐射防护规定要求,避免信号干扰和辐射污染,并避开军事禁区等敏感位置。

6.2.5沿道路布设的杆体、挂载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不得影响停

车视距,并应满足与公共设施的最小安全距离。

6.3杆件布设应用

6.3.1考虑驾驶员行驶过程中信息接收的连贯性,及其在安全行驶状态下对各类叠加

信息筛选识别的能力的局限性,多功能智能杆的布设应充分协调交通设施、路灯等挂载

单元的位置及层次关系,不得影响驾驶员对交通信息的识别。

6.3.2基于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等典型道路横断面,多功能智能杆应根

据不同横断面场景布设,具体详见附录B。

6.3.3道路纵向布设需遵循以下要求:

22

1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多功能智能杆,应以交叉口为基准、沿道路纵向以合理的间

距向四周敷设,在保证交通、照明等基本功能前提下,合理选择杆件类型,系统布置;

2交叉口范围的杆件类型、布设位置、挂载设备,可参照附录B、附录C,根据

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3标准路段上的多功能智能杆,应在满足照明、通信、信息发布等相关功能覆盖

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布设。

23

7配套设计

7.1综合箱设计

7.1.1多功能智能杆在城市新建道路和区域内规划设计时,应对供电系统的照明配电

柜(房)和充电配电柜(房)及通信系统的交通设施柜(箱)和通信机柜(房)等统一

设计,宜整合集成为综合箱。

7.1.2综合箱由主箱体、底座、顶盖、附属及可选部件等组成。其中,主箱体由框架、

前门、侧门、公共服务仓、若干个用户仓、底板构成,附属及可选配件包括配电单元、

接地装置、网络接口、走线装置、密封组件、门锁、风扇等。

7.1.3综合箱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综合箱应与多功能智能杆配套设置,综合箱内的仓位数量应与多功能智能杆的

配套设备相匹配;

2综合箱开门方向应结合行人、车辆的行驶区域及维护便捷性确定;

3综合箱以及相关金属构件应可靠接地;

4综合箱设计环境类别为I类,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5等级,使用寿命应不小于

20年;

5综合箱应根据设备管理需求,采用分仓设计;

6综合箱箱顶应有斜度,箱顶不应有积水的沟槽。所有箱门、壁板、顶盖为双层

结构,层间敷设保温隔热材料,具有阻隔阳光辐射热的效果;

7综合箱箱体宜进行防粘贴处理,防粘贴层宜采用无色透明材料;

8综合箱宜配备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箱体环境参数和运行状态;

9综合箱宜采用智能门锁,实现远程开关门、门锁状态监测、开关门记录追踪等

功能;

10综合箱外壳材料应能满足《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Eh:锤击试验》GB/T2423.55的相关要求;

11独立式综合箱不应安装在低洼处,机箱基础或内部设备仓底部应根据实际的防

水浸要求进行抬高;

24

12杆箱一体化底座式综合箱宜满足以下规定:

1)箱体采用外部壳体与内部设备箱壳体组合而成的双层结构;

2)内部设备箱壳体底部应根据实际的防水浸的要求进行抬高;

3)内部设备箱采用分仓设计,强电设备布置在上部仓室;

4)应具有散热、温控、远程开门的结构设置。

7.2供配电设计

7.2.1普通路段多功能智能杆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道路交叉口、重要路段及人流密

集的广场等区域多功能智能杆用电负荷可为二级负荷,不同等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应符合

现行《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规定。

7.2.2多功能智能杆供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电网络设计应符合规划的要求,宜采用专用变压器供电,变压器和综合箱宜

设置在靠近负荷中心并便于操作维护的位置;

2应根据挂载设备的最大功耗核算多功能智能杆及综合箱用电负荷,并适当考虑

冗余,满足近期和远期各类设施用电需求;

3变压器应选用结线组别为D,yn11的三相配电变压器,并应正确选择变压比和电

压分接头。变压器的能效限定值、能效等级和试验方法应满足《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

及能效》GB20052的规定;

4宜使三相负荷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

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5智能照明单元应单独供电,与其他挂载单元电源应分路敷设、独立计量;

6挂载设备不允许电力中断的,宜采用蓄电池供电,蓄电池规格根据挂载设备单

元确定;

7充电桩变压器宜单独设置,并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25

7.2.3多功能智能杆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功能智能杆配电系统应具有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并应符合《低压配电设

计规范》GB50054的要求。各挂载单元应单独进行控制和保护;

2各挂载单元的计量应根据使用及管理需求确定,电能表宜分路计量,集中设置

在综合箱内;

3应确保各用电负荷的电源质量,包括电压、电流、频率、谐波等指标。正常运行

情况下,多功能智能杆设备端电压应满足《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等相关规范

的要求;

4多功能智能杆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宜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

7.3管道设计

7.3.1多功能智能杆的配套基础管道应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并应符合现行

的国家和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根据线缆的不同分为强、弱电管线,强、弱

电管线应分别单独穿管敷设,净间距应不小于0.25m。

7.3.2管道规格宜根据线缆直径合理选择。供电及控制类线缆穿管敷设时,管内导线

的总截面不宜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光缆穿管敷设时,管材内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

1.5倍。

7.3.3强、弱电管道建设规模应结合实际需求确定,预留5G基站、充电桩专用强电管

道以及公安/交通等专用弱电管道,管道容量宜按下表配置。

表7.3.3管道容量和预留建议

管道容量分类路灯公安交警5G运营商充电桩其他预留合计

强电管道111无14

8孔

弱电管道无11无114

强电管道1111116

10孔

弱电管道无11114

12孔强电管道1111116

26

弱电管道无111126

注:多功能智能杆配套管线敷设应根据道路等级、杆体搭载单元数量等确定根数及保护管规格。主

干路或搭载单元多于10项的,管线敷设数不宜少于8根;次干路或搭载单元在6~10项的,管线敷

设数不宜少于6根;支路或搭载单元少于6项的,管线敷设数不宜少于4根。

7.3.4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同时,管道敷设及接线井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道位于人行道及绿化带下方时可采用PE管,横过路及单位出入口管道应采用

镀锌钢管;

2人行道配套管线覆土应不小于0.5m;

3为方便线缆敷设,每隔50m设一处接线井。管道过道路时,镀锌钢管两端伸出

车行道0.5m~0.8m,并在两端各设置一处接线井;

4接线井尺寸应小于设施带宽度,并根据公安、交警、通信、路灯等单位需求注

明特殊字样,且应纳入多功能智能杆运营维护管理平台,进行一体化管理;

5当过街管道直线段超过50m时、管线有转弯变向时,应设接线手孔井;接线手

孔井不宜设置在道路交叉口、建筑物门口、与其他管线交叉处;

6接线井进出线孔应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水汽和动物进入,封堵材料宜采用阻燃

材料;

7管道应伸出接线井井壁30mm~50mm,有多根管道时,管口应排列整齐,不应

有上翘下坠现象;

8多功能智能杆旁侧处、综合箱旁侧处应设置接线井,并通过弯管与多功能智能杆

进行连接。

图7.3.4接线井和多功能智能杆连接示意图(一)

27

7.3.5A、B类综合杆基础应预置8根Φ50mm的弯管(弯曲半径不小于0.5m)与配

套手孔连通,C、D、E、F类综合杆基础应预置6根Φ50mm的弯管(弯曲半径不小于

0.5m)与配套手孔连通。其它综合杆基础应预置4根Φ50mm的弯管(弯曲半径不小

于0.5m)与配套手孔连通。

图7.3.5接线井和多功能智能杆连接示意图(二)

7.3.6管道内线缆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多功能智能杆内线缆敷设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4的有关规定;电缆在敷设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的要求。线缆敷设施工工

艺应符合施工图的设计要求,安装应规范、美观;

2线缆敷设前应当先清刷管孔;为方便穿线,每根管道内均需敷设一根镀锌钢管;

穿缆宜涂抹黄油或者滑石粉;管口与电缆间应当衬垫铅皮,铅皮应包在管口上,进入管

孔的线缆应保持平直,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防鼠等处理措施;

3电缆在保护管中不得有接头,保护管外的电缆连接宜使用线束接插件方式;

4电缆接头在多功能智能杆杆体与综合箱内对接时,电缆两端预留量均不小于

2m;电缆接头部分应牢固可靠、防水绝缘、不易暴露;

5多功能智能杆杆体底部至杆体各设备的线缆应在杆体内部布放,不应在杆体外

捆绑线缆;

6电缆、传输线缆在电缆终端、分支处、接线手孔井、灯杆内应设置标志牌,以

区分不同用途电缆;标志牌应注明电缆编号、型号规格、起止地点;标志牌应字迹清晰,

28

防水防腐,不易脱落。

7.4防雷及接地设计

7.4.1多功能智能杆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通信

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通

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YD/T1429的相关规定。多功能智能

杆挂载单元的信号防雷应符合《有线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

7.4.2多功能智能杆的接地形式、接地电阻、接地装置、保护导体、保护联结导体的

设计,应符合《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的相关要求。

7.4.3多功能智能杆宜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接地形式宜采用TN-S系统,接地电阻宜为

1欧姆。

7.4.4设有信息设备的综合杆及各类机箱应布设电涌保护装置(SPD),未设有信息

设备的综合杆应预留电涌保护装置安装空间。电涌保护装置的选择和布设应按《低压电

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选择和使用导则》GB/T8802.12

以及《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2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选择和使用导

则》GB/T18802.22执行。

7.4.5功能智能杆内及综合箱内应设置等电位联结排。

29

8系统平台与通信

8.1一般规定

8.1.1系统平台由平台软件、系统通信、机房以及附属设施组成,可作为智慧城市的

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应预留与智慧城市管理大平台、大数据局等部门系统的接口。

8.1.2多功能智能杆上挂载的室外基站、交通信号灯、充电桩、涉密的视频摄像机等

设备可分别由使用单位的专用平台直接进行监控和管理。

8.1.3平台软件作为系统的中枢和大脑,可通过多功能智能杆网关对挂载的设备进行

通信和管理,实现远程控制、数据采集、视频监控、信息发布、公共服务和指挥调度等

功能。

8.1.4平台应遵循软件开发、维护及信息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系统平台应遵循

GB/T25000.1、GB/T22239、GB/T20269、GB/T20282、GB/T30428、GB/T36073、DB44/T

2110的相关要求;平台应支持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并支持SQLServer、

MySQL、Oracle等主流的数据库系统。

8.1.5平台应提供应用或数据接口给上级或同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设计时应

综合考虑与上述单位软件平台的接口预留,应采用统一的标准API接口和协议进行数据

和服务的交互。

8.1.6平台建设时应考虑与现有相关城市照明智能化系统(如集中控制系统、单灯控

制系统)的对接,最大程度地保护已建资源;同时应考虑今后的平滑升级与无缝扩展。

8.1.7管理平台宜采用B/S架构、微服务框架、模块化设计,结合物联网、地理信息

系统(GIS)、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先进、成熟、可扩展性强的统一平

台,实现挂载设备的远程控制、故障报警、运行监测、业务分发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为

智慧城市的运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1.8系统平台需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