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021/6/271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2021/6/272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三、原始观念文化四、原始社会组织五、上古文化分布2021/6/273一、中国人起源1、人类的起源与发展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2021/6/274生物学分类上人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2021/6/275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南方古猿阿法种南猿非洲种粗壮种(灭绝)(500万年前)东非能人(奥杜韦文化)(250万年前)直立人

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20——10万年前)(200万年前)(距今4万年前)2021/6/276南方古猿复原图南方古猿头骨2021/6/277人类祖母——露西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低地发现距今约350万年2021/6/278能人(早期猿人)化石最早是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发现的,1964年定名为“能人”2021/6/279能人2021/6/2710奥杜韦文化: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奥杜韦第Ⅰ层的年代为距今175万年典型器物是砾石砍斫器,占全部石器的51%。2021/6/2711直立人(猿人、晚期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5万年前至30万年前。化石较多且扎实,分布于亚、非、欧三洲。典型代表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中国的北京人、兰田人,肯尼亚的东非人。2021/6/27122021/6/2713早期智人(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因此过去曾把这一阶段的人类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较著名的有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穆斯特人,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非洲的博多人、布罗肯人。

2021/6/2714莫斯特文化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最早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而得名。该文化约始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

2021/6/2715尼安德特人——莫斯特文化2021/6/2716晚期智人(智人、现代智人、新人、现代人)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洲和美洲也有发现。2021/6/2717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库姆尔佩尔人、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等。非洲: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等。亚洲:中国发现的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2021/6/2718克罗马农人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莱塞济附近的克罗马农(Cro-Magnon)山洞的裂隙中发现了人类化石。骨骼至少属于5个个体,其中4具是成年(2具男性和2具女性)1具是小孩。保存最好的是属于大约50岁左右1个老年个体。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器和海生贝壳,其上有打穿了的孔洞2021/6/2719克罗马农人2021/6/2720人类走出非洲第一次、大约20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从非洲向世界各地扩张。第二次、直立人离开非洲之后,在40万至80万年前又有一次大规模非洲移民浪潮。第三次、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15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人种。2021/6/27212、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021/6/2722(1)中国境内的直立人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化石:同一个体的两颗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青年男性。石器、兽骨和人工用火遗迹。2021/6/2723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时间: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化石:头盖骨六具、一些头骨残片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四十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用火的痕迹。2021/6/2724头部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骨壁较厚,脑容量小,平均为1043毫升;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大,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2021/6/2725发现了十万多件石制品,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叠压很厚。2021/6/2726(2)早期智人许家窑人(距今约10万年)地点:山西阳高许家窑。化石:人类化石有顶骨11块和枕骨、颌骨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2021/6/2727许家窑人2021/6/2728(3)晚期智人山顶洞人(距今约有1800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海蚶壳等。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2021/6/2729山顶洞人装饰品骨针2021/6/2730二、原始物质文化打制石器2021/6/2731钻木取火2021/6/2732磨制石器2021/6/2733三、原始观念文化1、原始崇拜——宗教的萌芽中国的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类遗迹是距今约18000年前由属于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留下的。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埋葬死者的公共墓地,在其中发现了赤铁矿粉末以及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随葬品,如用石头、骨头或者野兽的牙齿做的各种饰物等。2021/6/2734(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指的是对自然物、自然力或者自然现象的崇拜,它将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神化作为崇拜的对象。自然崇拜源于人类先民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和人一样存在灵魂,它能够赐福或嫁祸给人类,这就产生了自然神灵。2021/6/2735人类先民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崇拜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山川湖海崇拜动物植物崇拜对灵物、灵石以及对火的崇拜等2021/6/2736仰韶文化陶器2021/6/2737(2)生殖崇拜原始时期的人类,无法正确解释人类的生育现象,而且出于对氏族人口繁衍的渴望,产生了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最早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进入父系氏族时期以后,生殖崇拜的对象逐渐演变为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崇拜。生殖崇拜也能外化到一些自然物上,如鱼、蛙、蟋蟀、葫芦、花椒、瓜、藤蔓……2021/6/27382021/6/2739(3)祖先崇拜祖先崇拜认为氏族或者部落的先祖去世之后,他的鬼魂能够庇佑后代,所以后人必须定期祭祀祖先的神灵。母系氏族时期,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始祖的崇拜,如中华民族对共同的女性始祖女娲的崇拜。父系氏族时期,对男性祖先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女性始祖的崇拜,如后世中华民族崇拜黄帝、炎帝等男性始祖。2021/6/2740(4)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自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的方言,意思是“它的亲族”。图腾崇拜认为本氏族的祖先是某种动物(如狼、虎、蛇、蛙、鳄鱼、鹰等)、植物(如树、葫芦、竹子等)或者无生物(如一块石头),其中以动物居多,氏族成员与它们有血缘关系,对其进行崇拜,并将其现实中的同类(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视为人类的亲属。2021/6/2741这种图腾既是氏族的祖先神,也是氏族的保护神。氏族常以其图腾的形象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或者徽号,并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礼仪和风俗。2021/6/27422021/6/27432、原始艺术与原始崇拜相关与原始生活相关2021/6/27442021/6/27452021/6/2746四、原始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1)原始人群(前氏族公社)约10万年前群体成员大约30—100人之间有较多的动物群体的特征2021/6/2747(2)氏族公社——距今约10万起氏族公社:由出自一个共同祖先和彼此不能通婚的人们组成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社会关系依靠血缘亲属关系和人们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习惯、风俗来加以调节。

2021/6/2748母系氏族公社公社成员的血缘亲属关系按母方来计算。妇女是维系氏族社会的核心。酋长在公社中具有主持仪式、仲裁纠纷、监督公社成员遵守各种习惯准则(外婚、互助、勤勉等)的权威,但不存在个人的特权。

2021/6/2749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2021/6/2750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按男系确定血统,家庭关系从对偶婚上升到专偶婚,出现父权制家庭,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维系氏族的血缘纽带松弛,整个社会权力组织向政治组织转化。

2021/6/2751(3)部落和部落联盟两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组成最初的部落。起初,部落内只包含两个氏族,后来氏族人口增殖,两个通婚的氏族各自分出新的氏族,部落所含氏族数量逐渐增多,一个部落可有几个或十几个氏族。2021/6/2752部落形成了自己的跨氏族的调节、管理机制,并渐渐在氏族大会之上形成了部落大会、氏族酋长会议等机构,甚至出现部落所有的财产,如公共活动用地等。2021/6/27532、婚姻形态(1)原始人群时期存在着几种可能:族内外杂婚,族内有限制的群婚,严格外婚。2021/6/2754(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族外群婚氏族外的通婚起初也是以群婚形式,一个氏族的男子是另一个氏族女子的共夫。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不必知其父。2021/6/2755族外对偶婚

对偶婚是介于群婚和专偶婚之间的过渡形态,伴侣关系较为稳定。2021/6/2756(3)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专偶婚:一夫一妻制子女留在男方氏族,女方嫁到男方氏族之内。作为失去氏族成员的补偿,女方氏族应得到男方的“彩礼”。2021/6/2757五、上古文化分布2021/6/2758上古三大民族集团2021/6/2759华夏集团(河洛民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2021/6/2760东夷集团(海岱民族)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2021/6/2761苗蛮集团(江汉民族)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盘古2021/6/2762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二、周人的文化维新2021/6/2763一、殷商神本文化《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2021/6/2764商朝铜钺2021/6/2765上帝崇拜“帝”或“上帝”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它既能管天地自然,也能左右人间的一切生活;既能呼风唤雨,又能降福祸于人,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威。2021/6/2766祖先崇拜被神化了的商代先公先王,是可以宾于帝或配于天的,也就是说,他们升到“上帝”左右,即在“帝所”以后,就获得了和上帝相仿的某些权力。2021/6/27672021/6/2768天命观《诗经·商颂·玄鸟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2021/6/2769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2021/6/2770与神灵交通的方式占卜——探测神意2021/6/2771人牲、人殉——与神的交易商王常用人祭祀祖先、鬼神。一次用人祭要杀奴隶数十人至数百人,最多达五百人。有的奴隶被砍头、焚烧、宰割或活埋。如用火烧死女奴以求雨,将女奴投入水中以祭神等。奴隶主还用人殉葬。少的用一二人,多的用数十人,二三百人,最多达四百多人。2021/6/2772殷墟被砍头的商代人牲2021/6/2773二、周人的文化维新1、礼乐制度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2021/6/2774“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记•曲礼》2021/6/2775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2021/6/2776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2021/6/2777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2021/6/2778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2021/6/27792、民本思想对天的怀疑周人也信天,但不象殷人那样迷信,而是采取一种敬天命、尽人事的态度。2021/6/2780“天不可信”(《尚书·君奭》)“天畏(威)棐(非)忱(诚)”(《尚书·康诰》)《大雅·荡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君);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乖辟)”。2021/6/2781天命无常武王伐纣,管蔡以武庚叛等周初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使得西周奴隶主贵族逐渐懂得,天命无常,民意才是现实的。“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尚书·康诰》)又说:“惟命不于常”2021/6/2782重民思想正是由于这个历史教训,当时才产生了“重民”、“保民”的思想。《尚书·大诰》云:“天棐忱辞(斯),其考我民。”这里是说天命无常,我必须考之于民始可信。2021/6/2783《酒诰》所载周公对康叔所说:“古人有言曰:‘人无(母)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篇》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2021/6/2784“明德慎罚”的思想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用肇造我区夏。(《康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2021/6/2785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2021/6/2786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为新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旧制度的解体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2021/6/27871、旧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体制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教育资源的下移2021/6/27882、士的崛起“士”本为周代统治阶级中的最低一个等级,他们掌握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一般充任低级官吏或者高级贵族的家臣。西周宗法政治之下,“士”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不事生产,靠“食田”为生。随着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剧变,“士”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批的“士”失去了职位,地位下降,等同于庶民。同时也有大批平民地位上升,加入了“士”的行列之中。2021/6/2789“士”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为了谋生,他们运用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开办私学,为私学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师资。2021/6/2790随着诸侯国之间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出现了“重士”、“养士”之风。通过接受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进而投靠诸侯或者卿大夫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了很多平民的选择。2021/6/2791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刘歆《七略》十家九流: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为九流,加上小说家为十家。2021/6/2792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2021/6/2793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2021/6/27941、儒家学派儒的本义《周礼·天官·冢宰》:“四曰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儒,有六艺以教民者。春秋时期称以相礼为业的人为儒。2021/6/2795儒家学派的特点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以六经为学术的根基以仁义为学术关注的核心法先王宗孔子2021/6/2796(1)孔子的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2021/6/2797①仁礼学说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克己复礼为仁。2021/6/2798什么是“礼”?礼,履也。——《说文》约束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之基,“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021/6/2799仁与礼的关系表里关系——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礼是外部的行为规范2021/6/27100②德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2021/6/27101礼治与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2021/6/27102举贤贤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而优则仕2021/6/27103实行平均主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平均的基础上,主张富民、教民。2021/6/27104(2)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2021/6/27105①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2021/6/27106②仁政学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行仁政,也就是把植根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到整个社会。2021/6/27107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主张恢复井田制。2021/6/27108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2021/6/27109③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2021/6/27110(3)荀子的思想荀子,名况,字卿约公元前313-前2382021/6/27111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2021/6/27112“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2021/6/27113②礼治思想“明分使群”的礼义起源说“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荀子有两个说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义”。一是“分莫大于礼”。显然前一种说法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说法则侧重于礼法制度。2021/6/27114隆礼重法的思想对礼法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2021/6/27115法后王荀子说的后王,是指夏、商、周三代的王。复古主义2021/6/271162、墨家学派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2021/6/27117墨子与儒家的渊源《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2021/6/27118墨家的地位《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孟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2021/6/27119墨家的组织墨者:墨家的门徒,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钜子:墨者的首领墨家规定﹐在各国作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墨者之法》: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2021/6/27120墨家的学术特点荀子:“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墨子的思想以实用为原则。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2021/6/27121(1)兼爱——墨子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滕文公下》:“墨氏兼爱”。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即自爱、自利)“……必之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2021/6/27122墨子把“兼相爱”看作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兼相爱”即视人如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是其身”。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只有“兼相爱”才能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父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2021/6/27123(2)尚贤墨子认为国家治理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得其人,“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无故富贵。”2021/6/27124尚贤的原则任人唯贤、任人唯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民无常贱”2021/6/27125(3)尚同尚同:统一、一致墨子认为: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古之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所以乱,生于无正长”。2021/6/27126一旦有了君主就出现了统一人们意志的绝对力量。君主的好恶就是善恶的标准。“凡万国之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2021/6/27127(4)非攻

墨子认为战争是以亏人利己为目的,所以战争与一切偷窃行为一样,都是不义的。墨子认为战争会杀人,“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战争就成了最大的不义。

2021/6/27128战争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妨碍社会生产。“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战争往往得不偿失,“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之多。”2021/6/27129(5)节用

主张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的不足,消灭贫困。墨子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2021/6/27130节用的原则以满足人们的最低生活需求为限,超过这一需求的都在节省之列。“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2021/6/271313、法家学派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2021/6/27132法家学派的总体特点重法尚耕战君主专制历史进步观2021/6/27133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慎到的“势论”申不害的“术”论韩非子集大成2021/6/27134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2021/6/27135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2021/6/27136①历史进化论韩非子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四个时期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人们不能拘泥于先王之道,“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事之事,因为之备。”2021/6/27137②性恶说“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也是出于利的考虑。2021/6/27138③君主至上论“国者,君之车也。”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则是君主的私有物。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君民关系也是利益交换关系。“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2021/6/27139④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势“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主失势而臣得国”。势是法、术的基础。势的内容就是德、刑。“明主之所致其臣下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2021/6/27140法“法者,事最适者也”。事无巨细皆绝于法尚法治,反对贤人政治。“上法而不上贤”2021/6/27141法治的原则法一而固——法律要统一,而且相对稳定以其所重禁其所轻——重刑主义法不阿贵——法律公平2021/6/27142术——驾驭臣下的手段深藏不露通过小事来警告臣下倒言反事故意说错话、做错事,来考验臣下的忠臣。暗探、暗杀2021/6/271434、道家学派司马谈:“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班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2021/6/27144稷下道家——黄老道家老庄道家2021/6/27145(1)老子的思想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老莱子,与孔子同时,楚国人。周太史儋,战国时期人。2021/6/27146①道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021/6/27147在道的支配下,事物总是向自己的相反面运动。“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021/6/27148②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不断倒退的。

2021/6/27149③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反对过多地干预百姓的生活。“无为则无不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021/6/27150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人有争夺之心,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在于尚贤,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制止社会的纷争。2021/6/2715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贵难得之货,刺激人的欲望,进而产生盗贼。

2021/6/27152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根本原因在于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智慧出,有大伪”、“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2021/6/27153慎征伐老子认为战争是无道的表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021/6/27154(2)庄子的思想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人道家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2021/6/27155①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即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理想社会。人们“不知义之所至,不知礼之所将”

2021/6/27156②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思想物无贵贱贵贱、美丑等,完全是人的主观认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2021/6/27157无是无非是非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绝对标准。“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2021/6/27158③人生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融为一体。“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2021/6/27159人与社会的关系庄子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人的真性,即“以物累行”。

2021/6/27160生与死的关系庄子认为,生与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2021/6/27161人生哲学——养生避开社会的各种矛盾,全生避害。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彻底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

2021/6/27162④社会批判庄子认为人类历史是倒退的历史。历史倒退的表现,就是由最初没有圣人而产生了圣人,有最初的混芒状态而产生了智慧,由最初没有政治制度而产生了政治制度。庄子认为这些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

2021/6/27163批判圣人“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君子者,世之所高。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2021/6/27164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实际上是乱天下。是历史倒退的主要罪人。A、乱人之性B、破坏自然的和谐“治,乱之率也”。君主和盗贼实际上没有区别。“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

2021/6/27165批判社会伦理道德仁义礼智等,都是与真正的道德相背的。仁义礼智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仁义为桎梏凿木内”2021/6/27166否定历史经验庄子认为先王先圣留下来得经验都不过是糟粕。真正的精华是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等流传下来的。2021/6/271675、阴阳家邹衍(约前324~前250),齐国人,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阴阳五行学说的集大成者。2021/6/27168五行学说《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2021/6/27169邹衍提出了五行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胜(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2021/6/27170五行生胜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五行相克2021/6/27171五德终始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五德转移”的顺序,经过了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过程,并预见以后的发展是“代火者必将水”。2021/6/27172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2021/6/271732021/6/27174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2021/6/27175一、宏阔的文化精神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2、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2021/6/27176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1、“书同文“。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2、“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修建道路系统。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4、“行同伦“。统一教化。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三老”。5、“地同域“。统一版图,中央集权。2021/6/27177焚书坑儒焚书时间:秦始皇三十四年起因:“师古与法今”、“中央集权(郡县制)——封建”之争实质:统治思想上的王(儒家)霸(法家)之争2021/6/27178儒家的观点——博士齐人淳于越——“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2021/6/27179法家的反驳——李斯——“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2021/6/27180理由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焚书的建议2021/6/27181焚书的范围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2021/6/27182惩罚的措施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2021/6/27183对思想传播的限制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非史子殹(也),毋敢学学室”(《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2021/6/27184坑儒时间:秦始皇三十五年起因:方士对秦始皇的抨击2021/6/27185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2021/6/27186后果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2021/6/27187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初的儒道之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2021/6/27188(2)董仲舒的建议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2021/6/271892、经学(1)什么是经学?

——指对儒家经典注释解说、阐发经义的学问。2021/6/27190(2)经书的演变汉:《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唐:《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和《易》、《书》、《诗》,并称为“九经”。南宋:《孟子》、《论语》、《尔雅》、《孝经》,加上原来的“九经”,为“十三经”。

2021/6/27191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021/6/271922021/6/27193(3)经学的特点信仰体系:宗教、价值观……学术体系:经典、研究方法、知识体系、传承脉络……规范体系:国家政治宪章、社会行为准则、个人人生指南2021/6/27194(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即今文经学;训解、研究古文经的学问即古文经学。2021/6/27195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区别,最初起于文字上的差异。所谓今文,即汉世通行的隶书。古文即秦以前使用的六国文字。2021/6/27196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2021/6/27197五经排列顺序的不同汉今文学家排列顺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汉古文学家排列顺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2021/6/27198(5)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经学弥漫于朝野上下,渗透到了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汉代开始,学校教育、科举考试都以经学为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准。经学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从学术文化方面看,经学与中国的史学、哲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据学都有密切的关系。2021/6/27199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一、玄学崛兴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2021/6/27200一、玄学崛兴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全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即老子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021/6/27201玄学实际是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它所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现象,直接探求其本体和本性。2021/6/272021、玄学推崇“贵无”。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是世界的本体,有是各种客观具体的事物。2021/6/27203魏晋士人或是动违礼法,放任豁达,以竹林七贤为代表。2、越名教而任自然2021/6/27204或是寄情山水,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21/6/272053、审美情趣“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追求。2021/6/272062021/6/27207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1、道教的创制2021/6/272082、佛教的传播2021/6/27209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2021/6/27210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也有调和。2021/6/27211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一、文化背景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2021/6/27212一、文化背景隋唐社会政治状况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封建社会的顶峰2021/6/272131、小农经济的繁荣

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维护了小农群体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稳定。2021/6/272142、士族门阀的衰落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2021/6/27215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北魏)

——唐柳冲(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2021/6/27216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2021/6/27217君权的打压科举制的影响农民起义(2)隋唐时期士族的衰落2021/6/272183、开明专制政治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君贤相2021/6/27219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2021/6/272204、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2021/6/27221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2021/6/272222021/6/27223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

2021/6/272242021/6/27225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一、理学建构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三、市民文化之勃兴四、教育和科技成就2021/6/27226一、理学建构1、理学的概念——宋人解经诸派中,有一个以“理”(道)“性”(心)为最高本体范畴的学派,就是理学。理学也被称为宋学、道学2021/6/27227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理学+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2021/6/272282、理学兴起的原因(1)君主专制需要新的理论支持理学倡导——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遵守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2021/6/27229(2)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内敛保守时期的表现

唐朝的衰落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步入了一个成熟内敛的阶段。2021/6/27230(3)儒家思想的复兴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竞争——儒家学者试图恢复其独尊的地位儒家学者对道教、佛教的借鉴——思想体系、修行方式等2021/6/272313、理学的特点(1)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本体论——世界的本原(气、理)心性论——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认识论问题2021/6/27232(2)研究形式探求经书中“性”、“理”的奥秘。将佛道思想融入阐经中高度哲理性思辩的特点2021/6/27233(3)注重道统“孔门传授之心法”。程颐认为,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就失传了,直到程颢才接过这个传统。南宋朱熹将道统论进一步发展完善,认为儒家的道统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上接孟子的,而自己又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的儒家道统。2021/6/27234(4)经典方面注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021/6/272354、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五子: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南宋:朱熹(闽学)、陆九渊(江西之学)2021/6/27236(1)周敦颐(公元1017——1073)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2021/6/27237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021/6/272382021/6/27239(2)邵雍(1011—1077)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2021/6/27240宇宙生成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生阳,动之极生阴,阴阳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日月星辰;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刚柔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水火土石。2021/6/27241邵雍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把这先天象数归之于心,说:“先天之学,心也”,“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乎心也”。2021/6/27242邵雍按照象数,把天地从始至终的过程区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世界的历史,以此为周期,由兴盛到衰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2021/6/27243(3)张载(1020—1077),“横渠先生”。2021/6/27244气本论气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都是由气构成的。道是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的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状态。万物都是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不同,又有各自的形体和特殊的本性,这就是“气质之性”,它驳杂不纯,是人的各种欲望和恶的根源。2021/6/27245(4)程朱理学程颢(1032——1085),“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伊川先生”。2021/6/27246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理学集大成者2021/6/27247

理本体论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太极”是“理”的总体。他说:“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2021/6/27248理一元论a在理与气、理与事的关系上,主张理气统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从逻辑上强调了理在气先,“理”和“太极”是产生万物、支配万物的根本,“气”只是形成万物的具体材料。2021/6/27249b其次,在“理”的性质上,朱熹把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和具体事物的“理”严格区分开来。“天下公共之理”就是总理“太极”,它存在于万物开始之先;“物所具之理”则是以后才形成的,不是宇宙的本体。2021/6/27250

认识论方面:提倡“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知先”“行重”2021/6/27251人性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2021/6/27252“天命之性”“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2021/6/27253“气质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2021/6/27254“天命之性”——“道心”:善“气质之性”——“人心”:恶2021/6/27255在道德修养上,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天理实际上指“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他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2021/6/27256(5)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3年),“象山先生”。其思想体系中,“心”是一个根本的范畴。他从禅宗“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而来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把空间和时间说成是人心的体现,完全否认在人的感觉之外有什么客观存在的东西。在认识论上,认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2021/6/27257王守仁(1472—1528年),“阳明先生”。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得命题,认为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本体便是理,心外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