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2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西青区期末)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道德经》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知人者智B《论语》“五经”之一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民贵君轻C《墨子》墨家学派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期墨家兼爱非攻D《庄子》《南华经》庄子及其后学依乎天理A.A B.B C.C D.D2.(2023秋•和平区校级期末)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包括: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隐公元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始元六年”;干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 B.“前四史”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它们都是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C.“诸子百家”是指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最大;按古籍分类标准,儒家典籍归属经部,其他归属子部。 D.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这些作品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河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材料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学兴起的一百多年间,学界多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而且成果卓著。B.敦煌文化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C.敦煌的文化精神指向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但更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D.融合、吸收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正因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能留下了千年来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B.讲好敦煌故事是外界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C.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尽可能精练和具象,这样可以让大众更容易认知和接受。D.删繁就简可以激发人们了解敦煌文化的兴趣,便于人们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3)下列两则材料中对研究敦煌文化做法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应该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B.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的领域,从宏观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C.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就能共建“一带一路”时代课题。D.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敦煌文化,这样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4.(2023秋•河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桃花鼓声安塞刘成章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我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所以那时候,一个满怀好奇心的少年,常常望着滚滚而来的西川河水,充满遐想。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③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④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⑤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销云散,一切如常。⑥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⑦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⑧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天上的云,好白好白。偶然也看到了羊群,羊群比云还白。一个老人踽踽前行,折形的镢头朝后挂在肩上,镢把就像一股溪水,沿着他的躯体斜着向下流淌,自在如仙。⑨蓦然之间,看见了前面的腰鼓山,山上高竖着一个巨大的红色腰鼓,而山下就是安塞市区了。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⑩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⑪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⑫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⑬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⑭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⑮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有删改)(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遐想xiá安谧bì屈指可数qūB.顷刻qǐng炽烈chì烟销云散xiāoC.崛起jué铿锵qiāng踽踽前行jǔD.劲健jìn磅礴pāng鳞次栉zhì(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多次提到真武洞里飘出了漫天的桃花瓣,这几处表达的感情与意味是一样的。B.作者再次来安塞时,交通更加便利,城市也加更繁华,腰鼓成了城市的招牌与名片。C.《安塞腰鼓》发表在《人民日报》,成了“我”的代表作,但很快就被“我”遗忘。D.第⑭段介绍安塞的悠久历史,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突出安塞人民奋进拼搏的精神。E.安塞腰鼓是安塞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这篇文章,题文相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时间“我”的经历感情二十年前①着迷、好奇、向往二十多年后在延安工作时写下了《安塞腰鼓》②去年受邀又一次回到安塞③(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文章的题目有何深刻意蕴?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和平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注:庞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要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B.三、四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归家,在相同的路途中,表露诗人与民同乐的胸怀。C.第五、六句,写山路上所见所感,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自然化为一体。D.这首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语言朴素平和,在平和中蕴藏着悠远深厚的情味。(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分析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宁河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节选)》表明“明明德”先决条件的句子是,。(2)故有之以为利,。(《<老子>四章》)(3)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4)在《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2023秋•河北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高适者,渤海蔭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选自《旧唐书•高适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禄山之乱会:适逢B.短于上前短:诽谤,说坏话C.垂于险绝垂:接近D.适止轻车诣任诣:造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喜为好诗者称诵/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上皇以诸王分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C.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以国家言之/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3)下列与官职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拜:授予官职B.寻迁侍御史迁:一般是指升职C.乃左授太子少詹事左授:降职,和“左迁”意相反D.出为蜀州刺史出:京城官员外放出任地方官(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B.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C.玄宗深纳之D.上奇其对(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高适少时家境十分贫寒,性格桀骜不屈从于权贵,他在诗歌创作上起步较晚。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以左拾遗兼监察御史的身份辅佐哥舒翰征讨叛贼,大获全胜。C.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高适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中央设多个节度史,他认为这样做既烦扰百姓,又不能遏制敌人。(6)翻译下列句子。①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②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河东区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文创,当然要有文化。____,文创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其中“文”,是放在第一位的。一款文创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属性,也就失去了灵魂,()。扬州剪纸艺术大师张永寿,一开始的作品还属于“剪样”的范畴,比如剪鞋样,剪刺绣样,后来,他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寻出路,最终使剪纸艺术得到了____的发展。但好文创光有文化还不够。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仍然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造成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老是那样____,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文化在于创造,必须要有创意,要给人眼前一亮,产生共情的感觉。这些年来,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常被放在一起讲,文创也是如此,这个行业需要____的工匠精神。如果一款产品只顾追风口、蹭热量,忽视了对品质的追求,甚至走向了粗制滥造,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未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首当其冲突飞猛进面面俱到精益求精B.顾名思义循序渐进面面俱到勤勤恳恳C.顾名思义突飞猛进四平八稳精益求精D.首当其冲循序渐进四平八稳勤勤恳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一个艺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就很难成为大师B.而一个大师如果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就不能成为大师C.如果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艺人也就不能成为大师D.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大师也就很难成为大师(3)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但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创”上做得不够。B.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市场仍然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造成的。C.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仍然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D.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但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七.作文(共1小题)9.(2023秋•河西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界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或某种事物、状态的限度、止境。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界限:人际界限、学科界限、文化界限、民族界限、认知界限、道德界限……有人认为界限需要坚守和尊重,有人认为界限需要打破和融通。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西青区期末)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道德经》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知人者智B《论语》“五经”之一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民贵君轻C《墨子》墨家学派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期墨家兼爱非攻D《庄子》《南华经》庄子及其后学依乎天理A.A B.B C.C D.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B.《论语》是“四书”之一,不是“五经”之一;“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不是孔子的主张。故选:B。2.(2023秋•和平区校级期末)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包括: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隐公元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始元六年”;干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 B.“前四史”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它们都是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C.“诸子百家”是指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最大;按古籍分类标准,儒家典籍归属经部,其他归属子部。 D.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这些作品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B.《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河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材料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敦煌学兴起的一百多年间,学界多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而且成果卓著。B.敦煌文化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C.敦煌的文化精神指向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但更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D.融合、吸收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正因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能留下了千年来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B.讲好敦煌故事是外界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C.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尽可能精练和具象,这样可以让大众更容易认知和接受。D.删繁就简可以激发人们了解敦煌文化的兴趣,便于人们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3)下列两则材料中对研究敦煌文化做法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应该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B.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的领域,从宏观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C.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就能共建“一带一路”时代课题。D.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敦煌文化,这样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答案】(1)C(2)D(3)C【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C.“敦煌的文化精神指向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但更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错误。结合原文“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可知,“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并非选项所陈述的“指向”;原文“也在……”表明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但更……”的转折关系。故选C。(2)A.“才能留下了千年来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错误。结合原文“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可知,选项“才能”表述绝对。B.“讲好敦煌故事是外界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错误。结合原文“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可知,只强调“讲好敦煌故事”的重要性,而不是唯一性。C.“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尽可能精练和具象”错误。结合原文“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可知,“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并不等同于“精练和具象”。故选D。(3)C.“就能共建‘一带一路’时代课题”错误。选项表述过于绝对,结合“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可知,“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只是“共建‘一带一路’时代课题”的前提。故选C。答案:(1)C(2)D(3)C4.(2023秋•河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桃花鼓声安塞刘成章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我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所以那时候,一个满怀好奇心的少年,常常望着滚滚而来的西川河水,充满遐想。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③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④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⑤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销云散,一切如常。⑥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⑦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⑧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天上的云,好白好白。偶然也看到了羊群,羊群比云还白。一个老人踽踽前行,折形的镢头朝后挂在肩上,镢把就像一股溪水,沿着他的躯体斜着向下流淌,自在如仙。⑨蓦然之间,看见了前面的腰鼓山,山上高竖着一个巨大的红色腰鼓,而山下就是安塞市区了。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⑩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⑪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⑫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⑬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⑭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⑮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有删改)(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遐想xiá安谧bì屈指可数qūB.顷刻qǐng炽烈chì烟销云散xiāoC.崛起jué铿锵qiāng踽踽前行jǔD.劲健jìn磅礴pāng鳞次栉zhì(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CA.文章多次提到真武洞里飘出了漫天的桃花瓣,这几处表达的感情与意味是一样的。B.作者再次来安塞时,交通更加便利,城市也加更繁华,腰鼓成了城市的招牌与名片。C.《安塞腰鼓》发表在《人民日报》,成了“我”的代表作,但很快就被“我”遗忘。D.第⑭段介绍安塞的悠久历史,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突出安塞人民奋进拼搏的精神。E.安塞腰鼓是安塞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这篇文章,题文相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时间“我”的经历感情二十年前①从传闻和同学口中闻知安塞着迷、好奇、向往二十多年后在延安工作时写下了《安塞腰鼓》②尊敬、震撼、快意去年受邀又一次回到安塞③仰慕、热爱、赞美(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文章的题目有何深刻意蕴?【答案】(1)C(2)AC(3)①从传闻和同学口中闻知安塞②尊敬、震撼、快意③仰慕、热爱、赞美(4)以对比手法写桃花,凸显桃花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生动写出桃花的热烈和绚烂,展现打腰鼓孩子们的生机和活力;飘、喷、翻飞等动词运用精当,既描摹出桃花的飘逸,有刻画出其繁盛、充满勃勃生机的特点。(5)①指安塞神秘又富有诗意的灿烂文化艺术。②喻指安塞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打腰鼓的孩子们。③象征世代安塞人奋进拼搏的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各个选项词语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可以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然后结合语句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解答】(1)A.“安谧”的“谧”应读作“mì”。B.“烟销云散”的“销”应写作“消”。D.“磅礴”的“磅”应读作“páng”。故选:C。(2)A.“感情与意味是一样的”错误。“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此处舒缓而浪漫,有神秘色彩;“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此处繁盛而热烈,代表生命的活力;“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此处绚烂至极,震撼心魂。C.“很快就被‘我’遗忘”错误,原文为“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销云散,一切如常”,遗忘的是作品发表的快意,不是作品本身。故选:AC。(3)由“安塞在延安正北”“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可知,从传闻和同学口中闻知安塞。由“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销云散,一切如常”可知,看到安塞腰鼓内心充满震撼,写了《安塞腰鼓》快意满怀,最后又归于淡然。由“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看到新安塞,内心满是热爱;“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进一步了解了安塞的前世今生,充满仰慕之情。“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赞美安塞的美好与奋进的精神。(4)“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用杏花和桃花对比,凸显桃花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特点。“矢志不渝”“铿锵劲舞”等词赋予桃花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桃花的性情就是火”“花瓣有如金的质地”,以火喻桃花的性情,以金喻桃花瓣的色泽。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桃花的热烈和绚烂。“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运用比喻等修辞,把打腰鼓的孩子们比喻为环宇的光芒和火的精灵,展现打腰鼓孩子们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上下翻飞”,飘、喷、翻飞等动词运用精当,既描摹出桃花的飘逸,又刻画出其繁盛、生机勃勃的特点。(5)由“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可知,“桃花鼓声安塞”富有神秘又浪漫的传说,桃花鼓声和安塞浑然一体,呈现诗意的灿烂文化艺术。“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桃花鼓声安塞”高度凝聚了那群生机勃勃的孩子们打腰鼓的场景,喻指安塞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打腰鼓的孩子们。“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世代安塞人精神蓬勃向上,满腔热血,题目象征世代安塞人的奋进拼搏的精神。答案:(1)C(2)AC(3)①从传闻和同学口中闻知安塞②尊敬、震撼、快意③仰慕、热爱、赞美(4)以对比手法写桃花,凸显桃花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生动写出桃花的热烈和绚烂,展现打腰鼓孩子们的生机和活力;飘、喷、翻飞等动词运用精当,既描摹出桃花的飘逸,有刻画出其繁盛、充满勃勃生机的特点。(5)①指安塞神秘又富有诗意的灿烂文化艺术。②喻指安塞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打腰鼓的孩子们。③象征世代安塞人奋进拼搏的精神。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和平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注:庞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要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B.三、四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归家,在相同的路途中,表露诗人与民同乐的胸怀。C.第五、六句,写山路上所见所感,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自然化为一体。D.这首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语言朴素平和,在平和中蕴藏着悠远深厚的情味。(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分析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案】(1)B(2)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表现出诗人怡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表露诗人与民同乐的胸怀”错,第三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第四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故选B。(2)“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与“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写山中情景。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一喧嚣,一孤寂;一世俗,一隐居,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表现出诗人怡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答案:(1)B(2)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表现出诗人怡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译文: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宁河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节选)》表明“明明德”先决条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4)在《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无之以为用(3)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重点字:德)(2)无之以为用(重点字:以)(3)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焉)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2023秋•河北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高适者,渤海蔭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选自《旧唐书•高适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会禄山之乱会:适逢B.短于上前短:诽谤,说坏话C.垂于险绝垂:接近D.适止轻车诣任诣:造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喜为好诗者称诵/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上皇以诸王分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C.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以国家言之/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3)下列与官职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CA.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拜:授予官职B.寻迁侍御史迁:一般是指升职C.乃左授太子少詹事左授:降职,和“左迁”意相反D.出为蜀州刺史出:京城官员外放出任地方官(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B.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C.玄宗深纳之D.上奇其对(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高适少时家境十分贫寒,性格桀骜不屈从于权贵,他在诗歌创作上起步较晚。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以左拾遗兼监察御史的身份辅佐哥舒翰征讨叛贼,大获全胜。C.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高适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中央设多个节度史,他认为这样做既烦扰百姓,又不能遏制敌人。(6)翻译下列句子。①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②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答案】(1)D(2)B(3)C(4)C(5)B(6)①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②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4)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判断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5)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D.句意: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诣:动词,前去。故选:D。(2)A.为:介词,表被动,被;动词,制作。B.以:都是介词,把。C.于:介词,在;介词,从。D.之:代词,代蜀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3)C.有误,对“左授”理解有误,从句意“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来看,“左授”和“左迁”意思相近,均指“贬官”。故选:C。(4)A.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B.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C.纳:动词,接受。D.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故选:C。(5)B.“大获全胜”有误,从原文“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来看,哥舒翰兵败,并没有大获全胜。故选:B。(6)①贫:贫困;客:客居;求丐:乞讨。译文: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②奈何:为什么;困:使动用法,使……受到困扰。译文: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答案:(1)D(2)B(3)C(4)C(5)B(6)①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②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参考译文: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拜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镏荨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中动乱,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子璋,并斩杀他。玄宗感怀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河东区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文创,当然要有文化。____,文创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其中“文”,是放在第一位的。一款文创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属性,也就失去了灵魂,()。扬州剪纸艺术大师张永寿,一开始的作品还属于“剪样”的范畴,比如剪鞋样,剪刺绣样,后来,他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寻出路,最终使剪纸艺术得到了____的发展。但好文创光有文化还不够。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仍然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造成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老是那样____,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文化在于创造,必须要有创意,要给人眼前一亮,产生共情的感觉。这些年来,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常被放在一起讲,文创也是如此,这个行业需要____的工匠精神。如果一款产品只顾追风口、蹭热量,忽视了对品质的追求,甚至走向了粗制滥造,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未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首当其冲突飞猛进面面俱到精益求精B.顾名思义循序渐进面面俱到勤勤恳恳C.顾名思义突飞猛进四平八稳精益求精D.首当其冲循序渐进四平八稳勤勤恳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而一个艺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就很难成为大师B.而一个大师如果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就不能成为大师C.如果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艺人也就不能成为大师D.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大师也就很难成为大师(3)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但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创”上做得不够。B.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市场仍然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造成的。C.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仍然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D.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但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答案】(1)C(2)A(3)D【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解答】(1)首当其冲:首先遭受攻击的。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根据横线后面“文创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可知,应选择“顾名思义”。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循序渐进”不能作定语,所以选择“突飞猛进”。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结合“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可知应选择“四平八稳”。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勤勤恳恳:工作或学习勤奋踏实。语境说错误的行为只顾追求风口、蹭热量,忽视品质追求,所以应选择“精益求精”。故选C。(2)A.括号中的句子应和“一款文创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属性,也就失去了灵魂”结构一致,这就排除CD。“而一个大师如果……就不能成为大师”语义矛盾,这就排除B。故选A。(3)画线句语病有:“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余学院《计算机网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摄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绘画创作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护理培训感悟与收获
- 西华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培训岗位实习生转正述职
- 西昌学院《中国古典舞》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十单元实验活动8+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创伤急救技术》课件
- 墙柱面工程教学课件
- Elektronikon控制器操作说明书
- 口袋妖怪黑白全图鉴
- 胆管癌PPT课件
- 10KV高压线防护施工方案——杉木杆
- 最新OTS用表格汇总
- 污水余氯检测登记本(1)
- 年度压疮发生情况分析总结报表
- 最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优质课教案_3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 R语言入门教程(超经典)
- (完整版)钢管理论重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