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建构”,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2、设计理念:以感知作品形象美和境界美为经,以反复吟诵作品为纬;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新境界。

3、教材分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对人生启迪的意义。

4、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制作了13张幻灯片(包括图片展示、资料补充、拓展练习等),并在播放中插入朗诵名家方明的课文示范朗诵mp3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1、收集了青年毛泽东的照片和橘子洲的图片,制作了13张课件、下载mp3朗诵,搜集了青年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材料等。

2、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熟读课文并质疑的自主学习活动等。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朗读法、创设情景法、设疑引导法、讨论法。

2、学法:朗读品味法、点拨法、示范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介绍背景(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熟知词的文体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四、朗读全词

1、找学生朗读(男女同学各两名),注意节奏,把握情感,教师简单总结。

2、播放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同时思考问题:用五个字的短语概括出本词描绘的四幅画面

五、整体感知全词

用五个字的短语概括出本词描绘的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具体赏析这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1)思考:上片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对湘江秋景的描写。

(2)拓展延伸——理解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第一步,从结构上:考虑语段所在的位置

1、在开头时:①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

②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做铺垫

③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在中间时:承上启下、过渡

3、在结尾时: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

第二步,在内容上:①考虑语段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②考虑对表达情感或主旨的作用

湘江秋景图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问题1:作者在“看"领起的这七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思考问题2: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这些意象?

明确问题1: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意象特点:绚丽壮阔、生机勃勃

诗人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拓展延伸—意象、意境类题型提问方式及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知人论世】

提问变体:

1、这几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这几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技法点津:

归纳景物形象题答题步骤:①②③

①总括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以及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并且会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明确问题2:

1、视角的变化

远眺:万山层林;近观:漫江百舸;

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

2、色彩的渲染:

“红遍”“尽染"碧透”渲染出了秋的绚丽浓重。

3、对比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4、动静结合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问题探究1】: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2】:

重点阅读“忆”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岁月中“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问题探究3】: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2问。

明确问题1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承上片所写景物,过渡到叙事。接下来是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对一大批年轻战友的思念,进而抒发革命豪情。由此可见,这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确问题2

明确:正值青春少年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明确问题3

明确: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七、总结全词,领悟写作思路

本文上片先写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壮阔、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面对此作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下片是通过回忆往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仿佛让我们看到昔日战友们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虽着重抒情,但是情中含景,情景交融。

八、课外延伸毛泽东诗词赏析

1、风雨送春归,飞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