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辰中诸生书》博仁老师导读_第1页
《与辰中诸生书》博仁老师导读_第2页
《与辰中诸生书》博仁老师导读_第3页
《与辰中诸生书》博仁老师导读_第4页
《与辰中诸生书》博仁老师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辰中诸生书》博仁老师导读各位致良知研究院正心班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进入百日正心班,今天我们来学习正心班第一篇文章《与辰中诸生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当时阳明先生被贬龙场,在赶赴龙场的途中,他就随地讲学,路过辰州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地方讲过学,有一些学生跟他学习,三年以后他在龙场悟道,也就是说在1509年,正德四年,他离开龙场,到江西庐陵县,这是今天的吉安任知县的途中,再次路过辰州,和诸生相会,在辰州的一个寺庙里给所有学生们再次讲学,讲完学以后他非常的开心。别后又寄给学生这样的一封书信,叮嘱一定要实时用功,并阐明了在寺中静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原文第一段表达了写这封书信的前因,我们来看一下: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泱泱也。阳明先生在龙场谪居两年,两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受尽磨难,但恰恰是这受尽磨难的两年,让阳明先生真正的悟道,而且那两年没有太多的人可以与之交流,他在离开龙场上任的途中,得见到辰州的诸友,也就是当年的学生,他感到非常的开心,不过又很快要离别了,所以心中甚是郁闷,这是第一段的意思。接下来的第二段非常经典,那个时候阳明先生已经悟道,开始讲知行合一的理论,也就是圣人之学,他说: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为往圣继绝学,绝学就是圣人之学,圣人之学,在那个时候,可以说基本上失传了,所以叫绝学之余,真正求道者非常非常少,大部分人都是求取功名,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成圣成贤,去追求这个圣贤的大道,在当时辰中诸生有求道之心,但是一齐众楚。什么叫一齐众楚?比如说你一个人有求道之心,但是你身边所有人都是求其功名的,这个时候人们最容易动摇的。所以我们今天在学习阳明心学,学习自省利他致良知,实际上跟社会上很多人的认知,有些时候是不太相符,甚至我们会让别人误解。一个人学习,身边的人如果都不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人是最容易动摇、最容易随波逐流的。我们继续往下看原文: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豪杰之士,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卓然独立,志向不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坚定的走下去,除了我们自己要有清晰、明确、笃定的志向以外,我们班级的同学,也要相互的支持和砥砺,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阳明先生在这里说:诸友宜相砥砺加持,务期有成。今天正心班的所有同学之间一定要相互砥砺扶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相互鼓励。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的砥砺前行,走的更远,致得我们的良知,真正的经营好自己的圆满人生,并且影响到身边的环境。现在,我们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地区成立了致良知的线下学习会,在这里我也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在正心班毕业后,在当地建立地区的致良知线下学习会。和更多的同学共学共行,学习圣贤文化致良知,践行利他精神做公益。好,我们接下来看下面的原文: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皆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阳明先生说,读书人其实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去追求圣人之道?大部分都是去求取功名利禄,很多读书人德行上还没有真正的成就的时候,就先去标榜,标榜自己,这个傲慢心就生起了,这个时候,非常非常的危险,满招损,这个时候就会导致世人的诽谤和攻击,甚至可能是读书人因此一蹶不振,同时也影响到世人对读书人的看法。我作为阳明心学的一名学生,走到今天,我觉得自己的的确确还是一个小学生,很多时候有私欲,有傲慢之心,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我们在学习阳明心学的时候,要真的沉下心来,用心的去学,去做印证,而不是说自己刚刚学了一点,还没真正的上道呢,就去标榜自己,在德行上还没有什么成就,就去炫耀自己。有的人觉得学阳明心学比较火,赶时髦儿去学,学了两天就学不下去了,而且还没有学成,没有在生活中真正的践行出来的时候,就去炫耀、宣扬,这个是以身谤法,反而会引起身边人的诽谤、反感。当没有学成,又遭到身边的诽谤误解,这个时候可能就没有信心,就会放弃。所以,致良知的学问,它绝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就可以去教别人的,必须是在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真正的存天理,致良知,才算学有所成。而我只是一个管道,一个通道,一个邮递员,希望把阳明心学的智慧,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管道去分享、传递给更多的人,阳明先生说: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这种情况,有很多时候不仅仅使自己一蹶不振,立不起来,而且会成为我们求道的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所知障,自以为的知道了,恰恰是我们做不到的根本原因。课堂上有很多同学他们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说老师,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其实当这么说的时候,可以很肯定,这个道理是不懂,因为如果懂的话,他一定是可以做到,那为什么知道做不到?或者我们更精准一点说,是知其所以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反而这个自以为的知道,成为了自己真正做到真正求道的这个障碍。阳明先生就说:诸友宜以示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大家要以此来警示自己,务必在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心上切实用功。时时刻刻念上格物,这才是最根本的。《与辰中诸生书》这篇文章非常短,但是阳明先生给我们指出了学习阳明心学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学了一点就是自以为知道,然后去标榜自己,反而我们要戒除这种沽名钓誉的做法,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这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100天,正心班的同学,我想在这里发出一个倡议,让我们认认真真的读原文,跟着阳明先生那颗心,去感受阳明先生的那颗心,然后认真的写功课,特别是在遇到挑战,遇到境界,遇到不舒服,不喜欢甚至失败的时候,我们反而更要去做到。让做到成为事实,在心上用力,在心上去磨自己。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路过辰州的时候,跟当年的学生在一个寺庙的讲学,当时也带大家去这个静坐,所以阳明先生,怕大家有误会,所以,后来写了这封信,也对于这个静坐的事情做了一个解释。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生收放心一段功夫耳。那么在辰州当时有一个龙兴寺,阳明先生就跟学生们在这里讲学,当时也提过静坐的这个事情,阳明先生提静坐,并不是大家修禅入定。我们平常这颗心,被万物纷扰牵扯的太多,所以这里就给大家补补课,补什么课,小学阶段的功夫叫做收放心的功夫,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刚刚我们提到阳明心学学习做的这些功课,每天包括读原文,写功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做,因为只有这个不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看到身边的一切动,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在随波逐流,随动而动,没有一件事情是雷打不动的,每天就是固定做这件事情,不管遇到什么都不变,这个是收回那颗放出去的心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以前做功课的时候就有一个信念,天大地大,功课最大,不管遇到什么,我这个功课也必须做到。当然,这个念一生的时候,你就把那个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真正的看到生活中的所有动,看到所有动的时候,你就不为所动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所谓的看清真相,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到这里,阳明先生就说了: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也就是说,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在哪里?就是要在这个收放心上下功夫,当我们把这个心收回来,安在当下的时候,一切才真正的开始。后面我们知道阳明先生有一句叫做此心不动,心生万法。只有在这个心上下工夫,惟精惟一,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有进步。所以在这个阳明先生接着就举了我们古圣先贤的很多例子,其实,都是让这颗心不动,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什么意思?这是古圣先贤中庸书里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学问,要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是没有办法去对别人说的。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搞明白,真正深入到精微处,在自己心上下足功夫到时候。才会有机会真正体会到那个根本到底是什么。所以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就是说君子之道,它深藏不漏,是自己在那个心上默默的下工夫,从表面上看看不见什么,但是就让人感觉到这个人的气质不一样,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跟别人,跟环境,跟所有的发生,没有任何关系。先生继续说,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不管你是为名还是为利。虽然这个清浊不一样,但是你那个求利的心是一样的,我们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那颗心,这颗心到底是良知之心还是自私之心?如果是一颗自私之心,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没有任何收获,因为不在那个道上,你反而会越做越累。所以,不管是求名还是求利,其实那颗求的心就在那里,所以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生活中真正的是去勇于担当,真正的诚信利他,带着一颗完完全全无我利他之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很多人他会担心,担心当无我利他之后,我到底能不能得到,无我利他能不能得到,我想不需要回答,因为真理是不变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的真诚、善良是不会换来欺骗和伤害的。所以说在这里讲的还是一个道理,大家要自己去践行,自己去听。后面阳明先生又说了,谦受益,实际上说了这么多,大家都知道先生的一句经典叫人生大病一个字“傲”,我们要笃行谦卑,谦受益,满招损,为谦是福,任何时候不能够有这种自以为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感觉,即便是成功了,我们也不能让自己内心骄傲起来,我们看看身边那些比我们做的好的人,甚至我们要升起一颗惭愧之心,只有这样一颗谦卑之心,那我们才能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标新立异,觉得我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这又是一个私心,我在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十几年前我一开始做训练的时候,我就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样,给大家不同的东西,让大家觉得我很厉害,所以每次讲课,就想办法去创新,去讲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时候,每天都在那个术上下功夫,内容上变来变去,就像吃饭一样,每天变个花样,但是自己反而觉得越变的越没有什么可变的了,后来我就发现走偏了,因为我做一个老师,我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觉得我的花样很多,觉得我很厉害,我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有一个这样的收获。当我那个焦点在自私上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再做训练,我就不再执着于我讲我用过的,我讲过的或者别人讲过的,我也不再执着于与别人讲的相同不相同。我最关心的是,我讲的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够有效的支持到同学,有效,我就用,不管别人用不用过,我也不管以前用不用,一切都以学生能够最大的收获为出发点,那另一点,就是以良知和天理作为做事的标准,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阳明先生说,刚才说的这些话,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这个可以写下来挂在墙上,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就像我们的座右铭一样,其实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话,时时刻在自己的心里。先生说,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而你考取功名,不妨碍我们学习成道,你追求事业成功,也不妨碍我们学习之良知,怕的是人们被这个事儿牵制,丧失了自己的志向。这句话说的非常重要,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论语里面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一旦这个志被夺走了,那么这人活着就跟死没什么区别。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这个志向。当然,这个时候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志向。我们说惟患夺志,你得先有志。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连自己的志向都没有,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夺志了。而且致良知,它不是关于做什么事儿,它是在每一个当下,真正的依良知而行。在这里,阳明先生跟学生们说,这个科举知识,不会妨碍我们为学的功夫。在这里,我也想对所有同学说,我们的工作、生活、赚钱以及事业,他不妨碍我们致良知。而恰恰是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致得良知,学习践行致良知,不妨碍我们的工作生活,这个也是没有冲突。阳明先生在这里说到,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这段什么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前面我们诚意班一个月的学习时间,我学了五篇文章,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的内容,就是我们说的《教条示龙场诸生》里写的励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说,大家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个时候,举业和学业两者自然都可以不妨碍,就是工作和学致良知都不妨碍,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正向着致良知这条道路去走的时候,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成长,我们的人生所有一切都不妨碍它,反而会让我们真正的去经营好我们的人生。所谓真知,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在洒扫应对,就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去致良知。当我们在这些生活中非常小的事情上去到最细微的那个地方的时候,就是精义入神,在致良知这条路上,不管我们学的多么高深,或者是多么伟大的学问,都是关于我们在生活当中,每一个当下的应用,绝对不是为了学而学,这个阳明先生说,这个洒扫应对,其实就是想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真的按良知的告诉去做。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按照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