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1页
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2页
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3页
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4页
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管理学院 执笔人:XXX 审核人: 制订日期:202X年1月 修订日期:202X年9月 XXXX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二X年二月

一、课程信息表1课程信息表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开课系(教研室)管理学院全体大一新生课程代码ZJ140001考核性质考查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总学时/学分32/2理论16课程类型理论课是£实践课是£实践16理论+实践是£理实一体化是R表2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1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讲师/教学秘书2副教授/副院长3讲师/团总支书记4助教5助教6讲师7助教8助教9助教注1:指参与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成员,包括校外专家。二、课程性质1.课程简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本课程是管理学院各专业必修的一门行业基本能力课程,是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具备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门学习管理学的原理与实务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管理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为后续管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水平。《管理学基础》是管理学中基础部分,是系统地研究人类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基础,并在今后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必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水平。同时,在课程日常教学中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自身文化道德修养也得到提高,自觉养成爱国爱岗、诚信守法、团结协作、自信阳光的良好心态和职业操守,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任务,管理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2.课程功能定位。表3课程功能定位分析对接的工作岗位对接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财务及会计管理岗位1.能理清并协调企业财务活动所产生的财务关系;2.能比较敏锐地判断社会经济环境、政策法规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的影响;3.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企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变化对财务产生的影响;4、具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和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财务决策分析能力;5、具有较强的财务预测能力,能够胜任企业财务预算与控制等基础工作;6.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会计监督岗位1.能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2.具备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能力;3.具备与管理层、治理层沟通能力;4.具备制定审计计划能力;5.具备实施控制测试能力;6.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到独立、客观和公正;7.能有效地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等审计方法。生产运作与管理岗位1.能实施生产运作战略;2.能制订企业研究与开发策略;3.能完成新产品开发与设计的组织管理;4.能规划车间范围内的全面质量管理;5.能选择合适的库存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1.能熟悉法律、法规(劳动法及相关法律);2.能使用人才测评工具;3.能具备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知识;常用的测评工具的应用;4.能应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和组成部分;5.能掌握人力素质模型知识;6.具备沟通、组织协调能力;7.能应用薪酬、激励理论知识。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熟悉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对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掌握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从而适应技能型紧缺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针对高职教学对象的不同,以“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理念,根据所授课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筛选出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在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下一步继续学习《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2.课程具体目标2.1知识目标(1)认识和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了解党在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理解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内容(2)理解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的实现方法;

(3)对其他管理,如:创新管理、控制管理

2.2

技能目标现管理的突出管理实际操作,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管理的(2)运用所学管理知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企业管理过程进行实地考察;(3)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2.3

素质目标

(1)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主动查阅资料,不断积累经验,善于举一反三的能力;(2)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遵守职业道德精神,敬业爱岗、诚信为本;(3)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利用科学的理论管理自己。2.4思政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要求,紧密围绕统筹推进“三全育人”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课程思政”战略布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服务南京都市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思政与专业融合为主线,以课程负责人为龙头,以创新为动力,围绕“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积极推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责任意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表4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教学内容1能根据背景资料分析企业环境,运用管理思想解决企业解决问题●了解组织环境的种类及相关决策理论;●理解组织环境管理的对策及决策步骤;●掌握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内容;●掌握环境分析方法及决策方法●能根据任务情境运用管理思想解决企业解决问题;●能根据背景资料分析企业环境;●能根据决策方法解决决策问题●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初步掌握归纳与演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了解党史中的管理经验,了解中国的传统,了解在不同环境下管理的变革和融通。●管理的定义;●管理的五种职能;●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组织环境分析与管理决策;●介绍党在管理方面的理论;介绍中国传统管理理论:以人为本等。2能根据据任务情境,结合目标管理相关理论对如何实现某一具体目标设定计划,并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理解计划的职能,掌握计划的类型与实施;●结合实际,理解目标管理的优缺点;●掌握计划编制过程、目标管理方法和原理及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解市场预测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市场预测的主要方法;●理解战略、战略管理的内涵,掌握企业战略构成要素及类型●能根据任务情境,结合目标管理相关理论对如何实现某一具体目标设定计划;●能根据背景资料,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市场调查方法,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市场预测;●能结合任务情境,体验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识别战略机遇和风险●具备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计划制定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计划的职能;●计划编制与市场预测;●企业战略与构成要素;●结合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功能,介绍我国的五年计划、中长期计划、建党建国100年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结合单位性质和企业规模,融入计划特点,制定合适的企事业单位规划。3能根据背景资料,分析、设计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理解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任务及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掌握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及设计程序;●了解企业规章制度,理解制度化管理的价值及影响;●理解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功能,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流程●能根据背景资料,分析、设计组织结构;●能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设计企业文化建设;●能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制定组织变革推行的方法●具备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组织的基本架构,了解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了解“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重要性,熟悉国家、学校、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及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与规章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结合党史理论和组织功能介绍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群团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介绍国家行政架构,学校的管理架构和学校的“6S”管理;●介绍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文化。4能根据任务情境,结合领导相关理论对某一具体领导方式加以分析,识别实践中激励的具体方式●理解领导的内涵与作用,掌握领导权力的类型与获取;●结合实际理解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权变领导理论;●理解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理解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解沟通的含义和类型,掌握沟通中的障碍及克服方法●能根据任务情境,结合领导相关理论对某一具体领导方式加以分析;●能根据背景资料,运用激励基本原理,分析企业的激励机制,识别实践中激励的具体方式;●能结合任务情境,分析实际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沟通●具备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具备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了解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体制,了解党员干部的先进性。●领导概念;●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激励与沟通;●结合党史介绍我国政治体制和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体制,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5能根据企业资料,分析控制过程,选择控制方法●了解控制的含义及控制的基本原则;●理解控制与其他职能的关系及控制的要求;●掌握控制的内容、控制的过程及绩效评价方法;●掌握控制的方法●能根据情境资料,分析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能根据企业资料,分析控制过程;●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法●具备主动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知道过程管理的重要性。●控制的概念与种类;●控制过程与绩效评价方法;●控制的方法;●介绍我党的优良传统“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中体现出控制中的纠偏和反馈的重要性。通过我国的纪检监察制度和新闻监督机制,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6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战略的选择●了解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掌握创新的主要职能;●掌握创新活动的内容及其组织过程;●掌握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贡献;●掌握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能根据创新管理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能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管理创新的策划;●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战略的选择●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能够根据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知道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的概念、类型及特征;●创新的过程、方法及组织;●技术创新的内涵、战略;●介绍国家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介绍习近平主席《之江新语》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等。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他创新。结合国家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谈创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表5课程教学安排序号项目(模块)任务(单元)2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考核点学时1管理概述认识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的定义;●管理的五种职能;●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组织环境分析与管理决策重点:管理的定义,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的职能,管理理论与思想;难点: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决策;考核点:管理的定义,管理理论与思想4运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分析管理环境进行管理决策2计划职能展现认识计划工作●计划的职能;●计划编制与市场预测;●企业战略与构成要素重点:计划的职能与企业战略管理;难点:计划的编制步骤与方法;考核点:计划的实施与市场调查预测6进行调查与预测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3组织职能实施设计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及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与规章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重点:几种典型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内涵难点: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职位特征模型;企业文化建设考核点:组织结构及类型;企业文化6进行人员配备理顺规章制度营造组织文化4领导职能发挥运用领导指挥职能●领导概念;●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激励与沟通重点:领导方式与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难点: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与联系;考核点:领导方式与领导理论,激励与沟通协调6激发员工潜能沟通协调人际关系5控制职能执行认识控制●控制的概念与种类;●控制过程与绩效评价方法;●控制的方法重点: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难点:适时控制,适度控制;考核点:控制的含义与过程;控制的方法6选择控制方法6创新职能突破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概念、类型及特征;●创新的过程、方法及组织;●技术创新的内涵、战略重点:管理创新及其作用,创新的过程;难点:创新的过程与方法;考核点:创新职能,技术创新及战略选择4技术创新及其战略选择注2: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12学时四、课程考核思政引领视角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方案(1)考核方式。在现有课程过程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情况。体现在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实训、考试成绩;更加注重观察学生道德和做人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发表讨论和心得体会的内容,考查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职业道德遵守程度、诚信度、与其他同学的配合度等。(2)课程考核的分值比例。采用泛雅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心得体会”模式,教学团队将逐步构建“德育+知识+技能”全方位的考核体系,计划把德育评价占比调整为30%,知识评价占比为30%,技能评价占比为40%。既体现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也体现出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做到德艺双馨。各项考核内容及权重如下:1.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参与度考核60%、课程学习效果考核20%。其中课程参与度主要考核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参与情况,具体包括:学习通签到10%、线下学习行为10%、参与课堂互动10%、参与话题讨论10%、课程视频学习10%、课程材料阅读10%。课程学习效果考核包括:课程章节测验10%、课后作业(含实训)10%。2.课程掌握程度考核(心得体会)20%。通过泛雅平台发布,让学生以小论文形式完成心得体会,体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五、实施要求1.授课教师基本要求本课程由管理学基础专业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担任本课程的师资原则上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不得有损于国家利益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须恪守教育的基本信念,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环境。《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传承有序的团队。《管理学基础》教学团队从“培育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大力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案例;同时结合实际,把“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大纲中、融入到教学标准中、融入到教学计划进度表中、融入到教案中、融入到课件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到课后作业中,最终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身体中,实现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全面提升。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教室或者模拟实训室开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推动教学理实一体化发展,以及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实训实习的递进式发展。(1)校内实训室表6管理学基础实训室实训室名称模拟实训室面积要求Xm2序号核心设备数量要求备注1模拟实训室/教室1可同时供60人实训23(2)校外实习基地表7管理学基础课程校外实习基地序号校外实习基地名称合作企业名称实习类型3合作深度要求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滁州市甜甜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深度合作型注3:指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3.教学方法与策略3.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六步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教学活动。1、六步教学法,将教学组织分为明确任务、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六步,每个完整的学习子情境的教学均要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课堂组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教学。2、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师理论讲解、观看视频、录像等直观的方法演示管理的过程,了解管理的步骤和技巧。3、案例教学法,在项目化教学方式下,每一个项目都是理论+技能训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融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技能训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探讨和交流,学生作为主体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教师进行辅助指导。这样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