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2)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风波鲁迅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救了么!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的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头不留发……”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不久就各自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有删改)【注】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大清,犯杀头罪。②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帮人撑船进城时从城内得来的政治新闻,让七斤成了村里一位有见识、受尊敬的人物。B.得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赵七爷立刻赶了过来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C.造反时,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D.向七斤打听皇帝是否坐龙庭这个信息的女人,她们的丈夫应该是被城里人剪了辫子的。(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还给人一种古老沉闷、没有生气的感受B.赵七爷的出场,推动小说情节走向了高潮,他的言行不仅使七斤夫妻陷入了对砍头的恐惧C.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D.小说选择政治事件对江南水乡小村一户人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村人对政治事件的不同反应来写,这样写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3)小说中赵七爷“盘”和“放”辫子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请简要分析。(4)文中写的赵七爷的言行,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古文阅读(2)(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共)3.(2分)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5.(2分)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风翔,迁中书舍人。其年僖宗出幸宝鸡,复从之不及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时朝廷微弱,纪纲大坏,移疾不起。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鼎欲归梁,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手室迢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作文以见志。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家棺,遇胜日,酌酒裴回。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者老相乐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不食而卒,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B.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C.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D.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迁”,“迁”与文中“拜”相同,在古代都指授予官职。“左迁”常指降职。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最重要的佐理之一。幕府的僚属多为主官自辟,或有奏请C.“鼎”,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D.“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唐宋时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昭宗迁洛,政权将要落到梁王手里,司空图被迫赶到洛阳。谒见皇帝那天,表现十分恐惧,这反映了他性格的一个侧面。B.司空图对唐王朝十分忠心。唐僖宗两次外逃避难,司空图曾努力追随,但都因没有赶上而退回河中,他感到无能为力,因而产生退隐之心。C.退隐之后,司空图并不因为自己曾经在朝中为官而清高自傲,他乐于参加各种民间活动,从来没有表现出骄傲的神色。D.司空图先人有田土在中条山,退隐之后,带朋友到他为自己营造的墓圹中赋诗对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②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司空图“忠于唐王朝”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四、古诗鉴赏7.(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各题。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对闲影,冷清清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似我愁。【注】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鸥的口B.“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2)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五、名句默写8.(6分)名句默写。(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天姥山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写周瑜的赫赫战功。(3)《劝学》中“”一句,以金属的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6分)9.(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是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草长莺飞诗书耕读循环往复休戚相关B.草木萌动农耕文明周而复始休戚相关C.草长莺飞农耕文明周而复始息息相关D.草木萌动诗书耕读循环往复息息相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是用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的,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B.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C.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D.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确立冬至与夏至的时间(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8分)10.(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河流在视野里若隐若现,有时就在脚下,有时又钻进河柳丛中。即使看不见它,听到哗哗的水声,你觉得离它很远河流两边青草夹岸,蒲公英携伞飞行,遇见有白色的兵石挡在河道中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11.(6分)某位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的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帮助他根据这三个事例①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②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③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七、作文12.(60分)近日、大学毕业去养猪、名校毕业生为50万年薪去当保姆等新闻事件,频频引发大众讨论。有人认为:“养猪并不卑贱,将养猪作为职业目标也不应该被嘲笑。”也有人认为:“寒窗苦读数十载,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人问:“如果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都一窝蜂地去养猪、当保姆,做网红大学生职业选择已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你对“高学低就”现象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回应社会舆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2)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需要准确表达,细致思考。(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结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关注每一个自然段的内部思路,利用段落中的标点符号和关键词语把握段落的内容,看段落内部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内容与内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然后再看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论证思路。(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解答】(1)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因为在乡下住。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知,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B,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以农为生的人,迁移是变态”可知,世代定居是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死于斯的社会。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可见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所以。故选D。(2)D.“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结合原文“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这不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解体之后才能实现。(3)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更具有吸引力,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4)材料三共有五个段落。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第二、三,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努力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第五段第五段总结上文,需要依靠‘新’的思维,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照应开头。(5)材料一结尾部分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在材料二。概括如下:在材料二中,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城乡流动加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观念被打破。答案:(1)D(2)D(3)C(4)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重申论点。(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城乡流动加快。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风波鲁迅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救了么!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的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头不留发……”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不久就各自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有删改)【注】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大清,犯杀头罪。②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帮人撑船进城时从城内得来的政治新闻,让七斤成了村里一位有见识、受尊敬的人物。B.得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赵七爷立刻赶了过来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C.造反时,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D.向七斤打听皇帝是否坐龙庭这个信息的女人,她们的丈夫应该是被城里人剪了辫子的。(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还给人一种古老沉闷、没有生气的感受B.赵七爷的出场,推动小说情节走向了高潮,他的言行不仅使七斤夫妻陷入了对砍头的恐惧C.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D.小说选择政治事件对江南水乡小村一户人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村人对政治事件的不同反应来写,这样写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3)小说中赵七爷“盘”和“放”辫子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请简要分析。(4)文中写的赵七爷的言行,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相关语境从小说的人物、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言行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情节上的作用。【解答】(1)A.“政治新闻”错误,七斤的时事是“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这些都不是“政治新闻”。B.“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错。赵七爷过来是恐吓剪了辫子的人。C.“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根据“我本来说,不要上城了,滚进城去,七斤嫂只是阻止七斤进城;七斤嫂对八一嫂说的“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故选D。(2)B.“全村人都变得恐惧起来”错,原文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从后面”。故选B。(3)“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是清王朝的一个象征,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没有剪掉辫子。“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而且一定须有辫子”,是因为张勋复辟,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就有万夫不当之勇。(4)赵七爷把辛亥革命后盘起的辫子放了下来,并且对说了一些关于辫子的话:“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留发不留头。没有辫子,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听了赵七爷的话,于是有了下文七斤嫂骂七斤以及和八一嫂关于辫子的对话。“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热蓬蓬冒烟”,后来赵七爷的言行让“七斤和他女人耳朵里的一声,造成了紧张气氛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我本来说,不要上城了……”,七斤嫂大骂七斤,使小说更富戏剧性。答案:(1)D(2)B(3)①赵七爷两次将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现实。②赵七爷将辫子放下来,反映了张勋复辟的现实。(4)①赵七爷的言行,使人们陷入恐惧。②赵七爷的言行,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加剧矛盾冲突。三、古文阅读(2)(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共)3.(2分)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解答】D.“无”翻译为“没有”有误。句子翻译为:因此。故选:D。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解答】A.介词,被;B.连词,却/连词;C.两个“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形容词词尾,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故选:C。5.(2分)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正确。B.正确。C.漫:磨灭。D.正确。故选:C。(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风翔,迁中书舍人。其年僖宗出幸宝鸡,复从之不及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时朝廷微弱,纪纲大坏,移疾不起。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鼎欲归梁,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手室迢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作文以见志。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家棺,遇胜日,酌酒裴回。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者老相乐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不食而卒,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B.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C.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D.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左迁”,“迁”与文中“拜”相同,在古代都指授予官职。“左迁”常指降职。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最重要的佐理之一。幕府的僚属多为主官自辟,或有奏请C.“鼎”,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D.“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唐宋时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昭宗迁洛,政权将要落到梁王手里,司空图被迫赶到洛阳。谒见皇帝那天,表现十分恐惧,这反映了他性格的一个侧面。B.司空图对唐王朝十分忠心。唐僖宗两次外逃避难,司空图曾努力追随,但都因没有赶上而退回河中,他感到无能为力,因而产生退隐之心。C.退隐之后,司空图并不因为自己曾经在朝中为官而清高自傲,他乐于参加各种民间活动,从来没有表现出骄傲的神色。D.司空图先人有田土在中条山,退隐之后,带朋友到他为自己营造的墓圹中赋诗对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②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司空图“忠于唐王朝”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B.“诛”为动词,作谓语,其前断句、C;“诏”为动词,其后不可断。句子翻译为: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帮助削弱王室。司空图假装失态掉笏。柳璨知他无意于仕途。(2)D.“李白号‘香山居士’”错,李白为青莲居士。(3)A.“他堕笏失仪,表现十分恐惧,原文为“图阳堕笏”,因此不能看出其恐惧。(4)①俄而:不久;坐:因……犯罪。句子翻译为:不久。司空图感激他知遇之恩。②嗣:继承人;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为:司空图没有儿子,曾经被御史弹劾。(5)本题对应的原文信息有: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可往见之。”图不肯往。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诏图入朝,趣意野耄。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哀帝弑,图闻。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答案:(1)B(2)D(3)A(4)①不久,王凝犯法被贬到商州,跟他同去商州。②司空图没有儿子,把外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昭宗也不加责怪。(5)①司空图弟弟的奴仆段章规劝他投奔贼军,但他不肯前往,陷贼,可往见之。”图不肯往。)②柳璨帮助贼人削弱王室,想召司空图入朝。(柳璨希贼臣意,助丧王室,图阳堕笏。)③朱全忠篡位,征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朱全忠已篡,不起。)④哀帝被杀,司空图听说后。(哀帝弑,不食而卒。)参考译文:司空图,河中虞乡人,礼部侍郎王凝对他特别赞许,王凝犯法贬为商州刺史,跟他同去商州,于是召他入幕府,他不忍离开王凝府,于是贬为光禄寺主簿。卢携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阳,常与之交往,叮嘱观察使卢渥说:“司空御史。”卢渥即刻上表请任司空图为同僚官佐,委任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被升为郎中。黄巢攻陷长安,但未成行,拉着司空图的手说:“我的首领张将军喜欢结交读书人,不要冤枉送命,段章为之落泪,历尽艰险到达河中,就在行宫委任他为知制诰。后来皇帝巡狩宝鸡,又回到河中。龙纪初年,因病辞官,当时朝廷衰弱,司空图深知出来做官还不如在家。后来又召他为户部侍郎,几天后又走了,召他为兵部侍郎。恰逢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帮助削弱王室。司空图假装失态掉笏。柳璨知他无意于仕途。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于是隐居不出。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象,写文章表述心志。他的言语奇特古怪。他预先准备了棺材坟地。客人觉得难堪。生与死本是一回事?”每年过年时,司空图与乡里老人们同乐。朱全忠已经篡位,他不去,司空图听说后,享年七十二岁,把外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昭宗也不加责怪。四、古诗鉴赏7.(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各题。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对闲影,冷清清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似我愁。【注】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鸥的口B.“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2)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具体诗句详细分析。【解答】(1)C.“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喜悦之情”错误,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和故友同游的情景,非虚实结合。(2)从“今夜雪,有梅花,被迫泊船荆溪,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对闲影,形单影只。从“旧游旧游今在否”可以看出作者在回忆曾经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梦不到。”可以看出就算想要在梦里重温这样的情景。表现出作者的悲凉,作者行程不顺,而又无可奈何的忧愁悲愤。答案:(1)C(2)①滞留之愁;词人受阻于风雪,身体羁留。②孤单寂寞之愁,只有灯影相伴,词人郁闷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④亡国悲愤之愁,想到自己颠沛流离。译文:那自由自在的白鸥问我:“怎么在这儿停舟?若是愉悦心留?”江风拍打着船窗的小帘。独对孤灯闲影、无聊赖。呵,旧游?只记得花外有楼柳下系舟,梦魂,让寒水空自流,将铁木棉衣湿透,今夜飞雪。赏析:上阕开端以白鸥发问引出下文。“心留”、显然词人此时是因为受风雪所阻,但他却未作正面回答,词境深幽自非直笔描写所能比。“冷清清”散发出孤独之意。下阕依然以设问开始。回忆总是美好的,月下舟”,小楼旁边景色宜人,柳树成荫然而,这份寒意不仅让人身体备受折磨,令人愁肠百结,有梅花,以梅花自比。都说傲雪寒梅,这梅花恐怕也难熬寒苦。全词音节婉转流畅,情思绵丽,营造出一种虚境,笔法高妙,新意尽出。五、名句默写8.(6分)名句默写。(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描写天姥山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写周瑜的赫赫战功。(3)《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一句,以金属的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熊咆龙吟殷岩泉   (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重点字:砺)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6分)9.(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是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草长莺飞诗书耕读循环往复休戚相关B.草木萌动农耕文明周而复始休戚相关C.草长莺飞农耕文明周而复始息息相关D.草木萌动诗书耕读循环往复息息相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A.它是用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的,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B.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C.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D.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确立冬至与夏至的时间【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1)第一空,草木萌动:植物开始发芽,群莺飞舞,应用“草长莺飞”。第二空,诗书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不辍读书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并不是又读书又耕田的生活方式。第三空,循环往复:意思是周而复始;指反复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一定回到原点。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周而复始”则表达了一种漫长的永恒循环,好像总是回到原点一样,又回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