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叫你一声姑父吧赵新沟里村的老秋大叔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忌讳:最害怕最反感别人打问他的岁数。有人问他的身高,他笑嘻嘻地回答:“不高不高,也就一米七的样子,他乐呵呵地回答:“不重不重,刚刚称过,他就烦了,他就恼了,哪壶不开提哪壶,你问我多大岁数干什么?查户口吗?招工吗?对不起他这样一闹腾,别人觉得很尴尬,就不敢再刨根追底。村里的老辈子们给留下一条古老的训诫,阎王手上一根刺,当心叫它拔了去,阎王爷的花名册上就有你的名字啦!在这有吃有喝乐享太平的年月,谁愿意上那个阎王爷的册子呢?所以老秋大叔坚决反对别人打问他的岁数,一问就烦,再问就生气,他必须守口如瓶,保守秘密。也有根本不相信这一套,故意和他闹着玩儿、故意挑逗他的年轻人。比如陈亮。陈亮25岁,他管老秋叫姑父。姑父不是亲姑父,是这么论了那么论,论出来的一位姑父。按照当地风俗,而不计较什么辈分不辈分的。这是桃红柳绿的春天,村巷里流淌的都是鸟语花香。太阳刚刚出山,在五彩缤纷的朝霞里,或蹲或立或坐着,聚在十字街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吃早饭,浓香黏稠的稀饭,香喷喷的煎饺……这工夫陈亮看见了老秋,那老汉端了一大碗面条儿,靠在墙根儿里,您好您好。您吃的什么饭呀,看吃得欢实的!”老汉很认真地回答:“你小子怎么说话?没大没小,没老没少,喂猪喂狗喂牲口才说它们吃得欢实呢。我是你姑父陈亮笑了:“哟,姑父可真会挑理啊!我猜想,这面条儿是姑姑擀的吧,擀得又长又细!”老汉并不恼怒,反倒笑嘻嘻地回答:“小子,这还用问吗,你记牢靠了,她是你姑姑,都觉得老汉风趣幽默,说话挺有意思。但是在陈亮问了第二个问题后,老汉就恼怒了,就恼怒得怒发冲冠陈亮问:“姑父,您有60岁吗?我看您身板结实精神抖擞,好像只有50多岁!”老汉一下子激动起来,红了脸回答:“淡话!你问这个干什么?”陈亮说:“姑父,不干什么,我随便问问不行么?”老汉扭身就走:“陈亮,你回家问你爹去,问你娘去!你不是咱们沟里村的人,白白长了那么高的个子!”陈亮追了上去:“姑父,您等等再走。我必须提醒您,我不但是咱沟里村的人老汉说:“小子,你别拿会计吓唬我,我就是不告诉你我的岁数!”陈亮说:“姑父啊,先别吹大话,您要是告诉我了呢?”老汉说:“小子,我要是把我的岁数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了,我管你叫姑父!”老汉又补充说:“大伙可以做证明,大伙都听着哩!”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谁都是忙忙活活的。到了晚上一弯月牙朦朦胧胧亮起来的时候,村委会的高音喇叭响了陈亮的嗓音很浑厚,很响亮,好像是山山水水都有了回音,帮他传播,帮他布置。一开始老秋拿这广播不以为然,因为陈亮经常在这喇叭上呼来喊去,显示他是村委会会计。但是今天不知怎么侧耳一听,他必须认认真真地听下去,一字不落地听下去。陈亮广播说:“尊敬的乡亲们,亲爱的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大娘婶子们,根据上级通知,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分男女,到村委会进行登记,准备按月领取您的养老金……”老汉听得兴奋了。老汉听得激动了。他算了又算想了又想,按周岁说,他今年正好60岁,就是双份养老金!哎呀,好大的福气,他们赶上了这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奔小康的年月,按月领取养老金!哎呀,好大的骄傲,他们是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什么七十三,什么八十四,那是爷爷奶奶老辈子们念叨的事情,早就过时了,听不得也念叨不得了!老汉在家里坐不住了,揣了身份证,大踏步地来到村委会。这个时候,村委会里只有陈亮一个人。陈亮很严肃,拿出一张表来,直来直去地问他:“姓名?”他回答:“赵老秋。”陈亮又问:“年龄?”他响亮地回答:“我是农历腊月二十八的生日,61虚岁,60周岁!”陈亮再问:“为什么您自己来了?”他笑了回答:“你姑姑已经睡着了,她劳累一天,我不好意思叫醒地。”陈亮给他倒了杯水,请他坐下喝茶。他不坐。他红了脸说:“陈亮,对不起,我输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汉十分忌讳别人打问他的岁数,可见他思想陈旧、顽固,也体现了老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B.陈亮问老汉岁数,故意和老汉闹着玩,故意挑逗老汉,却没有尊老的美德。C.“都帮他呐喊,帮他传播,帮他布置”写出了陈亮广播时嗓音的洪亮D.小说主要从一个普通村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个角度折射出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巨大”变化。(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运用了人物对话,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B.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天的早上和晚上,这样安排能让情节集中、紧凑、自然,主旨突出C.小说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如“欢实”等;人物富有乡土特色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同时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对于别人问自己的岁数,老秋大叔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衡岳记李承箕今庚申十一月,予自白沙至临蒸,南望诸峰,不旁身矣。与豫章涂公、永丰郑公俱。自是月之晦日,礼神岳祠,栖焉。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由东北观水帘洞,止寿宁宫。半江曰:“此境隔世,何谢桃源?世短心长。吾不能明,涂公别号也。由西南历诸峰,即上封。冰雪凝树,风撼树如甲马声,大石取而餐之。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予两肩臂已起粟,大石即解绵袷衣二袭,曰:“借子也。”郑公,下飞仙桥,上明轩,吾亦不能还。”止上封。上封南十里许,为比和洞,业箍桶,大石使召来,单弊荸衣。问之,已独居洞三十余年。又问:“汝何为者?见何境界耶?”曰:“非释非老,不知为善恶,何境界见也?”大石将赠米帛,公等知乎?”长揖而去。侵晨,踏霜菅,风冷冷四至,两耳若著针锘。西行由鸡鸣岩马祖庵,有僧岩居,食生菜,见人即膜拜,默默而已。南行数里,叹曰:“此非僧守澄之蘧庐乎?”南台之南有紫虚阁,问诸道士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少憩文定西廊,候行礼。是夕各止行所。诸所过两公辄留题,予则和之,不复磨崖题名。故凡峰峦崖洞,大小奇怪高下之胜,纪载于先民者[注]子廉,宋时人。苏轼《率子廉传》:本衡山农夫,愚朴不逊(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B.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C.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D.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古代月相纪日法的一种称谓。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最末一日为“晦”。B.别号,又叫“号”,有自取的C.“汝何为者”与“仁以为己任”(《<论语>十二章》两句的文言句式不同。D.磨崖,即摩崖,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古人有游览景物并摩崖题诗的习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游衡山的二位先生把衡山看作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冰雪也成了他们磨炼自己的意志的工具。B.衡山的“王野人”和“岩居僧”都过着朴素甚至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并未因此自卑而改变现状。C.本文与《登泰山记》都写了“观日出”的情节,但《登泰山记》中的描写要详细生动得多。D.作者在南台寺旧址中辨认出守澄和尚的蘧庐,并向紫虚阁的道士提及此地,但他们都说不知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②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5)本文标题为“游衡岳记”,主要“记”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花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2)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对盛衰之理进行了阐述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些年来,数字中国建设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在砥砺奋进中取得显著成就,数据资源价值加快释放,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一个个升级换代的基站架起信息高速路,一条条①的光纤将城乡连成一体,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中国建设的累累硕果。舒展今日中国农村的崭新画卷,网络建设所演绎的活力篇章②——借助电商直播,陕西柞水县金米村的“小木耳”畅销全国各地;搭建线上推广平台,透过智慧云课堂,贵州毕节的山里娃跨越千里跟城市孩子同上一堂音乐课……应该看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短板,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使“用得好网”更好助力广大用户,确保“用得上网”的地方更多,让困难群体“用得起网”得到有力支持,仍然需要持之以恒、③。只有网络建设和信息应用两个“轮子”都转得更稳更快,才能助力我国信息通信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亿万人民在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一组句式整齐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①___________。纵观科学史,不少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不经意的相遇经历。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喜欢上古生物探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追梦星辰,结缘于小时候在夜空中,②___________,就可能释放无穷的潜能。科学的种子能不能茁壮成长,关键看③___________。当前,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边远乡村,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让更多孩子的科学潜质得到释放,需要逐渐补齐科学师资短板,通过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等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普惠的优势,制作纯公益、全开放科学教育内容,推动科学资源下沉。(1)下列句子中的“下沉”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下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核潜艇在南海下沉中触到异物。B.这次地震使地面路基有所下沉。C.干部在新冠疫情期间多次下沉社区。D.雄鹰发现猎物会俯冲下沉进行捕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的演讲。习近平主席说:“面对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纪疫情,国际社会打响了一场顽强的阻击战。事实再次表明,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演讲中“船”与“浪”的比喻面对风起云涌、风险凸显的复杂的国际形势,你对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话有着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1)C.“本质的原因……”分析错误,结合“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高蹈远引,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超越意识、遭遇政治倾轧之后、处世态度,一种境界,遭遇了政治倾轧”只是他当时的处境,属于“形迹”。故选:C。(2)C.“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错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舒适,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另外依据“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宰相章悖观诗贬苏轼的故事是“据说”,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陈述。故选:C。(3)材料二观点为苏轼学习并发扬白居易是“中隐”观念,身在官场,更为超然洒脱。ABC三项均表现出苏轼不以利禄萦心,超然洒脱,符合材料观点;D.则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与怅惘。故选:D。答案:(1)C(2)C(3)D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叫你一声姑父吧赵新沟里村的老秋大叔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忌讳:最害怕最反感别人打问他的岁数。有人问他的身高,他笑嘻嘻地回答:“不高不高,也就一米七的样子,他乐呵呵地回答:“不重不重,刚刚称过,他就烦了,他就恼了,哪壶不开提哪壶,你问我多大岁数干什么?查户口吗?招工吗?对不起他这样一闹腾,别人觉得很尴尬,就不敢再刨根追底。村里的老辈子们给留下一条古老的训诫,阎王手上一根刺,当心叫它拔了去,阎王爷的花名册上就有你的名字啦!在这有吃有喝乐享太平的年月,谁愿意上那个阎王爷的册子呢?所以老秋大叔坚决反对别人打问他的岁数,一问就烦,再问就生气,他必须守口如瓶,保守秘密。也有根本不相信这一套,故意和他闹着玩儿、故意挑逗他的年轻人。比如陈亮。陈亮25岁,他管老秋叫姑父。姑父不是亲姑父,是这么论了那么论,论出来的一位姑父。按照当地风俗,而不计较什么辈分不辈分的。这是桃红柳绿的春天,村巷里流淌的都是鸟语花香。太阳刚刚出山,在五彩缤纷的朝霞里,或蹲或立或坐着,聚在十字街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吃早饭,浓香黏稠的稀饭,香喷喷的煎饺……这工夫陈亮看见了老秋,那老汉端了一大碗面条儿,靠在墙根儿里,您好您好。您吃的什么饭呀,看吃得欢实的!”老汉很认真地回答:“你小子怎么说话?没大没小,没老没少,喂猪喂狗喂牲口才说它们吃得欢实呢。我是你姑父陈亮笑了:“哟,姑父可真会挑理啊!我猜想,这面条儿是姑姑擀的吧,擀得又长又细!”老汉并不恼怒,反倒笑嘻嘻地回答:“小子,这还用问吗,你记牢靠了,她是你姑姑,都觉得老汉风趣幽默,说话挺有意思。但是在陈亮问了第二个问题后,老汉就恼怒了,就恼怒得怒发冲冠陈亮问:“姑父,您有60岁吗?我看您身板结实精神抖擞,好像只有50多岁!”老汉一下子激动起来,红了脸回答:“淡话!你问这个干什么?”陈亮说:“姑父,不干什么,我随便问问不行么?”老汉扭身就走:“陈亮,你回家问你爹去,问你娘去!你不是咱们沟里村的人,白白长了那么高的个子!”陈亮追了上去:“姑父,您等等再走。我必须提醒您,我不但是咱沟里村的人老汉说:“小子,你别拿会计吓唬我,我就是不告诉你我的岁数!”陈亮说:“姑父啊,先别吹大话,您要是告诉我了呢?”老汉说:“小子,我要是把我的岁数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了,我管你叫姑父!”老汉又补充说:“大伙可以做证明,大伙都听着哩!”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谁都是忙忙活活的。到了晚上一弯月牙朦朦胧胧亮起来的时候,村委会的高音喇叭响了陈亮的嗓音很浑厚,很响亮,好像是山山水水都有了回音,帮他传播,帮他布置。一开始老秋拿这广播不以为然,因为陈亮经常在这喇叭上呼来喊去,显示他是村委会会计。但是今天不知怎么侧耳一听,他必须认认真真地听下去,一字不落地听下去。陈亮广播说:“尊敬的乡亲们,亲爱的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大娘婶子们,根据上级通知,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分男女,到村委会进行登记,准备按月领取您的养老金……”老汉听得兴奋了。老汉听得激动了。他算了又算想了又想,按周岁说,他今年正好60岁,就是双份养老金!哎呀,好大的福气,他们赶上了这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奔小康的年月,按月领取养老金!哎呀,好大的骄傲,他们是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什么七十三,什么八十四,那是爷爷奶奶老辈子们念叨的事情,早就过时了,听不得也念叨不得了!老汉在家里坐不住了,揣了身份证,大踏步地来到村委会。这个时候,村委会里只有陈亮一个人。陈亮很严肃,拿出一张表来,直来直去地问他:“姓名?”他回答:“赵老秋。”陈亮又问:“年龄?”他响亮地回答:“我是农历腊月二十八的生日,61虚岁,60周岁!”陈亮再问:“为什么您自己来了?”他笑了回答:“你姑姑已经睡着了,她劳累一天,我不好意思叫醒地。”陈亮给他倒了杯水,请他坐下喝茶。他不坐。他红了脸说:“陈亮,对不起,我输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老汉十分忌讳别人打问他的岁数,可见他思想陈旧、顽固,也体现了老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B.陈亮问老汉岁数,故意和老汉闹着玩,故意挑逗老汉,却没有尊老的美德。C.“都帮他呐喊,帮他传播,帮他布置”写出了陈亮广播时嗓音的洪亮D.小说主要从一个普通村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个角度折射出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巨大”变化。(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多处运用了人物对话,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B.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天的早上和晚上,这样安排能让情节集中、紧凑、自然,主旨突出C.小说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如“欢实”等;人物富有乡土特色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同时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对于别人问自己的岁数,老秋大叔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却没有尊老的美德”理解错误,通过下文“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请带上您的身份证,准备按月领取您的养老金……陈亮给他倒了杯水,陈亮是想改变老汉顽固,不是不尊重他。故选:B。(2)D.“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分析错误,本篇小说并不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故选:D。(3)“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五彩缤纷的朝霞”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在这一环境下,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天里乡村村民吃早饭的日常生活图景,景色怡人。“这工夫陈亮看见了老秋”,在这一背景下,在村民们的见证下,故文段为他们之间的打赌做了铺垫。(4)第一问:“最害怕最反感别人打问他的岁数……有人问他的体重,他乐呵呵地回答……有人问他的岁数,他就恼了,别人问他身高与体重时,但有人问岁数。据此可概括出、反感;结合“在陈亮问了第二个问题后,老汉就恼怒了,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了……老汉一下子激动起来,你回家问你爹去!你不是咱们沟里村的人。你白白上了高中,我要是把我的岁数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了!’老汉又补充说:‘大伙可以做证明!’”可知,老秋大叔讽刺;据此可概括出、恼怒;结合“老汉听得兴奋了。老汉听得激动了,按周岁说,他老伴儿也正好60岁,就是双份养老金……陈亮又问:‘年龄,61虚岁!’……他红了脸说:‘陈亮,我输了,听说满60岁可以领养老金,填表时,他响亮地回答。可概括出、幸福并真诚地认错。第二问:老秋大叔由忌讳被人问年龄,到最后能坦然幸福地报出年龄、保守到豁达通畅的转变过程,新时代的农民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化心态发生积极变化,时代不同了,人的思想要随着翻天覆的时代发生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答案:(1)B(2)D(3)①描绘了一幅春天里乡村村民吃早饭的日常生活图景,营造了生气勃勃又祥和的氛围,为老汉与陈亮之间的打赌做铺垫。(4)第一问:①先是害怕、反感,老秋大叔“笑嘻嘻”“乐呵呵”,他就又烦又恼、恼怒:陈亮故意问他岁数、挖苦陈亮并与之打赌、幸福并真诚地认错:填表时,他响亮地回答。第二问:展现了老秋大叔从顽固,体现了新时代的农民心态的积极变化,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衡岳记李承箕今庚申十一月,予自白沙至临蒸,南望诸峰,不旁身矣。与豫章涂公、永丰郑公俱。自是月之晦日,礼神岳祠,栖焉。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由东北观水帘洞,止寿宁宫。半江曰:“此境隔世,何谢桃源?世短心长。吾不能明,涂公别号也。由西南历诸峰,即上封。冰雪凝树,风撼树如甲马声,大石取而餐之。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予两肩臂已起粟,大石即解绵袷衣二袭,曰:“借子也。”郑公,下飞仙桥,上明轩,吾亦不能还。”止上封。上封南十里许,为比和洞,业箍桶,大石使召来,单弊荸衣。问之,已独居洞三十余年。又问:“汝何为者?见何境界耶?”曰:“非释非老,不知为善恶,何境界见也?”大石将赠米帛,公等知乎?”长揖而去。侵晨,踏霜菅,风冷冷四至,两耳若著针锘。西行由鸡鸣岩马祖庵,有僧岩居,食生菜,见人即膜拜,默默而已。南行数里,叹曰:“此非僧守澄之蘧庐乎?”南台之南有紫虚阁,问诸道士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少憩文定西廊,候行礼。是夕各止行所。诸所过两公辄留题,予则和之,不复磨崖题名。故凡峰峦崖洞,大小奇怪高下之胜,纪载于先民者[注]子廉,宋时人。苏轼《率子廉传》:本衡山农夫,愚朴不逊(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B.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C.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D.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晦,古代月相纪日法的一种称谓。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最末一日为“晦”。B.别号,又叫“号”,有自取的C.“汝何为者”与“仁以为己任”(《<论语>十二章》两句的文言句式不同。D.磨崖,即摩崖,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古人有游览景物并摩崖题诗的习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同游衡山的二位先生把衡山看作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冰雪也成了他们磨炼自己的意志的工具。B.衡山的“王野人”和“岩居僧”都过着朴素甚至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并未因此自卑而改变现状。C.本文与《登泰山记》都写了“观日出”的情节,但《登泰山记》中的描写要详细生动得多。D.作者在南台寺旧址中辨认出守澄和尚的蘧庐,并向紫虚阁的道士提及此地,但他们都说不知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②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5)本文标题为“游衡岳记”,主要“记”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那些世间的寺庙名胜,还没有过多长时间。假使还有率子廉那样的人醉卧于这里的山林之中?为此我长叹了一声。“……见于人”,是状语后置句,与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醉卧其间”是“醉卧(于)其间”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2)C.“两句的文言句式不同”错误。两句的句式相同。前一句正常语序为“汝为何者”。句意:你是做什么的。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故选:C。(3)A.“同游衡山的二位先生把衡山看作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错误。从原文“半江曰:‘此境隔世?世短心长,目极心醉而去,涂公别号也”和“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可知,郑先生把冰雪当作磨炼自己的意志的工具。故选:A。(4)①“会”,恰逢,雪后初晴,宾语前置;“神形快健”、身体轻捷,恰逢天空刚刚雪后初晴、身体轻捷。②“予”,我;“无乃……乎”;“所以”;“厉”。译文:我问他:“难道冰块不冰牙齿吗!”(5)从“予自白沙至临蒸,南望诸峰,不旁身矣、永丰郑公俱……”“礼神岳祠,止寿宁宫”等可知。从“冰雪凝树,风撼树如甲马声,有王野人,大石使召来,单弊荸衣……”“侵晨,观初日于扶桑台,有僧岩居,百结衣如粟穗,默默而已”等可知。从“风冷冷四至,两耳若著针锘”“夫灵源胜迹……为之一长啸”等可知。答案:(1)C(2)C(3)A(4)①各自更换了衣服,恰逢天空刚刚雪后初晴、身体轻捷。②我问他:“难道冰块不冰牙齿吗?”大石先生说:“这是磨炼我的肠胃的方法啊!”(5)①记载了与同游者在衡山的游览行为。②记载了衡山上的景物和人物。参考译文:今年十一月,从南面远望衡山的各个山峰,心魄飞驰。(我)和豫章府的涂先生。在这个月的阴历最后一天,我们就住在了衡山,恰逢天空刚刚雪后初晴、身体轻捷,在寿宁宫停下来,哪里比不上世外桃源呢,但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那就)欣赏美丽的景色心醉神迷后再离开吧,是涂先生的别号,接近了上封,风吹动树木的时候发出的巨大声响就像披着铠甲的战马在跑动,大石先生捡起冰块吃了下去?”大石先生说:“这是磨炼我的肠胃的方法啊,大石先生马上脱下他的两肩夹衣。”郑先生的别号是大石,走过飞仙桥,半江先生说:“山高谷深,)(今天)我没有能力回去了。上封往南十多里的地方,(洞中)住着一个姓王的农夫,大石先生让人叫他过来,粗麻的衣服单薄破旧,他已经在洞中独自居住了三十多年?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也不明白什么是好的,能有什么人生感悟呢,(姓王的农夫)说:“(送给我粟米和布帛)就像夜里睡觉的时候还穿着鞋袜一样?”(姓王的农夫)深深地作了个揖后扬长而去,我们踏着结满霜雪的野草,凛冽的风从四面八方吹过来。往西走从鸡鸣岩到达马祖庵。庵的西面是天柱峰,吃生菜,见了来人就跪拜。往南走几里路,感叹道:“这里不是守澄和尚的蓬庐吗,我询问阁中的几位道士。那些世间的寺庙名胜,就很少被人们了解了,又有谁还能认出他呢。在文定西廊休息了一会儿。这天晚上我们在各自的居所休息、郑两位先生都有题诗,并且在山中一起高兴地歌唱吟咏。凡是以前的人记载过的峰峦崖洞以及各种不同的景致。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花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颈联的意思是诗人因惜花而担心起风,常常到太阳偏西。故选:D。(2)本诗在表现山花之美时首先正面描写山花,“照坞复烧溪”写出分布面积之广,“树树枝枝尽可迷”写出花开繁盛,写出山花色彩艳丽,让人陶醉沉迷,流莺已至。“从容只是愁风起,往往会欣赏到日落西山不愿离去,属于侧面烘托。“别有妖妍胜桃李”,把山花与桃李进行对比,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攀来折去亦成蹊”则化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表明在诗人眼中。借花喻人,下自成蹊,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但不张扬的人。答案:(1)D(2)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了山花之美。②对比,赞美山花的“妖妍”。用“桃李不言,表达了诗人对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的赞美之情。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2)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对盛衰之理进行了阐述的两句是: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重点字:瓮、牖、枢、氓(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恣(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重点字: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些年来,数字中国建设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在砥砺奋进中取得显著成就,数据资源价值加快释放,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一个个升级换代的基站架起信息高速路,一条条①的光纤将城乡连成一体,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中国建设的累累硕果。舒展今日中国农村的崭新画卷,网络建设所演绎的活力篇章②——借助电商直播,陕西柞水县金米村的“小木耳”畅销全国各地;搭建线上推广平台,透过智慧云课堂,贵州毕节的山里娃跨越千里跟城市孩子同上一堂音乐课……应该看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短板,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使“用得好网”更好助力广大用户,确保“用得上网”的地方更多,让困难群体“用得起网”得到有力支持,仍然需要持之以恒、③。只有网络建设和信息应用两个“轮子”都转得更稳更快,才能助力我国信息通信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亿万人民在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一组句式整齐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2)本题考查考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先要分析句子结构,判断句式变换的类型,再确定一个统一的句式,将语言重新组织。(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结合语境,根据修辞手法的特点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分析。【解答】(1)①处,语境形容光纤的联通作用。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②处,语序形容网络建设的活力篇章呈现出来。跃然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③处,语境强调农村信息通信建设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意为要持之以恒,驰而不息。(2)散句变整句,首先要确定一个统一的表达句式,就是选用动宾短语的形式;然后把其它分句或短语变为动宾短语,把“使‘用得好网’更好助力广大用户”变为“助力广大用户‘用得好网’”;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即可。(3)形式上,画线句采用了5个相同的主谓短语,句式整齐划一,一气呵成。内容上,“数据资源价值”“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数字政府治理务服效能”“数字社会服务”,鼓舞人心。答案:(1)①四通八达②跃然纸上(精彩纷呈)③久久为功(2)确保更多地方“用得上网”,支持困难群体“用得起网”。(3)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势强烈,使人充满自信和自豪感。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①___________。纵观科学史,不少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不经意的相遇经历。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喜欢上古生物探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追梦星辰,结缘于小时候在夜空中,②___________,就可能释放无穷的潜能。科学的种子能不能茁壮成长,关键看③___________。当前,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