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
三、研读文本。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注释]①强:qiǎng,勤勉。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失:丧失。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③不亡:不消亡,不朽。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解说: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的定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思考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与上文有什么逻辑联系?“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强行者有志”:强行者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让我们来“悟其道”理解章旨这一章讲个人的修养,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①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②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又是怎样论证的?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十四章让我们来“读其文”第六十四章老子这样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让我们来“解其意”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一层的大意是: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老子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本章首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就是说,见事相之未显,睹事理之微茫,即治之于事物将动未作之际,这样既可用力优省,又可避患蔓延。反之,若等事相已显而为之,则欲其成而反败;等事态已乱而治之,则欲其平而反乱。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一筐土。累,同“蔂”,土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失去(强作妄为就会败事。为,妄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这一层的大意是: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土台,是从一筐筐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强行把持,因此不会失去。【探究】关于“圣人”的定位[思考]道家的“圣人”与儒家一样吗?陈鼓应先生认为: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不妄作为。『学习任务』品其言悟其道第二层: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老子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1)大由小发展而来。(2)为之于细微,终成其大。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比较阅读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做事接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一“欲”,动词,想往。二“欲”,名词,想往的东西。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一层的大意是: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学习任务』品其言探究内涵1)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始终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2)圣人为什么能够终成大业?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本章主旨】①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②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③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本章主要强调事物发展自有其辩证的规律,要依循规律办事。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并告诫世人遵守自然无为之道。四.拓展阅读以经解经第六十三章(节选)【以经解经】[补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五.课堂总结《老子》四章《老子》四章主要内容《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小结【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总结全文:《老子》四章从修身、处事、养生、治国各个方面阐明"道”。中国哲学一向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往往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老子思想的价值还在于,将思考的范围由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六.创造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哲理,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目前被翻译语言最多,出版数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典籍。其中的经典名句对后人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创造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展望十九大描绘的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时,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指出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传承经典,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植物繁育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科技学院《肌肉骨骼康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金融学院《实验影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机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东软学院《药物合成反应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政策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如何打造团队氛围》课件
- 《烟草行业》课件
- 医院药品评价与遴选量化评分表
- 商品拍摄与素材编辑-课程标准
- 专业英语四级模拟试卷45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幼儿保育专业班级建设方案
- 50道《乡土中国》期末专题训练习题(多题型含解析)
- GB/T 42270-2022多孔疏水膜的疏水性能测试方法
- 滕王阁序带拼音全文译文
- 带式输送机检修维护通用安全技术措施实用版
- 沙盘软件系统操作手册
- GB/T 8429-199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气候色牢度:室外曝晒
- vpn基础与应用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