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本学科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本学期学校进行“探寻古典中国”研学活动,目前活动正在进行中,请跟随小潇和小湘的研学步履,一起来领略古典中国的美好吧!活动一寻古韵:清音会尽天地情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研学倡议】小潇和小湘同学想召大家一起参与“探寻古典中国”雅集。他们写了一份倡议书,倡导大家一起享受雅集之乐。倡议书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有诗云:“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先人们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曾经诗意地生活着:那三月三的雅集,诗酒酬唱才情朗朗;五月五的龙舟,先贤之风山高水长;九月九的登高,青云之志不受(jībàn)……①然而,多少令人A叹为观止的美景,在今天的视野中却B销声匿迹了。曾经层峦叠翠的青山却是雀兽绝迹,当年波澜壮阔的黄河也已干涸C龟裂。②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D美轮美奂的车流,我们不禁为古典诗意的缺席而(chàngwǎng)……然而,我们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不愿被时间埋藏:先人留下来的辉煌典籍,这是我们不可浪费的精神脊梁。③为了使我国的经典古籍得以流传避免被人遗忘,探寻古典进行文化寻踪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让我们走近古典,感受它的优美意蕴吧!1.以上是小潇写的倡议书,有几个字是用拼音替代的,请你帮助他写出来吧!(2分)(1)jībàn()(2)chàngwǎng()2.小潇撰写的倡议书中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3分)A.叹为观止B.销声匿迹C.龟裂D.美轮美奂3.倡议书中三个画线句子里有一个病句,请你帮小潇找出并改正。(3分)(写句子序号)改为:(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雅集之乐】为了打响“探寻古典中国”研学活动的知名度,小潇和小湘策划到毓师园举行名为“古诗苑·探君子之风”的雅集活动。4.小潇和小湘想在毓师园外张贴一幅彰显君子之风的活动对联,请帮助他们拟写下联。(3分)上联:正人仁善光天地下联:5.小潇和小湘想为本次雅集编一本主题为“君子之风”的专题诗集,他们为诗集取了个文艺的名字———“清风集”。诗集收录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小潇建议为其配一张插图,小湘找到了两张图片,你觉得哪张更合适?请结合诗句分析理由。(3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6.以下是小湘为“君子之风”专题诗集写的小序。请根据提示,完成诗文填空。(6分)博大精深的古诗文中,处处闪现着古人的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是刘禹锡“①,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坚定意志与乐观精神;是苏轼“③,④(《水调歌头》)的豁达胸襟;是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⑤”的向善之心;是秋瑾“⑥,因人常热”的济世情怀……活动二探古风:吾土吾民多风雅二、阅读((本大题共14小题,共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6分)通过本次活动,小潇和小湘对“古风文化”兴趣愈浓。为探古风传统,感知传承之美,他们收集了部分资料,请认真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材料二】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祿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义。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袼宽摆”的特征,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第六个“祿”字,读作tuà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衫褴褛”形容生活困苦。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和缘边,遮掩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第七个“合”字,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根据《玉藻》和《深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指袖长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拢时袖子褶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第八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不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或假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绶结缨的衣冠风貌。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汉服是“古人的服装”。B.古代汉服具有汉族的唯一服饰属性,并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而长期存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C.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表现出与西式服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D.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祿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格宽摆”特征,蕴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8.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探寻古典中国,感受古代风韵。小潇和小湘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被《桃花园里秦腔》深深吸引,对其进行了探究。请与他们一起完成文后研读任务。桃花园里唱秦腔邹冰①那一年,我八岁。塬上的桃花开了。早上喝罢汤,老人和孩子们穿上鲜亮的.年轻姑娘们脖子上缠着粉红色的纱巾,相约去塬下看戏。平时鲜有人影的小路上,喳喳的声音,汇成了一条欢乐的河。我在桃花园里锄草,一阵春风拂过,桃花纷纷我听着小路上的欢笑声,手执锄头,暗自独吟。不大的桃花园仿佛是我的戏台,我也想唱一出秦腔大戏。②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忽然,从麦田地里“冒”出来一个人。那个人,是我的本家二哥。③那时,在我们村子,二哥就是秦腔,秦腔就是二哥,二哥是一个为秦腔活着的人。二哥如果在村里遇见唱戏的好苗子,一定会激动不已,欢天喜地找到人家。村里的娃儿们,分不清他是活在生活中,还是秦腔戏里。二哥在生活和秦腔戏里跳出跳进,举手投足间,全是秦腔戏里的范儿。④二哥热情地迎上来,递给我半块点心。我连忙囫囵吞下。二哥帮我背书包,一路走,一路说秦腔戏给我听。起初,我听不惯他沙哑的嗓音。但因为吃了二哥的半块点心,不好意思拒绝,便任由他絮絮叨叨说戏。⑤从那以后,放学回来的路上,二哥一定会在麦田地里等我,他要给我说戏。⑥二哥说戏的时候喜欢手舞足蹈,眼中闪着光。他常常是一手叉腰,另一只手如刀一样,在空中往下砍,显得很有气势。他所讲的那些戏文,与我后来看到的真正现场全都符合。有一年,县里的剧团来村里唱戏,一本《秦香莲》里的戏文和二哥讲的,竟然一字不差。⑦二哥说,三尺戏台演的是人生。二哥又说,秦腔来源于生活,秦腔和秦人的性格一样,不拐弯子,直抒胸臆。⑧我听得有些蒙,却莫名地觉得二哥的话有些道理。二哥鼓励我说:“我在麦田里割草,在桃花园里锄地,听过你唱戏,你声线开阔,是唱戏的好材料。”那时候在乡村,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大人们喜欢在田间地头哼唱秦腔,年少的我耳边“逮”到几句戏腔,便也胡乱地哼唱起几声调调,没想到,二哥竟然听进去了。⑨能得到二哥的鼓励,我很是高兴。二哥给我说戏,让我单调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回家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说,你二哥先前在县里的剧团唱戏,做功和唱功盖过了名角,可有一天,嗓子伤了,唱不出音来了,才回到村子里。⑩我知道二哥沙哑嗓子的秘密之后,不知是出于同情,还是出于对秦腔的热爱,开始积极地配合二哥。二哥也更加认真起来,正式教我唱戏。教戏的二哥格外地严格,他右手执柳条,左手上下打拍子。我哪个地方唱得不对,二哥的柳条便落在我身上。⑪那一日,塬上空无一人,我和二哥在桃花园里唱戏,唱的是《三击掌》,王宝钏彩楼飘彩的那段戏。桃花园里静极了,二哥酝酿片刻,然后登场。他一个人在塄坎上面负责演,我在塄坎下面负责唱。二哥一会儿演相府老爷,一会儿演丫环,一会儿演小姐王宝钏。二哥演得很投入,我唱得很动情。那一日,桃花园里,我们两人珠联璧合。那场景,让我至今难忘。⑫一晃多年过去了,我终究还是没有走上二哥期待的那条路。今年4月,我在西安的城市公园里漫步。那一日桃花灼灼,一帮戏迷们请了专业团体的老师前来辅导,唱的也是《三击掌》。男演员一声吼,桃花纷纷飘落。⑬我从旁边经过,瞬间有点恍惚。那一刻,我想起了在台上唱秦腔的二哥。在乡间教戏的二哥,弟子已经遍布各地,如今,他们活跃在秦腔的各个舞台上。而我,每次听到那熟悉的唱腔,心依然会为之悸动……(刊发于2024年5月26日《人民日报》)二哥为了让“我”学秦腔做了哪些努力?(3分)10.联系上下文,品析第⑥段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有一年,县里的剧团来村里唱戏,一本《秦香莲》里的戏文和二哥讲的,竟然一字不差。1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话。(4分)小潇:我发现本文在第⑨段画线句子中,通过父亲的口吻介绍了二哥以前的经历。不知道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深意,你能帮我吗?小湘:我这样理解:文章结尾处提到,“我每次听到那熟悉的唱腔,心依然会为之悸动……”。你认为“我”心情悸动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3分)请简要分析选文以“桃花园里唱秦腔”为题的妙处。(4分)活动三忆古人:人间曾有妙人在让我们在追寻古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文化,感受他们的才情,传承他们的风骨。请按要求完成文后的研读任务。(三)古诗文阅读Ⅲ(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别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①部曲,即部属。诗人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数年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托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临别时作者写了这首诗相送。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yìyǐ):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朝,带回一车薏苡,有人诬陷说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wūtú):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中腾跃向前的勇猛的壮士形象。B.古诗讲究炼字,颔联中一个“愧”字,表现了诗人因为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C.颈联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有知人之明,自己谈论国事,仗义执言D.全诗充满聚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15.诗歌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甲】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梅花岭记(节选)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②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注释】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人皆有之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B.呼尔而与之为诸将所拥而行C.乡为身死而不受汝当以同姓为吾后D.蹴尔而与之诸将果争前抱持之17.选文内容,小潇有两处不能领悟,把你帮他翻译下列句子促进理解。(4分)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18.乙文中史忠烈公身上是如何体现甲文中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4分)(四)名著阅读Ⅳ(8分)名著阅读《水浒传》19.“梁山好汉”中被逼上梁上的原因不尽相同,下列人物上梁山的原因不符合原著情节的项是()(3分)A.官逼民反型——林冲、武松B.侠义过火型——鲁智深、史讲C.战场降将型——宋江、李逵D.梁山计逼型——卢俊义、秦明20.《水浒传》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广受人们喜爱,民间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再现它的精彩内容。下面是水浒故事剪纸,请任选一幅,结合书中情节,从情节主题、人物或内容的角度谈谈《水浒传》广为流传的原因。(100字左右)(5分)活动四唱今谣:锦心妙手著文章三、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1.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重温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依然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心里有集体,胸中有国家。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传承文化,热爱国家……请以“与我有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可写实,可想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1.(1)羁绊(1分)(2)怅惘(1分)2.D【解题分析】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3分)3.③(1分)“当务之急的大事”其后面的“大事”要去掉。(2分)【解题分析】“当务之急”指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其后面的“大事”属于重复的,需要去掉。4.君子贤德贯古今(答案不唯一)(3分)5.B(1分)“断桥”“风雨”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处境悲凉;(1分)“零落成泥”写出了梅花凋落于地,马踏车碾化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借此表达了作者孤高傲世(独立不倚)的品性。(1分)【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理解,一要把握诗中各意象如“梅”“断桥”“风雨”“群芳”的含义;二要理解本词的意境、感情基调和主题思想,可从“断”“寂寞”“妒”“零落”去把握。图A过于安逸清幽,图B更适合本词的意境。6.①沉舟侧畔千帆过②病树前头万木春③人有悲欢离合④月有阴晴圆缺⑤贤者能勿丧耳⑥算平生肝胆(一空一分,错、漏、多字不计分)二、阅读(本大题共14小题,共50分)7.A【解题分析】B错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于文无据;C错在“这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应当是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D错在“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典型特征”,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可知,这只是汉服的主流典型特征,选项表述不准确。8.C(3分)C项除了“中”这个特征不明显,其它都符合;A项不能很好地体现“祿”“右”的特征;B项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宽”“缨“的特征;D项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宽”的特征。9.①二哥热情地给“我”半块点心,在路上给“我”说戏;(1分)②鼓励“我”,认为“我”是唱戏的好材料;(1分)③严格教“我”唱戏,用柳条督促我。(1分)10.“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二哥对戏文内容的了解极其精准,(1分)表达出“我”内心的震撼以及对二哥的敬佩之情。(2分)11.①这一段插叙;②交代了二哥在县级剧团唱剧的经历,解释了二哥回到村子里的原因;③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④为下文“我”积极配合二哥的教唱做铺垫。(4分)12.①想起二哥对“我”的悉心指导,“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以及对他的感激之情;②想到二哥对秦腔的坚守与执着,“我”的内心充满着对他的敬佩与景仰之情;③想到二哥的弟子遍布各地且活跃在秦腔的各个舞台上,“我”的内心充满着对二哥传承传统技艺的赞美之情。(3分)13.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营造出富有诗意和艺术氛围的情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秦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暗示文章主题;④表达了“我”对二哥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强调了秦腔在“我”心中如桃花般美好而难忘的记忆。(4分)14.B(3分)【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诗人所“愧”的是因自己受谗去职,壮士赤手缚虎,立了功劳却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15.前一句写诗人祝愿部下鹏程万里,直上青云,抒发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对部属的关爱与惜别之情;(2分)后一句化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典故,写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将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可见诗人为国效忠、先公后私的高尚爱国情怀。(2分)16.C(3分)【解题分析】A项都是“都”的意思;B项都是表修饰;C项介词,为了/动词,作为;D项都是代词。17.①(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分)②但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到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2分)18.示例:城池陷落,史忠烈公宁愿以死殉国,不肯苟且偷生;(2分)落入敌手,不屈服,不卑躬屈膝,大骂敌军,慷慨赴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2分)附乙文译文: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19.C(3分)【解题分析】C.战场降将型,如关胜、呼延灼、张清、董平等。李逵属于侠义过火型。宋江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