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必刷题:阅读-议论文(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必刷题:阅读-议论文(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必刷题:阅读-议论文(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必刷题:阅读-议论文(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必刷题:阅读-议论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必刷专题:

阅读-议论文(含答案)

(1)

1.研学活动结束后,赵燕在研学笔记上写了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渡江战役的伟大意义,乙懂得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一作为新时代

的少年,我们有责任传承红色血脉,把渡江精神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做新时代的“渡江”人。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其不如B.不仅还C.除非才D.即使也

(2)小冀为文段空缺处补充了下面的内容,你认为他补充的内容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班级开展主题为“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2.湘湖,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跨湖桥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湘湖还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

的故里,李白、陆游、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寺庙和亭阁上撰题的楹联,更是记录了胜景的昔日风采,

奠定了湘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同学看到“城山怀古坊”外两柱上刻有楹联,上联是“群峰叠翠,盛传尝胆事”,你认为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往事春秋,湘湖流千古B.万春功横,渔歌立斜阳。

C.陟足千寻,饱看江上峰。D.众志成城,常忆卧薪人。

3.班会课上有同学提出:希望改变“午睡课”的传统形式,让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午休的方式,如睡觉、看书、做作

业等。有同学赞成,也有同学反对,请你给班主任王老师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要求:7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24页

(2)

4.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事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请

你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引经据典话诚信】

(1)你要写一篇有关诚信的演讲稿,其中要论证“国家讲诚信则兴”这一观点。下列材料中能作为论据的一组是()

①商鞅立木②伯牙绝琴③重耳承诺退避三舍④曾子烹彘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A.②③⑤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⑤

【活动二:看图说话明诚信】

(2)给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说拟题理由。

【活动三:严于律己思诚信】

(3)结合漫画和链接材料,想想当前形势下该如何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

【链接材料】

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

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试卷第2页,共24页

(3)

5.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饱含丰富的革命

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对民族历史和未来前途反思的自我革新,也是不断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

的真实产物。艺术家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创作出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

暨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之际,学校举行“读名著,学党史”活动。

(1)走近作品,补全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书名①《________________》

作者②________________

作品

纪实作品

类型

作品1936年,作者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向世人介绍了

简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此书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2)在读书活动中,学习委员找来下面的两幅画,要求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作为底本,为该书的阅读分享会创作宣传

海报。请你说出这两幅图的名称。

①图一:②图二:

(3)这部名著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立体的革命领袖和革命将领形象,作者既突出了他们伟大卓越的一面,也刻画了

他们作为常人的一面,请你围绕这两个方面,从A、B两项中任选一人,参照示例,完成对人物的简介,50字左右。

【示例】毛泽东:他博览群书,高瞻远瞩,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

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A.周恩来B.彭德怀

(4)在活动中,有同学对于“传承红色精神”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如下)。请你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时代已经久远,红色精神已经过时,我们要往前看。我们只要知道红色精神的内涵就可以了,没有传承的必

要。

试卷第3页,共24页

(4)

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的故事比山水更动人。班级组织主题为“聚焦山水场域赏读经典名著”的综合性学

习活动,请你参与。

(1)李明在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时,发现此名著把“山水”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便以此为脉络梳

理文本内容,制作“山水・人物•事件”名著研读任务单,请你帮她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山水・人物•事件”名著研读任务单

与山水有关

名著相应文本内容批注

的人或事

七律•长征

颈联反映出红军长征中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星照耀重要战役:

跋山涉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中国》①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瀑布壮观《西游记》请写出此瀑布的所在地③.

冷气分青嶂。潺^名瀑布,真是挂帘帷。

(2)山水诗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适用于给小说人物作批注。小语尝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评价孙

悟空,请你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3)“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部分地区因地制宜举办实景演出活动。李明认为这种演出投入过多,形式繁琐,意义不

大。请你结合【链接材料】,针对李明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链接材料】

实景演出是一种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演出模式,如开封《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重庆《烽烟三国。桃园结义》、抚州《寻梦牡丹亭》、桂林《印象。刘三姐》等。据不完全统计,“五一”期

间,各地实景演出市场已经恢复至以前,充分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试卷第4页,共24页

(5)

7.班内决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其中的三个环节。

(1)认识诚信:请写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名字,并简单概述。

(2)评说诚信: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

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

彻)

(3)请写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法国作家福楼拜,读者大都会想起《包法利夫人》,这是他耗费4年多时间精雕细琢且最负盛名的作品,

被视为“西方现代小说的起点然而,这样一部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日在网站上却被网友称作“爱

慕虚荣的白穷美'’的故事。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

槃般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

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于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

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

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

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

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西方文学的滥觞《荷马史诗》不仅记录了古希腊英雄时代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对普

通战士和家庭婢女也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堪称一部古希腊社会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的文化风俗百科全书。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

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嘱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

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

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试卷第5页,共24页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

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

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

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包法利夫人》中人性的深度探寻视而不见,只做非黑即白的“道德判

断''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

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

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

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文章以“深触经典的灵魂”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9.关于文学经典的阅读,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的?

10.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1.结合选文内容及你的阅读经历,向大家推荐一部值得深触灵魂的文学经典,并简述推荐理由。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是一种刚需

①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

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

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②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

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③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

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④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

试卷第6页,共24页

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

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

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O

⑤从这些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

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

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

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⑥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

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12.新闻时评,是借助大众传播工具和载体,对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意见的一

种有理性、有思想的论说形式。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的评论?

13.作者是怎样论证“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观点的?

14.怎样理解“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这句话?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

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

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

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

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针对材料中美育课程被挤占这一现象,请以八年级(1)班嘉嘉的身份,请求校长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在校长电子

留言簿上说些什么?(80字以内)

试卷第7页,共24页

(8)

16.阅读《“穿越”应该适可而止》一文,完成小题。

①穿越到明朝当了一回王爷,自己成了三国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网络上,这类穿越小说大行其道,

颇受欢迎,而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里也玩起了穿越。他们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或穿越到外星

球,成了谈判专家,调解外星球和地球的纷争;或穿越到异类那里,自己成为了异类的子羽....

②孩子们为什么热衷于穿越呢?原因有二:其一,是受了网络小说的影响,漫画、网络小说等“快餐阅读”,

简单易懂,更容易上手,学生们觉得“穿越文”新鲜好玩,喜欢模仿;其二,学校生活过于单调与平淡。他们大多

是“两点一线”,不是回家就是上学,顶多周末参加培训班,导致孩子寻找生活素材的能力很弱。相比之下,想象

中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有话可写。有因必有果,中学生玩穿越,似乎无可厚非,何况这还有助于他们想象力的培养。

但是万事不可过头,如果中学生一味玩穿越,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③首先我们从孩子们玩穿越的原因来看,他们迷恋“快餐阅读”,他们模仿“快餐”,他们自己制作的也是“快

餐”。“快餐”的最大特点是快,但制作过程中少了深思熟虑,自然就少了严谨;制作过程中多了浮躁,自然就多

了疏漏。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古人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孩子们乐于玩穿越却恰恰是浮躁的

表现。他们的“作品”自然会缺乏那份大气、那份沉稳、那份厚重,即便博得一时的喝彩,也会换来长久的冷寂。

④时下,人们感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家风范不存,而制造文学泡沫的人大行其道,让人产生”前有古

人,后无来者”的忧虑。如果当今学生沉湎于穿越体中,中国未来的经典创造就是天方夜谭,就是虚幻的聊斋,而

中国当代文学史必将是令人情惶的断代史。我们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希望寄托在“90后”身上,就应谆谆告诫“90

后”,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经典,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而他们要在未来完成创造经典的任务,就必须在

平时的创作中将写作的一招一式学到位,做到烂熟于心,而不是凭着天马行空的唯一“法宝”制造千篇一律的“穿

越体”。

⑤此外,中学生一味沉湎于“穿越体”中,对他们的人格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想象中他们“想做什么就

做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尽管可以慰藉他们现实中那颗“不安分”的心,但是长此以往,他们或将产生对现实

世界的冷漠,他们或将与现实世界方衲圆凿①,他们或将舍弃脚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或将推卸历史使命时代责任

之重担,其后果不堪设想。须知,这个世界绝没有仅靠想象就可以进入的“理想国”,这个世界绝没有仅靠想象就

可以安身的“桃花源”或“温柔乡”。

⑥所以,“穿越”应该适可而止。

文章稍有改动)

『注』①方柄圆凿:衲,樟头;凿,樟眼。方衲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1)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请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9)

试卷第8页,共24页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语感:分寸和节奏

①每一位优秀的作家的语感都很好,这不是说作家擅于遣词造句,辞藻华美,意象独特,而主要是指作者对

分寸感和语言节奏的把握。由于语感的产生因人而异,作家对语言的把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语感通常是不可

言说的,我们在此只试图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②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的分寸感。对于分寸感的把握要求作家在叙述中做到收放自然,铺陈和收敛相得益

彰,恰到好处,并且控制好必要的语言力度和速度。语言的表述如果不到位,那当然十分遗憾,但表述过分,那又

会过犹不及,使语言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弹簧一样,丧失了必要的张力。

③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把握语言的分寸感方面可谓是一个杰出的典范。他的小说通常使用简短的句式,这不

仅形成了海明威的所谓电报式文体的语言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常常通过语言必要的省略来控制叙述的分寸。这

样的例子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可谓随处可见:

④城市被漂亮地攻克了,河水在我们身后流淌。

⑤在这句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句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本身所蕴藏的引而不发的势能与句子的简洁构成

某种张力。这短短的一句话,使士兵们攻克目标之后的喜悦和骄傲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这种喜悦和句

子本身明快的节奏又构成了和谐一致。

⑥如果海明威采用叙述方法描述士兵们攻打河流对岸的城市的艰难,以及攻克后的激动和喜悦,当然也能够

将事情交代清楚,但语言本身的这种简洁、明快、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也就失去了。不过有些作家会依文本内容故意

使用一些啰嗦、累赘的语句来表达其文体效果,比如加缪的《局外人》,你在阅读中就可以充分地体会到这种别样

的分寸感。

⑦再来说说语言表达中''节奏”的把握。其实,语言的速度和强度的安排并不存在某种统一的法则。比如,“省

略”这种方法就是海明威惯用的增强语言弹性与节奏的方法,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方式。有时候,有些作家会故意减

慢语言叙述的速度,其强弱急缓的这种节奏安排也和“语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⑧语境,我们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语言的上下文构成的语感空间(乔治森•雷班在《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

一书中将它称为语域)。作家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叙述故事,一般说来必须根据作品所叙述的故事的性质来确定,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特定的场合。历史小说与现代题材的小说的语感空间固然不同,运用口语写作与运用拟古的语言

风格来写作,在语感空间上也完全不一样。

⑨在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开头:

⑩艾米莉•格里尔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子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

呢?则多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

⑪在这段叙述中,语调沉稳而抑悒,节奏缓慢,和历史小说常用的开头语调相一致,而且略带伤感的情调。

在这里,语感和具体语境(送葬)达到了某种形式上的和谐。

⑫因此,准确地使用不同的语域来进行叙述,是小说语言叙述节奏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知道,讲述性

的语式与描述性的语式,其语域不尽相同,短篇小说的语域与长篇小说也完全不同(当然也有例外,如海明威和辛

试卷第9页,共24页

格)。

⑬语感是个体对语言的一种独特的敏感性,要想获得它,犹如游泳要培养水感一样,一般人获得的方式就是

经常下水,浸泡在河流里,漂泊在泳池中。经常呆在水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把握,要远远胜过不下水的人;同时,

它也像学习音乐要拥有乐感一样,在反复聆听、歌咏的前提下,把握音乐的韵律,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旋律的节奏快

慢,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规律的特点,逐渐树立一个美的概念。如此,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因命题需要有删改)

17.下面对“城市被漂亮地攻克了,河水在我们身后流淌”的“分寸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没有描述战争的过程,但恰恰体现了海明威简洁、明快,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B.这句话的分寸感还表现在句子本身明快的节奏和蕴含的情感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C.文学作品在故事的叙述中要想获得分寸感,无需交代起因经过,不能出现啰嗦的语句。

D.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蕴藏的士兵们取得胜利后喜悦的心情,呈现出一种语言的张力。

18.下列关于“节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因为艾米莉小姐过世,因此其节奏缓慢而略带伤感。

B.在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故事发生在送葬这一特殊场所,故节奏沉稳抑悒。

C.镇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去送葬,这种叙述性的语式产生的节奏与全文达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和谐。

D.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取决于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叙事习惯。

19.阅读最后一段,请简要概括如何才能培养语感?

(10)

试卷第10页,共24页

阅读《文化应在尊重中创新》,回答问题。

文化应在尊重中创新

余紫艳

当今时代,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就连我们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被重新编排、演绎。

现在,很多的电影电视剧的片名,都改自成语。在广告中,被篡改的成语,也时不时地出现。于是,有人认为仿照

成语、生造词语,会对当代语言文化的纯洁性造成影响,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虽然,影视广告人篡改成语,以其谐音来推广产品是一种创意,但是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以便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当今网络上流传着古典戏曲混搭各种风格,

婉约的唱腔被恶搞演绎成流行歌曲,许多的传统文化被乱改并加以推广。文化创新应该对文化有尊重之心,不能丢

弃“传统”二字,而将其扭曲或恶搞得面目全非。

创新不是片面模仿,而是一种提高。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表演,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落地生根后演绎发展

成京剧,成为国粹。那是因为戏班汲取了优秀的地域文化,加以创新的结果。影片的好坏是由其质量决定的,而不

是靠这些生造词语博取人的眼球。尽管这也是一种创意,但这种创意可能会误导当代少年,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我们首先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文化,融合一些富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使得传

统文化更加丰盈。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与生命。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著

名作家白先勇将昆曲的抽象、写意、抒情、诗化赋予现代、青春的面貌,才打造出青春版的《牡丹亭》的这部经典;

赖声川将现代话剧《暗恋》和古典剧《桃花源》相结合,才有了传统话剧《暗恋桃花源》在当下的火爆。这些都是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集合了当今时代的元素进行的创新,这让传统文化成为了时尚,获得了发展的潜力。

在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我们理应尊重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新,努力写出“中国特色”,突出中国文化的元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次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摘自《作文与考试》2018年第7期,选文有改动

2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1)赖声川将现代话剧《暗恋》和古典剧《桃花源》相结合,才有了传统话剧《暗恋桃花源》在当下的火爆。()

(2)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次绽放出绚丽的花

朵。()

22.选文中列举了哪些“传统文化被乱改并加以推广”的现象?

23.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11)

试卷第11页,共24页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

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

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

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

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

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则材

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

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

中“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

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

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

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

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写《王荆公》,为了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

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才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

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

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

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

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

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

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

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惑,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

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老师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

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

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

试卷第12页,共24页

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24.下列选项与原文说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A.苏东坡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所有书都读是不可能的,读书应挑选自己想要读的书读。

B.学贯中西、文理兼修是读书人的追求,不管什么样的书,我们都可以读读看。

C.读书要避免人云亦云,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这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要求是一致的。

D.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因为参与拍《告别三峡》纪录片而解开“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的疑惑。

25.下列对于第④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读书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

B.孟子的话强调了读书过程中思考质疑的重要性。

C.梁启超先生写《王荆公》时还原王安石新政的真相,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

D.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是对历史负责,而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2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如何做一个“会串门”的读书人。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①“做”是学之中心,可见做之重要。那么我们必须明白"做''是什么,才能明白教学做合一。盲行盲动是做吗?

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②世界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劳心的人;一种是劳力的人;一种是劳心兼劳力的人;一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

二元论的哲学把劳力的和劳心的人分成两个阶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功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

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受人制就劳心的人便成了高等游民,

愚弄无知,以致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

试卷第13页,共24页

③不但如此,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y6u)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

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

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

④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讨论在劳力上劳心,我的朋友说:你们是劳力与劳心并重吗?我说:我们是主张在劳力

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劳心与劳力并重虽似一■元论,实在是以一■人之身而分为两段一■段是劳心生活,

一段是劳力生活,这种人的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这种人的劳心或劳力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只是

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

人力胜天工,世界上一切发明都是从他那里来的。他能改造世界,叫世界变色。

⑤我们中国所讲的科学原理,古时有“致知在格物”一语,朱子用“在即物而穷其理”来解释,似乎是没有毛病

的了。但是王阳明跟着朱子的话进行便走入歧途。他叫钱友同格竹,格了三天,病了。他老先生便自告奋勇,亲自

出马去格竹——即竹而穷竹理,格了七天,格不出什么道理来,也就病了。他于是从格物跳到格心,中国的科学兴

趣的嫩芽便因此枯萎了。假使他老先生起初不是迷信朱子的呆板的即物穷理,而是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

那便不致于堕入迷途。

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

人,便可无阶级。征服天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的基础便是“在劳力上劳

心我们必须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然后万物之真理都可——探

获,人间之阶级都可一一化除,而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

⑦最后,我想打一个预防针,以免误解,一次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诜“你们在劳心上劳力的主张,我极端的赞

成。"我说:”如果是在劳心上劳力,我便极端不赞成了。我们的主张是'在劳力上劳心',不是'在劳心上劳力‘。”

H^一月三日(略有删减)

2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开篇先表明“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是为论述自己的观点“在劳力上劳心”作铺垫。

B.作者列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件是从反面论证了劳力与劳心分开是无法明白事物变化之理的。

C.作者主张的“在劳力上劳心”是指劳力与劳心并重,是将一人之身分为劳力生活和劳心生活两段。

D.“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是因为在劳力上劳心,可得事物之真理,可无阶级。

28.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选文与实际,简要说明理由。

(13)

试卷第14页,共24页

用“胶水”让沙漠变良田?且慢点嗨

①“2分钟沙漠变良田”“即将消失的沙漠”“北部省份要狂欢了”...最近,地球,表情包”之一的沙漠,大有被网

络消失”之势。

②这种巨变,源自一项“用胶水让沙漠变良田''的"黑科技''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一科研成果,或者说是实验结

果,迅速被冠以“科学家发大招”“中国神奇科技”“史上最温暖的发明''的名头。

③消息的源头,是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以让沙漠变成土壤的纤维黏合

剂,并设想将这一发现运用至广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中。据报道,最新进展是,该技术取得实验成功,将4000

亩实验沙漠改造成良田。

④然而,实验毕竟只是实验,实验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试验田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在现实的

沙漠治理中就一定可行,就一定可以达到理想效果。而且,“沙漠转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仍有待时间考验。事实

上,即使在科学界,这仍是个有待验证的技术。

⑤比如,针对“沙漠变良田”的设想,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风沙物理室主任屈建军称,

沙漠缺的是水而不是土;一招让沙漠硅元素变成了其他元素,明显误导公众了。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

员杨文斌表示,该技术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则称,项目有可

行性,不过降低成本,才有大面积应用的可能。

⑥不得不说,朋友圈是一枚放大镜,有时候一滴水,就能被看成一片海。从纤维黏合剂到“沙漠消失”的逻辑

链,嗨得有些过于浮夸。

⑦治理沙漠,或者说改良生态环境,不是仅仅靠力学就能实现的。作为单纯的科学研究,纤维黏合剂算是一

种科研成果,但是水土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转变,才能

达到改良。

⑧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该被改造,沙漠和草原、湿地、湖泊等一样,都是有机生态的组成部分,过

分改造沙漠,尤其是原生沙漠,还可能引起气候变异、导致生态不平衡。所谓“让沙漠消失”,并不见得是好事,反

而充满未知的风险。

⑨从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到民间的大众网络,有着一道认知鸿沟。这种信息差和知识差,往往会把一些还在初

级试验阶段的科学研究,脑补成改变现实的神技。比如,在该事件当中,纤维黏合剂竟然被通俗成了“胶水”,于是

乎,用胶水让沙漠变良田的“神技”就问世了。

⑩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重申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并不仅仅是说,用科学的原理,通过科学的实验得出

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大众传播端夸大甚至歪曲科研成果。从科学到应用,应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而

不是在1后面肆无忌惮地加0o

⑪少一些盲目和激动,多一些辨别和思考,切勿以讹传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有的传播素养。近年来,

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越是成绩喜人,越要冷静客观,切勿产生一步登天甚至“一技变天”的

盲目、急躁情绪。

试卷第15页,共24页

(《新京报》,有删改)

29.文章针对发表评论。

30.这篇“时事评论”第⑤段中引用三位专家的言论,作用是

31.对于用纤维黏合剂将沙漠变成土壤的实验,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

(1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

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

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根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

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

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用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

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

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

试卷第16页,共24页

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

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闻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

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

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

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新闻现场】

本报讯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

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

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摘自《绍兴晚报》,有删改)

32.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33.观察下图,说说你得到的结论。

书法成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你怎么看?

34.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35.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36.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

(15)

试卷第17页,共24页

阅读《家财不为子孙谋》,回答小题。

家财不为子孙谋

①大凡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生活得好些,或者给子女积蓄点家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怎样才算生活得好?

究竟该给子女留下点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②唐代诗人罗隐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名句流传于世。读诗明志,观中知鉴。咀嚼着“家

财不为子孙谋”的千古名句,掩卷纵观天下众生的所作所为,不得不承认这既是明智之举,又是历史的经验。一位

近代思想家说得非常辩证:“子孙若肖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肖,留钱做什么?愚而多

财,益增其过。”

③古今中外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留给子女最重要的是才智和清廉。我国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汤州太守,子

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为使他们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很厚重的“家财”了。三国时

期诸葛亮没有任何财产留给后人,却留下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堪与日月同辉,成了历代人们

教子的最佳格言。居里夫人对子女说:“我只给你们精神财富,把你们引向正确的生活道路,决不给你们留下金法

郎”。

④家财不为子孙谋,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所以,

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自利之心,也绝对不会对自己的子女有任何一点特殊的恩惠和照顾。毛泽东同志在战争的

考验面前,先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周恩来同志没儿没女,却为了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德临终

时,要求把他的两万元存款全部交了党费。“给子女留下什么?”因人而异,答案有别。孔繁森、李国安通过他们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严以自律的实践,向人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广东九起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当事人交出的答案只

能判以零分。

⑤“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子孙做马牛”实为警世恒言。“自古纨绛少伟男"你纵然留下金山银山,倘若遇上

不争气的子孙,胡吃乱花,到头来仍不免坐吃山空,甚至遭祸。古语云:“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借

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笑。”今天我们有些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

对子女溺爱娇宠,听之任之,结果往往爱反变成害。

⑥关心爱护家庭,尤其是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在“该给子女留下什么”这个问题上,理智之人明智之举是

多留些精神财富、少留些物质财富,教育子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明是非,识别真伪,积善养德,学会做人,勇于

任事,自食其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这样,才算为子孙留下真正的财富。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