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四十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C.社会上许多宣传“三月速成”“包教包会”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到“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贡献[苏联]施•波列沃依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啊——啊——啊——”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有删减)(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3)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31分)3.(3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B.缙绅:即指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也用作士大夫的代称。C.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D.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B.六艺,可以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C.阴、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反向他们献媚,争相亲近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②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说:“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4.(3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和周显先韵二首辛弃疾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鄂州境内黄鹄山顶。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以“,”两句,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送别时用“”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听完音乐后用“”一句借月表达感受。(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这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不同的听觉效果。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ㅤㅤ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同声共气。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ㅤㅤ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①,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②。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③。ㅤㅤ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图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3)“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特点之一是“中西合璧”。请围绕这一特点对文中加点的“圈粉”一词加以分析,并谈谈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艺术体操队从国宝“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中汲取灵感,将敦煌元素融进艺术体操,经过不懈努力,创演作品《飞天乐舞》,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佳绩并深受好评。赛后,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特别邀请中国艺术体操队做线上的全球分享。事后,教练孙丹说:“我真是感觉国家强大了,能够做我们坚实的后盾。我们起初在赛场上都是想去迎合别人,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做自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让我们敢创作,敢拿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当下,文化的交融互鉴越来越密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民族的”与“世界的”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举办的“一起向未来”主题论坛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四十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C.社会上许多宣传“三月速成”“包教包会”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A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到“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D.“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说法有误,原文材料二为“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可知是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故选D。(2)A.“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为“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说的是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不是说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二为“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说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但反过来并不能成立,不能说“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材料二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可知文本强调我们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对的立场,要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但并没有说二者之间的关系,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C。(3)原文“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可知“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检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意思是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B.“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强调的是躬行实践比识见言论更重要。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故选A。(4)由材料一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知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由材料二第一段“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可知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5)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以知道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由材料一“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可知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由材料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②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5)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贡献[苏联]施•波列沃依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啊——啊——啊——”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有删减)(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3)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内心成长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错,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他这样挂着,处于危险境地,人们想救他。C.“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错,此时他还没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喜悦撑破了胸膛”主要是摆脱了危险、得救的喜悦。D.“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错,虽然彼得最初有表现自己的冲动,但抢险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称得上英雄。故选A。(2)B.“优美的环境特点”“对比”错。原文“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污浊的浮云”表现的是恶劣的环境,与刮起的大风共同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故选B。(3)情节上,“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描写风吹电线和钢索,又描写彼得在风中的感受。正是因为有狂风肆虐,彼得才会时刻面临掉下来的危险,下文才有“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是风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人物塑造和主旨效果上,“发出呜呜的声音”描写风的呜呜声,一方面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另一方面越是紧张危险,越能够表现彼得抢修任务的艰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艰难,从而更好的塑造形象,使人物在困难中完成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风的描写突出了“贡献”不易的主题。(4)“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急忙说……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当抢修电线的艰巨任务摆在面前,彼得主动请缨,有急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彼得在攀爬的过程中有过动摇、恐惧,但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坚定地前行,体现了他的坚定与勇敢。“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在彼得从电线上掉下来,悬挂空中挂在安全带上的时候,他变得冷静而清醒,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彼得也完成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答案:(1)A(2)B(3)①因为有风,彼得失去平衡,从支撑点上掉下来,使故事情节突转、推向高潮。②写风“发出呜呜的声音”“可怕”,生动再现彼得面临的险境,营造紧张气氛,凸显“贡献”不易的主旨。(4)①面对艰巨的任务,彼得主动请缨、有急切表现自己的冲动。②面对高空的大风、湿滑的电线和钢索,彼得心里恐慌,但不断给自己打气,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体现了他坚定与勇敢。③从电线掉下,悬挂空中,为不耽误工期,彼得以集体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他清醒冷静,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31分)3.(3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B.缙绅:即指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也用作士大夫的代称。C.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D.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B.六艺,可以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C.阴、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反向他们献媚,争相亲近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②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说:“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新磨徐曰”中“新磨”是“曰”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理天下者只有一人”是完整的句子,主谓宾俱全,“人”后断开;“谁”是“呼”的前置宾语,不能断开;“厚赐之”中“厚”是修饰“赐”的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译文:一个叫敬新磨的戏子突然上前打了他一耳光。庄宗顿时脸色大变,众戏子因此都惊骇不已。敬新磨慢条斯理地解释说:“治理天下的人只有一个,你还在那呼谁呢?”庄宗随即转怒为喜,厚厚地封赏了敬新磨。故选:A。(2)C.“掌管当地军政大权”错误,藩镇是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故选:C。(3)C.“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有误。应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选:C。(4)D.“他一律不予上报”有误,原文为“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报”,不是上报的意思,而是回复的意思,“一不报”的意思是他一个也不给回复。故选:D。(5)①“蠹”,名词用作动词,危害;“为”,是;“首”,第一个。译文:那些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②“许”,答应;“惭”,不好意思;“屈意”,委屈心意;“行”,执行。译文:我已经答应过周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见到这三个人,你所讲的都很正确,但还应当看在我的面子上委屈执行一下。③“无”,无论(没有);“所存”,“所”字结构,“所+动词”表名词性成分,存在的地方;“……,……也”表判断,……是……。译文:因此,无论(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无论(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④“假”,借助;“利”,使……利;“致”,到达;“水”,名词作动车,游水;“绝”,横渡。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6)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知欧阳修认为在于“人事”。由“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可知他宠幸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心。由“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可知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答案:(1)A(2)C(3)C(4)D(5)①那些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②我已经答应过周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见到这三个人,你所讲的都很正确,但还应当看在我的面子上委屈执行一下。③因此,无论(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无论(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④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6)主要原因在于“人事”:宠幸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心;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参考译文:庄宗从小精通音律,因此伶人深受他的宠爱,常常陪侍在他的身边。庄宗有时候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和伶人一起在后宫的庭院里嬉闹,以此来讨刘夫人的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曾经因为演戏的缘故,庄宗自己叫自己“李天下,李天下”,一个叫敬新磨的伶人突然上前打了他一个耳光。庄宗顿时脸色大变,众伶人因此都惊骇不已。敬新磨慢条斯理解释说:“治理天下的人只有一个,你还在那喊谁呢?”庄宗立刻转怒为喜,厚厚地封赏了敬新磨。伶人们常进出皇宫,捉弄欺侮士大夫,大臣们十分愤恨,但又不敢对他们生气,反而有人依附或拜托他们求得皇帝的恩泽,四面八方的藩镇官员们也争相贿赂、巴结他们。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景进爱好采集一些民间小事讲给后唐帝听,后唐帝也想知道一些外面的事,于是把景进当作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去后唐帝那里报告事情,后唐帝都要让身边的人们退下去后才问他,因此景进也趁机说别人的坏话,干预政事。从将相大臣往下的官员们都害怕他。当初在胡柳之战中,伶人周匝被梁人活捉,庄宗常常想念他。等到后唐军攻入汴梁的那天,周匝在马前拜见庄宗,庄宗十分高兴。周匝在庄宗面前哭诉道:“臣能够得以保全到今天的原因,全仰仗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鼎力相助,希望陛下能封赏给他们两个州,用来回报他们对我的恩情。”庄宗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郭崇韬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应当封赏那些与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这些人全都是英豪忠勇之士。如今刚刚大功告成,这些人还没有一个得到封赏,现在却要首先让一个伶人担任刺史,恐怕陛下会从此失去天下人的心。”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这样做让我不好意思见到这三人。你的话虽然正直,但你还是为了我委屈心意去做吧。”最终封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有跟随后唐帝转战南北而没有封为刺史的人无不愤怒叹息。当初,罗贯担任礼部员外郎,性情刚直,被郭崇韬赏识,任命他去当河南县令。他在当河南县令期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伶人宦官们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堆满了桌子,他一个也不给回复,把这些书信全部拿去给郭崇韬看,郭崇韬把这些事上奏后唐帝,因此那些伶人宦官们对罗贯恨得咬牙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也认为罗贯很傲慢,非常讨厌罗贯,派奴婢告诉皇后,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后唐帝听了虽然内心非常生气,但还没发作出来。恰逢后唐帝自前往寿安察看修筑坤陵的人,这里的道路泥泞,桥梁多数也已毁坏。后唐帝就问主管这里的人是谁,宦官们回答说是河南县令罗贯。后唐帝听了非常生气,下令把罗贯抓入监狱。监狱吏们用棍子打他,打得罗贯体无完肤。第二天,后唐帝下诏要把罗贯杀了。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4.(3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和周显先韵二首辛弃疾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鄂州境内黄鹄山顶。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D.“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错误,组诗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展现出一个核心主旨,突出诗人的内心感慨。故选:D。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2)韩愈《师说》中用“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送别时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听完音乐后用“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借月表达感受。(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不同的听觉效果。【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字:酾、槊)(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重点字:锲、镂)(4)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茫、浸)(5)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重点字:嘈)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ㅤㅤ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同声共气。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ㅤㅤ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①,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②。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③。ㅤㅤ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图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3)“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特点之一是“中西合璧”。请围绕这一特点对文中加点的“圈粉”一词加以分析,并谈谈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并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中西合璧”的角度来理解“圈粉”这一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处:“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不修边幅”,比喻不注意衣着、仪容的整饰,常指不拘小节或生活懒散。语境是形容剧中人物不拘小节,应使用“不修边幅”。第二处:“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此处是形容革命先辈身上的理想主义光彩闪耀,应使用“熠熠生辉”。第三处,“触目惊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季学期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计划
- 急诊工作的指导计划
- 跨部门合作在年度工作中的关键性计划
- 《机械零件加工》课件第一篇模块一项目一任务一
- 新余学院《新能源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余学院《编排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毒理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走进国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304管理案例分析期末试题答案
- 土地竣工决算审计实施方案
- 统计基础知识(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考核表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第一课时教学课件设计
- 改革开放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药科大学
- 【肿瘤标志物不同检验方式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报告5000字(论文)】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 冲压失控行动计划-OCAP程序
- 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单元 生命的延续 单元练习二(含解析)
- Unit+5+Reading+Polyglots-+what+are+they+and+who+can+be+one-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城市亮化高空作业及安全措施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