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福建省龙岩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大观园五间正门“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桶瓦”是圆筒状的屋瓦,“泥鳅脊”是圆背屋脊,此建筑规制在当时必须具有一定等级地位的贵族才能用。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大观园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营造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栊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蕴涵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摘编自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材料二: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植物和建筑构成的综合性的艺术品。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亭中迎风待月,轩外花影绰绰,峰峦叠嶂,动静相宜,园林建筑是园林中的观景和点景的要素,也是体现诗情画意的重要载体。在古典园林中,匾额、对联、题咏、雕刻及绘画等常见于园林建筑装饰中,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古典园林都可以称为标题园,这与文人造园的成园是分不开的,古代兼任园林设计师的都是画家、诗人。这些文化元素对建筑主景和园林环境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也对提升园林意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园林如果少了文学的烘托和渲染,将了无生趣,而园林建筑便是园林文学和园林意境的载体,建筑的匾额、楹联,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赋予了园林建筑灵魂和意趣。园林建筑的命名暗含着某些特殊意义,是解密《红楼梦》的关键。“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大观园完工之际,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其命名来自“兰芷惠心斯,杜若沁芳怡”。“沁芳”有浸润美好事物的含义。沁芳桥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纽带,是宝黛二人互诉衷肠的地方,也寓意着贾宝玉不愿走仕途,只愿意浸润在这千红万艳之中。“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而宝玉为一景点题名为“红香绿王”,灵感来源于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贾贵妃省亲时,将其改名为“怡红快绿”,特意去掉“香”“玉”二字,这其中深意也值得细细思量。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而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建筑设计逐渐趋于模式化、单一化,失去了文化底蕴。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有助于我们探寻一条和谐发展、传承中国建筑文化思想的道路。(摘编自王丽娟《<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材料三: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园林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开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呈现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中国古典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而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国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赤均有相应的建筑为该景区的主景。至今,中国还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林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摘编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1)下列对“《红楼梦》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里的建筑犹如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的区别,有君臣、父子的严格界限,体现以纲常为统领的伦理道德。B.《红楼梦》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建筑的匾额、楹联,赋予其灵魂与意趣。C.《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保持着天地人相融相洽、“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体现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D.大观园融住宅和园林于一体,讲究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其中的建筑有一般建筑可居可望的审美特性,更有可游的妙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红楼梦》中府邸和园林建筑特点的分析,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红楼梦》建筑的影响。B.材料二中以贾宝玉命名沁芳桥为例,论述文化艺术对园林建筑环境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指出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的现实意义。C.材料三主要从地利、艺术、手法、风格等方面,阐述了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园林美学的特点,指出园林建筑应与山水情致相和谐。D.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阐明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文化独特且具有魅力。(3)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下面植物配置与人物“情感品格”不相符的一项是A.潇湘馆“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B.蘅芜苑“奇花异草仙藤愈冷愈苍翠”与史湘云世故冷峻、识时务的特点相符。C.紫菱洲“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与贾迎春懦弱无能的性格相吻合。D.稻香村“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与李纨贞静淡泊性格相符。(4)《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与材料一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比较,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礼制?请简要概括。(5)梁思成说,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红楼梦》园林建筑也具有特殊的“文法”,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杜晚香丁玲塬上纷纷下开了雪,父亲一句话也不说,只在前边默默地走。他舍不得这小闺女到人家去做媳妇,也想到自己对不住她死去了的娘,他没有按照她的心愿好好看承这闺女。可是他觉得一切事情都不如他的愿望,他没有一点办法啊!就让她凭命去吧。路不近,晚香吃力地在寒冷的塬上,迎着朔风,踏着雪地上的爹的脚印朝前走,她懂得她就要踏入另一个世界了。她对新的生活,没有幻想,可是她也不怕。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能经受住一切。她也看见过做媳妇的人。她能劳动,她能吃苦,她就能不管闯到什么陌生的环境里都能对付。她是一棵在风霜里面生长的小树,她是一枝早春的红杏,反正她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公公婆婆,大姑小叔也无非是另一个后母。李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人家,老俩口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晚香是他们小儿子的媳妇。虽说是穷人家,可比晚香家过得宽裕多了。他们有二十来亩地,自种自吃。他们替小儿子和新来的儿媳妇在他们的房子里砌了一盘小炕。晚香有生以来第一次铺了一床新擀的羊毛毡,她摸着那短毛的硬毡,觉得非常暖和。三个嫂嫂看见她瘦弱的身体都叹气:“这毛丫头能干什么?五十块大洋还不如买头毛驴。”晚香不多说话,看着周围的事物,听着家人的议论,心里有数。婆婆领着她,教她做着家里各种各样的活儿。这个新的小山沟如今就是她全部的世界,外边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并没有震动过这偏僻的山沟。公公有时也把在村上听到的一星半点的消息带回家来,但这些新闻对于一个蒙昧的小女子,也无非像塬上的风、沟里的水,吹过去,淌下来那样平平常常。但,风越吹越大,水越流越响,而且临到了每个偏僻的大小山沟。这李家沟也不由自己地卷进去了。这沟里没有地主,没有富农,少数地块是自己的,大片大片的是租种别村的。现在忽然来了解放军、共产党、工作队,忽然地亩这块那块都归种地的人了。晚香家里按人口也分进了不少地。公公婆婆成天咧开着嘴,老俩口天天爬到塬上,走过这个地块,又走过那个地块,看了这片庄稼又看那片庄稼,绿油油,黄灿灿,这是什么世界呵!有这样的好事!晚香一时半刻是不能深刻体会老人们的心意的,可是全家分到土地的喜悦,感染着她,她也兴致勃勃地忙碌着。不久,解放军扩军了,只听人人说什么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晚香还来不及懂得这个新名词,李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两个老人说这是应该的,我们家有四个儿子。于是不久,晚香的丈夫李桂就拨红戴花辞别了这高塬深沟。这是一九五一年的事,那时晚香十七岁了。就在这个时候,又来了土改复查工作队。工作队里有个中年妇女,这个女同志落脚晚香家里,睡在晚香那小炕上。她白天跟着她们爬坡种地。烧饭喂猪,晚上教村里妇女识字。没有一个妇女能比晚香更上心的,她看中了这个十七岁的小媳妇,夜夜同她谈半宵,晚香听得心里着实喜欢,她打开了心中的窗户,她看得远了,想得高了。她觉得能为更多的人做事比为一家人做事更高兴。这个女同志又再三劝说,公公婆婆只得答应让晚香去县上住了三个月的训练班。她回来时变得更为稳定和坚强,外表看起来却又比小时更温顺谦和,总是带着微微地含蓄的笑容。好像一切人一切事,对生活怀着甜甜的心意。人们都会自然地望着她,诧异地猜想她到底遇着什么高兴的事咧。的确是的,晚香好像又回到了妈妈怀里似的,现在有人关心她了,照顾她了,对她满怀着希望,她像一个在妈妈面前学步的孩子,走一步,望一步,感到周围都在注视着她,替她使力,鼓舞着她。她不再是一个孤儿,一个孤零零,只知道劳动,随时都要避免恶声的叱责和狠毒的打骂的可怜人了。现在是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原野,白云在蓝天浮游,山间小路好似康庄大道。晚香白天跟在兄嫂们后边耩耪犁刈,挑着担儿爬上爬下,晚上走家串户,学着那些工作队的人们,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她懂的,就现身说法,她还不懂的,就把听来的,生吞活剥地逐条念一遍。她当了妇女组长,又当了妇女主任,这个村才二十来户人家,她得把全村的一半人的心意摸透。随后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她有了真正的妈妈,她就在这个村里,慢慢地成长,她生活在这里,就像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安适。没有一个人小看她,也没有一个人不服她。一九五四年,那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回来了,天天晚上向村里的大伯小叔,哥哥弟弟,讲述一些闻所未闻的战斗故事,大家把他看成非凡的人。晚香知道他是“同志”,她的心几乎跳出来了。她不再把他看成只是过日子的伙伴,而是能终身依靠的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言语的神圣关系的人。李桂没住几天,便到四川上学去了,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党要培养这批从朝鲜回来的勇敢而忠诚的战士,使他们几年后成为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初级军事干部。杜晚香仍旧留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沟。她为他们一大家子人辛勤地劳动着,她又为这个山村的妇女工作而奔波。(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送杜晚香出嫁的时候,父亲“觉得一切事情都不如他的愿望,他没有一点办法呵!就让她凭命去吧。”这表明她的父亲迷信至极。B.“这毛丫头能干什么?五十块大洋还不如买头毛驴。”侧面写出杜晚香身体瘦弱,反映在那个年代娶媳妇的目的就是要她来干活。C.“只听人人说什么抗美援朝”“李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两个老人说这是应该的”表现出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很强的家国情怀。D.丈夫抗美援朝回来了,“晚香知道他是‘同志’”,“不再把他看成只是过日子的伙伴”,表明杜晚香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的距离在拉大。(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塬上纷纷下开了雪”“在寒冷的塬上,迎着朔风……”景物描写,分别烘托晚香出嫁时父亲的无奈与晚香的坚强。B.小说第二段“她是一棵在风霜里面生长的小树”,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杜晚香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能吃苦,什么环境都能适应。C.小说后文写全家分到土地的喜悦、丈夫参加抗美援朝以及杜晚香的转变等内容与第四段写“忽然来了解放军、共产党、工作队”相呼应。D.本文以时间为序,形象地刻画了杜晚香的动作、神态等,详细地记述了她的心理活动,语言典雅精致,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3)文章开头说杜晚香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后文又说“她有了真正的妈妈”,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本分析。(4)杜晚香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的女性典型,请结合文本分析杜晚香成长的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节选自皇甫湜①《韩文公神道碑》)材料二: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注】①皇南湜: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朝: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A至B召C众D贼E帅F前G抗H声I数J责K致L天M子N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于作文以记之”的“属”含义不同。B.薄不治务指靠近却不处理政务,“薄”与成语“日薄西山”的“薄”含义相同。C.除,意思是任命,授职,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相同。D.顺化指顺应自然,“化”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化”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的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阳山百姓至今仍然爱用他的姓氏和字呼唤自己的子孙。B.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百姓倾城围观,他非常担忧,便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C.韩愈积极善为,任潮州刺史时,采用计算佣工和政府出钱方式解决蓄奴的问题,奴隶自由后,还将之写在赦免政令中。D.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下,他奉命招抚,逆贼顺伏,最后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②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5)韩愈的为师之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轮台:古西域地名(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鲁番的火焰山正逢六月,酷热难耐,赤亭道口人迹罕至,环境异常恶劣。B.李副使虽常出入边地驰骋沙场,可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C.诗人挽留李副使下马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足见两人的深情厚谊。D.这首诗一反送别诗常见的悲悲戚戚,写得格调高昂,显示出豪迈的气势。(2)作者称赞李副使“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要有高远志向,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可与日月争辉的两句是:“,。”(2)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是化用《诗经•郑风》中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3)儿童这一群体,经常被文人写入古诗文中,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气雾栽培是当前无土栽培技术中倍受人们关注的新技术,各大科研院所及企业都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以实现产业升级与科研转型。对企业来说,气雾栽培的高效化与工厂化是实现可控化与量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①_______,气雾栽培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表观遗传、形态构建、生态适应性及矿质营养等最佳的精准化平台。大棚内部,钢筋搭建成“蜂巢”结构,支撑起的铁丝网面绕着大棚盘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两侧摆着一排排箱子,箱内挂着植物的根茎。植物根茎连着传感器,②_______,电脑就会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营养液,水滴通过箱底的水管分开收集后,经过杀菌,循环使用,这就是气雾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真正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技术,已被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认可。③_______?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洋、极寒高山等地区,让偏远地区的人们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该技术还走出国门,在撒哈拉沙漠、俄罗斯高寒地区等各类恶劣环境中种出了绿色蔬菜。(1)农业技术员到丰收村宣传农业新技术,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帮他拟写一段简要介绍“气雾栽培技术”的文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结的过程,也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①_______地开展,美术馆、剧场、民间文艺展示馆等乡村艺术场所有序兴建,大量美术、创意设计等艺术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很多文艺演出队伍为基层群众带去欢声笑语,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由此得到满足。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乡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代乡土文化的重新发现、挖掘与整理。就个体而言,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让农村人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应是深藏于展馆的②_______,也不应是独乐于书斋的文人雅事,而应是在乡村大地上、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发挥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为一切愿意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搭建起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艺术乡建为艺术走向田间、走进农村群众的生活开辟了通路。当艺术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深度介入生活,乡村世界被艺术思维所把握和表达,平凡日子里的美、身边小事中的善,就会变得如夜空里的群星般③_______。(1)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这部电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总还算是一部佳作。B.最便宜的票都要四百元,即使这样,票也很快就卖光了。C.签合同时只看薪资而忽略其它,这样一旦有争议,受损的是自己。D.姑姑说,做手擀面要略加一点儿碱,这样,面才有韧劲儿。(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中的名句,蕴含着为学与处事之道。作为正处于民族复兴关键历史时期的青年,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与“笃行”相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福建省龙岩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大观园五间正门“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桶瓦”是圆筒状的屋瓦,“泥鳅脊”是圆背屋脊,此建筑规制在当时必须具有一定等级地位的贵族才能用。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大观园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营造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栊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蕴涵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摘编自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材料二: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植物和建筑构成的综合性的艺术品。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亭中迎风待月,轩外花影绰绰,峰峦叠嶂,动静相宜,园林建筑是园林中的观景和点景的要素,也是体现诗情画意的重要载体。在古典园林中,匾额、对联、题咏、雕刻及绘画等常见于园林建筑装饰中,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古典园林都可以称为标题园,这与文人造园的成园是分不开的,古代兼任园林设计师的都是画家、诗人。这些文化元素对建筑主景和园林环境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也对提升园林意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园林如果少了文学的烘托和渲染,将了无生趣,而园林建筑便是园林文学和园林意境的载体,建筑的匾额、楹联,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赋予了园林建筑灵魂和意趣。园林建筑的命名暗含着某些特殊意义,是解密《红楼梦》的关键。“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大观园完工之际,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其命名来自“兰芷惠心斯,杜若沁芳怡”。“沁芳”有浸润美好事物的含义。沁芳桥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纽带,是宝黛二人互诉衷肠的地方,也寓意着贾宝玉不愿走仕途,只愿意浸润在这千红万艳之中。“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而宝玉为一景点题名为“红香绿王”,灵感来源于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贾贵妃省亲时,将其改名为“怡红快绿”,特意去掉“香”“玉”二字,这其中深意也值得细细思量。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而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建筑设计逐渐趋于模式化、单一化,失去了文化底蕴。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有助于我们探寻一条和谐发展、传承中国建筑文化思想的道路。(摘编自王丽娟《<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材料三: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园林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开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呈现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中国古典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而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国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赤均有相应的建筑为该景区的主景。至今,中国还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林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摘编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1)下列对“《红楼梦》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红楼梦》里的建筑犹如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的区别,有君臣、父子的严格界限,体现以纲常为统领的伦理道德。B.《红楼梦》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建筑的匾额、楹联,赋予其灵魂与意趣。C.《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保持着天地人相融相洽、“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体现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D.大观园融住宅和园林于一体,讲究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其中的建筑有一般建筑可居可望的审美特性,更有可游的妙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对《红楼梦》中府邸和园林建筑特点的分析,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红楼梦》建筑的影响。B.材料二中以贾宝玉命名沁芳桥为例,论述文化艺术对园林建筑环境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指出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的现实意义。C.材料三主要从地利、艺术、手法、风格等方面,阐述了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园林美学的特点,指出园林建筑应与山水情致相和谐。D.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阐明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文化独特且具有魅力。(3)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下面植物配置与人物“情感品格”不相符的一项是BA.潇湘馆“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B.蘅芜苑“奇花异草仙藤愈冷愈苍翠”与史湘云世故冷峻、识时务的特点相符。C.紫菱洲“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与贾迎春懦弱无能的性格相吻合。D.稻香村“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与李纨贞静淡泊性格相符。(4)《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与材料一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比较,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礼制?请简要概括。(5)梁思成说,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红楼梦》园林建筑也具有特殊的“文法”,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与理解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重点在于对相关名著内容的是识记。(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相应观点,然后分析选项内容和观点之间的关系。(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D.“其中的建筑有一般建筑可居可望的审美特性,更有可游的妙处”不属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根据材料一“大观园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营造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蕴涵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意义”可知,“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标题”等体现了《红楼梦》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而不是“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可居可望的审美特性,更有可游的妙处”。(2)D.“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错误,应是都从“园林建筑”层面阐述的。(3)B.“与史湘云世故冷峻、识时务的特点相符”错误。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处,应为“与薛宝钗世故冷峻、识时务的特点相符”。(4)根据材料一“《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可知:贾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体现等级制度,因此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时走西边角门,体现“尊卑有序”;根据材料一“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可知:宝玉娶亲“大轿从大门进”,林黛玉进贾府时走西边角门,体现“内外有别”。(5)根据题干可知,在建筑领域,梁思成所说的“文法”指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根据材料一“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可知:《红楼梦》园林建筑渗透儒学规范和礼制。根据材料一“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可知:《红楼梦》园林建筑做到了人物性格特征与环境特点相融合。根据材料一“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材料二“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可知,《红楼梦》园林建筑蕴涵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根据材料一“《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蕴涵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材料三“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可知:《红楼梦》园林建筑因地制宜,效法自然。答案:(1)D(2)D(3)B(4)①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时走西边角门,体现“尊卑有序”;②宝玉娶亲“大轿从大门进”,林黛玉进贾府时走西边角门,体现“内外有别”。(5)①渗透儒学规范和礼制。②人物性格特征与环境特点相融合。③蕴涵天人合一哲学思想。④因地制宜,效法自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杜晚香丁玲塬上纷纷下开了雪,父亲一句话也不说,只在前边默默地走。他舍不得这小闺女到人家去做媳妇,也想到自己对不住她死去了的娘,他没有按照她的心愿好好看承这闺女。可是他觉得一切事情都不如他的愿望,他没有一点办法啊!就让她凭命去吧。路不近,晚香吃力地在寒冷的塬上,迎着朔风,踏着雪地上的爹的脚印朝前走,她懂得她就要踏入另一个世界了。她对新的生活,没有幻想,可是她也不怕。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能经受住一切。她也看见过做媳妇的人。她能劳动,她能吃苦,她就能不管闯到什么陌生的环境里都能对付。她是一棵在风霜里面生长的小树,她是一枝早春的红杏,反正她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公公婆婆,大姑小叔也无非是另一个后母。李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人家,老俩口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晚香是他们小儿子的媳妇。虽说是穷人家,可比晚香家过得宽裕多了。他们有二十来亩地,自种自吃。他们替小儿子和新来的儿媳妇在他们的房子里砌了一盘小炕。晚香有生以来第一次铺了一床新擀的羊毛毡,她摸着那短毛的硬毡,觉得非常暖和。三个嫂嫂看见她瘦弱的身体都叹气:“这毛丫头能干什么?五十块大洋还不如买头毛驴。”晚香不多说话,看着周围的事物,听着家人的议论,心里有数。婆婆领着她,教她做着家里各种各样的活儿。这个新的小山沟如今就是她全部的世界,外边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并没有震动过这偏僻的山沟。公公有时也把在村上听到的一星半点的消息带回家来,但这些新闻对于一个蒙昧的小女子,也无非像塬上的风、沟里的水,吹过去,淌下来那样平平常常。但,风越吹越大,水越流越响,而且临到了每个偏僻的大小山沟。这李家沟也不由自己地卷进去了。这沟里没有地主,没有富农,少数地块是自己的,大片大片的是租种别村的。现在忽然来了解放军、共产党、工作队,忽然地亩这块那块都归种地的人了。晚香家里按人口也分进了不少地。公公婆婆成天咧开着嘴,老俩口天天爬到塬上,走过这个地块,又走过那个地块,看了这片庄稼又看那片庄稼,绿油油,黄灿灿,这是什么世界呵!有这样的好事!晚香一时半刻是不能深刻体会老人们的心意的,可是全家分到土地的喜悦,感染着她,她也兴致勃勃地忙碌着。不久,解放军扩军了,只听人人说什么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晚香还来不及懂得这个新名词,李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两个老人说这是应该的,我们家有四个儿子。于是不久,晚香的丈夫李桂就拨红戴花辞别了这高塬深沟。这是一九五一年的事,那时晚香十七岁了。就在这个时候,又来了土改复查工作队。工作队里有个中年妇女,这个女同志落脚晚香家里,睡在晚香那小炕上。她白天跟着她们爬坡种地。烧饭喂猪,晚上教村里妇女识字。没有一个妇女能比晚香更上心的,她看中了这个十七岁的小媳妇,夜夜同她谈半宵,晚香听得心里着实喜欢,她打开了心中的窗户,她看得远了,想得高了。她觉得能为更多的人做事比为一家人做事更高兴。这个女同志又再三劝说,公公婆婆只得答应让晚香去县上住了三个月的训练班。她回来时变得更为稳定和坚强,外表看起来却又比小时更温顺谦和,总是带着微微地含蓄的笑容。好像一切人一切事,对生活怀着甜甜的心意。人们都会自然地望着她,诧异地猜想她到底遇着什么高兴的事咧。的确是的,晚香好像又回到了妈妈怀里似的,现在有人关心她了,照顾她了,对她满怀着希望,她像一个在妈妈面前学步的孩子,走一步,望一步,感到周围都在注视着她,替她使力,鼓舞着她。她不再是一个孤儿,一个孤零零,只知道劳动,随时都要避免恶声的叱责和狠毒的打骂的可怜人了。现在是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原野,白云在蓝天浮游,山间小路好似康庄大道。晚香白天跟在兄嫂们后边耩耪犁刈,挑着担儿爬上爬下,晚上走家串户,学着那些工作队的人们,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她懂的,就现身说法,她还不懂的,就把听来的,生吞活剥地逐条念一遍。她当了妇女组长,又当了妇女主任,这个村才二十来户人家,她得把全村的一半人的心意摸透。随后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她有了真正的妈妈,她就在这个村里,慢慢地成长,她生活在这里,就像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安适。没有一个人小看她,也没有一个人不服她。一九五四年,那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回来了,天天晚上向村里的大伯小叔,哥哥弟弟,讲述一些闻所未闻的战斗故事,大家把他看成非凡的人。晚香知道他是“同志”,她的心几乎跳出来了。她不再把他看成只是过日子的伙伴,而是能终身依靠的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言语的神圣关系的人。李桂没住几天,便到四川上学去了,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党要培养这批从朝鲜回来的勇敢而忠诚的战士,使他们几年后成为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初级军事干部。杜晚香仍旧留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沟。她为他们一大家子人辛勤地劳动着,她又为这个山村的妇女工作而奔波。(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在送杜晚香出嫁的时候,父亲“觉得一切事情都不如他的愿望,他没有一点办法呵!就让她凭命去吧。”这表明她的父亲迷信至极。B.“这毛丫头能干什么?五十块大洋还不如买头毛驴。”侧面写出杜晚香身体瘦弱,反映在那个年代娶媳妇的目的就是要她来干活。C.“只听人人说什么抗美援朝”“李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两个老人说这是应该的”表现出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很强的家国情怀。D.丈夫抗美援朝回来了,“晚香知道他是‘同志’”,“不再把他看成只是过日子的伙伴”,表明杜晚香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的距离在拉大。(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塬上纷纷下开了雪”“在寒冷的塬上,迎着朔风……”景物描写,分别烘托晚香出嫁时父亲的无奈与晚香的坚强。B.小说第二段“她是一棵在风霜里面生长的小树”,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杜晚香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能吃苦,什么环境都能适应。C.小说后文写全家分到土地的喜悦、丈夫参加抗美援朝以及杜晚香的转变等内容与第四段写“忽然来了解放军、共产党、工作队”相呼应。D.本文以时间为序,形象地刻画了杜晚香的动作、神态等,详细地记述了她的心理活动,语言典雅精致,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3)文章开头说杜晚香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后文又说“她有了真正的妈妈”,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本分析。(4)杜晚香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的女性典型,请结合文本分析杜晚香成长的表现。【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解答】(1)A.“这表明她的父亲迷信至极”错误。这表明父亲无可奈何。B.“反映在那个年代娶媳妇的目的就是要她来干活”错误。那个年代娶媳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干活”,选项言过其实。D.“表明杜晚香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的距离在拉大”错误。不是距离拉长,而是“而是能终身依靠的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言语的神圣关系的人”,说明杜晚香对二人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故选:C。(2)D.“语言典雅精致”错误。本文语言质朴通俗,不是典雅精致。故选:D。(3)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根据“她是一棵在风霜里面生长的小树,她是一枝早春的红杏,反正她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公公婆婆,大姑小叔也无非是另一个后母”和“随后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她有了真正的妈妈”分析可知,生活中,她确实是个失去母亲的孤女,“她有了真正的妈妈”,是指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根据“她有了真正的妈妈,她就在这个村里,慢慢地成长,她生活在这里,就像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安适。没有一个人小看她,也没有一个人不服她”分析可知,她视中国共产党为母亲,在党关心引领下,她找到了精神归宿,有组织的关心照顾,让她感觉到了妈妈的温暖。(4)根据“她当了妇女组长,又当了妇女主任,这个村才二十来户人家,她得把全村的一半人的心意摸透。随后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分析可知,杜晚香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普通的农村女性成长为妇女主任、共产党员。根据“她有了真正的妈妈,她就在这个村里,慢慢地成长,她生活在这里,就像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安适。没有一个人小看她,也没有一个人不服她”分析可知,杜晚香在党的领导下从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从不被别人认可到没有人小看她不服她。根据“公公有时也把在村上听到的一星半点的消息带回家来,但这些新闻对于一个蒙昧的小女子,也无非像塬上的风、沟里的水,吹过去,淌下来那样平平常常”“晚香白天跟在兄嫂们后边精榜犁刈,挑着担儿爬上爬下,晚上走家串户,学着那些工作队的人们,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分析可知,杜晚香在党的领导下在精神层面有很大的提升,从蒙昧状态到主动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根据“她对新的生活,没有幻想”“没有一个妇女能比晚香更上心的,她看中了这个十七岁的小媳妇,夜夜同她谈半宵,晚香听得心里着实喜欢,她打开了心中的窗户,她看得远了,想得高了。她觉得能为更多的人做事比为一家人做事更高兴”分析可知,杜晚香在党的领导下在思想方面提升很大,从没有幻想到看得远、想得高,有理想,乐意为更多人奉献。答案:(1)C(2)D(3)不矛盾。①生活中,她确实是个失去母亲的孤女,“她有了真正的妈妈”,是指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②她视中国共产党为母亲,在党关心引领下,她找到了精神归宿,有组织的关心照顾,让她感觉到了妈妈的温暖。(4)①身份方面:从普通的农村女性到妇女主任、共产党员。②能力方面:从不被别人认可到没有人小看她不服她。③精神方面:从蒙昧状态到主动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④思想方面:从没有幻想到看得远、想得高,有理想,乐意为更多人奉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节选自皇甫湜①《韩文公神道碑》)材料二: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注】①皇南湜: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朝: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A至B召C众D贼E帅F前G抗H声I数J责K致L天M子N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于作文以记之”的“属”含义不同。B.薄不治务指靠近却不处理政务,“薄”与成语“日薄西山”的“薄”含义相同。C.除,意思是任命,授职,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相同。D.顺化指顺应自然,“化”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化”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的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阳山百姓至今仍然爱用他的姓氏和字呼唤自己的子孙。B.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百姓倾城围观,他非常担忧,便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C.韩愈积极善为,任潮州刺史时,采用计算佣工和政府出钱方式解决蓄奴的问题,奴隶自由后,还将之写在赦免政令中。D.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下,他奉命招抚,逆贼顺伏,最后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②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5)韩愈的为师之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既至”,省略主语韩愈,“至”是谓语,后面断开;“召众贼帅前”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众贼帅前”后断开;“抗声数责”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韩愈,应在“责”后断开。故在BGK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2)B.“含义相同”错误。(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薄:淡薄/太阳即将落山。薄:靠近。(3)D.“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错,原文为“令乃约之出元翼”,意思是“(贼帅)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4)①悦:喜欢;业:学习;侈:发扬光大。句子翻译为:(韩愈)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②列言:陈说;是:这样;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宽,宽限。句子翻译为: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5)根据原文“视我无能,待予以友”可知,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根据原文“讲文析道,为益之厚”可知,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根据原文“三来视我,笑语穷日”可知,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答案:(1)BGK(2)B(3)D(4)①(韩愈)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②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5)①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生名愈,字退之。七岁时就能写文章,语意天然。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光大他们的学说。贞元十四年,以进士的身份从军跟随宰相董晋平定汴州之乱,后又辅佐徐州、青州、淄州政务,开通江淮漕运河道。贞元十九年,关中因干旱闹饥荒,人死后相枕而卧,官吏苛刻招致抱怨。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田租的弊病。执政者厌恶先生,先生(被贬)前往连州阳山县当县令,阳山县的百姓至今大多用先生的姓氏及字呼唤他们的子孙。唐宪宗以盛大礼仪护卫迎接佛骨进京,全长安城男男女女恣意围观,先生很恐惧,立刻把奏章(《论佛骨表》)交给典校官极力劝谏皇帝(不要供奉佛骨),(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正常情况下)大官被贬到州县,(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先生到了潮州,好像是因资历升迁一般。他深入探究海边的民俗,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官府也不损害百姓的物产。被劫掠卖的人可用计算佣工的办法免除奴婢的身份,往来相互计算工钱,(不够抵时)总是由官府出钱帮他们赎身。等到(奴婢们)回到自己家之后,先生把不准蓄奴写在赦免政令中。先生转任袁州刺史(处理政务)像潮州一样。被任命国子监祭酒,先生的属下一律选用的是儒生,每日召集儒生学徒讲经论学,以学生六艺学问的深浅来推荐官职。(先生)被提拔兵部侍郎之后,藩镇造反,镇守太原的士兵用轻薄的利益去诱惑回纥族的人,(皇帝)召见先生讨论边疆的祸福情况,先生以引诱老虎撕咬臃肿的血块作喻(议论利诱之事),只是今日忧虑的问题,并不是兵力不足,(先生)急忙给皇帝上疏陈说藩镇问题的得失。王廷凑屠杀士大夫,围困(上级节度使)牛元翼,人心惶惶见王廷凑像大毒蛇,先生却奉诏进入王廷凑的贼窝(去劝降),深潭虎穴没有人敢伴随其前行。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言词漂亮又锋利,洞悉他们叛变动机及内情,叛变的将帅们很多人恐惧佩服。叛变的将帅说:“(接下来)只按您的意思行事。”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让被杀的士大夫的尸体归家治丧安葬。先生的安抚成效符合皇帝意图后再回朝廷复命,唐穆宗非常高兴,并且想任命他为宰相,提拔他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先生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七。随后,皇帝不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先生为礼部尚书。材料二贞元十二年,兄长在汴州做辅佐官。我从徐州出发外出游历,开始与兄长结交。观察我的才能有缺陷,(兄长)以朋友身份对待我。(兄长)为我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这给我的好处很丰厚。相识二十九年,(我)都不觉时间已久。兄长因病告假休养,我也病躺卧室。(兄长)多次来看望我,我们以欢声笑语度日。什么荒地不能耕种呢,只要做事专一就能领会其要。人的心是乐于活着,都怕提及死亡。而兄长在生病时,则把生命的终结与活着等同视之。(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在心中没有任何烦恼。(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轮台:古西域地名(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吐鲁番的火焰山正逢六月,酷热难耐,赤亭道口人迹罕至,环境异常恶劣。B.李副使虽常出入边地驰骋沙场,可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C.诗人挽留李副使下马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足见两人的深情厚谊。D.这首诗一反送别诗常见的悲悲戚戚,写得格调高昂,显示出豪迈的气势。(2)作者称赞李副使“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解答】(1)B.“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错误,“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故选B。(2)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因而理由之一是: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完成使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因而理由之二是:他经常出塞,驰骋沙场,不再因望月而生愁。后三句,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不愧是一位英雄大丈夫。表明李副使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因而理由之三是: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答案:(1)B(2)①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完成使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②他经常出塞,驰骋沙场,不再因望月而生愁。③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译文: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要有高远志向,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可与日月争辉的两句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是化用《诗经•郑风》中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3)儿童这一群体,经常被文人写入古诗文中,比如:“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推)(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衿)(3)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重点字: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气雾栽培是当前无土栽培技术中倍受人们关注的新技术,各大科研院所及企业都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以实现产业升级与科研转型。对企业来说,气雾栽培的高效化与工厂化是实现可控化与量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①_______,气雾栽培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表观遗传、形态构建、生态适应性及矿质营养等最佳的精准化平台。大棚内部,钢筋搭建成“蜂巢”结构,支撑起的铁丝网面绕着大棚盘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两侧摆着一排排箱子,箱内挂着植物的根茎。植物根茎连着传感器,②_______,电脑就会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营养液,水滴通过箱底的水管分开收集后,经过杀菌,循环使用,这就是气雾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真正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技术,已被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认可。③_______?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洋、极寒高山等地区,让偏远地区的人们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该技术还走出国门,在撒哈拉沙漠、俄罗斯高寒地区等各类恶劣环境中种出了绿色蔬菜。(1)农业技术员到丰收村宣传农业新技术,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帮他拟写一段简要介绍“气雾栽培技术”的文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2)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解答】(1)根据第一段“气雾栽培是当前无土栽培技术中倍受人们关注的新技术,各大科研院所及企业都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以实现产业升级与科研转型”可概括为:气雾栽培技术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无土栽培新技术。根据第二段“大棚内部,钢筋搭建成“蜂巢”结构,支撑起的铁丝网面绕着大棚盘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两侧摆着一排排箱子,箱内挂着植物的根茎。植物根茎连着传感器,如果根茎(表面水膜)有枯萎,电脑就会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可概括为:它通过电脑控制完成智能喷雾。根据第三段“雾栽培技术价值(作用)有多大?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可概括为:气雾栽培技术经济价值巨大。(2)第一空,根据前文“对企业来说,气雾栽培的高效化与工厂化是实现可控化与量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判断,所填句应“对科研工作者(科研院所)来说”,后文介绍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内容,因此可填:对科研工作者(科研院所)来说。第二空,后文“电脑就会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的前提是“植物根茎”缺水,因此可填:如果根茎(表面水膜)有枯萎。第三空,“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是对问句的回答,回答的是经济价值,因此可填:气雾栽培技术价值(作用)有多大?答案:(1)气雾栽培技术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无土栽培新技术,它通过电脑控制完成智能喷雾,气雾栽培技术经济价值巨大。(2)①对科研工作者(科研院所)来说②如果根茎(表面水膜)有枯萎③气雾栽培技术价值(作用)有多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结的过程,也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①_______地开展,美术馆、剧场、民间文艺展示馆等乡村艺术场所有序兴建,大量美术、创意设计等艺术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很多文艺演出队伍为基层群众带去欢声笑语,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由此得到满足。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乡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代乡土文化的重新发现、挖掘与整理。就个体而言,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让农村人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应是深藏于展馆的②_______,也不应是独乐于书斋的文人雅事,而应是在乡村大地上、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发挥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为一切愿意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搭建起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艺术乡建为艺术走向田间、走进农村群众的生活开辟了通路。当艺术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深度介入生活,乡村世界被艺术思维所把握和表达,平凡日子里的美、身边小事中的善,就会变得如夜空里的群星般③_______。(1)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样”,用法不同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季学期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计划
- 急诊工作的指导计划
- 跨部门合作在年度工作中的关键性计划
- 《机械零件加工》课件第一篇模块一项目一任务一
- 新余学院《新能源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余学院《编排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毒理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走进国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304管理案例分析期末试题答案
-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
- 2024年物业管理师(中级四级)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简答题)
- 《一桥飞架连天堑》课件 2024-2025学年岭南美版 (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学校食堂供货商合同的退出机制
- GB/T 6974.3-2024起重机术语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
- 期末检测卷(试题)-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期末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 第三单元《天气》-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卷(教科版)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讲座
-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 《古建筑油漆彩画作》课件-第七章 古建筑彩画工艺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