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年间,本书作者(熊培云)陆续接受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湖南经
济文化》等媒体的采访,就本书的写作及其他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以下是节选的部分
问题。
问:最近您就农村问题写了一系列“乡村记事”,在《南方都市报》同步连载。看得出来,
您愿意将视线投向''卑微的生命”,既体现了您长久以来秉持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您做事的
风格,即一点一滴促进这个社会的改良。
熊培云:准确说,我关注的是平凡的生命,而不是卑微的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是卑微的。
问:土地流转改革被称为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土地可被农民换成“看得见”的资
产,这算是不小的进步吧?
熊培云: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这些无疑
是有进步的,但进步得还不够。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灵魂。说得多好!凡事都有个根本。
就像我们常讲的,一个国家如果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责任
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将土地还给农民本是件很有希望的事情,私有产权不仅可以
抵挡权力的入侵,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议价权。这些年大家之所以赞美物权法,正是因为受
保护的物权不仅保障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构成了针对权力的防御与分权。如果产权能够
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
保障的。O
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认为土地一旦开放,许多城里人就会到农村去买地,然后呢,
农民会不顾一切,为了换酒喝或者给孩子交学费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最后的结果是农民无家
可归了,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没几个人会因为买酒喝而卖土地,如果一个国
家把人逼到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农民要卖土地,而是为什么农民
会穷到要卖土地。上述担心与推理同时有悖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个体才是自己利
益的最终判断者。
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城里过得并不好,有的甚至睡在广场上、
桥洞下,可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呢?农民是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吗?
熊培云:农民不是被城市绑架了,而是被贫困绑架了。绝大多数农民是因为农村收入低才到
城里去,城市只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而不是痛苦的源泉。从心理上说,他们背井离乡
可不是想在城市里“受虐”。城里的花花绿绿的确足够吸引他们,但我也注意到许多中老年
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
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民赚了钱
就回家盖房子。当然,他们多半也没有能力在城里买房子。
问:很多人感慨“回不去故乡”。您也多次著文提到对于故乡沦陷的担忧与伤感。故乡对您
意味着什么?
熊培云:有故乡是件美妙的事情。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意思是说,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其实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同的道理。
利希滕伯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人类来说,天堂也许是最容易的发明了。”托•富
勒也讲过,“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生的普通人,总想进入天堂。”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想去天
堂的人跟着发明天堂的人跑。结果是我们把有瑕疵的尘世抛弃了,而完美的天堂也没有得到O
现在乃至历史上的很多恐剧,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个天堂,而毁坏了各自的家乡。
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回到故乡,是承认人的条件与局限,承认自然的法则;承认理想的恒
久。所以我今天特别想说,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
建设他的故乡。
(摘编自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材料二: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
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
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
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
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
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
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流转改革是乡村财产制度的变革,堪称一种进步,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产生了
重大影响。
B.在产权得到真正保护的情况下,一个人失去某种权利也不要紧,因为他必然会获得其他
方面的权利。
C.在城市里过得并不好、城市房价贵等问题是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而不愿意留在
城市的原因。
D.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会到饱和点,这时过剩的人口就需要离开,去寻找新
的土地生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熊培云接受《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时,围绕“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土地流转改革”
“农民进城”“故乡沦陷”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B.基于“个体才是自己利益最终判断者”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作者推断出农民不顾
一切卖地、无家可归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会很高。
C.面对很多人追求天堂而抛弃有瑕疵的尘世的社会问题,熊培云指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即
引导其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因为故乡即是天堂。
D.由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研究者在研究对象所在地,观察当地生活,对
当地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重宪法国家才有灵魂,有了责任与关爱社会才有灵魂,由此类推,可以更好地理解有
了土地农民才有灵魂。
B.“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一段引入“虚拟论敌”,通过相互辩驳、补充支撑,使
论证更加严密充分。
C.熊培云化用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为“有故乡者有恒心”,使语言更加生动,也增
强了论证的准确性。
D.熊培云引用并结合利希滕伯格和托・富勒的关于“天堂”的论述,旨在突出珍惜故乡的
必要性、重要性。
4.下列选项中哪一句填入材料一的空缺处最合适()
A.时代到了,一棵小草也能掀翻一块石头。
B,坐在自己的房屋里,他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
C.一个人只有拥有土地才有价值,才有灵魂。
D.呵护家乡,就是呵护精神的后院、灵魂的庙宇。
5.班固的《汉书》中写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在当今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
时代,你如何看待“安土重迁”这一传统理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l.D2.D
3.C4.B
5.①故乡是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恒产,一点一滴地建设家园依然是农人的理想;②这一传统
理念在当今因土地流转政策,农民不再固守土地,对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③在当代“人口
外泄”体现在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择进城务工,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产生了重大影响”错误。由原文“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可知,选
项将未知变为已知。
B.“他必然会获得其他方面的权利”错误。由原文“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保障的”可
知,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得到保障,而不是必然会获得,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在城市里过得并不好、城市房价贵等问题”错误。由原文“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
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
的地方。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民赚了钱就回家盖房子”可知,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
而不愿意留在城市的原因是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
更不是养老的地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曲解文意。由原文”准确说,我关注的是平凡的生命,而不是卑
微的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是卑微的”可知,熊培云只是纠正媒体采访者的措辞,并没有围绕
“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谈。
B.“发生的概率并不会很高”无中生有。由原文“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没几
个人会因为买酒喝而卖土地,如果一个国家把人逼到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应该反思的不
是为什么农民要卖土地,而是为什么农民会穷到要卖土地。上述担心与推理同时有悖于现代
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可知,作者只是批判前面的推理
逻辑有问题,并没有针对概率高还是低进行分析。
C.“最好的解决办法即引导其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张冠李戴。由原文“所以我今天特
别想说,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可
知,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是那些有故乡的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也增强了论证的准确性”错误。化用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为“有故乡者有恒心”
能够增强文章的文采,更能够让作者的说理通俗易懂。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由原文“如果产权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可
知,本处强调的是产权得到真正的保护的意义,“自己的房屋里”表示自己对房子的所有权,
“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是说产权得到真正的保护,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安土重迁”,意思是暗喻本乡本土,不远轻易迁移。
由原文“其实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
同的道理”“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
可知,故乡是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恒产,会让人有敬畏之心,所以一点一滴地建设家园依然
是农人的理想。
由原文“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可知,在
传统乡土社会中,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由原文“有了
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可知,当今社会施行土
地流转政策,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了,农民不再固守土地。
由原文“城里的花花绿绿的确足够吸引他们,但我也注意到许多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
活。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
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可知,在当代“人口外泄”体现在农人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选择进城务工,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细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
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
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登门来要画片。画片是我所爱的,来的是同好,我当
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便是以我不太欢喜的画片为限,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
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谁知孩子们是不客气的,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我要禁止,不过
因为我向来是不会摆尊严的面孔的,尤其对于我愿意亲近的孩子们,我也只能束手了。
这使我想到我那曾经在小学校教过一小时的书的经验,我看着那些像海里的珍珠样的一群眼,
他们起始就嬉笑地望着我,我不能装模作样,我摆不出教师的架子,我就先笑了,他们也笑
起来,于是我和他们哄然地下了堂。我说我不能教你们了,你们太顽皮了,可是他们一点也
不是和我过不去,倒是太好感了,许多孩子来拉我的手,我俯着身子应接不暇,他们还有跳
在我肩头的,抱着我的脖颈的,前边是些孩子挡着去路,后边是些孩子拥着。
这回也是的,孩子们嬉笑着,把我的画片都把在手里了,这时我就对不起孩子了,我说画片
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把自己心爱的就隔过去,倘如被他们的小手指画
着,意在暴露我的破绽时,我就说一个“那张不好”以了之。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炀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他们对于画的
好坏之感,也没听我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在我又是想扔了的,我便大夸其好,
以便他们要,好送给他们。可是他们很冷淡。也仿佛是多半引起了另外的野心,倒把目前的
放过了似的,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马我是有的,
我不能示弱,必要向他们炫耀,我那张是法国达维(David)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一
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终于炫耀的心强,战战兢兢地
给他们看了,果然他们很喜欢,都跳了起来,我刚担心他们是要拿走的,其中的一个孩子却
向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他要两匹的,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
三匹的,于是四匹的,五匹的都来了,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
有理想的,只追求一种理想,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惭愧中,我说着:等我画吧,要多
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高兴地逞能地把匹数加多起来,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
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
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
们为师。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是小鸠子,这孩子和我颇有交
情。孩子的爸爸组细,真是如我们几个朋友所加的徽号,是一位感伤主义者,他看一件什么
事物,无往而没有感伤的色彩。连他的声调也是感伤主义的,虽然在锐利的幽默中,甚而哪
怕是讥笑的态度,也有怜悯的伤感的同情在。他的夫人和孩子刚来北平不久,他曾向我介绍
过他的孩子,据说是非常想家,常模仿在家里的祖母想她的光景,而且还感到孤寂,因为那
时还没有在一块玩的小孩子,孩子才多大呢,不过六岁。我心里想,组细的话是不能不承认
的,因为有他这样伤感的爸爸,孩子难以不伤感,而且纵然不伤感,由感伤主义者的爸爸看
去,也会伤感了的。
孩子是聪明的,大眼睛,像她的母亲。她母亲有一般的母亲的习惯,爱记得孩子在各种才能
上初学时的情况,而且爱和人说。我没想到这小鸠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我不大能讲故事,
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的。
不但这,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
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
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
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孩子的坏习惯,却是
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
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我从而知道,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贝
了,这认识也是小鸠子给我的。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更坚定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希望。
1934年5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相识与否,只要孩子们登门索要画片,“我”都是欢迎的;但“我”会狡猾地将那
些不喜欢甚至要扔掉的画片极力推荐给他们。
B.孩子们在看画片的过程中背离了“我”的想法,他们对狗猫的画片冷淡,但看了牛,又
要看马,有一匹马的不要,要更多匹的。
C.父亲的感伤影响了六岁的小鸠子,以致他们搬家后,小鸠子常模仿家里的祖母想自己的
情景,而且在他父亲看来还很孤独。
D.每个孩子的坏习惯是不相同的,比如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但这些并不是天生的,
而是适应不好环境的一种表现方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我”在小学校教过一小时书的经历,说明了“我”与
孩子能够相处融洽,在于“我”不装模作样,不摆架子。
B.“他们还有跳在我肩头的,抱着我的脖颈的,前边是些孩子挡着去路,后边是些孩子拥
着",这一句选用多个动词,很有画面感。
C.“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一句运用了比喻,形象写出小鸠子画出了人
物的特点,据此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D.文章围绕“我”与“孩子”展开,有欣赏画片时与孩子们的斗智,有与小鸠子的交往,
有“我”的感慨与议论,叙议结合,情感充沛。
8.文中画横线处都写到“我”对不起孩子,但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结尾一句意蕴深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C7.C
8.①第一处,写作者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有意哄骗孩子,将画片从他们的手中要回;
②第二处,对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感到惭愧,反思并认识到自己不如孩子。
9.①在作者看来,与孩子相比,成人显得狭小、爱算计、不光明,且有着固化的思维与行为;
②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理想、对艺术的偏好以及纯真的品质;
③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父亲感伤影响了六岁的小鸠子”错误。由原文“孩子刚来北平不久,他曾向我介绍过他
的孩子,据说是非常想家,常模仿在家里的祖母想她的光景,而且还感到孤寂,因为那时还
没有在一块玩的小孩子,孩子才多大呢,不过六岁”可知,原因是孩子非常想家,而不是受
父亲的感伤影响。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据此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
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
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
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
子得来的”可知,原文只是说“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没有说“可看出她
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
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在孩子们的群里,“我”
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认为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写
作者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我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把自己心爱
的就隔过去,倘如被他们的小手指画着,意在暴露我的破绽时,我就说一个‘那张不好'以
了之“,有意哄骗孩子,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将画片从他们的手中要回;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
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
了”“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
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可知,孩子纯洁,近于纯粹的审
美的观照,“我”却是狭小的,不及他们光明,孩子们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对
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感到惭愧,反思并认识到自己不如孩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蕴的能力。
“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
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可知,在孩子们的群里,
“我”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认为这胜利都是可耻的。在作者看来,
与孩子相比,成人显得狭小、爱算计、不光明,且有着固化的思维与行为;
“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
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可知,孩子纯洁,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
照,“我”却是狭小的,不及他们光明,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理想、对艺术的
偏好以及纯真的品质;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更坚定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希望”,从孩子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到这
种天性中对艺术、对美的三而一的结合,到这样的天性对陈固的伦理规范的反抗,礼赞孩子
的背后是对社会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理想。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孩子让我们
看到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日:可胜者,
攻也。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
吴将吕蒙日:“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
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日:"治垒必历日
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
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
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
蒙手执枪鼓,士卒皆腾跃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
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
靖画目:“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
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
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日:
“诚哉!朕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敦治,
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
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
也。又目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日A不可B胜在己C可胜D在敌E臣F斯须G不敢H失此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嘉,指表彰,与《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弗食”的“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谷物成熟并收获后,魏军兵马必定增加,如此数年,曹操的
军队便难以对付,因此建议孙权应及早铲除皖地魏军。
B.吕蒙认为,眼下我军士气旺盛,皖城的防守还不太坚固,现在发起进攻,就能一举攻破
皖城,而且还能在江水没有完全退尽之前,胜利回师。
C.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自拿
着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快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认为,进攻时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
时不仅要保全壁垒、使阵营坚固,还要保持士气而等待战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14.对于用兵时的“知己”与“知彼”,李靖有怎样的理解?
【答案】10.ACE11.B12.C
13.(1)修缮营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
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
(2)现在的将领,即使不知道敌人情况,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情况,那怎么还会失利呢!
14.李靖认为,“知己”是作战不败的基础,指的是正确判断我方军队的实际情况,如士气、
战斗力等;而“知彼”则是正确判断敌人的实际情况,是取得胜利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是战争中的重要策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说:“不可被敌战胜在于自己主观努力,可以取得胜利,在于敌人是否产生缺点和
错误。'我用兵时一点也不敢违背这一教诲。”
“又日”后面的句子是“日”的内容,故"日"后应断开,即应在A处断开;
“不可胜在己”与“可胜在敌”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所以CE处断句。
故应在ACE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大凡、大概;/总共。句意: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项脊轩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
B.错误。意思不同。假如;/好像。句意: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C.正确。句意:于是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
了他们。
D.正确。表彰;/美好的、美味的。句意: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虽然有美
味可口的菜肴,不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孙权……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自拿着鼓槌击鼓助威”
错,原文是“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
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跃自升”,可见,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的是吕蒙,孙权没有命令吕蒙
带领精锐跟随,而是吕蒙自己带精锐跟随,拿着鼓槌击鼓助威不是孙权,而是吕蒙。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治”,修缮;“救”,救兵;“图”,谋取。
(2)“虽”,即使;“知己”,了解自己的情况;“安”,怎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守吾气者,所
谓知己者也”概括:李靖认为,“知己”是作战不败的基础,指的是正确判断我方军队的实
际情况,如士气、战斗力等;
根据“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概括:“知彼”则是正确判断敌人的实际情况,是取得
胜利的前提;
根据“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可知,两者相辅相成,是战争中的重要策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
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
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三国时期,魏主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
驻屯在皖城,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令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
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城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搞
上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旦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消灭朱光。”于
是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在这时,孙权亲自出征皖城,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
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的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
不同看法)说:“修缮营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
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乘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
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
观察,现今该城并不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
城,不等水涨就能返回,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
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天刚亮时吴军发起进
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
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进至夹石时,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
回。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
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这也是攻守的道理吗?”李靖答:“凡是有国有家的,何尝
不讲求攻守之道呢!进攻,不仅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冲击敌人的营阵,还必须有瓦解敌人军
心的方法。防守,不仅要有完善的壁垒和坚固的营阵,还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持机破敌。
(以上所说的)从大的方面讲,是为君的应该懂得的道理;从小的方面讲,是为将的应掌握
的方法。瓦解敌人的军心,就是所谓的知彼;保持我旺盛的士气,就是所谓的知己。”太宗
说:“的确这样。我每逢临敌作战,必先判断敌方的策划和我方的策划谁比较周密,然后敌
方的虚实就可以知道了;察明敌方的士气和我方的士气谁比较旺盛,然后我方的强弱就可以
知道了。所以知彼知己是兵家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将领,即使不知道敌人情况,如果能够了
解自己的情况,那怎么还会失利呢!”李靖说:“孙武所谓'首先造成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
这就是知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知彼。又说:'不可被敌战胜,在于自
己的主观努力,可以取得胜利,在于敌人是否产生缺点和错误。'我用兵时一点也不敢违背
这一教诲。”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赴凤翔
张籍
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西学已行秦博士,南宫新拜汉郎官。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
今去岐州生计海,移居偏近陇头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关注朋友,既写其富有诗名,备受追捧,也写其收入微薄,倦宅而居。
B诗人列举朋友曾任“博士”与“郎官”之职,实写其学识丰赡,才华横溢,
C.此去岐州,生活贫苦,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言辞十分恳切。
D.诗人于平易自然、淡雅质朴的语言中深藏对友人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6.诗歌以时间贯穿全篇,寄寓着诗人对朋友复杂的情思。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诗人写友人名动京城,诗作广为流传,赞美友人的才华;②叙写友
人生活窘迫,关心友人的处境;③想象友人未来境况,担忧友人今后的生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错,诗歌尾联只是描绘友人前往之地岐州的生活环
境,并不是劝友人“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写友人名动京城,诗歌影响深远,人人争相传
看,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表现友人生活清贫,但高雅不俗,通过叙写友人生活
窘迫,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关心;
最后写友人远赴凤翔,诗人担忧友人“今去岐州生计薄”,生计艰难,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
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一诗构思巧妙,诗人通过细摹男子等待时的焦急不安来侧面描写女子调
皮有趣的两句是:“,。”
(2)《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这两句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一样,
都表达了人民的重要性。
(3)学校“春雨社”征文活动,雨雁想要从神话传说中汲取创作灵感,请你给她提供
几句这样的古代诗句,如:",。”
【答案】①.爱而不见②.搔首蜘蹋③.载舟覆舟④.所宜深
慎⑤.女婿炼石补天处⑥.石破天惊逗秋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
栈相钩连/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搔、胸胴、覆、慎、炼、摧、钩、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祥物”,又称“吉祥物”,是由原始崇拜物、巫具、宗教法器等衍生而出的象征福善、
嘉庆的物品,有自然物、人工物等形态,在礼俗与生活中寄托着明确而强烈的祈福禳凶的追
求。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吉凶纷呈,是人类创造祥物并以之①的客观基础。“物”
之存在与驳杂决定着吉凶变化,因此,为了控制这一变化,获取''福善”与“嘉庆”,祥物
便②。祥物作为睿智多趣的文化现象,建筑在物有精神、物有灵性、物有力量、
物有美感的观念之上,表现着人的物我一体的存在意识和以物涉世的心理追求。
祥物的生成,往往是其某一特质受到了人为的夸张,或者其名称的声音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联
想,其形状、用途、性质等受到了增饰与类比,其利害与功能得到了主观的认定与强化。中
国的祥物数量多,如“五福捧寿”“松鹤廷年”“鲤鱼跳龙门”……,体效③。
这些祥物的生成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知和深刻理解,也是中国人对身边事
物加以审美判断的自然需要,以及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真切关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烛,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B.是边防战士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
C.《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
D.是可忍,孰不可忍?
20.请用三个单句,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5字。
【答案】18.①趋吉辟凶②应运而生③精彩纷呈
19.C20.祥物生成与人们的主观联想有关;
祥物数量多体效繁;
祥物体现中国人的众多文化心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根据“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古凶纷呈,是人类创造祥物并以之”可知,人类创造祥物其目的是
避灾求安,故填“趋吉避凶”。趋吉避凶:谋求安吉,避开灾难。
根据“为了控制这一变化,获取‘福善'与‘嘉庆',祥物便”可知,为了控制这一变化,
获取‘福善'与‘嘉庆’是祥物产生的时机,故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
产生。
根据“中国的祥物数量多,如……,体效”可知,中国的祥物多,其美好体态效果也就呈现
了出来,故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原文中的“是”表示判断。
A.加重语气;
B.加重语气;
C.表示判断;
D.指示代词,这、这个;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单句就是只有一个主语,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原文第二段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祥物生成的条件;第二层,祥物的数量多体效繁多;第
三层,祥物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根据每层的意思,进行概括,并注意单句及不超过
15个字的要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u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脑袋晕、心跳快,感觉整个人都不好。
©?
我们先来了解睡眠的过程,人进入睡眠进程后会经历几个睡眠周期的循环,每个睡眠周期内
又经历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动期三个阶段。人在浅睡眠阶段,肌肉逐渐放
松,②。如果不受到干扰就能顺利进入到深睡眠阶段。深睡眠阶段,人会睡得
很沉,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身体也会完全放松。人在这个睡眠阶段中很难被吵醒。
快速眼动期,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此时,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
度和醒着时差不多,“自然醒”往往发生在快速眼动期后。
在浅睡眠阶段或是快速运动期后醒来,都不会觉得很难受,③。根据研究显示,
在深度睡眠中如果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
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比较迟缓。此外,大脑还会因此积累更多令人困倦的腺首,昏昏沉
沉,使脾气也比平时暴躁许多。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个15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②呼吸和心率也会稍微减慢(或“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
③但闹钟惊醒就不太一样了
22.根据研究,如果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
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
或:研究显示,如果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
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自成一段,起承上启下作用,根据前文的“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带
来的症状,及后面对睡眠过程的介绍,可知,横线处应该是问被闹钟惊醒给人带来以上感受
的原因,可填:“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呢”。
②处,补写“人在浅睡眠阶段”的表现,结合后文“深睡眠阶段”“快速眼动期”的情况,
可知,三个阶段都涉及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深睡眠阶段,“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身
体会完全放松”,浅睡眠阶段,“肌肉逐渐放松”,可推知横线处填:“呼吸和心率也会稍
微减慢”或“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
③处,根据后文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的不适感,可知横线处与“都不会觉得很难受”是
相对表意,且要照应开头的问题,故可填:“但闹钟惊醒就不太一样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研究显示”中“根据研究”是状语,“显示”是动词,句中缺主语,也可看作是句式
杂糅,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芯片制造的工艺流程
- 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 读《灯光》有感15篇
- 参加军训的心得体会5篇
-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 重阳节主题活动方案-15篇
- 202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 美食节活动策划方案合集9篇
-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东方明珠 香港和澳门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广州初中地理七年级期末模拟卷1
- 八年级地理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晋教版八上全册】
- 统编版语文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字音字形(有答案)
- 2024年文化娱乐产业投资合同3篇
- 机器人课件模板下载
- 《肺癌病人的护理》课件
- 临时工人劳动合同范本(3篇)
-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试题 物理 含答案
- 2024年安防监控系统技术标准与规范
- 办公楼外立面玻璃更换施工方案
- 出生医学证明警示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