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般认为,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术语输入中国并且流行是在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这“情”和“主观”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在诗学上对浪漫主义进行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是在五四时期。最先大规模介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和思想的应该是《少年中国》一班人,该刊仅诗学研究专号第9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泰戈尔和歌德。创造社也是介绍浪漫主义的一支劲旅,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创造》上还专门刊出了“雪莱纪念号”,他们一班人的创作思想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当然,此期在诗学思想上浪漫主义特征最突出的还是郭沫若,他所坚持的诗学观念以及其代表作《女神》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在郭沫若比较集中地表达其诗学思想的《三叶集》中,他最推崇的理念就是独创精神,个性张扬,“绝端的自由”,狂暴的反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远古、神奇、旷大和悠远的向往。在整个五四时期,并不仅仅是诗学界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学门类都有相同的趋势,所以李欧梵先生称整个五四一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他认为,“对于迎着浪漫主义疾风骤雨而前进的五四青年,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作家们是这一倾向的带头人。”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表面上看浪漫主义诗学思想似乎逐渐地淡化了,但实际上它是以另一种面目继续存在着,即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与阶级话语显然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浪漫主义”术语的使用。蒋光慈较早将浪漫主义与革命嫁接在一起。在《革命与罗曼蒂克》一文中,他公开宣称罗曼蒂克的诗人比其他诗人更能领略革命,革命要有理想和热情,所以革命是最罗曼蒂克的。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它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并不相同。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相对举而提出来的,在文学思想上是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秩序的颠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产生并没有一个需要颠覆的像西方一样的古典主义这样的前提,它可以说是从西方横移过来的。这样一种情形,在西方导致的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尖锐冲突,浪漫主义几乎完全与古典主义一一相对;而在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浪漫主义并不完全必须与中国古典文学规范相冲突,甚至它还可以积极吸纳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和精神。譬如,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可以存在,而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同样可以存在,由于后者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艺术生命力还显得比前者更加旺盛。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从具体的浪漫主义思想观念上来讲,它同西方浪漫主义一样也比较明确,如张扬个性,主张自由,立足情感的抒发,坚持反抗的精神等,但这些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在于“理想”,而是在于“现实”;不是在于进行文学的反抗,而是在于进行社会的抗争。这样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社会的衰落,源于民族自救的必须,基于国富民强的政治要求,来自外族的侮辱和侵略。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的传统和随身携带着中国古老的“文以致用”和“文以载道”的包袱而转向现实的关注。这许多的“中国性”,导致中国的浪漫主义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会显得“不够浪漫”,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伪浪漫”,然而,这恰恰正是“中国的浪漫”,只有从西方观念系统来看才会说它是“伪浪漫”。(摘编自谢应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及其命运》)材料二:五四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现代性所蕴含的矛盾开始分化,其中焦灼愤激的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五四启蒙思想则很快失去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也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浪潮所淹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一种被称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转向后的创造社、新起的太阳社作家为代表,后来的左联及解放区的部分作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人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充沛的革命激情。显然这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偏爱一脉相承,当然,两者也存在重要差异。首先,革命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不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而是必须服从集体要求和政党话语,因而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特点。其次,由于革命浪漫主义强调革命理念的指导作用,这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理想化倾向。最后,在文学观念上,革命浪漫主义坚持功利主义的政治工具论,反对审美自律的文学本体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除了革命浪漫主义所运用的政治武器之外,还有一些作家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早在20世纪20年代废名那些诗意盎然、有着遗世独立之风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中,就透露了以古典田园牧歌的意境抵制现代社会污浊纷扰的消息。后来沈从文的创作将中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田园抒情小说推向了高峰,并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摘编自徐向昱《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景”“情”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B.《少年中国》刊物的成员们大规模介绍西方的浪漫主义诗学,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C.蒋光慈较早将“革命”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呼吁革命的理想与热情,其作品展现出革命的激情。D.革命浪漫主义承继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但二者在抒情基础、文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大批学者和作家从西方引进浪漫主义文学,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将会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B.创造社经历过创作方向的转变,但在转向前后,该文学社团的创作思想都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C.相比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生命力显得更加旺盛。D.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被西方学者讥讽为“伪浪漫”,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浪漫”中表现出更多的现实关注与抗争。(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有关郭沫若的材料能够证明,五四时期的中国诗坛上,浪漫主义诗学的观念和作品都已出现。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李欧梵“浪漫的一代”的评语,用以佐证五四时期中国文学普遍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趋势。C.材料一第五段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进行比较,突出了二者在生成过程上的不同特点。D.材料二列举废名和沈从文的抒情小说创作之例,旨在证明革命浪漫主义并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唯一流派。(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的条件。(5)下面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1919年9、10月间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节选自贾谊《新书•过秦论下》)材料二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受王玺。子婴与其子谋曰:“丞相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竞诛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节选自班固《秦纪论》)(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高使人请A子婴B数C辈D子婴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然,指平安、安稳,和现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B.详,指详细地,子婴说赵高用大义详细地劝告他听其建议登皇帝位。C.系颈,表示投降的行为举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秦国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国君中,并非每个都贤能,却经常成为诸侯中的霸主。B.赵高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担心被害就假称有病,不去接受印玺,还将赵高灭族。C.子婴做秦王仅四十六天就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投降;对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D.班固认为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在杀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没多久,秦国也就灭亡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②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5)贾谊认为子婴“救败”的策略是错的,班固认为子婴败亡无可挽回,两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岳阳楼①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注]①元和九年(814)作者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B.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C.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D.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2)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而只剩下寒烟衰草的两句是“,”。(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3)《水浒传》第55回中这样描写呼延灼攻打梁山时的军容:“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著一对眼睛。”披铁甲的战马在古代属于重武器,古代诗词中常用“铁马”来借代强悍勇猛的骑兵,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日常饮用牛奶的习惯。你可能会问,羊奶、骆驼奶、马奶同样可以喝啊,A?这是因为: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牛的哺乳期更长,可达九个月;B,一头母牛一年能生产约6000千克牛奶。另外,从养殖成本来看,骆驼的进食量较大,饲养环境要求复杂;虽然羊的养殖需求与奶牛相似,但其产奶量小。最重要的是,C,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在营养上则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脂肪含量过高,或是蛋白质等关键营养物质偏少。①牛奶还是钙的优质来源。②日常饮食中,可以补钙的食物有很多,③比如绿叶蔬菜、菠菜、豆制品等,④但人们依然推崇喝牛奶。⑤第一,牛奶补钙“效率高”,每100克全脂牛奶含钙约113毫克。⑥第二,喝牛奶补钙更容易。⑦第三,牛奶营养丰富,牛奶有富含优质动物蛋白和B族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7.(10分)阅读以下两段来自《红楼梦》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A】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请为甲文中【A】【B】两处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2)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3)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所以,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可是《老子》中却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教导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般认为,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术语输入中国并且流行是在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这“情”和“主观”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在诗学上对浪漫主义进行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是在五四时期。最先大规模介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和思想的应该是《少年中国》一班人,该刊仅诗学研究专号第9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泰戈尔和歌德。创造社也是介绍浪漫主义的一支劲旅,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创造》上还专门刊出了“雪莱纪念号”,他们一班人的创作思想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当然,此期在诗学思想上浪漫主义特征最突出的还是郭沫若,他所坚持的诗学观念以及其代表作《女神》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在郭沫若比较集中地表达其诗学思想的《三叶集》中,他最推崇的理念就是独创精神,个性张扬,“绝端的自由”,狂暴的反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远古、神奇、旷大和悠远的向往。在整个五四时期,并不仅仅是诗学界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学门类都有相同的趋势,所以李欧梵先生称整个五四一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他认为,“对于迎着浪漫主义疾风骤雨而前进的五四青年,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作家们是这一倾向的带头人。”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表面上看浪漫主义诗学思想似乎逐渐地淡化了,但实际上它是以另一种面目继续存在着,即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与阶级话语显然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浪漫主义”术语的使用。蒋光慈较早将浪漫主义与革命嫁接在一起。在《革命与罗曼蒂克》一文中,他公开宣称罗曼蒂克的诗人比其他诗人更能领略革命,革命要有理想和热情,所以革命是最罗曼蒂克的。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它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并不相同。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相对举而提出来的,在文学思想上是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秩序的颠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产生并没有一个需要颠覆的像西方一样的古典主义这样的前提,它可以说是从西方横移过来的。这样一种情形,在西方导致的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尖锐冲突,浪漫主义几乎完全与古典主义一一相对;而在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浪漫主义并不完全必须与中国古典文学规范相冲突,甚至它还可以积极吸纳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和精神。譬如,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可以存在,而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同样可以存在,由于后者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艺术生命力还显得比前者更加旺盛。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从具体的浪漫主义思想观念上来讲,它同西方浪漫主义一样也比较明确,如张扬个性,主张自由,立足情感的抒发,坚持反抗的精神等,但这些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在于“理想”,而是在于“现实”;不是在于进行文学的反抗,而是在于进行社会的抗争。这样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社会的衰落,源于民族自救的必须,基于国富民强的政治要求,来自外族的侮辱和侵略。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的传统和随身携带着中国古老的“文以致用”和“文以载道”的包袱而转向现实的关注。这许多的“中国性”,导致中国的浪漫主义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会显得“不够浪漫”,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伪浪漫”,然而,这恰恰正是“中国的浪漫”,只有从西方观念系统来看才会说它是“伪浪漫”。(摘编自谢应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及其命运》)材料二:五四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现代性所蕴含的矛盾开始分化,其中焦灼愤激的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五四启蒙思想则很快失去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也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浪潮所淹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一种被称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转向后的创造社、新起的太阳社作家为代表,后来的左联及解放区的部分作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人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充沛的革命激情。显然这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偏爱一脉相承,当然,两者也存在重要差异。首先,革命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不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而是必须服从集体要求和政党话语,因而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特点。其次,由于革命浪漫主义强调革命理念的指导作用,这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理想化倾向。最后,在文学观念上,革命浪漫主义坚持功利主义的政治工具论,反对审美自律的文学本体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除了革命浪漫主义所运用的政治武器之外,还有一些作家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早在20世纪20年代废名那些诗意盎然、有着遗世独立之风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中,就透露了以古典田园牧歌的意境抵制现代社会污浊纷扰的消息。后来沈从文的创作将中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田园抒情小说推向了高峰,并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摘编自徐向昱《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景”“情”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B.《少年中国》刊物的成员们大规模介绍西方的浪漫主义诗学,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C.蒋光慈较早将“革命”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呼吁革命的理想与热情,其作品展现出革命的激情。D.革命浪漫主义承继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但二者在抒情基础、文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如果没有大批学者和作家从西方引进浪漫主义文学,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将会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B.创造社经历过创作方向的转变,但在转向前后,该文学社团的创作思想都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C.相比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生命力显得更加旺盛。D.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被西方学者讥讽为“伪浪漫”,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浪漫”中表现出更多的现实关注与抗争。(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第二段有关郭沫若的材料能够证明,五四时期的中国诗坛上,浪漫主义诗学的观念和作品都已出现。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李欧梵“浪漫的一代”的评语,用以佐证五四时期中国文学普遍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趋势。C.材料一第五段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进行比较,突出了二者在生成过程上的不同特点。D.材料二列举废名和沈从文的抒情小说创作之例,旨在证明革命浪漫主义并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唯一流派。(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的条件。(5)下面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1919年9、10月间作【解答】(1)A.“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景’‘情’等概念”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意思是,王国维引进了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他把文学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等类型。故选A。(2)A.“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将会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推断无据,材料一只是表达了大批学者和作家的介绍、引进,使得中国现代诗歌领域浪漫主义兴盛的意思,但无法推断如果没有这些引进,现实主义文学就会一统天下。B.正确。C.“相比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五段“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可以存在,而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同样可以存在,由于后者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艺术生命力还显得比前者更加旺盛”可知,文中所说的“艺术生命力”“更加旺盛”是就“郭沫若的浪漫主义”与“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相比较而言的,不是相对于西方浪漫主义而言的。D.“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被西方学者讥讽为‘伪浪漫’”曲解文意,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这许多的‘中国性’,导致中国的浪漫主义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会显得‘不够浪漫’,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伪浪漫’”可知,“伪浪漫”是指一些人“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并不意味着作这样评价的人一定是西方学者。故选B。(3)D.“旨在证明革命浪漫主义并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唯一流派”曲解文意。材料二列举废名和沈从文之例,旨在论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除了革命浪漫主义所运用的政治武器,还有其他表现。故选D。(4)由“五四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现代性所蕴含的矛盾开始分化,其中焦灼愤激的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可见,历史条件:五四之后社会矛盾激化,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由“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五四启蒙思想则很快失去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也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浪潮所淹没”可见,思想条件:五四启蒙思想失去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思想减弱。由“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表面上看浪漫主义诗学思想似乎逐渐地淡化了……革命与阶级话语显然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浪漫主义’术语的使用”可见,文学发展条件:革命文学蓬勃兴起及左联成立,革命与阶级话语有力地影响了浪漫主义诗学思想。由“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转向后的创造社、新起的太阳社作家为代表……都洋溢着充沛的革命激情”可见,作家主观条件:创造社、太阳社及左联的作家以高昂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于革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5)由“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从具体的浪漫主义思想观念上来讲,它同西方浪漫主义一样也比较明确,如张扬个性,主张自由……”可见,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个性和自由。《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把太平洋想象成力大无穷的勇士,如诗中写道“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同时面对雄伟奔流的壮美景象,不断发出“啊”“哟”的激情呼唤,凸显张扬的个性和自由精神。由“但这些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在于‘理想’,而是在于‘现实’;不是在于进行文学的反抗,而是在于进行社会的抗争”可见,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对现实的关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此表达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时代革命精神,如诗中写道“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反叛精神。答案:(1)A(2)B(3)D(4)①历史条件:五四之后社会矛盾激化,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②思想条件:五四启蒙思想失去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思想减弱。③文学发展条件:革命文学蓬勃兴起及左联成立,革命与阶级话语有力地影响了浪漫主义诗学思想。④作家主观条件:创造社、太阳社及左联的作家以高昂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于革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5)①追求个性和自由。诗人把太平洋想象成力大无穷的勇士,同时面对雄伟奔流的壮美景象,不断发出“啊”“哟”的激情呼唤,凸显张扬的个性和自由精神。②表达对现实的关注。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此表达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时代革命精神,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反叛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解答】(1)B.“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故选B。(2)C.“‘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C。(3)如,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4)文中“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描绘了给木匠的菜可看不可吃这一种特殊的情况,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艰难,才不得不如此,透露出苦涩。文中说“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木匠教导徒弟非常用心,而结合文中最后新木匠一开始没认出木头鱼也可看出老木匠技艺精湛。尽管如此,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这也是一处苦涩。此外,梅请来的新木匠“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说明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在老木匠徒弟因不了解情况误吃咸鱼后,同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老木匠本也可以索性将鱼吃掉,但最终老木匠的选择是“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这体现了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的温情。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并且“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他耐心教导徒弟,以及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答案:(1)B(2)C(3)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4)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节选自贾谊《新书•过秦论下》)材料二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受王玺。子婴与其子谋曰:“丞相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竞诛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节选自班固《秦纪论》)(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高使人请A子婴B数C辈D子婴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居然,指平安、安稳,和现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B.详,指详细地,子婴说赵高用大义详细地劝告他听其建议登皇帝位。C.系颈,表示投降的行为举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贾谊认为秦国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国君中,并非每个都贤能,却经常成为诸侯中的霸主。B.赵高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担心被害就假称有病,不去接受印玺,还将赵高灭族。C.子婴做秦王仅四十六天就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投降;对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D.班固认为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在杀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没多久,秦国也就灭亡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②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5)贾谊认为子婴“救败”的策略是错的,班固认为子婴败亡无可挽回,两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解答】(1)“数辈”是“几批”之意,作为补语,所以D后断句;“子婴不行”构成主谓句;“高”是赵高,作为后句的主语,所以F后断句;“高果自往”构成主谓句,“往”和“曰”不形成连续紧密的行为,所以H后断句。综上应在DFH三处后断句。句意:赵高派了好几批人来请子婴,子婴不去,赵高果然亲自前往宗庙,说。(2)B.有误,“乃详以义立我”大意是“就假装依照礼法来拥立我”,“详”通“佯”,假装。故选:B。(3)D.“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错误,材料三中的“度次”是“按次序”的意思;“长念却虑”是“深谋远虑、排除疑虑”的意思。故选:D。(4)①匹夫:平民;以:因为;会:聚集。译文: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处罢了。②材:才能;陈:施展;责:责备。译文: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来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人,是错误的啊。(5)材料一说到“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贾谊依据的是秦地被山带河、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他认为子婴没有凭借险固的地势,最终导致灭亡;材料三说到“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班固认为当时秦国已彻底崩溃、大势已去,并非是一个在位时间极短的君王能够改变的,他认为子婴败亡是天下形势使然。答案:(1)DFH(2)B(3)D(4)①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处罢了。②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来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人,是错误的啊。(5)①贾谊依据的是秦地被山带河、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他认为子婴没有凭借险固的地势,最终导致灭亡;②班固依据的是当时秦国已彻底崩溃、大势已去,他认为子婴败亡是天下形势使然。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地把背靠大山、外有大河环绕作为防固,这是个四面都有关塞的国度。从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的二十几代君主,经常能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这哪里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世代都很贤能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安稳。再说天下曾经齐心合力一起攻打秦国,但是受困于险阻的地形因而无法进军,哪里是他们的勇气力量、智慧计谋不够呢?是形势不利,地形不便导致的。秦国虽然是个弹丸小国,但是攻打吞并了诸侯的大城,攻下险要之地就牢牢守卫住它。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处罢了。子婴贵为天子,拥有全天下的财富,却让自己被人擒杀,这是因为他用来挽救秦朝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材料二:赵高于是把各位大臣和公子们全都召集起来,拥立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公子子婴为秦王。赵高让子婴.斋戒之后,接受秦王的印玺。子婴和他的儿子谋划说:“丞相在望夷宫杀死二世,害怕大臣们诛杀他,就假装依照礼法来拥立我。我听说赵高竟然和楚国约定,诛灭秦国宗族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让我斋戒后在宗庙里相见,这就是想要借着到宗庙里的机会杀死我。我称有病不去,丞相一定会自己亲自前来,他一来就杀掉他。”赵高派了好几批人来请子婴,子婴不去,赵高果然亲自前往宗庙,说:“宗庙里举行的是重大事务,大王您为什么不去?”子婴趁机在斋宫里刺杀了赵高,连坐杀死赵高三族后在咸阳示众。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秦王,楚国将领沛公打败秦军进入武关,派人约请子婴投降。子婴就拿丝带系在脖子上,乘坐白马白车,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自降身份等候在大道旁。沛公于是进入了咸阳。材料三:子婴按照顺序得以继位,只有他能深谋远虑、排除疑虑,最终杀死了狡猾的大臣。赵高死了之后,饭还没来得及咽下去,酒还没来得及沾湿嘴唇,楚国军队已经杀到关中,子婴坐着丧车、脖子上系着丝带,捧着他的符节印玺,来归顺真正的帝王。黄河一旦决口了是堵不住的,鱼腐烂了是无法再复原的。(贾谊、司马迁)说:“假如子婴有平庸君主的才能,仅仅只要能得到中等人才的辅佐,那么崤山以东即便乱了,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的,秦国宗庙的香火也不应该断绝。”秦国的衰弱是积累已久的,天下彻底崩溃了,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来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人,是错误的啊。民间传说是秦始皇开启了恶政,到胡亥达到了极限,这话说对了,再来责备一个晚辈,说秦地能够得以保全,这就是所说的不通时势变化的道理啊。我读《秦纪》,到子婴车裂赵高的时候,从来都是推崇他的果决、同情他的志向的。子婴在生死上表现出的大义,是完备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岳阳楼①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注]①元和九年(814)作者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B.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C.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D.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2)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解答】(1)D.“皆为直接描摹”错,杜甫《登岳阳楼》对岳阳楼没有直接描摹。故选D。(2)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末句“满棂湖水入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答案:(1)D(2)示例一: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用在诗词的结尾,使抒发的情感更加蕴藏含蓄,“满棂湖水入西江”一句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暗含着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示例二:“满棂湖水入西江”不仅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而且暗示我们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诗歌以此作结,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它使得抒发的情感更蕴藏含蓄。译文: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寂寞失时地看向那残春,仿佛有着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伴随着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赏析:登楼鸟瞰洞庭湖,碧波连天,遥望君山,气象万千。此楼历有兴废,宋滕子京重修后,以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而名闻遐迩。但是从此诗的立意及《元稹集》中有关篇目的题序看,当年作者的洞庭之行颇有失意之慨。所以此诗即不像其他诗文那样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首句写红日斜照楼窗,这本是人们常见景象。然而诗人用一“衔”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便使得整个境界活跃起来。次句写楼的倒影:当太阳照射到楼窗上时,楼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岳阳楼的倒影映印在洞庭龙君的龙官之上。此句似包含了《柳毅传》的故事,其作者李朝威恰与元稹同时,说不定这是最早涉及龙女故事的一首诗,其新颖独到之处,不言而喻。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在写作上此诗与作者《行宫》诗相类似,虽然只有四句,读者不觉其短,足见手法之妙。(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而只剩下寒烟衰草的两句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水浒传》第55回中这样描写呼延灼攻打梁山时的军容:“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著一对眼睛。”披铁甲的战马在古代属于重武器,古代诗词中常用“铁马”来借代强悍勇猛的骑兵,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解答】故答案为:(1)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重点字:孑)(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日常饮用牛奶的习惯。你可能会问,羊奶、骆驼奶、马奶同样可以喝啊,A?这是因为: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牛的哺乳期更长,可达九个月;B,一头母牛一年能生产约6000千克牛奶。另外,从养殖成本来看,骆驼的进食量较大,饲养环境要求复杂;虽然羊的养殖需求与奶牛相似,但其产奶量小。最重要的是,C,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在营养上则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脂肪含量过高,或是蛋白质等关键营养物质偏少。①牛奶还是钙的优质来源。②日常饮食中,可以补钙的食物有很多,③比如绿叶蔬菜、菠菜、豆制品等,④但人们依然推崇喝牛奶。⑤第一,牛奶补钙“效率高”,每100克全脂牛奶含钙约113毫克。⑥第二,喝牛奶补钙更容易。⑦第三,牛奶营养丰富,牛奶有富含优质动物蛋白和B族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A.根据前文奶制品有“羊奶、骆驼奶、马奶”,后文“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牛的哺乳期更长,可达九个月”可知显示了牛奶的优势,横线处是一个问句,应该是对人们选择牛奶的疑问,可填“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喝牛奶”。B.根据横线前的分号可知横线处和前一句是并列关系,都是人们选择牛奶的原因,由“一头母牛一年能生产约6000千克牛奶”可知牛的产量更高。C.根据“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在营养上则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可知牛奶比其他牛奶有优势,存在问题较少,可填“牛奶在营养上存在的问题很少”。(2)③不合逻辑,“绿叶蔬菜”和“菠菜”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因此去掉“菠菜”。⑦重复赘余,“富含”和“有”重复,去掉其一。答案:(1)A.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喝牛奶B.牛的产量更高C.牛奶在营养上存在的问题很少(2)③比如绿叶蔬菜、豆制品等⑦牛奶富含优质动物蛋白和B族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7.(10分)阅读以下两段来自《红楼梦》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A】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