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语言的内容美就是指语音和语言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意思、观念及意象②以语言的形式美而论,就是语音按恰当比例组合,多样变化,能够完全地回答“语音的美为什么能使人愉悦地接受”这一问题,也能部分地回答“为什么说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这一问题。③那么,音乐是什么?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入一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标“2”(re)(mi),T标“5”(s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优美动听。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在诺贝尔化学会议上报告了他的研究课题“遗传基因音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震惊。他提出的“基因重复产生进化”的假说,那么,反过来猜想:优美音乐是否能转换成遗传密码呢?科学家们将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译成遗传密码,终于发现:人胰岛素中的一种碱基序列乐谱,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间部的音符排列几乎完全一致!那岂不是说,人的本身是包含了无数信息的一首凝固的乐曲?或者,音乐是否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些遗传密码的某种不自觉的破译?上述资料说明,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隐含的优美旋律与外在音乐发生了和谐共振。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人几乎要求外界的所有声音都变成音乐,是人自身生理机能的需要:让竹管发出音乐(笙、箫、笛等),让金属发出音乐(号、簧、钹……)(木琴……),让各种丝弦发出音乐(琴或弦乐器),让石头、碗、洋铁筒发出音乐。这就难怪人们对高级的言语美的成品——诗;这就难怪人们对顺口溜、对子和一切音调优雅、节奏和谐的话语(还要有意义)都愿意听、喜欢听的了。④“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的假说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部分地解释了: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当然,语言中能引起美感的不只是语音之美,教练徐根宝发火,批评他的队员说:“你们说要拼。拼是这样的吗?要是以下几场这样打,这四个音节的安排节奏急骤(料定必输的意义鲜明,不含糊)。如果汉语没有以意合为主要联句手段的句式特点,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⑤语言,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能引起我们的美感,艺术美和产品美,其中熔铸进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感情),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其作品的美也已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不感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语言的审美属性也是这样,上面就专门讨论了这样的属性。但可能有人说,言语活动也就没有了,语言美(应该是“言语美”),这岂不是说,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这是两件事,应分开来说。没有了整个人类,语言的美确实无从谈起。但某个人的不存在或他不曾感知或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客观存在,将语音和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凝固化”了。但是,这里有另外一个命题不可与此牵扯和混淆。这另外一个命题是:没有说话人(承载体)。⑥语言的美之所以被人称作美,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人与当成审美对象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前,可被人拿来与丑对比的价值。如果某人对语言没有审美能力或者某个时候没有审美心境和客观条件,没有与它发生审美关系,不能把依存于人类才有意义的美,说成是必须依存于这个审美个体才有意义。(摘编自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本质的联系。人们欢愉地感受音乐,与欢愉地感受语音之美B.“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优美音乐和遗传密码以期和谐共振,这既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C.按照作者的观点,再高明的说话人也不能超出语言中的物质事实去生出一种美的乐感来。显而易见,是先有审美属性D.个人消逝了或个人不曾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存在,因为语言体系仍然存在,其他人的言语活动依然进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美是事物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人类的审美要求,应该包括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两个层次的结合。B.人总是要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其内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音乐感和谐共振。C.“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意味着,有什么样的语言事实,就呈现另一种形式。D.美并非“必须依存于审美个体才有意义”,语言的美对于某个审美个体没有现实意义,不等于对这个语言圈内的人们也没有现实意义。(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老舍经常到戏院和艺人拉家常,有一次他说:“北京人习惯遛早,见面问个好,逛逛天桥。”共四句,使用了[ao]作韵脚(早、好、饱、桥)B.说英语的人普遍爱用分裂不定式(如toboldlygo,tobetterequip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轻重相间的节奏(thete﹣tumte﹣tumrhythm,“得哒得哒”式节奏)相吻合,跌宕相兼。C.“每个人都有一根发笑的‘痒痒神经’,喜剧是笑的艺术,要想方设法去碰观众的‘痒痒神经’。”这说话人说的“碰‘痒痒神经’”D.戴望舒的诗歌《雨巷》,42行诗中有32行双音煞尾,“姑娘”“惆怅”“芬芳”“迷茫”等,语音缠绵,有徘徊的意味(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有人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言的美应侧重反映审美的主体性。这与本文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雪信魏建业冻疮,几乎可以算得上高原战士的标志了。可我从来没见过像这样的双手,手指冻得通体红肿,指缝是黑的,指甲盖却呈现灰紫色我和他聊了几句,从他的话里我才知道,原来卡车停的这个位置不是我们的目的地,为了安全起见,兵团下了令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自己把物资背上去。要知道,在高原长时间负重行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正在发愁,这位战友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你们第一次上山,等会儿让边防站的兄弟们多背些,这位战友说:“这三名同志刚上山,山上氧气少,咱们边防站的兄弟们都是老兵了,主动多背些。”其他两个战士笑道:“放心吧分配好负重后,我们就向雪山出发了。刚开始并不太吃力,可再往上走,氧气也越来越稀薄,原本只用鼻子呼吸的我,我感觉脑壳有些发袋,脚底开始走虚步。新兵体能更差些任排长看见我们体力不支,便下令整顿休息,就这样,我们从正午出发,抵达边防站时天已经黑了。边防站的任务除了每日正常的操课,最重要的就是定时巡逻和站哨,守好这座雪山的哨卡。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才理解“再苦不过边防苦”这句话的含义。该怎么形容雪山上的冷呢?虽然房子里生了煤炉,但那凡间的火苗在这片雪域上就像孱弱的芽苗生在干涸的土地上。有时候,晚上你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班长说我在站夜哨的时候除了和自己说话,和对面的雪山说话,就是和任排长说话。准确地说任排长说,他有一个恋爱了四年的女朋友,他们一直坚持互相写信。站部只有一部座机。但山上信号不好,这高原上的风恨不得钻进电话线里,电话里总是刺啦刺啦地冒杂音。任排长把写好的信一封封包好,等到每个月去山脚兵站接物资的时候,就把信捎到营区邮寄。而每个月接,他就会收到捎来的回信。我见过那些信封,我们都很好奇信里的内容。听说他女朋友是一名英语老师,会用英文写诗一次,我又缠着任排长看他女朋友写给他的情诗。“下次,”任排长笑笑然后我就开始等待,等待下次任排长和我分享他甜蜜的幸福。可我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任排长牺牲的噩耗。和往常一样,那天任排长带队下山接物资。这本来是项再普通不过的常规任务,不料就在离边防站不到两公里的一处山路转弯处出事的时候,站里只有老班长一个人留守。我们正在离边防站不远的哨卡执勤,对讲机的信道里突然传出嘈杂声。因为信号距离过远,正疑惑时,对讲机又发出声响,那是边防站巡逻时用的紧急求救信号。“坏了,出事了!”士官长说,“任排长的对讲机。”即刻,我们看见随同任排长一起执行任务的另外两名战士正趴在悬崖边上,腰上拴着急救绳,周边除了碎石,还有几块断开茬口的巨石散落在周围。“任排长掉下山崖了。”战士星星哭着脸汇报道,“我们刚走到这个山口,突然就从山上滚下了落石,推了我一把,替我挡住了石头。任排长本来身上背的物资就比我们的重,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甩到崖下了……”那时候我刚二十岁出头,总觉得死亡离我很遥远,我从未想过任排长的追悼会是在他牺牲后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的。我们把他的所有东西都整理好,移交给接管的兵团干部。兵团干部临走前说,任排长的父母就在山脚的兵站。原本两位老人坚持要看看儿子服役的哨卡,但海拔刚到3000米时,兵团的同志要送他们下去,他们不愿意,他母亲在听到噩耗后,一晚上头发全白了。回到营区后,我当过一段时间的收发室管理员。收发室的其他同志说,每周他们都会收到写给贡嘎山边防站的信件,时间长了没人来认领。在那一堆过期报刊和无人问津的信件里,我找到了那些信,一共是二十二封。信封上的字迹很秀丽我捧着那些信就像捧着一座雪山。这些信封里装的一定是我们揶揄任排长的那些英文诗,是我们一谈论起来,任排长就傻笑的雪信。我把这二十二封信收好(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作为小说叙述者,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串联起运送物资、驻守哨卡、负责寻找信件等故事情节。B.贡噶雪山山路塌方,以致战士们必需冒险背负物资上山,为后文任排长负重行走摔落山谷而牺牲埋下了伏笔。C.文章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了任排长因下山接物资而不幸遭遇落石等细节,使文章结构完整D.本文语言自然朴素,不事雕琢,但在平实的叙述背后,极具人情美和人性美。(2)对于文章的相关细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识任排长,从一双患有冻疮的手开始,对这双手的细部刻画,从而反衬出战士们坚韧顽强的精神。B.文中“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属于环境描写,既渲染了高原上寒风吹彻的氛围C.任排长的爸妈来雪域高原看儿子而不得,两位失独老人徒留悲痛和遗憾,让我们深沉感受到边防战士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怀。D.文章以“二十二封信”以及“信封里装着的英文诗”作结,既是对排长和女友之间浪漫执着的爱情的赞许,又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3)全文只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涉及“信”的情节,作者却以“雪信”为题,为什么呢?试作简析。(4)本文还出现了战士星星、任排长父母、任排长女友等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出场的设置上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农事缓则贫,贫且乱,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惰于作务,陷于饥寒,无以违之。是若乞人,鼸鼠藏,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麦禾,大丧是随,子姓皆从,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为尊,恃人之野以为翠①,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节选自《墨子•非儒》)材料二: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无利:人何故为之也?(节选自《韩非子》)材料三:墨子曰:“孔子之齐见景公,公悦之,封之以尼谿。晏子曰:‘不可。夫儒倨法而自顺,立命而怠事。崇丧遂哀②,盛用繁礼,其道不可以治国,其学不可以导家。’公曰:‘善’。”子鲋诘之曰即如此言晏子为非儒恶礼不欲崇丧遂哀也。察《传》记,晏子之所行未有以异于儒焉。又景公问所以为政,晏子答以礼云。景公曰:‘礼其可以治乎?’晏子曰:“‘礼于政,此则未有以恶于礼也。晏桓子卒,晏婴斩衰枕草、苴绖带杖、菅菲食粥,居于倚庐③,遂哀三年。此又未以异于儒也。若能以口非之而躬行之,晏子所弗为。”(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注】①翠:肥。②遂哀:哀而不止。③倚庐:居丧时,在中门外东墙下临时搭建的简陋草棚。(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鲋诘之A曰B即如此C言D晏子为非儒E恶F礼G不欲崇丧H遂哀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谩,意为“轻慢,对人不尊重”B.无以,指“没有……的(办法)”,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无以”的用法相同。C.倨,指不逊、傲慢地对待,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倨”词义相同。D.斩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亦服斩衰。(3)下列读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对某些儒者持宿命论做了批判,他认为这会误导民众劳作懈怠,从而陷入贫困混乱B.待五谷丰收,有人将大办丧事,儒者的子孙也跟随前往吊丧,毫无饮食的心思。C.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建议,齐桓公因此下令,棺材超过规制的将羞辱死者的尸体D.墨子假托晏子的话语,来抨击儒者推崇丧事而哀痛不止、待人处事礼节繁缛琐碎,子鲋随即反击诘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②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5)子鲋认为晏子的言行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理由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伤舂【宋】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①。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甘泉照夕烽:汉文帝时,匈奴入寇,烽火一直照到了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②飞龙:古人用来做皇帝的代称,金人南下,高宗曾由临安(今杭州)(今宁波)一直浮海逃到温州。③向延阁:指向子諲,他曾任直秘阁的官职。宋代秘阁相当于汉代宫廷藏书处延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朝廷无法平息兵祸,不能抵挡金人对北宋首都汴京的入侵。B.颔联两句,以“初怪”“岂知”起句,语气惊叹C.“每岁烟花一万重”,是说沦陷后的汴京每年景物依旧美丽繁盛,但是人事全非。D.尾联直言向子諲有勇无谋,空有抵挡金兵入侵的勇气,但以军队实力疲敝而告终。(2)本诗后两联中隐含着对比,试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翻用“索衣化为缁”的典故,以自我解嘲,表明自身不会被世俗污染(2)《登泰山记》中,“”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山腰云雾的形态;《赤壁赋》中,“”句运用精妙的动词,写出了雾气笼罩江面的景象。(3)观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小明想编辑一期《长安诗选》,摘选一些有“长安”意象的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高铁上有儿童哭闹,似乎是病了,家长尽力在哄但无济于事。同车厢的一位年轻姑娘表示无法忍受,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并表示已经尽力在哄,年轻姑娘当场表示“我不会有孩子,我不生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一种社会责任。“生不生孩子,留不留后代”是生育选择的自由。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即使无幼,①。因为她虽无幼,但她曾是幼,在她幼年时代,才能长大成人。而且人人都会变老,她虽无幼,②。再者,车厢是一个“公共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个体与个体之间可能随时发生冲突而又必然出现利益紧密相连的状态,而能够化解利益和冲突的,以已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③,但没有任何法律、道德和习俗规定在公共场合必须无条件保持静默,面对任何打扰自己的“异常响动”都应当先了解具体情况,再作出判断和应对。(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都说女儿是水做的,那得是好水,就像楠溪江的水一样。其实,楠溪江就是好女儿做成的——那种漂亮而藏在深闺的。这一点很重要,藏在深闺的漂亮,是没有污染的,一派天籁,清新纯真。楠溪江上那些汲溪碇步(古时称“过水明梁”),实在是太漂亮了。那是楠溪江独特的风景,①是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蝶石垒在楠溪江中,刚刚高过水面,每块石碇间有一段小小的间隔,像一个美丽的口琴,江水从中潺潺流过。那是只属于楠溪江自己的旋律。汲溪碇步在楠溪江起着桥的作用,却没有桥的高高在上,人们走在石碇上,水可以随时像鱼儿伸出的嘴一样,喁喁地舔着人的脚;②人也可以随时弯下腰来,掬一捧水喝,便把一江湿润而清澈响亮的音符也饮进腹中了。实在要修桥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事,但千万别在楠溪江上人工修建过多的桥,汲溪碇步就是楠溪江最好最漂亮的桥。汲溪碇步就是一道道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眉毛(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B.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C.这位选评者把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D.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2)请分析句子①和②中在修辞运用及表达效果上的共同点。(3)运用假设条件关系,改写文段中的句子,“汲溪碇步就是一道道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眉毛,但不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个性,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即使作品具有某种独创性,但从本质上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考语文调研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语言的内容美就是指语音和语言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意思、观念及意象②以语言的形式美而论,就是语音按恰当比例组合,多样变化,能够完全地回答“语音的美为什么能使人愉悦地接受”这一问题,也能部分地回答“为什么说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这一问题。③那么,音乐是什么?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入一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标“2”(re)(mi),T标“5”(s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优美动听。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在诺贝尔化学会议上报告了他的研究课题“遗传基因音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震惊。他提出的“基因重复产生进化”的假说,那么,反过来猜想:优美音乐是否能转换成遗传密码呢?科学家们将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译成遗传密码,终于发现:人胰岛素中的一种碱基序列乐谱,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间部的音符排列几乎完全一致!那岂不是说,人的本身是包含了无数信息的一首凝固的乐曲?或者,音乐是否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些遗传密码的某种不自觉的破译?上述资料说明,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隐含的优美旋律与外在音乐发生了和谐共振。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人几乎要求外界的所有声音都变成音乐,是人自身生理机能的需要:让竹管发出音乐(笙、箫、笛等),让金属发出音乐(号、簧、钹……)(木琴……),让各种丝弦发出音乐(琴或弦乐器),让石头、碗、洋铁筒发出音乐。这就难怪人们对高级的言语美的成品——诗;这就难怪人们对顺口溜、对子和一切音调优雅、节奏和谐的话语(还要有意义)都愿意听、喜欢听的了。④“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的假说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部分地解释了: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当然,语言中能引起美感的不只是语音之美,教练徐根宝发火,批评他的队员说:“你们说要拼。拼是这样的吗?要是以下几场这样打,这四个音节的安排节奏急骤(料定必输的意义鲜明,不含糊)。如果汉语没有以意合为主要联句手段的句式特点,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⑤语言,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能引起我们的美感,艺术美和产品美,其中熔铸进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感情),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其作品的美也已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不感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语言的审美属性也是这样,上面就专门讨论了这样的属性。但可能有人说,言语活动也就没有了,语言美(应该是“言语美”),这岂不是说,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这是两件事,应分开来说。没有了整个人类,语言的美确实无从谈起。但某个人的不存在或他不曾感知或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客观存在,将语音和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凝固化”了。但是,这里有另外一个命题不可与此牵扯和混淆。这另外一个命题是:没有说话人(承载体)。⑥语言的美之所以被人称作美,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人与当成审美对象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前,可被人拿来与丑对比的价值。如果某人对语言没有审美能力或者某个时候没有审美心境和客观条件,没有与它发生审美关系,不能把依存于人类才有意义的美,说成是必须依存于这个审美个体才有意义。(摘编自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本质的联系。人们欢愉地感受音乐,与欢愉地感受语音之美B.“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优美音乐和遗传密码以期和谐共振,这既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C.按照作者的观点,再高明的说话人也不能超出语言中的物质事实去生出一种美的乐感来。显而易见,是先有审美属性D.个人消逝了或个人不曾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存在,因为语言体系仍然存在,其他人的言语活动依然进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美是事物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人类的审美要求,应该包括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两个层次的结合。B.人总是要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其内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音乐感和谐共振。C.“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意味着,有什么样的语言事实,就呈现另一种形式。D.美并非“必须依存于审美个体才有意义”,语言的美对于某个审美个体没有现实意义,不等于对这个语言圈内的人们也没有现实意义。(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CA.老舍经常到戏院和艺人拉家常,有一次他说:“北京人习惯遛早,见面问个好,逛逛天桥。”共四句,使用了[ao]作韵脚(早、好、饱、桥)B.说英语的人普遍爱用分裂不定式(如toboldlygo,tobetterequip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轻重相间的节奏(thete﹣tumte﹣tumrhythm,“得哒得哒”式节奏)相吻合,跌宕相兼。C.“每个人都有一根发笑的‘痒痒神经’,喜剧是笑的艺术,要想方设法去碰观众的‘痒痒神经’。”这说话人说的“碰‘痒痒神经’”D.戴望舒的诗歌《雨巷》,42行诗中有32行双音煞尾,“姑娘”“惆怅”“芬芳”“迷茫”等,语音缠绵,有徘徊的意味(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有人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言的美应侧重反映审美的主体性。这与本文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原因。【解答】(1)B.原文中有理据、应该是“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说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这一问题”。故选B。(2)B.“其内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其”不是指“音乐感”。故选B。(3)C.其他三项都论证了观点“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是第一位的,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都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故选C。(4)①结合“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本文从“语言的形式美”入题。②结合“上述资料说明,人之所以欢愉地感受音乐。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以期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共振,通过一些事例的列举。③结合“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是第一位的,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言语美感的生成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可知,语言自身就具有审美属性。④结合“语言,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符合我们审美理想、观点和情感的能满足我们审美要求的属性”可知,在“‘语言的美’和‘人的审美感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这种语言的美的存在是第一性的。(5)不矛盾。“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审视语言时、情感,因而产生愉悦和美的感受,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符合我们审美理想、观点和情感的能满足我们审美要求的属性,艺术美和产品美、趣味,但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其作品的美也已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而本文是强调语言的美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它进入审美关系之前、价值,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人与当成审美对象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前、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可被人拿来与丑对比的价值,没有与它发生审美关系。这个时候,说成是必须依存于这个审美个体才有意义”可知,主体的审美能力和感受,互为对象的。答案:(1)B(2)B(3)C(4)①本文从“语言的形式美”入题,引出“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②通过一些事例的列举,论证了人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这一观点。③以此类比,语言自身就具有审美属性。④最后,在“‘语言的美’和‘人的审美感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这种语言的美的存在是第一性的。(5)不矛盾。“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审视语言时、情感,因而产生愉悦和美的感受,先于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就已经具备了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客体(语言)的美,在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中是对应的,两者不矛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雪信魏建业冻疮,几乎可以算得上高原战士的标志了。可我从来没见过像这样的双手,手指冻得通体红肿,指缝是黑的,指甲盖却呈现灰紫色我和他聊了几句,从他的话里我才知道,原来卡车停的这个位置不是我们的目的地,为了安全起见,兵团下了令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自己把物资背上去。要知道,在高原长时间负重行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正在发愁,这位战友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你们第一次上山,等会儿让边防站的兄弟们多背些,这位战友说:“这三名同志刚上山,山上氧气少,咱们边防站的兄弟们都是老兵了,主动多背些。”其他两个战士笑道:“放心吧分配好负重后,我们就向雪山出发了。刚开始并不太吃力,可再往上走,氧气也越来越稀薄,原本只用鼻子呼吸的我,我感觉脑壳有些发袋,脚底开始走虚步。新兵体能更差些任排长看见我们体力不支,便下令整顿休息,就这样,我们从正午出发,抵达边防站时天已经黑了。边防站的任务除了每日正常的操课,最重要的就是定时巡逻和站哨,守好这座雪山的哨卡。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才理解“再苦不过边防苦”这句话的含义。该怎么形容雪山上的冷呢?虽然房子里生了煤炉,但那凡间的火苗在这片雪域上就像孱弱的芽苗生在干涸的土地上。有时候,晚上你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班长说我在站夜哨的时候除了和自己说话,和对面的雪山说话,就是和任排长说话。准确地说任排长说,他有一个恋爱了四年的女朋友,他们一直坚持互相写信。站部只有一部座机。但山上信号不好,这高原上的风恨不得钻进电话线里,电话里总是刺啦刺啦地冒杂音。任排长把写好的信一封封包好,等到每个月去山脚兵站接物资的时候,就把信捎到营区邮寄。而每个月接,他就会收到捎来的回信。我见过那些信封,我们都很好奇信里的内容。听说他女朋友是一名英语老师,会用英文写诗一次,我又缠着任排长看他女朋友写给他的情诗。“下次,”任排长笑笑然后我就开始等待,等待下次任排长和我分享他甜蜜的幸福。可我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任排长牺牲的噩耗。和往常一样,那天任排长带队下山接物资。这本来是项再普通不过的常规任务,不料就在离边防站不到两公里的一处山路转弯处出事的时候,站里只有老班长一个人留守。我们正在离边防站不远的哨卡执勤,对讲机的信道里突然传出嘈杂声。因为信号距离过远,正疑惑时,对讲机又发出声响,那是边防站巡逻时用的紧急求救信号。“坏了,出事了!”士官长说,“任排长的对讲机。”即刻,我们看见随同任排长一起执行任务的另外两名战士正趴在悬崖边上,腰上拴着急救绳,周边除了碎石,还有几块断开茬口的巨石散落在周围。“任排长掉下山崖了。”战士星星哭着脸汇报道,“我们刚走到这个山口,突然就从山上滚下了落石,推了我一把,替我挡住了石头。任排长本来身上背的物资就比我们的重,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甩到崖下了……”那时候我刚二十岁出头,总觉得死亡离我很遥远,我从未想过任排长的追悼会是在他牺牲后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的。我们把他的所有东西都整理好,移交给接管的兵团干部。兵团干部临走前说,任排长的父母就在山脚的兵站。原本两位老人坚持要看看儿子服役的哨卡,但海拔刚到3000米时,兵团的同志要送他们下去,他们不愿意,他母亲在听到噩耗后,一晚上头发全白了。回到营区后,我当过一段时间的收发室管理员。收发室的其他同志说,每周他们都会收到写给贡嘎山边防站的信件,时间长了没人来认领。在那一堆过期报刊和无人问津的信件里,我找到了那些信,一共是二十二封。信封上的字迹很秀丽我捧着那些信就像捧着一座雪山。这些信封里装的一定是我们揶揄任排长的那些英文诗,是我们一谈论起来,任排长就傻笑的雪信。我把这二十二封信收好(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作为小说叙述者,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串联起运送物资、驻守哨卡、负责寻找信件等故事情节。B.贡噶雪山山路塌方,以致战士们必需冒险背负物资上山,为后文任排长负重行走摔落山谷而牺牲埋下了伏笔。C.文章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了任排长因下山接物资而不幸遭遇落石等细节,使文章结构完整D.本文语言自然朴素,不事雕琢,但在平实的叙述背后,极具人情美和人性美。(2)对于文章的相关细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认识任排长,从一双患有冻疮的手开始,对这双手的细部刻画,从而反衬出战士们坚韧顽强的精神。B.文中“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属于环境描写,既渲染了高原上寒风吹彻的氛围C.任排长的爸妈来雪域高原看儿子而不得,两位失独老人徒留悲痛和遗憾,让我们深沉感受到边防战士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怀。D.文章以“二十二封信”以及“信封里装着的英文诗”作结,既是对排长和女友之间浪漫执着的爱情的赞许,又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3)全文只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涉及“信”的情节,作者却以“雪信”为题,为什么呢?试作简析。(4)本文还出现了战士星星、任排长父母、任排长女友等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出场的设置上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解答】(1)C.“任排长透遇落石而牺牲的细节”这一部分,属于插叙、说明,衬托中心人物。故选C。(2)B.原文里,“晚上你可以听见空气里既像风刮玻璃又像石子滚地的震颤声”,不是环境描写。故选B。(3)①结合“冻疮,几乎可以算得上高原战士的标志了,手指冻得通体红肿,指缝是黑的,看不出血色”可知,结合文中对环境的刻画,从而衬托出边防战士的坚韧意志。②结合“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才理解‘再苦不过边防苦’这句话的含义?虽然房子里生了煤炉,“雪”还具有象征意味;凸显出他们讲奉献的家国情怀和高洁的牺牲精神。③结合“我捧着那些信就像捧着一座雪山。这些信封里装的一定是我们揶揄任排长的那些英文诗,任排长就傻笑的雪信”可知,也是充分体现出他们之间爱情的纯洁和坚守。(4)①结合“‘任排长掉下山崖了。’战士星星哭着脸汇报道,突然就从山上滚下了落石,推了我一把。任排长本来身上背的物资就比我们的重,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战士星星出现在插叙情节中,但在任排长的掩护下幸免于难,得知任排长舍己为人。②结合“兵团干部临走前说,任排长的父母就在山脚的兵站,但海拔刚到3000米时,兵团的同志要送他们下去,最后还是支撑到了山脚的兵站,他母亲在听到噩耗后,任排长父母,他们想看望儿子却遇高原反应。写他们未能在儿子牺牲前见一面的悲痛和遗憾。③结合“任排长说,他有一个恋爱了四年的女朋友,会用英文写诗,任排长女友。从他们四年里坚持互相通信,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执着。答案:(1)C(2)B(3)①“雪”指代雪域高原,结合文中对环境的刻画,从而衬托出边防战士的坚韧意志。②“雪”还具有象征意味,形象写出了边防战士是高原上绽放的“圣洁”雪莲。这是边防战士的群像写照。③“信”是指任排长和女朋友来往的信件,也是充分体现出他们之间爱情的纯洁和坚守。(4)①战士星星出现在插叙情节中,因下山接物资而不幸遭追溶石,从他的言语中、敢于牺牲的壮举。②任排长父母;是兵团于部转述中出现的,但依然坚持在山脚兵站,更体现了任排长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③任排长女友,是任排长对我的讲述中提及、欣赏英文诗的情节、浪漫的爱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农事缓则贫,贫且乱,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惰于作务,陷于饥寒,无以违之。是若乞人,鼸鼠藏,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麦禾,大丧是随,子姓皆从,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为尊,恃人之野以为翠①,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节选自《墨子•非儒》)材料二: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无利:人何故为之也?(节选自《韩非子》)材料三:墨子曰:“孔子之齐见景公,公悦之,封之以尼谿。晏子曰:‘不可。夫儒倨法而自顺,立命而怠事。崇丧遂哀②,盛用繁礼,其道不可以治国,其学不可以导家。’公曰:‘善’。”子鲋诘之曰即如此言晏子为非儒恶礼不欲崇丧遂哀也。察《传》记,晏子之所行未有以异于儒焉。又景公问所以为政,晏子答以礼云。景公曰:‘礼其可以治乎?’晏子曰:“‘礼于政,此则未有以恶于礼也。晏桓子卒,晏婴斩衰枕草、苴绖带杖、菅菲食粥,居于倚庐③,遂哀三年。此又未以异于儒也。若能以口非之而躬行之,晏子所弗为。”(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注】①翠:肥。②遂哀:哀而不止。③倚庐:居丧时,在中门外东墙下临时搭建的简陋草棚。(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鲋诘之A曰B即如此C言D晏子为非儒E恶F礼G不欲崇丧H遂哀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谩,意为“轻慢,对人不尊重”B.无以,指“没有……的(办法)”,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无以”的用法相同。C.倨,指不逊、傲慢地对待,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倨”词义相同。D.斩衰,古代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亦服斩衰。(3)下列读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墨子对某些儒者持宿命论做了批判,他认为这会误导民众劳作懈怠,从而陷入贫困混乱B.待五谷丰收,有人将大办丧事,儒者的子孙也跟随前往吊丧,毫无饮食的心思。C.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建议,齐桓公因此下令,棺材超过规制的将羞辱死者的尸体D.墨子假托晏子的话语,来抨击儒者推崇丧事而哀痛不止、待人处事礼节繁缛琐碎,子鲋随即反击诘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②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5)子鲋认为晏子的言行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理由是什么?【解答】(1)“曰”代指人物说话,其前断开,其前断开,其后断开。句意:孔鲋诘责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讨厌礼治。(2)A.“词义相同”有误,“久丧伪哀以谩亲”大意是“服丧长久,其中的“谩”,哄骗”的意思,对人不尊重”的意思。故选:A。(3)B.“儒者的子孙也跟随前往吊丧,但因悲痛和恻隐之心,原文表述为“夫夏乞麦禾,大丧是随,得厌饮食”,五谷收齐了,他们的子孙都跟着前往。故选:B。(4)①“幸否”,幸运;“极”;“知力”。译文:穷困、奖赏、幸运,都有定数。②“凡”,凡事,追名,逐利,不是为了名。(5)文中说到“又景公问所以为政,晏子答以礼云”,晏子提出要以礼治国,晏婴斩衰枕草、菅菲食粥,遂哀三年”,晏子服丧三年。答案:(1)BDG(2)A(3)B(4)①穷困、显达、惩罚、不幸,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②凡是人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名。(5)①齐景公问政,晏子提出要以礼治国。②晏子父亲去世,晏子服丧三年。参考译文:材料一:(儒者)又顽固地坚持有命论以辩说首:“长寿、贫穷、安定、治理,本来就有天命。穷困、奖赏、幸运,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则对于自己分内的职资懈怠,则则会对从事劳作懈怠,农事迟缓就要贫困,就违背了治政的目的、这是残害天下的人啊。并且制定繁缛的礼乐去迷惑人,虚假地哀伤去欺骗死去的双亲,背弃本业而安于懈怠傲慢,对于劳作很懒惰,有冻馁的危险。这些人似人中的乞丐,像视草而食的公羊。君子们嘲笑他们!”他们夏天向人们乞讨麦子和稻子。跟着就有人大办丧事,吃饱喝足,就足够了,依仗别人的田野所获来妄自尊大,就非常喜欢!”材料二:齐国的风俗喜欢奢侈的葬礼,木材都用去做棺材了,把这件事告诉管仲说:“麻布和丝织物都用去做下葬的衣被,木材都用去做棺材,而人们奢侈下葬的行为还不停止?”管仲回答说:“凡是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利,并惩罚那个主持丧事的人,不是名誉的事,他无利可图?材料三:墨子说:“孔子到齐国见齐景公,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给他,儒者傲慢法律而自以为是,推崇丧事而哀痛不止,他运用礼的方法不能治理好国家。齐景公说:“是这样。”孔鲋诘责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讨厌礼治。然而,晏子的所作所为与儒家并没有什么差别,晏子回答说要以礼治国?晏子回答说:礼用于为政治国。如此看来他并不讨厌礼治,晏婴斩衰服丧,穿孝服拿丧棒,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房中。这和儒家也没有任何差别啊,晏婴是不会那样做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伤舂【宋】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①。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甘泉照夕烽:汉文帝时,匈奴入寇,烽火一直照到了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②飞龙:古人用来做皇帝的代称,金人南下,高宗曾由临安(今杭州)(今宁波)一直浮海逃到温州。③向延阁:指向子諲,他曾任直秘阁的官职。宋代秘阁相当于汉代宫廷藏书处延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朝廷无法平息兵祸,不能抵挡金人对北宋首都汴京的入侵。B.颔联两句,以“初怪”“岂知”起句,语气惊叹C.“每岁烟花一万重”,是说沦陷后的汴京每年景物依旧美丽繁盛,但是人事全非。D.尾联直言向子諲有勇无谋,空有抵挡金兵入侵的勇气,但以军队实力疲敝而告终。(2)本诗后两联中隐含着对比,试加以分析。【解答】(1)D.尾联是讲述向子諲曾在长沙一带率领军民,虽然势单力薄。作者对其持赞赏的态度。故选D。(2)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扣着题目写“伤春”,下句写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一是表示流落无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对仗贴切,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春景灿烂依旧与国破家亡,突出了诗人伤时忧国情绪之深重。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落笔很有力量,向子諲以疲惫,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不仅笔调苍凉悲壮。“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答案:(1)D(2)①颈联“孤臣霜发”与“烟花万重”形成对照,春景灿烂依旧与国破家亡,突出了诗人伤时忧国情绪之深重。②尾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与朝廷“无策可平戎”构成对比,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译文: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赏析:这是一首伤春诗,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忧愤深广,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上句是因。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初怪”二句,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春回大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显得感情动荡,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颈联“孤臣”二句,直接抒发感慨。“孤臣霜发三千丈。”上句写伤,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作者用“孤臣”自指,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工整。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产生了莫大的忧伤。杜甫伤春,万方多难此登临”,西山寇盗莫相侵”,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落笔很有力量,向子諲以疲惫,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不仅笔调苍凉悲壮。“敢犯”二字。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一味退却逃跑,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避地湖峤,诗益奇壮,以雄浑代尖巧,故当在诸家之上,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另外、忧愤深广,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翻用“索衣化为缁”的典故,以自我解嘲,表明自身不会被世俗污染(2)《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山腰云雾的形态;《赤壁赋》中,“白露横江”句运用精妙的动词,写出了雾气笼罩江面的景象。(3)观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小明想编辑一期《长安诗选》,摘选一些有“长安”意象的诗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解答】故答案为:(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重点字:素(2)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白露横江(重点字:雾(3)示例一: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重点字:遥示例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重点字:捣)示例三: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重点字:戍)示例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重点字: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高铁上有儿童哭闹,似乎是病了,家长尽力在哄但无济于事。同车厢的一位年轻姑娘表示无法忍受,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并表示已经尽力在哄,年轻姑娘当场表示“我不会有孩子,我不生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一种社会责任。“生不生孩子,留不留后代”是生育选择的自由。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即使无幼,①。因为她虽无幼,但她曾是幼,在她幼年时代,才能长大成人。而且人人都会变老,她虽无幼,②。再者,车厢是一个“公共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个体与个体之间可能随时发生冲突而又必然出现利益紧密相连的状态,而能够化解利益和冲突的,以已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③,但没有任何法律、道德和习俗规定在公共场合必须无条件保持静默,面对任何打扰自己的“异常响动”都应当先了解具体情况,再作出判断和应对。(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①根据文中应用诗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爱自己的孩子也应该爱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新知春 - 工作总结
- 绿化补植合同范本
- 开学季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给家长的一封信
- 硕士论文答辩模板
- 采购氨水喷枪合同范本
- 花卉购销养护合同范本
- 个体管材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地下矿井配电工程师合同通知书
- 2025合同类型解析(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退休前合同与退休后合同)
- 2025马鞍山市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马鞍山市工商行政管理
- 只分红不占股协议范本
- 集团物料分类属性及描述(V1.1)20141110
- 2023年江苏保安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窗帘采购投标方案432
-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说课稿(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自考00230《合同法》必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版)电动卷帘门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
- ERCP术前知情同意书
- 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七色花》阅读推进课教学课件设计
- 向最高检察院提起申诉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