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第四讲-人类学理论(一)_第1页
文化人类学第四讲-人类学理论(一)_第2页
文化人类学第四讲-人类学理论(一)_第3页
文化人类学第四讲-人类学理论(一)_第4页
文化人类学第四讲-人类学理论(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人类学理论(一)

一、古典进化论(一)、产生背景:1、进化思想的影响:1)社会进化:维柯《新科学》(1725):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凡人的时代。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孔多塞《人类知识进步图解》(1795):人类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步,把人类精神的进步分为“人集合成为部落”、“游牧部落”、“农耕部落”等10个时期。

2)生物进化拉马克《动物学哲学》(1809):提出了比较有系统的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是其理论的核心观点。

生物进化论对人类学进化论的直接影响: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观点提供了生物学的证据。斯宾塞:代表作《进化的假说》(1852)进化的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社会单线进化论:和一切生物都在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则下从简单形式逐渐发展到较复杂的形式一样,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也是由简单到较复杂的发展。各文化都遵守着同样的程序。各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快慢不同,但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

2、海外殖民地统治的促进:殖民地对进化论的影响:殖民地的社会与西方明显处于不同发展状态,刚好成为社会进化论的所谓“活化石”和现实证据。进化观与来自殖民地的现实民族志的结合便产生了人类学的进化论思想。(二)、代表人物1、爱德华·泰勒(1832-1917)“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1881)。主要观点:泰勒认为,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理性的进步”。文明与野蛮的差别正在于文明人能摒弃迷信习俗而依据科学的理性原则。他认为人类有三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巫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科学的方式。这三种方式代表着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他主张用残存法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1)残存法:也叫遗留法。在现代阶段的文明民族中,仍有古代文化的遗存,如传说、谚语、风俗、巫术、制陶等,这是正是较先进社会由原来的低级社会的文化演变而来的证据。因此,残存法就是对这些古代文化的遗留进行研究,从而追溯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2)主张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进化图式中的宗教发展史:泛灵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崇拜。2、摩尔根(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美国民族学的创始人,与印第安人关系密切。代表作:《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0)、《古代社会》(1877)。实地调查:他深入美国易洛魁印第安人部落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易洛魁部落亲属制度和家庭组织的研究探讨了人类文化的进化历程。

在方法论上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

摩尔根的主要观点:1)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摩尔根认为,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于技术的进步。

划分标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

2)对家庭、婚姻、氏族制度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进化模式。3、弗雷泽代表作有《金枝》(1890)《社会人类学的范围》(1908)、《图腾崇拜和族外婚制》(1910)。他主要研究原始宗教、巫术、仪式、原始人的心智等方面,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是人类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巫术阶段,人们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就可以呼风唤雨,用舞蹈引诱野兽,远距离伤害敌人等;宗教阶段,人们把超自然的能力归于精灵和神,并开始崇拜他们,以求消灾弥祸;科学阶段,人们认识到世界上主宰事物进程的不是自己,也不是神,而是自然规律。

进化论的贡献:1)解放思想:对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局限:1)对文化的简化:时间-空间2)欧洲中心论3)主观建构、推测与假想过多,论证证据和材料不足二、传播论(播化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分为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传播学派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归因于从一处起源地传播到其它地方。侧重于研究文化的地理、空间与地方性变异,从传播的角度建构进化论的人类文化史。与进化论的关系:二者都是持进化观点来构建人类发展史。区别在于:一个从时间出发;一个从空间出发。

(一)德奥传播学派格雷布纳

:德国民族学家。1)文化圈理论: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都是在某一地方仅仅一次产生出来的,并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出来的。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之间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

2)格雷布纳的比较实证研究方法:形的标准: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进行比较;

量的标准: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进行比较。尽量掌握丰富的资料,运用上述各项标准进行精密分析,弄清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推导不同文化间的历史关系。

其方法论是要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产生的现象。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分布在什么地方,格雷布纳都宣布他们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二)、英国传播学派1、代表人物:威廉.里弗斯: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后1898年因人类学家哈登邀请,参加剑桥大学组织的托雷斯海峡人类学考古队,开始对民族学发生兴趣。曾对印度南部的托达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进行过实地调查,著有《托达人》(1906)、《美拉尼西亚人社会史》等。史密斯:原是解剖学家,曾任伦敦大学解剖学教授。1931年曾来中国考查北京猿人化石。1900-1901应里弗斯邀请到埃及研究早期人类遗骨。佩里:曾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2、主要观点——埃及中心说:认为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其他地方文明出现的年代都比埃及晚。因此,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与古埃及相同的文化形式应该都是由埃及传播过去的,例如建巨石碑,太阳崇拜,农业等。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否认了每个文化都有选择、拒斥、整合外来文化的能力。

三、社会决定论在德奥及英美仍然盛行进化论和传播论的19世纪末,法国开始出现一个新的文化研究思潮和理论学派,被称为“法国社会学派”。这个学派主要由杜尔干倡导发展而来,著名的学者还有莫斯、列维-布吕尔、赫兹等人。1、杜尔干(1858-1917)犹太人,曾任法国波尔多大学和巴黎大学教授,早年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出版了名著《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自杀论》(1897)。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该刊物在当时法国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2年转赴巴黎大学任教,研究兴趣开始转向人类学。1903年,他与莫斯合著《原始分类》。1912年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他的主要观点:1)关于社会:社会整体观: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集体意识2)关于宗教:宗教是社会的核心。社会则是宗教产生的唯一源泉。宗教的核心不是其教义,而是仪式。因为仪式能起到加强沟通和社会团结的作用。《自杀论》(1897)摆脱从生理、心理层面理解人的自杀行为,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从社会环境的层面对自杀进行解释。2、莫斯(1872-1950)曾担任法兰西学院的教授,并于1924年与列维-布吕尔、罗维特三人共同筹划,成立了法兰西民族学研究中心——巴黎民族学研究所。代表作:《礼物》(1924)、《社会学与人类学》(1950)。在《礼物》一书中,莫斯对人与人之间礼物的流动进行了研究。莫斯认为,物品的交换甚至商品交换不是机械的,而是一项道德事物,包含了人类的、个人的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涉及理想、价值和习惯等。交换的对象不只是物质的东西,而且有非物质的珍品(仪式、节日)。莫斯将自己的研究概括为三个角度的理论性意见:一是道德的;二是政治经济学的;三是社会学的和伦理的。认为在初民社会,礼物表达、连接和创造了社会关系,具有超出礼物的物质价值以外的价值。礼物所建立的关系是互惠(reciprocity)的,包括对称的互惠和不对称的互惠。

四、功能论理论来源: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30年代至50年代。1922年,英国同时出版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得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两本著作。这两本著作被后人誉为功能学派的诞生标志。这两位作者也成为该派的领军人物。

1、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波兰裔的犹太人。他出生于波兰,大学主修物理和数学,1908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的博士学位。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转向——《金枝》的启发。田野点:新几内亚

1920年回到英国,留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并于1927年出任该校新创的人类学系的主任。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包括埃文斯-普理查德、里奇、弗斯、福蒂斯、帕森斯和中国的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等。

马林诺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和贡献:1)关于“需要”与功能: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生物需要)和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用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即所谓的文化的功能。2)实地调查他在西太平洋的长期实地调查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本规范,开启了民族学家必须亲身长期的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促使民族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所提倡的参与观察后来被接受为民族学的学科共识。

2、布朗(1881-1955),早年学习心理学和道德科学,于1898年和1900年两次赴法国学习,深受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影响。田野点:安达曼群岛;澳大利亚代表作:《安达曼岛民》、《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

布朗的观点和方法:1)结构-功能论: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强调文化功能对于社会的整合性。他强调结构的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二者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2)主张使用自然科学的调查方法,如归纳法功能论评价1)贡献: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文化整体的观念把民族学从书斋带到了田野,从历史带到了现实,从对文化史的主观建构带到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确立了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典范2)缺陷:强调现实的同时忽视了历史忽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无法解释文化差异的产生无法解释社会冲突与变迁3、新功能论:在功能论盛行的后期,学派内部开始悄悄出现一些反思,针对功能论的缺陷提出质疑:1)对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需要论的批评2)对社会均衡、稳定论提出质疑:林耀华与《金翼》:摇摆论格拉克曼的“社会冲突论”:非洲斯威士人的反叛仪式普里查德《努尔人》:社会拆合系统五、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是20世纪初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的基本主张。代表人物——博厄斯(1858-1942)出身于犹太家庭,1881年获得物理学博士。1883-1884参加了美洲巴芬岛实地考察,从而兴趣转到人类学和地理学。代表作有:《原始人的心智》(1911)、《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种族、语言与文化》(1940)等。

主要观点:历史特殊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