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实力1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与治理1.(2024·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1)、(2)题。(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24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削减的主要缘由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浇灌,削减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削减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削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解析】(1)选B,(2)选C。第(1)题,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亲密相关。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年至2024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削减,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实力增加,水土流失减弱。河流流量相对削减,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浇灌,入黄河水量削减,输沙实力减弱,搬运实力减弱;输沙量急剧削减主要是人为缘由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第(2)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以看出,2024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削减,是因为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站修建了水库,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大坝相对较少,因此下游水库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下游地区相对于中游地区含沙量削减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非地形的起伏,地形对输沙量影响不大;流域的面积大,输沙量也应相对较大,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大于中游地区,输沙量应当也大;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较明显,而非下游地区。2.(2024·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削减。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改变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削减径流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削减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解析】(1)选A,(2)选D。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须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实力,而河流的搬运实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实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假如持续放水,则须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瞄准方向提高效率【学问+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学问和方法)题号考查的学问和方法1.(1)突破1A.自然缘由分析B.人为缘由分析C.气候因素分析D.土壤因素分析1.(2)突破3A.工程措施B.生物措施C.保塬措施D.护坡措施2.(1)突破3A.工程措施B.生物措施C.保塬措施D.固沟措施2.(2)突破3A.工程措施B.生物措施C.保塬措施D.固沟措施答案:1.(1)B(2)A2.(1)B(2)A突破1水土流失缘由分析的一般思路(1)自然缘由及其影响。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峻地形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简单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实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峻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亲密。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2)人为缘由及其影响。缘由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破坏植被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爱护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爱护,易遭侵蚀露天开矿滥挖窑洞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实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突破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土壤要素被侵蚀,会进一步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突破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不同地段应采纳不同的治理措施。可结合示意图来理解。详细内容如下表所示:措施适用地段效果固沟工程打坝淤地,兴修小型水库沟壑地段拦泥蓄水,防止沟谷接着扩展生物营造防护林护坡工程修建水平梯田沟壑的斜坡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生产生物封坡育草,种植护坡林保塬工程平整土地部分塬面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生物营造护林网(2024·杭州模拟)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潮湿区,土壤遭遇严峻侵蚀,红色土层袒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2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缘由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缘由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解析】1选C,2选A。第1题,南方部分丘陵山区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峻,并在不少地区严峻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缘由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第2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缘由主要是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加固训练】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缘由。(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缘由。【解析】第(1)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峻。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Ⅱ坡度范围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大,若利用不合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作为林牧业用地。答案:(1)水土流失。缘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峻,导致水土流失发生。(2)作为林牧业用地;Ⅱ区域坡度比较陡,开垦为耕地简单带来水土流失问题。实力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治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改变。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缘由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为维护生态平安,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爱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方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瞄准方向提高效率【学问+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学问和方法)题号考查的学问和方法(1)突破1A.荒漠化本质分析B.综合多方面分析C.自然缘由分析D.人为缘由分析(2)突破2A.多方综合分析B.社会经济分析C.生态环境分析D.详细问题详细分析(3)突破3A.合理利用水资源B.生物措施C.农业结构调整D.自然演化答案:(1)C(2)D(3)D突破1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从荒漠化的本质来进行分析。荒漠化的实质就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可以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可推断该地的主导外力作用。(2)荒漠化的缘由既有自然缘由,又有人为缘由。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来进行说明。①自然缘由。自然因素成因影响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隔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为荒漠化的发生供应了物质来源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为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供应了动力条件重要条件气候异样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柔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剧荒漠化进程②人为缘由。典型地区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危害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樵采破坏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半干旱的农垦区过度开垦使沙化土地连片并发展干旱的绿洲边缘区过垦、过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萎缩,沙进人退突破2荒漠化危害的分析思路(1)荒漠化的危害一般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一般从荒漠化带来的损失来衡量,社会一般从荒漠化导致的缺水、贫困等角度分析,生态环境主要从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削减,沙尘暴频发等方面分析。(2)当然针对详细问题还应结合详细状况进行分析,如荒漠化对铁路的影响,就应从风沙对路基的掩埋和侵蚀,损害车辆及设备,加大钢轨和车轮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平安等方面进行分析。突破3荒漠化治理的方法(1)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纳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一般可以知因索果,依据缘由来找寻对应的治理措施。(2)一般的答题思路参见下图所示: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结合下图回答1~3题。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A.荒漠化最严峻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3.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 ()A.复原自然植被B.复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C.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D.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依据材料中数值,我国荒漠化最严峻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70%多。由图可知,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河北、山西等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荒漠化指的是土地退化现象,长江以南的省级单位也有荒漠化土地。第2题,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下有永久冻土层的地区,如青海、西藏。甘肃、河北、新疆、内蒙古、陕西、宁夏没有永久冻土分布,冻融荒漠化土地少。第3题,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明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复原自然植被、复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是治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详细措施,不是核心。【加固训练】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头,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探讨发觉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1)依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想该地盛行 ()A.偏东风 B.偏南风C.偏西风 D.偏北风(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A.风速快 B.植被多C.坡度缓 D.降水多(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③限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教育设施周边道路改造合同
- 城市规划师岗位聘任合同
- 医学伦理科医师劳动合同
- 城市道路标线施工合同
- 道路铺设单包工施工合同
- 专卖店精装修施工合同
- 金融产品开发合同管理要点
- 食品行业购销合同签订准则
- 生态修复种树施工合同范文
- 外国设计师品牌合作合同模板
- 2023年冬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政治试题真题(含答案)
- 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幼儿园“一岗双责”制度
- 加油站安全设施一览表
- 优秀辅警先进事迹材料
- 广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
- 四年级算24点比赛试卷打印版难(共8页)
- 框架涵洞施工技术总结
- 毕业设计(论文)叉车液压系统设计
-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部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