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纵横·概览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主题重构·融通高考真题·品悟大题攻略·建模通史纵横·概览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版图奠定——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务驱动1.学术情境——认识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夏税、秋粮……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提示:看法:黄宗羲认为一条鞭法利小弊大。评析:黄宗羲认识到一条鞭法并税后不断增加税种以及赋税征银会加重农民负担(进而认识到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体现了黄宗羲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民本精神、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但黄宗羲没有认识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和统治危机并存的背景下实行一条鞭法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一条鞭法放松人身控制,顺应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和社会转型趋势。体现了黄宗羲的阶级和时代局限。2.学习情境——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图1纲要上第13课明朝形势图(1433年)图2纲要上第14课清朝疆域图(1820年)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的观点寻求依据。提示:角度一: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规模基本确定的角度作答。如:新疆、西藏、蒙古、东北、台湾等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角度二: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构成基本确定的角度作答。如:以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主体,华夏认同观念增强。角度三: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地方治理形式促进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作答。如:改土归流;册封制度;理藩院设置;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史论阐释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2.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特点阐释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1)清朝前期,对于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2)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极力安抚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因地制宜,因俗而治(1)根据边疆不同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2)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特点阐释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开发经济的措施

3.明清乡约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非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乡约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④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风俗淳厚。(2)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主题融通二趋向近代——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材料图1纲要上第15课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图2纲要上第15课《盛世滋生图》(局部)思考:(1)根据图1,分析图1中所示现象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图2,选取一个角度,指出《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并对材料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示:(1)影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种植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加剧人地矛盾,大量开垦荒地引起环境破坏等问题。(2)示例:《盛世滋生图》作为绘画史料,虽因技法的干扰、主观意志的介入或艺术创作的需要等因素,可能会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存在一些误差或者偏差。但徐扬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乾隆皇帝南巡时在苏州的见闻,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研究乾隆时期苏州工商业发展的二手史料。图中所见,苏州河上船帆如云,贩卖商品不仅来自国内南北9省,还有来自国外的洋货。可知当时苏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长途贩运业发达,也说明了苏州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自产自销商店出现,在这里初级商品经过商业资本的运作又变成了生产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形成了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合一。钱庄的大量出现,不仅适应了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的需要,同时还对促进商品流通、活跃金融市场起了重要作用。总之,苏州是明清以来工商业最发达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盛世滋生图》为我们研究乾隆时期苏州工商业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2.学术情境——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2023·天津等级考·T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提示:(1)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生产诸多领域;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学技术进行了总结;注重生产实践经验。传播:17世纪末至18世纪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各国。作用:在日本应对大饥荒中发挥了作用,为日本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法、英、俄等国桑蚕织造技术的改进。(2)认识: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与成果以经验总结为主,某些技术领先于世界;总体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潮流;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有“中学西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论阐释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2.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维度阐释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等级地位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新的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维度阐释推动世俗文学发展推动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兴起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主题融通三

危机初现——明至清中叶的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任务驱动1.社会情境——探究清朝前中期的内部危机(2023·山东等级考·T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提示:(1)矛盾:人地矛盾;棚民与原住民的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矛盾;一些族人将族产共产私下出租。(2)特点: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中央批示地方实际处理;发挥地方民间组织协调作用;注重伦理孝道;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发挥法律与乡约的作用。2.学习情境——认识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材料纲要上第14课《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纲要上第14课《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己卯思考:(1)概括材料中清朝拒绝英国使团扩大贸易的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朝拒绝英国扩大贸易的原因,并说明你的根据。提示:(1)理由: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与原定的体例不符;担心他国效仿;英国对中国的礼仪不通,而且所带物品并非珍奇。(2)原因:防止列强侵略沿海地区。根据: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已经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其不断扩展殖民地,对中国形成了包围之势。中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闭关自守,拒绝英国扩大贸易的要求。史论阐释1.清朝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2.明清时期中英发展比较维度中国英国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革命完成,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君主立宪制军事装备落后,军备松弛船坚炮利对外闭关自守殖民扩张,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文化思想僵化,科技落后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高考真题·品悟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024-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进步思潮与文学艺术的发展。(2)常规考点: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023(1)湖北选择考·T5;(2)重庆选择考·T6;(3)北京等级考·T52022(1)湖北选择考·T5;(2)山东等级考·T4;(3)湖北选择考·T4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1)甘肃选择考·T5;(2)山东等级考·T42023福建选择考·T52022广东选择考·T5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24(1)浙江1月选考·T6;(2)重庆选择考·T6;(3)浙江6月选择考·T172.备考指导(1)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进步思潮与文学艺术的发展,仍是高考复习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2)注意明清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3)注意从世界视野认识清朝前中期的对外关系和统治危机。(4)关注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2023(1)广东选择考·T6;(2)海南等级考·T52022-典题示例(2024·全国新课标卷·T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命题情境本题以清朝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构建学习情境考教链接(1)考查主旨:租佃关系的盛行与个体农耕方式的发展(2)教材题源:“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关键能力【易错陷阱】逻辑错误:忽视了租种的土地仍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忽略了摊丁入亩政策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就容易误认为国家赋税来源减少,结果错选D。·变式训练1.(变情境·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GDP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B.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C.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D.明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解析】选C。明清时期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而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所以针对“中国的GDP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有人说这种经济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选C;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排除A;官营手工业在明代前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错误的,排除B;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的说法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D。2.(变考向·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比如江苏苏州地区“佃人之田者,十八九皆所谓租田……租田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据此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B.租佃关系遭到了破坏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解析】选D。据材料“佃人之田者,十八九皆所谓租田……租田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且田主和田面的分离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助推土地市场的交易活动,增加了市场交易的活跃性,有利于增加土地的商品化因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故选D;一田二主制将土地的产权分割为两层,使得土地的买卖和转让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这有助于农民通过出售或抵押田面权来获取资金,从而有可能避免完全失去土地,同时,佃农通过拥有部分土地所有权,也增强了其在土地交易中的谈判地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一田二主制是租佃关系发展的结果,故排除B;一田二主制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人口增长而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但一田二主制的形成更多地是受到土地市场、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发形成的一种产权安排,两者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真题体验知识点一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湖北选择考·T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解析】选A。材料提及明代湖北进士、湖北籍人物著作以黄州、武昌、承天、荆州等地最为集中,可知进士集中之地与著作集中之地基本一致,人才选拔与人文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故选A;“制约”夸大化,交通条件只是影响人才分布的因素之一,排除B;武昌府的地位高于黄州府,但黄州府的人才、著作多于武昌府,排除C;“人口升降”与题意无关,排除D。2.(2022·湖北选择考·T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解析】选A。由材料中“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士子假此以侥幸”“书坊刊刻一应时文”,可知明朝时期,士子记诵范文应考,投机取巧,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导致出现打击书坊刊刻时文的主张,故选A;“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应考投机取巧,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的行为,而非针对书商牟利,排除B;依所学,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士子应考投机取巧,未涉及八股文体,排除D。3.(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在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管理,而不是限制监察御史权力,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4.(2022·湖北选择考·T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此举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治理能力,故选A;“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5.(2023·重庆选择考·T6)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抵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解析】选C。据材料摔跤表演“独近戎务”“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可知,摔跤表演与蒙古战争事务最接近,乾隆帝意在告知蒙古王公清廷军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从而达到威慑蒙古王公、维护社稷安定的意图,故选C;“异域”指国外地区,蒙古属于清朝版图一部分,排除A;“敦教化”不合题意,摔跤表演是一种力量较量,不是“教化”,排除B;“娱万民”不合题意,与材料涉及清朝皇帝与蒙古王公的关系相悖,排除D。6.(2023·北京等级考·T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解析】选C。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知识点二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7.(2024·山东等级考·T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的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对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排除A;土地兼并导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人们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8.(2024·甘肃选择考·T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私商多私携物品前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其白银主要来自日本,排除B;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9.(2023·福建选择考·T5)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解析】选D。据材料“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可知,当地乡村地区原本种植桑树的土地用来种植鲜花用于市场买卖,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高,故选D;“流行以鲜花为头饰”说明头戴鲜花只是当地平常的流行头饰,不存在奢侈的说法,排除A;桑田中种植的鲜花直接用于市场消费,材料中不存在产品加工的现象,排除B;以鲜花取代桑树种植只能反映土地种植作物的变化,并未体现农民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精细化,排除C。10.(2022·广东选择考·T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解析】选A。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显削弱”无法体现,排除D。知识点三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11.(2023·广东选择考·T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解析】选D。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纲常礼教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明中后期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12.(2023·海南等级考·T5)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琼剧是在融合多种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表演形式,从而影响了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就说明内容丰富、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故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2024·重庆选择考·T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解析】选A。据题干“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官绅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塑造有关吴妙静的故事,并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官绅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在地方推行教化,强化人们对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故选A;社会地位是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材料的主旨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14.(2024·浙江6月选考·T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解析】选D。据材料“南宋陈亮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可知,宋明以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务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D;题干主要反映四位学者主张务实、注重实际和对“农本工商末”这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突破,没有涉及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的相关史实,排除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宋明时期,政府依然沿袭重农抑商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大题攻略·建模大题攻略五变化、趋势类题型剖析1.题型特点前后变化型(1)量变型变化:变化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即历史事件在原有的基础上程度有所上升或者下降,类似由A变成A+或由A变成A-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简述……的趋势/变化/发展”(2)质变型变化:由什么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前后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