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课程学习指导_第1页
财政与金融课程学习指导_第2页
财政与金融课程学习指导_第3页
财政与金融课程学习指导_第4页
财政与金融课程学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与金融》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是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财政与金融》(金

树彬、崔炳玮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

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

《财政与金融》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运

用这叫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国际国内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财政金融现象;明确财政、金融与

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系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懂得

政府是如何利用财政金融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使国民经济达到平衡。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包括财政

和金融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既独立乂相互关联,是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不可或缺的两

大经济理论。其中公共物品供给、税收、国债、政府支出(特别是转移支出);货币制度、金

融机构、货币供求、金融市场等与每个市场参与者(家庭、企业等)密切相关。政府制定和

执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黄既能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又会影响所有的市场参与

者的行为。因此,需要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多上网查阅资料加以理解,并会安排一定数量的练

习题来配合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财政概论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都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而政府的所有活

动和行为,均可能涉及和影响每个公民和企业。本章主要介绍了财政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

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财政部分有一个基本了解。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了解财政及其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2)应掌握的内容

深刻理解公共物品、外部性等基本概念,包括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型,外部性的特征与校

正;掌握公共选择的投票理论;熟练掌握财政职能(重点: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是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本章主要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介绍了市场和政府的功能。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主要介绍了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口非市场和集体决策引入介绍了公共

选择理论;最后介绍了财政的职能。市场与政府需要分二,但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要对市

场进行有效和适度的干预。把握本章的思路对财政部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准确理解市场失灵所涉及的概念、模型和财政职能的含义。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②外部性如何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③财政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

④“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是因为政府想垄断公共物品市场。

⑤外部性往往使得市场无效,为纠正市场失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府努力就成为必要

的途径。因此,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惟一手段和方法。

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外部性往往使得市场无效,为纠正市场失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府努力就成为必要

的途径。因此,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惟一手段和方法。

解:错。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外部性使得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

本不相等,因而破坏了市场均衡,使得价格机制失效,造成“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本身无法纠正“外部性”,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纠正“外部性”问题。

对于负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经济措施(如征收“庇古税”、制度最优排污量、征收排

污费、发放污染许可证等);行政措施,如管制;法律措施。

因此,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例题2:解释下图的经济含义并说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解:它表示的是收入所得者的百分比与所得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衡量不同阶层的个人

或家庭所得的收入差距的几何图形°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故称洛伦兹曲线.

该图中:线段OE为45度对角线,称为绝对公平线;折线OB-BE为绝对不公平线;弧线

(0E)为相对公平线也即是洛伦兹曲线。M区域代表绝对不公平的面积;N区域代表相对公

平的面积.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

节,克服市场机制缺陷造成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以及按劳分配不能完全保证实现的财富分

配不公,从而达到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

4

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

入个层次,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领域进行,

分主要遵循效率原则,难以兼顾公平:财政

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枢纽,可以通过种

种再分配手段校正初次分配的失误,促进

公平的实现:(1)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

入;(2)通过转移支付补贴低收入者;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增加低收入者

的实际收入;(4)促进就业,促进竞争

机会的均等,这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根

本措施。

o人口百分比

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论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是调节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经济结构的重

要手段,能否合理组织财政收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章主要介

绍了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分类;财政收入的原则;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财政收入的涵义和形式;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和主要影响因素;财政收入的原则和

分类。

(2)应掌握的内容

深刻理解财政收入的涵义、形式和分类;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是财政收入的概括介绍。重点把握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分类。

(2)难点

政府财政收入的不同取得形式,取决于政府在获得收入时不同依据,需要特别加以理解

和重视。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其取得的依据是什么?

②解释衡量财政收入指标的经济含义。

第三章税收

税收是各国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占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厂商可以完全左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无任何话语权,只能

被动接受。因此,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的手段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但转嫁的程度仍

受到商品供需弹性的制约。

例题2:如图,解释“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解:该图是“拉弗曲线”的几何图形。拉弗曲线是说明税收收入与税率和经济发展之间

函数关系的曲线。从图中可以知道: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

者和经营者的枳极性,削弱

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

生产停滞或下降。

(2)取得相同的税收收

入,可以采取不同的税率.

如图中的E点和D点,税收

收入相等,但税收负担不同。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

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农

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从理

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

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人重要

条件。

第四章国债

本章重点介绍了国债的涵义、特征、种类和作用;简要介绍了国债负担,运用与管理;

并对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熟悉国债的涵义、特征和国债负担的衡量指标;国债的分类、发行、偿还及管理。

(2)应掌握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国债的涵义。知道国债银行信用的区别与联系。

再熟练掌握国债的特征和国债的作用。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止确理解和掌握国债的涵义,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国债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区别与联系、

国债与银行信用的区别与联系,是把握国债特征的要点;把握国债的作用会加深对政府借债

的行为的认识。国债发行与偿还是国债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2)难点

本章难点是理解国债与社会既成利益之间的关系。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话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国债其他财政收入的联系与区别。

②在现行国家债务的发行体制下,我国的公债即是国债。

③对国债的认购,使得居民和企业单位的部分“资本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因此国债

与税收一样,都会改变社会的利益结构。

第五章财政支出概论

本章是对财政支出总括介绍,包括: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规模及其衡量、财政支

出增长的实证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财政支出有一个总体的认知。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政支出的概念;财政支出的分类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

指标等。

(2)应掌握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衡最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

分类和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模型)。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是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主要总括介绍了财政支出的概念。重点要求学生学握财政

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财政支出增长的各种理论解释(模型)。

(2)难点

本章难点是理解财政支出增长的各种理论解释(模型)。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并参照

老师的课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仔细地理解。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造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中的结构变化特点。

②将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划分为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两大类,就可以看出不同

类型的支出对经济影响的领域差异。

③“公民的税收容忍度是内因,突发事件是外因。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作用,使得财

政支出呈增加的趋势。”这是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实证理论

解释的主要观点。

第六章财政支出途径

本章介绍了财政支出的主要途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投资、社会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熟悉各章财政支出的概念;掌握财政投资的特点;了解项目

融资的提供方式:了解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的内容。

(2)应掌握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财政投资的内容,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的内容。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是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转移支付,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支出。

熟练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支出

方式。

(2)难点

本章难点在于政府投资、社会消费支出与转移支出的三者的区别。建议多阅读教材和查

阅相关文献。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正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比较。

②“建设一经营一转让”即我们通常说的TOT模式。他是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时,采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③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就是指社会保险制度。

第七章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介绍了国家预算的概念,包括国家预算的原则、组成和分类,国家预算的编制、审

批执行和决算;国家预算体制的内容、国家预算体制改革路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逋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国家预算的原则、分类及我国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情况。

(2)应掌握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预算及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特别是分税

制预算管理体制。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分税制的国家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2)难点

本章难点是国家预算的编制,这部分不是重点要求内容。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祥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国家预算的内容,主要是指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划分问题。

②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为保证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支出的制度。

第八章金融概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是经济活动的中枢系统。金融理论是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金融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之一。本章通过介绍货币理论、信用、利率和汇率

等金融的基本知识,旨在为学生呈现金融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熟悉货币发展历程、货币制度;信用的主要形式;决定和影

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等内容。

(2)应掌握的内容

货币与货币流通的基础知识、信用、利率、外汇、汇率的基本概念以及利率和汇率对经

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是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本章主要介绍有关金融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要求学生通过

这些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了解,对金融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感受。

(2)难点

本章难点在于对金融概念的认知与实现中的具体现象的联系,需要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

实际体会加以认识。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货币产生所经历的阶段。

②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③从“信用”的构成要素看,金融范畴的“信用”等同于道德范畴的“信用”。

④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不同的类别。其中,基准利率就是实际利率,丰基准

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⑤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第九章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支柱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中

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本银行金融机构,使学生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应该熟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

主要业务,其他金融机构的含义和业务。。

(2)应掌握的内容

应掌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含义及职能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金融体中的各种金融机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各种金融机构的特点。

(2)难点

本章难点在于中央银行的特征和中央银行的职能。口央银行的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内

容。需要学生结合平时自己的实际生活加以认识和理解。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洋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主要体现在货币发行上的独占权。

②由于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金融服务业中的“金融百货公司”。所以“商

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供给

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分析货币流通状态,货币政策决策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本章主

要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和通货膨胀等内容。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传统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熟悉流动性偏好理

论的内容;应该熟悉货币层次划分和货币创造的过程、熟悉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政策工

具;理解通货膨胀的涵又。

(2)应掌握的内容

应掌握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内容;货币层次划分和货币创造的过程、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

币的政策工具;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是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货币需求理论和通货膨胀的内容,重点要

求学生掌握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层次的划分、中央银行对基础

货币的调控、货币创造、通胀与失业。

(2)难点

本章难点在于信用货闩的创造。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并参照老师的课件,查阅相关

文献进行仔细地理解。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注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是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

理论的贡献。

②中央银行仅是通过发行货币(数量)来调控基础货币的供给。

③“周期性波动中经济增长与通胀率之间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第十一章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利用金融二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本章主要介绍了货币市场、资本市

场和其他金融市场,使学生对金融市场及其金融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1、本章学习要求

(I)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包括金融市场的概念、特征、

构成要素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他金融市场的构成内容。

(2)应掌握的内容

应掌握金融市场分类、构成要素和功能;货币市场的内容;资本市场的内容。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金融方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学习了解各种金融机构的

特点。

(2)难点

本章需要学生结合平时自己的实际生活加以认识和理解。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②金融市场的功能。

③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

第十二章财政与金融的宏观调控

政府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调节和控

制,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本章主要介绍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利用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学生对宏观调控有一定的

认识和了解。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熟悉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财政手段与货币政策工具。

(2)应掌握的内容

应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政政策的内容、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

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特点。

(2)难点

本章难点在于财政政黄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学生结合平时自己的实

际生活加以认识和理解。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洋细地理解和掌握。

①为达到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一般采取逆向调节的方法,其具体的手段只能采用经济

的手段。

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经济政策,二者都是为了实现社

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能够达到平衡这一总目标,因此这两大经济政策没有区别。

③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

各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1.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或失效。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

在资源分配领域表现为:公共物品、外部性、规模收益递增、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经济稳定领域表现为:失业、通货膨胀。

在收入领域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

2.外部性如何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答: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外部性使得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

际成本不相等,因而破坏了市场均衡,使得价格机制失灵。当出现负外部性时,由于私人边

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使得实际供给量大于社会均衡量,造成资源浪费;当出现正外部

性时,由于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使得实际辐要量大于社会均衡量,造成供给不

足,资源闲置。外部性使得经济资源的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

3.财政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

答:财政资源配置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

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在

社会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对资源的配置是竞争性的。财政措施会使

资源配置状况接近或偏离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点。

微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从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角度

来分析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换言之,财政措施会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或改变生

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这个层次的财政配置职能主要是通过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来实现的。

4.“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是因为政府想垄断公共物品市场。

答:错。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

因为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导致所有人都相信不管有没有贡献都会

从公共物品中得到益处,而不愿意自动付费即出现“免费搭车二而私人企、也没有生产和销售

这类物品或服务的仟何动力,市场不会供应这类物品或服务.如果供应,也是微不足道的C

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物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物品的。

从而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

所以,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要垄断公共

物品的供给。

5.外部性往往使得市场无效,为纠正市场失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府努力就成为必要

的途径。因此,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惟一手段和方法。

答:错。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外部性使得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

不相等,因而破坏了市场均衡,使得价格机制失效,造成“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本身无法纠正“外部性”,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纠正“外部性”问题。

对于•负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经济措施(如征收“庇古税”、制度最优排污品、征收排污

费、发放污染许可证等):行政措施,如管制:法律措施。

因此,政府征收“庇古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论

1.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其取得的依据是什么?

答:,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保证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产品

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集中于国家的各种货币资金。

我国的财政收入目前主要由税收、国有资产(资源)收入、债务收入、政府收费和其他

收入等几种形式共同构成。

税收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征税而取得收入的形式。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凭借其

对国有资产(资源)的所有权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租金、股息和资金、资源占用费等收入。

债务收入是国家以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财政收入。规费指政府部门为公民个人或单

位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使用费是政府按照收益原则,对

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劳务的个人和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罚没收入是政府

部门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品收入,以及依法追回的赃款和赃物的变卖收入:公产收入是指

国家山林、房产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主管部门的公房和其他公产的租赁收入及变价出售

收入;特许金是政府对于其给予个人或经济组织的某种行为或经营活动的特许权所收取的收

入。如娱乐场所经营特许权收入等;杂项收入包括国内外政府和个人的捐赠收入及对外借款

归还收入等。

2.解释衡量财政收入指标的经济含义。

答:

(1)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总额与同年的GDP之比。其经济含义是,

(每亿元)单位GDP中.所能贡献的财政收入的数额.

(2)财政收入增长率:是指财政收入的增加额(基期的财政收入减去上期的财政收入)马

上期财政收入(总额)之比的百分数。其经济含义表明财政收入(与上年相比〕的增

长幅度即增长速度,是一个环比指标。

(3)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是指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之比。其经济含义是,

GDP每增长1%,则财政收入增长的百分比。

(4)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是指财政收入的增加额与同期GDP的增加额之比。其经济

含义是,GDP每增长1亿元,则财政收入增加的额度(亿元)。

第三章税收

1.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与税基之间的关系。

答: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计税金额之间的比例。

累进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其累进税率上升。比例税率与税基的大小无关即税率不变。定

额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其比例税率下降。

2.税负转嫁受到那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答: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购进价格等办法,将其

缴纳的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制约税负转嫁的客观条件包括,商品交换的存在是税负转嫁的前提;商品供求弹性决定

税负转嫁实现的程度:市场的竞争程度:课税范围的大小;行政管理范围的大小:课税对象

的性质等。

3.商品的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实现程度的关系。

答: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购买量)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所作出的反映程度。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需求量迅速增加,称之为需求弹性大。相反,有些商品

的需求对价格高低反映度大大,即不论价格升降,需求昼变化均不大,称之为需求弹性小。

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商品需求都不发生任何变化,则称为需求无弹性。在需求弹性较大的情

况卜,如果某种商品为了转嫁税负而提高价格,购买者对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转而购买效

用相似的其他代替品,从而阻止了该商品价格的提高,致使其税负难以转嫁:反之,在需求

无弹性或弹性较小的情况下,税负就比较容易转嫁出去。一般情况下,商品需求弹性与税负

转嫁的可能性成反比。

供给弹性,是指商品的供给对商品价格的反映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

说,如果供应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即为供给弹性大,反之为供给弹性小。如

果供给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则供给无弹性。在供给弹性较大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低,生

产要素就会转向其他部门,使这种商品的供给量急剧减少,由于供给减少,价格就会回升,

最终使得这种商品的税负可随价格的升高而转嫁出去。反之,在供给无弹性或弹性较小的情

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化,牛产都难以扩大或缩小,其税负也难以得到转嫁c因此.商品供

给弹性大小对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是: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大;商品

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小。商品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可能性成正比。

4.税负转嫁与逃税一样,都是一种违法行为。

答:错。这是两个相近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逃税是••种违法行为;税负转嫁不违反税

法。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购进价格等办法,将其缴纳

的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逃税是指个人或企业以不合法的方式逃避纳税义

务,包括偷税、漏税和抗税等。

税负转嫁是通过市场手段进行的,只是税负的转移,最终只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

致,税收总量却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在不考虑效率损失的情况下);而逃税是直接逃避政府税

收部门税收征管行为,其结果是无人承担纳税义务,即无纳税人,也无负税人,这必然造成

税收总量的直接减少或损失。因此,税负转嫁不违反税法,而逃税则是一种违法行为。

5.“拉弗曲线”的实质就是反映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答:错。

拉弗曲线表面上看反映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税收负担与经

济增长或发展的关系,因为税率过高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是源于税收负担过重抑制了经济活

动,损害了税基。

6.“政府征税使得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这即

是所谓税收的替代效应。

答:错。政府征税使得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和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是税

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税赋使得个人(或家庭)的财富减少、可支配收入降低。

纳税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使得消费者的最佳消费均衡点发生位移和改变,其满足

程度亦随之降低。

因此,政府征税使得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商品组合和消费行为发生了

改变。

第四章国债

1.国债其他财政收入的联系与区别。

答:国债与其他财政收入都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形式,换言之,它们的分

配主体都是政府。

国债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区别,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种有偿形式。国债按有偿原则,以债务人身份向全社

会范围内的法人和自然人借入资金的财政I:具C债券期满时.中央财政必须及时足额偿付本

金并支付利息、,体现了信月商品的一般属性。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是国家以无偿形式取得的

财政收入,不具有直接偿还性。

②国债是社会法人和自然人自愿认购国家债券取得的财政收入。国债的信用商品属性

决定了国债发行、购买活动是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

国债的发行可以是一种市场活动,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因为其数额巨大、

社会覆盖范围广而更具市场影响力。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都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利

取得的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

③国债是国家灵活筹集财政资金的方式。税收作为经常性财政收入来源,具有固定性,

其他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除外)在筹集上也有•定的规律性。而国债作为平衡财政收支的

一种灵活手段,属于政府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政府可以根据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灵活

决定何时发行国债,发行多少,发行的期限及种类,以便调剂临时季节性的预算资金的短期

缺口和平衡较长期的赤字,这不同于事前就以法律规定了征税对象与征收数额之间数量比例

关系的税收分配活动。

④国债不改变社会分配已经形成的利益结构。国债以外的其他财政收入属于当年国民

收入分配,直接影响国家、单位和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改变社会的利益结构。

国债是借用已经分配过的国民收入,只影响现实的积累和消费比例。国债是要还本付息的,

政府发行国债不改变社会已经形成的利益结构。对国家来说,是提前使用未来的财书。

2.在现行国家债务的发行体制下,我国的公债即是国债。

答:公债有国债和地方公债之别,国债是公债的主要组成部分。

凡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它是作为中央政府组织财政收

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中央政府预算,作为中央政府调度使用的财政资佥。属

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它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

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支配使用。

目前,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不允许地方政府以举债的方式筹措财政收入,因此,我们通

常所称的公债即为国债。

3.对国债的认购,使得居民和企业单位的部分“资本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因此国债

与税收一样,都会改变社会的利益结构。

答:错。国债与税收表面上看,均使得居民和企业甚位的部分“资本财富”集中到政府

手中,但其实质不同。

税收从居民和企业单位拿走的部分“资本财富”,形成政府收入,无须偿还,是政府进行

的第二次分配,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而国债,虽然也将居民和企业单位的部分

“资本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但,这部分“资本财富”,是按照信用原则暂时“借用”的,

日承诺将来偿还(逐本付息)c因此,国债(不同与税收),不会改变社会的利益结构C

第五章财政支出概论

1.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中的结构变化特点。

答:发达国家财政支匕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化特点:发达国家在财政支出增长的同时,在

用于社会福利性方面等的转移性开支增长得较快,而在国防、交通等购买性支出方面增长得

较慢。

2.将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划分为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两大类,就可以看出不同

类型的支出对经济影响的领域差异。

答:错。

财政支出分为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两大类是按费用类别分类,也就是按国家(政

府)职能分类,也称为按财政功能的分类。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是按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划分为,才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支出

对经济影响的领域差异。

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其特点是财政付出资金,相应的获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

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政府的职能。在这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

价交换的活动。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能够产生直

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其特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但却无任何所得。不存在交换问题。他体现的

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产生间接影响。

3.“公民的税收容忍度是内因,突发事件是外因。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作用,使得财

政支出呈增加的趋势这是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实证理

论解释的主要观点。

答:错。

“公民的税收容忍度是内因,突发事件是外因。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作用,使得财政

支出呈增加的趋势。”称为梯度渐进增长论,又称内外因素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是英国经

济学家皮科克(Peacock)加怀斯曼(Wiseman)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

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后提出的理论解释。

他们认为财政支出的内在因素是指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增长的外

在因素是指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的压力。

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的、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

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因其理论实质上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两类原

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故也称为内外因素论。

第六章财政支出途径

1.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比较.

答:

(1)投资的H标不同。非政府投资(者)追求投资的微观经济效益,其考虑更多的是自

身的成本和收益;财政投资是政府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角度安排的投资。

(2)投资的领域不同。经济利益目标使得非政府部门倾向于投资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

期短,收益快的项目;财政重点投资主要是涉及市场失灵的领域,投资于基础性项目和公益

性项目。

(3)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非政府部门的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有资金及各种社会筹

资,由于筹资时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得投资规模十分有限;而财政投资则一般

可以根据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额度的多少,通过国家预算拨款进行投资,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发

行国债等多种渠道筹资。

2.“建设一经营一转让”即我们通常说的TOT模式。他是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

资时,采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答:错。

“建设一经营一转让”即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而不是TOT模式(是指“移

交一经营一移交”的融资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o

BOT和TOT都是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采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但两者

具体实施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3.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就是指社会保险制度。

答:错。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子项目。

由我国政府统一举办的社会保障,其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军人

优抚等四部分。其中,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是主要内容。

第七章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的内容,主要是指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划分问题。

答:错。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预算,一般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收入和支出的种类和数量,

以及这些种类和数量所表现出来的收支的性质和作用;(2)各类国家机关和部门在处理这些

收支问题上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3)在收入和支出的实现上所必须经过

的编制、批准、执行、管理、监督等财政过程。

2.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指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

方事权的基础卜,通过划分税种的方式来确立中央和地方财权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C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

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

返还数额的确定;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3.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为保证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支出的制度。

答:错。

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或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进行无偿的

财政资金转移所制定的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

以,转移支付制度并非是指为保证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支出的制度。

第八章金融概论

1.货币产生所经历的阶段。

答:货币就是价值形式的演变结果,具体来说,它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简单或偶

然的价值形式;(2)扩大或总和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规定本位币的货币材料、货币

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本位币的币材。(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3)规定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

(4)确定准备金制度。

3.从“信用”的构成要素看,金融范畴的“信用”等同于道德范畴的“信用

答:错。此“信用”非彼“信用”。

从“信誉”的构成要素看,金融范畴的“信用”与道德范畴的“信用”其涵义存在巨大差

异。

就道德范畴而言,信用表示恪守诺言、具有信誉和信任等含义,仅具有道德的约束力。

而在金融学中,信用是由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工具、时间间隔和利率等要素构成。信用

是一种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是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经济活动和价值运动。

4.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不同的类别。其中,基准利率就是实际利率,非基准

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答:错。基准利率、非基准利率;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标准不同。

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它是带动和影响

其他利率的利率,即基准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相应乜会发生变动,基准利率的变动预示

着利率体系的变动趋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预期,具有所谓的告示性效应。

非基准利率,是指基准利率以外的所有其他利率,它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起非

决定性作用。

名义利率是指以现实货币为标准计算的利率,即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

率等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了物价变动率等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即相当

于物价水平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名义利率.

5.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答: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在名义上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其实质却近似于固定汇率制

度。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

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闩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货币。我国人

民币也走向了升值的道路。

人民币汇率升值表明了我国汇率制度从缺乏弹性的近似于固定的汇率制度,向有弹性的

浮动汇率制度的过渡。

第九章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主要体现在货币发行上的独占权。

答:错。在货币发行上的独占权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的职能体现。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既作为政府管理金融的机关,乂为政府服务。其

具体体现为:代理国库、对政府融通资金、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充当政府的金融政策顾问。

2.由于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金融服务业中的“金融百货公司”。所以“商

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

答:商业银行确实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主体,是金融服务业中的“金融百货公司”。

但仍不足以证明“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之所以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是因为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是唯一具

有创造派生存款即是具有币创造货功能的银行。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供给

1.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是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

理论的贡献。

答:错。该理论是凯恩斯的论断,而非弗里德曼。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是:(I)交易动机。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

交易动机又可再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2)谨慎动机。也称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未来

的不确定性而持有货币。(3)投机动机。人们根据各臼对市场利率的预期,以便投资获利而

持有货币。对于投机动机,凯恩斯认为“需要较详细考察。其理由是:第一,人们对此动机

的了解,不如其他动机深;第二,在传播货币数量改变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上,这个因素特别

重要。”

2.中央银行仅是通过发行货币(数量)来调控基础货币的供给。

答: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础、货币基数、高能货行和强力货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