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含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原因:(1)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根本原因)(2)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的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美国和苏联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4)美、苏不同的国家战略;美国的全球战略苏联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背景二战后,美国空前强大,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虽经济逊于美国,但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战略目标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全球扩张,称霸世界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目标实施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将西部边界扩展到波兰东部地区;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联的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5)战后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参见P110“历史纵横”)(6)人民祈望和平,美苏不敢冒然动武引起新的世界大战兴起: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发出了冷战的最初信号;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冷战(二)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之前)的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苏联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演说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地缘政治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军事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反苏反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1955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0年代中期特征:(1)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并力图控制“中间地带”(明显地缘政治色彩),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2)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①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3)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概念辨析〗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4)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对美国的作用:在经济上美国控制了西欧市场,包括西欧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的商品投资市场,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在政治上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对欧洲的作用:经济上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政治上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概念辨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比较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区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联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总结提升〗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实质和影响。(1)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2)实质:美国要公开干预别国内政,称霸全球(3)影响:①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②美苏“冷战”造成部分国家的分裂,如德国和朝鲜。③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在亚洲导致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与越南战争(1961-1973);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④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冷战”的深远影响“冷战”结束已几十多年了,但它的影响仍多方面地不时显现。①“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②“冷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在危及人类的安全。③地区或民族新冲突点大量涌现。比如,车臣共和国要求脱离俄罗斯,此外,巴以和平进程步履艰难,宗教狂热势力、恐怖主义活动势头不减。④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企图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构建一元化的国际新秩序,或者只看到国家间利益对立的一面,坚持封闭和僵硬对抗的政策。〖总结提升〗两极格局形成的条件、过程、特点、影响及基本矛盾条件: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打破,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②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并把苏联看做是其称霸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也想凭借其实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③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战时同盟关系破裂。④美、苏在军事上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的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特点: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③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也伴随着局部的热战;④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⑤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⑥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⑦争夺目标: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经济主导权、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影响: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与竞争中相互借签,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消极:①政治上,严重恶化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并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世界市场)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并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①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③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④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二、冷战的发展及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力量的成长(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一)冷战的发展(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其结果说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4)这两次危机虽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成立和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1)标志事件: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拓展提升〗=1\*GB4(一)正确理解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次世界格局变化不像以往是在世界大战根本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形势下迅速建立的,而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形势下在各国力量消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国力量(经济为基础和核心的综合国力)对比的根本变化、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平过渡、竞争过渡、长期过渡)=2\*GB4(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特点是什么?(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三)多极化趋势及加强的影响是什么?(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它促进了大国之前间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4\*GB4㈣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性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曾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宗旨不同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形式不同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三、两极格局的瓦解(80年代末90年代初)(1)美苏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美苏缓和: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③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④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3)中苏关系正常化(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影响: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孕育材料一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联邦德国前总统阿登纳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当时美国认为推动西欧一体化有利于实施其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因此也支持西欧的联合。——摘编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的原因。(6分)材料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时间日本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8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居世界第一位。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整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三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材料三中,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含义是什么?(2分)材料四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尼克松1971年7月6日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美国遇到“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4分)这些“挑战”力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尼克松政府为应对这种“挑战”,在处理与欧洲和亚洲国家关系上作了哪些努力?(4分)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冷战: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是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杜鲁门主义:二战后,希腊国内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在资产阶级政府的对抗中逐步取得了优势地位,如果西方不加以干涉,希腊也将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土耳其由于二战遗留问题引起苏联的敌视,二战后苏联打算对土耳其进行清算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在苏土边境集结兵力,土苏关系紧张。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治”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制度”的使命;“极权政治”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政府的企图”。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中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实力大增,于是它提出依靠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欧洲国家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妄图希望此举来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故而提出。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马歇尔计划,同时他还批准设立了经济合作总署来负责这一计划的实施。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1)以修改宪法为重点,突破战败国的法律制约(2)增强军事力量(日本自卫队),改变防务思想(3)日本在外交上采取抓住一点(八国集团)、稳住一片(东亚)、参与热点(向伊拉克派兵,参加战后重建任务)扩大影响的外交政策(4)进入安理会,谋求联合国第六大常任理事国(5)参拜靖国神社,大国野心按捺不住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组织,现有120个成员国。该运动诞生在冷战时期。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会晤,发表了联合公报,确认积极的和平共处原则,并使用了“不依附于集团”的字样。1960年9月,上述三人与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举行会谈,进一步形成了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核心。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这次会议宣布根除殖民主义,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和非集团原则,强调发展经济并进行经贸合作,呼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组织和表现形式是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从1970年起,最重要的首脑会议的会期制度化,除特殊情况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阐述对国际形势、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意见的讲坛,是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也是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概念,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于1952年提出,该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多比较落后。尽管他们中大多数国家已宣告独立,但仍然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和军事威胁,面临着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严峻任务。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77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77国集团的产生是由于国际上的不平等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害,它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历史趋势。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其第一任期内(1981-1984),以重新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为出发点,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简写为SDI,亦称“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美国上空建立一种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在敌方的导弹起飞、进入太空和重新进入大气层袭击目标的不同阶段,利用太空和地面武器进行层层拦截,以保证美国在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该计划是将过去利用核报复来进行威慑发展为以核防御来进行威慑,是后来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先声。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在与美国展开上述竞争的过程中,苏联投入了大量的资源。1981年到1985年,苏联的国防预算又增加了45%。苏联整体的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年1986年—1990年与1951年一1955年相比,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从11.4%下降为1.8%,到1990年出现了负增长。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必备知识练〗考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2.(2021·全国乙卷)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3.(2021·广东)表1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4.(2019·全国Ⅲ卷)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5.(2017·全国Ⅰ卷)HYPERLINK图1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图1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6.(2016·全国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点二冷战的发展及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力量的成长7.(2021·山东高)图2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1970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图2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8.(2020·山东)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9.(2021·湖南)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10.(2020·北京)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1.(2020·全国Ⅱ卷)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12.(2020·全国Ⅲ卷)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13.(2020·海南)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14.(2019·海南)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A.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5.(2019·北京)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16.(2016·全国Ⅰ卷)表1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17.(2016·全国Ⅰ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考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8.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其前提是苏联()A.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B.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C.对美国不断退让和妥协 D.政治改革过于激进和西化19.《世界当代史》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从70年代起,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日本积极开展多边自主外交、联邦德国也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这充分表明()A.“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B.美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C.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20.(2017·天津)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素养提升练〗21.1961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在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是()A.“求同存异”的民族自决道路 B.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C.“多边外交”的中间发展道路 D.不结盟、非集团化的道路22.(2018·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23.(2018·全国Ⅱ卷)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24.(2015·全国Ⅱ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25.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6.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地区亚洲非洲拉美东欧西欧及其他国家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23212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27.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费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这表明冷战期间()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28.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29.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30.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摘编自迟双明主编《博弈心理学》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围绕“零和博弈”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含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原因:(1)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根本原因)(2)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的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美国和苏联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4)美、苏不同的国家战略;美国的全球战略苏联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背景二战后,美国空前强大,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虽经济逊于美国,但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战略目标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全球扩张,称霸世界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目标实施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将西部边界扩展到波兰东部地区;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联的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5)战后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参见P110“历史纵横”)(6)人民祈望和平,美苏不敢冒然动武引起新的世界大战兴起: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发出了冷战的最初信号;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冷战(二)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之前)的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苏联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演说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地缘政治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军事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反苏反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1955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0年代中期特征:(1)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并力图控制“中间地带”(明显地缘政治色彩),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2)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①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3)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概念辨析〗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4)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对美国的作用:在经济上美国控制了西欧市场,包括西欧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的商品投资市场,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在政治上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对欧洲的作用:经济上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政治上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概念辨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比较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区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联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总结提升〗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实质和影响。(1)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2)实质:美国要公开干预别国内政,称霸全球(3)影响:①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②美苏“冷战”造成部分国家的分裂,如德国和朝鲜。③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在亚洲导致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与越南战争(1961-1973);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④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冷战”的深远影响“冷战”结束已几十多年了,但它的影响仍多方面地不时显现。①“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②“冷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在危及人类的安全。③地区或民族新冲突点大量涌现。比如,车臣共和国要求脱离俄罗斯,此外,巴以和平进程步履艰难,宗教狂热势力、恐怖主义活动势头不减。④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企图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构建一元化的国际新秩序,或者只看到国家间利益对立的一面,坚持封闭和僵硬对抗的政策。〖总结提升〗两极格局形成的条件、过程、特点、影响及基本矛盾条件: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打破,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②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并把苏联看做是其称霸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也想凭借其实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③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战时同盟关系破裂。④美、苏在军事上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的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特点: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③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也伴随着局部的热战;④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⑤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⑥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⑦争夺目标: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经济主导权、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影响: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与竞争中相互借签,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消极:①政治上,严重恶化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并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世界市场)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并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①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③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④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二、冷战的发展及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力量的成长(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一)冷战的发展(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其结果说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4)这两次危机虽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成立和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1)标志事件: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拓展提升〗=1\*GB4(一)正确理解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次世界格局变化不像以往是在世界大战根本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形势下迅速建立的,而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形势下在各国力量消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国力量(经济为基础和核心的综合国力)对比的根本变化、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平过渡、竞争过渡、长期过渡)=2\*GB4(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特点是什么?(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三)多极化趋势及加强的影响是什么?(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它促进了大国之前间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4\*GB4㈣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性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曾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宗旨不同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形式不同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三、两极格局的瓦解(80年代末90年代初)(1)美苏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美苏缓和: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③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④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3)中苏关系正常化(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影响: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孕育材料一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联邦德国前总统阿登纳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当时美国认为推动西欧一体化有利于实施其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因此也支持西欧的联合。——摘编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的原因。(6分)背景:①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国际地位下降;②美苏的强大和美苏“冷战”的威胁;③战后西欧各国受美国控制,摆脱美国控制的需要;④美国的推动或支持。(每点2分,任答3点6分)材料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时间日本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8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居世界第一位。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整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三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材料三中,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含义是什么?(2分)特点:①经济高速发展;②经济地位急剧变化,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③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一些领域赶超美国。(任答2点给4分)“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含义:日本要在国际事务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分)材料四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尼克松1971年7月6日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美国遇到“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4分)这些“挑战”力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尼克松政府为应对这种“挑战”,在处理与欧洲和亚洲国家关系上作了哪些努力?(4分)挑战来自: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影响:①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②各种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出现(孕育)多极化趋势。(4分)外交努力:①在欧洲,寻求与苏联缓和,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与西欧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②在亚洲,尼克松正式访华(改善中美关系),停止越南战争,调整美日关系等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冷战: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是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杜鲁门主义:二战后,希腊国内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在资产阶级政府的对抗中逐步取得了优势地位,如果西方不加以干涉,希腊也将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土耳其由于二战遗留问题引起苏联的敌视,二战后苏联打算对土耳其进行清算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在苏土边境集结兵力,土苏关系紧张。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治”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制度”的使命;“极权政治”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政府的企图”。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中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实力大增,于是它提出依靠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欧洲国家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妄图希望此举来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故而提出。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马歇尔计划,同时他还批准设立了经济合作总署来负责这一计划的实施。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1)以修改宪法为重点,突破战败国的法律制约(2)增强军事力量(日本自卫队),改变防务思想(3)日本在外交上采取抓住一点(八国集团)、稳住一片(东亚)、参与热点(向伊拉克派兵,参加战后重建任务)扩大影响的外交政策(4)进入安理会,谋求联合国第六大常任理事国(5)参拜靖国神社,大国野心按捺不住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组织,现有120个成员国。该运动诞生在冷战时期。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会晤,发表了联合公报,确认积极的和平共处原则,并使用了“不依附于集团”的字样。1960年9月,上述三人与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举行会谈,进一步形成了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核心。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这次会议宣布根除殖民主义,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和非集团原则,强调发展经济并进行经贸合作,呼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组织和表现形式是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从1970年起,最重要的首脑会议的会期制度化,除特殊情况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阐述对国际形势、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意见的讲坛,是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也是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概念,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于1952年提出,该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多比较落后。尽管他们中大多数国家已宣告独立,但仍然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和军事威胁,面临着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严峻任务。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77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77国集团的产生是由于国际上的不平等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害,它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历史趋势。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其第一任期内(1981-1984),以重新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为出发点,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简写为SDI,亦称“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美国上空建立一种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在敌方的导弹起飞、进入太空和重新进入大气层袭击目标的不同阶段,利用太空和地面武器进行层层拦截,以保证美国在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该计划是将过去利用核报复来进行威慑发展为以核防御来进行威慑,是后来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先声。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在与美国展开上述竞争的过程中,苏联投入了大量的资源。1981年到1985年,苏联的国防预算又增加了45%。苏联整体的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年1986年—1990年与1951年一1955年相比,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从11.4%下降为1.8%,到1990年出现了负增长。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必备知识练〗考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2.(2021·全国乙卷)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3.(2021·广东)表1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4.(2019·全国Ⅲ卷)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5.(2017·全国Ⅰ卷)HYPERLINK图1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图1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6.(2016·全国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点二冷战的发展及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力量的成长7.(2021·山东高)图2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1970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图2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8.(2020·山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理疗服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商务协议延续申请书样本版B版
- 上海市青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江南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项目合同
- 佳木斯大学《儿童少年卫生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经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平面构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防火门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合同(2024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厦门植物园植物科研试验合同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正方形说课课件(优秀课件)
- DB44T 1830-2016蒸压釜快开门联锁装置安全技术条件
-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课件
- 理化检验工艺
- 露天矿开采工艺课件
- 中医儿科学 呕吐、腹痛
- 医学伦理学试题与答案
-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课间十分钟》ppt
-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记忆》教学设计
- 沁园春 理解性默写
-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小学语文 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期末提升测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