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白居易专题练

习合集(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专题练习合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瀚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渝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

触怒权贵,巳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济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街园曲江杏

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

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

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

(2)本诗中“月”这一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陶公旧宅(节选)

白居易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注】①五柳传:即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五柳先生传》。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往昔拜读陶渊明诗文,到今日导访陶公旧宅,诗人在惋惜

之中流露出深挚的情感。

B.“古村落”“旧山川”紧扣诗题,展现了陶公旧宅环境的古朴,

透露出了一种历史感。

C.本诗“篱下菊”"墟中烟”用典,以陶渊明笔下的经典意象描

摹现实景象,自然贴切。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内容丰富

而语言浅近,通俗易懂。

3.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对陶公的崇敬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

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邺弟

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构思精巧,按时间顺序,最后描绘出五地望月生乡愁的

图景。

B.前两联是想象之语,写出由于战无、饥箧,家业无存,田园

荒芜。

C.颈联运用比喻,赋予雁和蓬以孤苦凄惶的情态,揭示了零落

之苦。

D.本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而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诗歆的

特点。

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

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

用的烘瓶。

6.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北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

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

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

懑无奈之情。

7.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

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

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8.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

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

翁怕冷。

D.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9.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对月寓怀

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①

八月十五日夜瀚亭望月②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③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渝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天上”二句,据说赵匡胤未登极时,曾拿《咏月》诗歌

给徐铉看,徐铉读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时,

认为飞腾之兆已显。②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③杏园:

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诗中“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极言十五

月光皎洁充盈之态C

B.贾诗第三句写得气势惊人,一个“捧”字写出了天上圆月洒落

月辉的骄矜高贵。

C.白诗标题限定了环境,突出“望”的动作,表现其在特定环

境引发的人生感慨C

D.白诗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八月十五在京城的曲江杏园参加朝

廷宴请,赏月饮酒C

11.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八月十五日夜渝亭望月》中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注】

白居易

尽日松下坐,为时池畔行。

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

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

【注】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几乎整日坐在松下,“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

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B.第三句中的“行立”“坐卧”分别照应第二句中的“池畔行”

和第一句中的“松下坐二

C.第四句以寥寥数字表现了诗人淡薄无欲、安贫乐道的形象特

点。

D.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

自己已华发暮年。

1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①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②,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①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②柿蒂:指

绫的花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

江水奔流入海。

B.第三句使用“伍子胥”的典故,虚实结合想象夜色之下的涛声

清晰入耳。

C.颈联写妇女织绫,游人沽饮,梨花飘舞酒旗相招,色彩之美,

读之令人心醉。

D.整首诗写得错落而致而又次序井然,从城内起笔写到城外,

最后写到西湖。

15.后人论此诗,认为此诗写春,既具春之共性,又具地方特色,

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6.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7.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创作看,这是诗人当时招友夜饮的即兴之作。

B.从体裁看,这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

C.从内容看,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

D.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精妙绝伦。

18.有人说本诗尾联紧扣题目,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首诗增加

了人情之美,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断蝉鸣。

是夕凉飕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秋傍晚时分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诗兴情思,令他想起了千

里之外的好友刘禹锡。

B.作者坐在被露水打湿的席上轻摇蒲扇,想到与好友一别经年,

如今又是蝉鸣之时C

C.第七句中的“回灯”指重新掌灯,与《琵琶行》"添酒回灯重

开宴”句中的意思相同。

D.结尾两句写诗人思念杳渺,穿过茫茫云海,落脚到彼时好友

刘禹锡所在的长洲城。

20.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闲境入幽情”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①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c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

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

衣裳冷。

【注】①溶溶:宽广的样子。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之中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

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B.颈联转写动物,描写塞外鸿雁急飞、邻家鸡啼,以反衬晚秋

之夜的寒冷而漫长C

C.此诗所写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色彩皎洁幽丽,用这种恢

宏衬托个人的渺小C

D.此诗语言浅淡:浅,就是浅显通俗,不饰典故,不用深奥之

语;淡,就是轻轻人之,淡淡出之,不着浓彩,不用艳词。

22.请结合颔朕所写到的意象,赏析这一联写景的艺术效果。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

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戌为

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

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

真实地再现了娓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

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4.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

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

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

语,都突出了西湖晚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膀,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25.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景色?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太和六年(1832)秋,是白居易任河

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

友元稹也巳经谢世c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2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

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

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

怕冷、体衰。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

翁睡醒,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

有生活气息。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

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

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

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

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

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

应了诗歌的标题。

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

诗人老年孤苦无依的情景。

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

落寞、惆怅的情绪C

D.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以“冬裘""夏葛''相更换写出时节

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

30.“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格生活情趣,

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茶麦花如雪。

注释:《村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

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点出秋色的浓重,渲染秋夜的凄清。第二句写行

人绝迹,万籁无声C两句诗鲜明地勾勒出村夜的特征。

B.诗的第三句既是一个过渡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用来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

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C.诗的最后一句写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

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D.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清新恬淡;

并匠心独运地直接抒写人物感情的变化,读来亲切动人。

32.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

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表达了诗人不逐功名、、邻

隐居的志向。

B.颔联通过描写"明月"‘'绿杨"等景物,畅想两家结邻而居的

诗意画面。

C.颈联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表达了与友

为邻的渴望。

D.尾联表达了诗人因与元八见面次数有限,致使两家子孙心生

隔阂的隐忧。

34.为了与元人为邻,诗人在诗歌中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明心

志?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35.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

描写有何作用?

36.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

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

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3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

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抒写了诗人的

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

灯下,只有形与影用随,孤寂难耐。“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

独处的寂寞。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

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此诗塑造了漂泊异

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38.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后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

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

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3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月色之惨淡表达离愁别绪。

B.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

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C.“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

游”则表达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D.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

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40.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

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

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

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

出月夜清幽的氛围C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

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4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熬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题(rud):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

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

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J"

4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

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二

B.“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

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C.“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

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D.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

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4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它又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

析。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5.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由标题《长恨歌》即可看出为歌

行体,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近体诗。

C.①③诗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46.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B.在立意上,①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的

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C.在立意上,②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

情都值得人们同情C

D.③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47.对这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②诗用“银河”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

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③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

普通人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③诗和②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语句,立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

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

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

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

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

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

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

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

宴游之典。

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

滩场面的宏伟气势C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

苦者今日之喜悦。

C.颔联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

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

从各方化缘的所得C

E.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

的愉快心情。

49.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

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

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频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鹉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50.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

51.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

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及解析

1.(1)A

(2)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

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

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

伤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理解错误,“昔年八

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总是与“思乡、思亲”的主题紧密相关。诗人

由望月而触发情思,先写到了往昔赏月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那时

是愉悦的,今年中秋赏月,孤独凄清。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

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

首的是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今昔对比中徒添

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烘托了诗人孤苦的情怀。

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用互文修辞,身处流亭向四方眺

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

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

用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尾联诗人细节化地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

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

略这凄冷秋风的肌法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

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c"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

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

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

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

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突出了自己的感伤之情。

2.A3.①对其作品无比崇拜,主动拜读,并在创作中加以

体现;②对其淡薄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追求,充满了仰慕之情;③

对其后人如见陶公,内心充满了深深的依恋之情。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诗人在惋惜之中流露出深挚的情感”分析错误,依据“慕君

遗荣利,老死此丘园”可知,诗人白居易仰慕陶渊明的不慕名利,追

求田园生活的品质,所以不是“惋惜”,而是“仰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依据诗句“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昔常咏遗风,著为

十六篇“可知,诗人每每读到陶渊明的自传,内心总是充满真挚的情

感,非常崇拜,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借鉴了陶渊明的诗风

及思想倾向。

(2)依据诗句“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

此丘园”可知,诗人不追求有酒有音乐的享乐生活,只仰慕陶渊明的

那种不慕名利,追求田园生活淡泊名利的品质。

(3)依据诗句“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

心依然”可知,诗人对陶公的后代一直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虽然后世

子孙没有什么名声,但就是因为陶公,总觉得有一种深深的依恋之情,

充分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崇敬和爱戴。

4.B5.同:都是借明月表达思念之情。异:“共看明月应垂

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而“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前两联是想象之语”错误,作者是追忆因战乱频繁、家园荒

残、手足离散的现实生活,是发生过的事实。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说“同看明月,分散

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

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

兄长弟妹们。可见,诗人是用“明月"点明了题意,借明月表达了对

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无法与兄弟团聚的伤感。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愿弟弟能平安健康长

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可见,诗人也是借明月表达思念

之情,表达作者但愿弟弟能年年平安长寿,相隔千里也能够与自己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

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6.D7.柜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

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

中颈联燃料经彼化为灰烬,夜巳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

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

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

病同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

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

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

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

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

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

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愤懑无奈之情”“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

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

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

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

想到社会,所以“寒”一语双关,既指环境,又指情感。所以并丰是

“直抒胸臆:

故选Do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

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

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

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

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潺阳城”写诗

人年老体衰之感;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

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

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

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尾联老翁“晓

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

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涪阳地僻无音乐,终

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渝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

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晰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

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

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

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

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

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8.C9.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细节描写(动

作、心理描写等)①“卧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沥沥雨声,

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有闲淡的情怀;②老翁

“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

泊;③“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霜

叶满阶红”,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语言的能力。

C.“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早上天空晴

朗,但寒气未消不懑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寒”

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寒冷”,同时从自然想到

社会,更有对冷酷现实的失望,以及看清现实后清静淡泊的心境。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中形象特点的能力。

首联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

自在的在家。“安闲”一词点出了老翁的形象特点。

颔联的意思是: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

梦乡“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

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

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

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

淡的情怀。

颈联的意思是: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

美二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

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

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尾联的意思是: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不想起床,只看到秋

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

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

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

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

心境清静淡泊。

10.D11.①时空对比。往年的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

杏园边,今年中秋却是被贬到渝江边;

②景色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

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④身份对比。原本是京官,如今是贬滴之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首联写……去年……”错误,从“东南见月几回圆"可知,

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由此可知,首句说的“昔年”不能

理解为“去年二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首先到诗歌中找出对比的双发,然后分析

双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如“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渝浦

沙头水馆前''是时空的对比,首联是说“昔年八月十五夜”,自己在

曲江池畔的杏园边赏月,而“今年八月十五夜”却是在荒僻的江州流

浦水边。其中暗含情感、景色以及身份的对比,昔日身在京城,自己

是京官,而现在自己被贬谪在这渝浦江口,已经成为贬谪之人,这是

身份的比较;昔日身在京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曲江是京城长安的风

景胜地,也是唐代的皇家御园,杏园在曲江边,朝廷经常在杏园举办

宴庆活动,此外是繁华而热闹的,而现在自己在这冷清的溢浦江口,

是冷清的;昔日在繁华的曲江杏园赏月饮酒,他的心情无疑是欢畅的,

而现在被贬谪在外,身居冷清之地,心情自然是哀伤的,这是情感的

对比。

12.A13.诗人因为被权贵们鄙薄,才到江州任这个闲官。

要不然,也不会有松下闲坐、池畔漫行这样的闲情逸致。诗人看似喜

爱清闲,实则内心无奈、苦闷。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形象的能力。

A."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错误。

第一、二句写的是诗人清闲的生活状态。他因政事清闲而得闲,并不

是不理政事;且第一、二句没有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尾联“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我被世

俗权贵之人所鄙薄,怎么会得到这样的闲情逸致呢。结合上文可知,

诗人在江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因此整日坐于

松下,偶尔在池畔闲逛。可见,诗歌表面写诗人此时生活恬淡自然,

充满闲情雅致,结合尾联“不为世所薄”分析其深刻原因则可以看出,

诗人之所以有眼前的状态是因为“被权贵们鄙薄”,因此,尾联表达

了诗人面对清闲生活的内心无奈和苦闷之情。

14.D15.春之共性:春柳、春草、春树一片翠绿,梨花、

红裙、彩绫一片嫣红,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又有酒旗加以点染,把杭

州城里城外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地方特色: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白堤江岸钱塘江水奔流入

海闪着银光,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伍员庙,院中植柳的苏小家,

红袖翻飞绫纹绮丽的织绫妇女,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从城内起笔写到城外”错误,应该是从由城外写到城内又写

城外。首联写城外,颔联、颈联写城内,尾联写城外。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首联“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是说“杭州城外望海

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尽写作者登楼

远望海天瑰丽之景色,描摹杭州城外东南之景色,可谓雄伟壮丽。

颔联“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是说“呼啸的钱塘涛

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表现出显著

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激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

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正好。

颈联“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是说“红袖少女夸耀

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描写杭州女工织

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

象。

尾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是说“是谁开辟了通

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描绘满湖清波如同

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

飘带。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诗的前两联,主写自然景色;颈联,则重点

移至风物人情之上;尾联,其目光又移到远处,收尾呼应,写最能代

表杭州山水美胜之西湖,结足春意。作者把杭州春日景物,熔铸于一

篇之中,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

湖水之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

光映照其间,把杭州之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之春意。诗

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

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极具地方特色,洋溢着诗人赞美之情。

16.D17.C18.尾联紧扣标题中的地点和目的,运用直

抒胸臆/设问/比较的手法诚挚地邀请朋友来江楼消暑。而前三联描绘

了江楼夕望的景色正是为最后的邀请做了铺垫: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

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和钱塘江及两岸的山

势;灯火星河,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灿烂夺目,而身处夕望中之江

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既表现出诗人对江楼之景的

喜爱,也体现出诗人和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分析】16.本题考直学生理解诗歌押韵的能力。

“茫”“长”“央”“霜”“凉”五个字都压“ang”韵。

故选Do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错误,尾联抒情,

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壮阔

意境,令人心胸为之一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写华灯初上的美景,灯

火与星河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可见诗人以此地的美景招揽友人

前来观赏;

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古木”“月”等

意象,营造出幽森的氛围,“晴天雨”“夏夜霜”又带来凉爽的感受,

让人觉得这里正是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是以气候的凉爽来邀请友

人;

尾联直接邀请,“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诗句运用

设问,以殷切的情谊让人“盛情难却”,是直抒胸臆,以朋友深情来

打动友人,招客前来。

19.B20.①“闲境”指作者所居之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活动

是清闲的。坐在竹席之上轻摇蒲扇,在秋日傍晚的丝丝凉风中听蝉鸣,

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②“幽情”指诗人身处“闲境”

中由听蝉鸣,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等一系列活动所产生

的深远的感情。包括安居生活的闲适,岁月流逝的轻叹和对远方友人

的牵挂。③所谓“闲境入幽情”,是说闲适的环境是作者生发幽远感

情的触发点。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露簟荻竹清”中的“露簟”是指竹席,因其清凉如沾露,故

有此名。并不是席子被露水打湿了。

故选Bo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闲境入幽情”,结合标题“立秋夕有怀梦得”分析,是写在立秋

之日的傍晚,看到秋的景物,感悟秋的氛围,不禁想起好友梦得c意

思是秋日黄昏冷清的景象和氛围不禁让作者产生闲适、思念的感情。

“闲境”是对诗中景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在分析时要体现出哪些

描写了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根据标题提示写出“立秋”时节。

结合“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分析,在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

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写了“荻”和“竹”及“风”

“蒲葵”等景象。诗人所处的环境清幽。“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

人物的活动是清闲的。立秋傍晚时分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诗兴情思。

写了立秋之时的“闲境”。

而“幽情”旨在分析本诗作者的感情,注意要将作者对友人的思

念之情点明,这是关键之处。“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晚上喝上

那么一两杓清茶,传兴吟上几句感秋的诗。在这样的秋夜,诗人的“幽

情”大发。抒发安居生活的闲适之情。“一与故人别,再见断蝉鸣”,

想到与好友一别经年,如今又是蝉鸣之时,抒发对岁月流逝的轻叹。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

抒发对友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21.C22.(1)颔联先写菊花开放,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

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再写衰老的梧桐,已

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或:

动静结合,写出秋的衰败)(2)残菊花开,衰桐叶落,更渲染出一种

凄寂寒冷的气氛。(3)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孤独、惆怅),且

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错误,应是“清冷寂静”。“用这种

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分析不当,诗人月下凝思,不禁寂从中来,忧

思萦怀。在这里,诗人借清冷寂静的氛围,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先写菊花开放,论

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

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此处是对

静景的描绘。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

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此处是对动景的描绘。诗人运用动静结

合的手法,写出秋的衰败;

颔联,运用对仗的手法,以“花开”对“叶下”,以“残菊”对

“衰桐”,以"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

氛;

颔联虽然是写景,却暗寄着诗人的孤独、惆怅,且与首联“月里

愁人吊孤影”写的“愁”字相呼应。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

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浓浓的哀愁。

23.C24.C25.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

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26.准

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

生气。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

力。

C.“暮春的盛景”错误,应是再现了嫡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

“早春”的盛景。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白沙堤”错误,“白沙堤"是固定的景色,四季一样,不能由

此看出西湖晚春的特点。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意思是:从孤山寺的北面

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

一片。写的景物有:孤山寺、贾公亭,湖水,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

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写的景物有: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繁多而多彩缤

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写的

景物有:乱花、浅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我最喜爱西湖

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写的景物

有:马蹄、绿杨、白沙堤。

最后一句中的“最爱”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本诗中的“争’字用得好,可从其描写的场面和突出诗人的精神

状态两方面来分析C

“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

树。“争”字写出初春尚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着阳光欢歌的景

象,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

的蓬勃生气。

27.C28.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

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

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

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

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

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

泊。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

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此时老翁还在酣睡,

“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诗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

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首联先用环境衬托,“安闲”二字勾画

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颔联“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

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

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

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

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