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中国古代史学问纵横贯穿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1)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心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2)西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心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减弱相权;汉武帝采纳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3)东汉:中心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驾驭中心或地方政权,对中心集权构成潜在威逼。在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峻;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起先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独创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拓丝绸之路,产品外销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3.文化方面: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沟通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4.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旺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5.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起先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沟通等形式发展起来,起先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起先。[对点训练]1.(2024·宁德模拟)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定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心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则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心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1)减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心集权:颁布“推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心对地方官吏的限制。(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减弱相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卫;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2.经济上:接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3.文化上:(1)独尊儒术,文化专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供应了理论依据,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兴办太学:扩大儒学教化。[对点训练]2.《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材料论述的措施()A.使封国的数量超过了郡县B.减弱了诸侯王的实力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项措施是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减弱了诸侯国的实力,故选B项。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分和联系1.区分(1)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的须要。(2)汉代儒学汲取了刑名之学的思想,相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见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3)先秦儒学致力于志向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心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4)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并未被新儒学实质性继承;汉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对点训练]3.(2024·江苏联考)“董仲舒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学者,……而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熔铸新的儒家。”董仲舒“熔铸新的儒家”的主要途径是()A.否定传统 B.参悟思辨C.移花接木 D.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董仲舒把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故D项正确,C项错误。董仲舒并未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A项错误;参悟思辨是理学的特点,B项错误。中外关联——丝绸之路1.定义:丝绸之路是指始于汉朝,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途。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印度、西亚和欧洲诸国。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生产的丝绸。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旺盛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对点训练]4.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古代西域与希腊、罗马相连的交通路途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依据探讨,试图将这条交通路途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非常发达B.商业贸易旺盛C.各种文明相互沟通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途的发达、商业贸易的旺盛,成为东西方经济沟通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途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沟通的通道,故A、B两项概括不够全面,C项正确。丝绸始终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解除。核心素养培优——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相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说明历史的关键实力和方法。1.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行逆的,相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相识,必需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2.课程标准实力达标层次(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相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驾驭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推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牢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相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3.考查的形式(1)考查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概念。(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史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相识史料对说明历史的价值(例如第一手史料与其次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学艺术作品等)。(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牢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相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育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