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口腔生物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外显子2.质粒3.转录4.兼性厌氧菌5.牙本质非胶原蛋白6.粘蛋白Mucins7.细胞培养8.组织工程9.转录10.口腔生态系11.束状骨12.中心法则13.细胞因子14.免疫系统15.公共粘膜免疫系统16.抗原17.极期群落18.均相成核19.遗传密码20.组织工程21.核酸疫苗22.Intron23.Indigenousflora24.Remineralization25.Insituhybridization26.Internalsignalsystems27.DNAvaccine28.Supplementalflora29.Remineralization30.Genemapping31.Adhesionmolecule32.Bacteriophage33.Proteomics34.FacultativeAnaerobes二、填空题1.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2.关于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研究颇多,已被阐明的学说有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及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3.DNA复制的方式具有和特点。4.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反应在体外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5.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变链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群和轻链球菌菌群。6.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7.生物矿化的种类包括、和再矿化,其中再矿化分为、和。8.牙本质胶原以型胶原为主,牙周组织的胶原蛋白以、型胶原为主,口腔黏膜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带的胶原蛋白以、为主。9.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分为四个阶段、、、。10.组化染色成骨细胞酶呈强阳性。11.是骨基质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目前认为是成骨细胞最晚表达的一个标志。12.破骨细胞有两个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即和。13.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14.生物矿化的结晶过程包括、、、。15.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有互生、共栖、寄生、无损共生、双方受损共生。16.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生长,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温微生物。17.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可分类为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微嗜氧菌。18.WalterJ.Loeshe将口腔菌丛划归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暂时菌丛三种类型。19.目前已知的非釉原蛋白包括、、、。20.体外培养细胞根据其能贴附在支持物上生长的特性,将其分为和两大类。21.根据胞壁多糖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变形链球菌可以分为8个血清型,根据细菌菌体中DNAG,Cmol%含量的不同被分为7个菌种。22.唾液分泌有分泌和分泌。23.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是、和。24.口腔免疫体系由、和组成。25.口咽淋巴组织环由、、、、、组成。26.近来研究表明天然免疫系统中存在着。27.口腔内淋巴结(口咽淋巴结)包括、、、。28.固有口腔屏障包括、、、。29.组化染色成骨细胞酶呈强阳性。30.是骨基质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目前认为是成骨细胞最晚表达的一个标志。31.破骨细胞有两个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即和。32.细胞传一代后,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和。33.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牙面上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34.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菌。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疾病相关的细菌。35.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小于4%者为。36.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四大类37.口腔第一道防线由、、、等组成。38.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具有的生物活性功能包括?与特异性结合;?激活;?结合;?可穿过;?抗体的作用?抗体的免疫原性。39.破骨细胞来源于,主要功能是吸收骨、和。40.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反应在体外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41.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和菌群。42.变形链球菌至少能产生GTF-sd、GTF-I、GTF-si三种GTF,控制它们的基因为、、,分别合成、、43.生物矿化的种类包括、和再矿化,其中再矿化分为、和。44.核酸是一种化合物,它的单体是。三、问答题1.简述Oralstreptococci的分类,Mutansstreptococcus的分类,S.mutans的血清型是什么,S.mutans在MS培养基的特性是什么,2.变形链球菌GTF和FTF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3.简述变链菌群产生的胞外酶及其作用。4.成熟牙菌斑在光镜下的组织结构是什么,5.牙周病中牙龈胶原的改变有哪些特点,6.简述中心法则。7.简述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原理和步骤。8.酸性富脯蛋白的功能是什么,9.牙本质胶原的特点是什么,10.什么是质粒,质粒的特点是什么,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宿主因素有哪些,12.变形链球菌的表面蛋白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功能,13.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14.牙釉质生物矿化的过程是什么,15.牙本质生物矿化的过程是什么,16.氟对生物矿化的作用是什么,17.质粒的特点和构成是什么,18.简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19.简述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20.简述贴壁型细胞的分类及其特点。21.简述体外培养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22.简述粘膜物理屏障作用。23.简述SIgA功能。24.试述菌斑附着的过程。25.釉质晶体的表面化学作用是什么,26.DNA复制的方式和特性是什么,27.简述?型限制性内切酶的特征。28.试述成熟菌斑的标志及结构。纤毛菌定植于菌斑替代了原先栖息在菌斑深层的链球菌并与压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结构,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氧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致密的菌层日益增厚。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月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可看到谷穗样结构,在成熟菌斑内细菌数量和组成比例都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29.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30.试述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的作用。31.试述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32.试述你所了解的免疫防龋。答案(全部都有,只是顺序不一样)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有互生、共栖、寄生、无损共生、双方受损共生。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血链菌最先定植,乳杆菌是龋标志菌极期群落climax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anaerobes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生长,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microorganism:在45?以上能生长的微生物WalterJ.Loeshe将口腔菌丛划归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暂时菌丛三种类型。增补菌丛supplementalflora包含常居的,但是以低数量(少于1%)存在的菌属,当环境改变时可以成为固有菌固有菌丛indigenousflora包含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的菌群与宿主呈稳定的相互关系口腔生态系oralecosystem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normalflora作用正常菌丛对机体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但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导致菌群失调,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宿主因素有哪些,宿主的全身状况和口腔各部位的解剖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影响,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许多成分均能影响寄居的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或阻止细菌在口腔内生存1.抗体:唾液中的抗体主要为SIgA,有凝聚口腔细菌的能力,使菌细胞较难键合在口腔黏膜表面或牙硬组织表面。龈沟液中抗体主要为IgG,在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和抑制其他细菌的定植上起调节素的作用2.唾液蛋白质:防御细菌、真菌和病毒侵袭,调节微生物对牙合软组织表面的定植,粘膜上的唾液膜可抵御病毒感染,某些唾液蛋白能减弱HIV感染力。唾液对口腔细菌起选择性培养及作用根据胞壁多糖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变形链球菌可以分为8个血清型,根据细菌菌体中DNAG,Cmol%含量的不同被分为7个菌种。变形链球菌至少能产生GTF-sd、GTF-I、GTF-si三种GTF,控制它们的基因为gtfD、gtfB、gtfC,分别合成水溶性葡聚糖、非水溶性葡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变链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群和轻链球菌菌群。变链菌组群分类: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仓鼠链球菌、野鼠链球菌、猕猴链球菌、汗毛链球菌变链菌的血清型:c、e、f变链菌在MS培养基的特性:菌落呈0.5-1mm淡蓝色,嵌入琼脂,质硬。颗粒型菌落表面粗糙,中央有粘液状水滴出现,为胞外多糖;粘液型菌落呈直径1-2mm的淡蓝色半透明的黏性状态变形链球菌GTF和FTF的特点和功能固有酶,胞外糖基转移酶;对蔗糖高度特异性;广泛pH适宜度,最适5.5;参与细菌对获得性薄膜的黏附、细菌的聚集;促进菌斑形成;为细菌产酸提供物质变链菌群产生的胞外酶及其作用。葡糖基转移酶GTF:对细菌的黏附和支持细菌的营养起重要作用果糖基转移酶FTF:综合高分子量水溶性和不溶水果聚糖,有些能综合葡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的葡糖苷键的水解酶,蔗糖被水解成等分子比的葡萄糖和果糖葡聚糖酶:水解水溶性葡聚糖,释放异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又称为表面蛋白P1、Ag?/?、PAg、SpaA、SA等,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十分相似的蛋白质家族,是致龋变链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为什么变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之一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面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EMP、HMP、ED、PK。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致龋菌。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牙菌斑的成分:牙菌斑由细胞核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80%为水分,20%为固体,细胞成分主要为细菌和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糖、脂肪和无机物牙菌斑的形成过程:牙面上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菌斑附着的过程获得性膜覆盖牙面后,漂浮在口腔内的细菌即陆续附着其上,最早定植在获得膜上的细菌为先锋菌,多为血链菌。先锋菌定植后出现快速生长态势,链球菌生长成链并开始于牙表面垂直,导致牙表面环境的改变,从而允许新的不同种属的细菌进入发育着的菌斑,即为生态系延续。成熟菌斑的标志及结构。纤毛菌定植于菌斑替代了原先栖息在菌斑深层的链球菌并与压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结构,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氧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致密的菌层日益增厚。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月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可看到谷穗样结构,在成熟菌斑内细菌数量和组成比例都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成熟牙菌斑在光镜下的组织结构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可看到谷穗样结构,数量或组成比例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1.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由获得性膜组成2.细菌层位于中间,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压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堆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3.表层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的学说有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及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细菌粘附的机制1.钙桥学说:牙表面覆盖的获得性膜中脂磷壁酸带负电荷,唾液中含有丰富的Ca2+,使细菌与牙面亲和2.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菌体表面的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3.识别系统学说:娿牙或黏膜表面与细菌附着器起作用的分子为受体,细菌细胞附着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牙本质非胶原蛋白NCPs牙本质基质中约占10%,带负电荷,富酸性,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成牙本质细胞源性和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分为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骨涎蛋白、骨钙素牙本质胶原以I型胶原为主,牙周组织的胶原蛋白以I、III型胶原为主,口腔黏膜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带的胶原蛋白以IV型为主。牙本质胞外基质的成分与种类。牙本质中90%是胶原纤维,大部分为I型胶原,矿物质构成以羟磷灰石为主牙本质无机成分主要是碳、磷酸矿物盐和少量的钠、镁、氯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有机成分约占20%,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蛋白、枸橼酸盐以及脂类牙本质有机成分及特点功能牙本质有机物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蛋白、枸橼酸盐及脂类牙本质约90%为胶原,主要为I型胶原,由成牙本质细胞合成特点: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其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胶原: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磷酸化,酸性最强,有强阴离子特性,等电点为1.1,对钙离子有高度的亲和性。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根据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组成特点将其分为富脯蛋白、富组蛋白、富酪氨酸、富半胱蛋白等。它们构成唾液蛋白的主要成分,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覆盖口腔粘膜的表面,对于维持牙和粘膜的完整性,对微生物在口腔组织表面上粘附定居与清除,细菌间的共集与集聚,调节口腔菌丛平衡、牙的再矿化与牙结石形成均有重要影响。酸性富脯蛋白的功能1.结合Ca2+,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的沉积,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环境2.参与唾液获得性膜的形成,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上3.协助细菌粘附,选择性的促进细菌粘附在牙矿化组织,对于细菌在牙面上粘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唾液富组蛋白、富酪蛋白的作用富组蛋白与羟基磷灰石有很强的亲和力,吸附于牙釉质表面,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还可抑制磷酸钙结晶形成富酪蛋白:能竞争性抑制富脯蛋白在牙面上吸附,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能促进放线菌在牙面的粘附,有良好的润滑作用,能抑制羟磷灰石晶体的生长,抑制磷酸钙沉积唾液的免疫成分浆液性腺泡分泌蛋白主要包括富脯氨酸蛋白、糖蛋白、富组蛋白、富酪蛋白、a-淀粉酶;粘液性腺泡分泌粘蛋白;导管上皮及基底细胞分泌乳铁蛋白、溶菌酶、SIgA、唾液过氧化酶唾液蛋白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覆盖口腔粘膜的表面,对于维持牙和粘膜的完整性,对微生物在口腔组织表面上粘附定居与清除,细菌间的共集与集聚,调节口腔菌丛平衡、牙的再矿化与牙结石形成均有重要影响粘蛋白mucins唾液一组含糖类的特异蛋白,是唾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具有黏滑性质。分为高分子量的MGI和低分子量MGII,参与牙面获得性膜形成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粘蛋白,小于4%者为糖蛋白。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波形丝蛋白呈阳性反应,角蛋白、神经丝蛋白、结蛋白、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反应,表明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为间质细胞或中胚层来源的细胞牙周病中牙龈胶原的改变1.胶原含量的减少主要为酸溶性胶原的下降,机制包括胶原的破坏增加和产生抑制2.胶原类型的变化V型胶原含量明显上升,出现I型胶原三聚体,III型胶原的含量下降,原因包括不同类型的胶原对胶原酶的敏感性不同,炎症部位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行为的改变3.胶原的破坏参与破坏的因素:内毒素、胶原酶、挥发巯基复合物生物矿化的结晶过程包括成核、晶核成长、集聚、固相转化。均相成核:离子结晶必须先形成晶核,初始晶核从无任何颗粒或表面存在的情况下由均匀溶液产生牙釉质生物矿化的过程1.在成釉细胞顶端分泌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2.HA晶体开始形成,晶体被紧包在非釉原蛋白中,其外是连续性的釉原蛋白3.上述过程在釉牙本质界处发生,而晶体长轴与釉牙本质界呈垂直延伸4.成釉细胞后退,留出空隙,这些细长的空隙与基质接触5.釉柱在空隙中形成,长轴与空隙方向平行,组装有序化6.釉原蛋白减少,晶体长大成熟,最后基本只留下非釉原蛋白作为基质牙本质生物矿化的过程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的顶端分泌胶原蛋白,成为牙本质的前身,为矿化做准备2.合成磷蛋白并把它直接分泌在矿化前沿的胶原蛋白层上3.部分磷蛋白与胶原蛋白结合,部分降解4.磷酸钙的微晶或钙离子与磷蛋白结合5.在结合的钙离子或晶体上形成HA晶体,而且按胶原纤维排成有序结构氟对生物矿化的作用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改善牙的形态发育增强釉质晶体的防御能力促进釉质的再矿化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影响釉基质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影响釉原蛋白的移除唾液分泌有静态分泌和动态分泌静态分泌是指无刺激状态下涎腺的基础分泌,其中分布在唇、颊腭、舌等部位粘膜下的小唾液腺分泌是其主要来源,也是形成唾液薄膜的重要部分。刺激分泌又叫动态分泌,指在味觉或咀嚼等刺激下涎腺的分泌,主要由三对大涎腺的分泌组成,主要反映涎腺的储备功能,对进食和吞咽起重要作用生理性矿化:机体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无机离子在生物调控下在机体的特定部位与有机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矿物组织病理性矿化:由于机体的对生物矿化调控作用失衡,无机离子在不该矿化的部位形成异常矿化或异常矿化组织,或造成矿化组织矿化过度或不足釉质晶体的表面化学作用是什么,釉质表面晶体排列疏松决定了表层釉质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不断地同口腔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釉质萌出前期,其表面晶体与邻近的组织液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生理体液中的大量离子进入晶体的水合层内和晶格表面。进入萌出后期,釉质表面和唾液之间持续的物质交换,使表面釉质的组成发生变化,造成釉质无极组成从表到内部出现了浓度梯度。表层和表层下釉质的成分差异随年龄增大趋于稳定。由于表层的存在,成熟釉质表面对酸的溶解性降低,对龋蚀破坏有一定的抵抗力。表层的形成为早期龋的再矿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试述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的作用。1.启动釉质矿化2.作为晶体生长的支持相3.调节晶体生长目前已知的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蛋白水解酶。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EMP、HMP、ED、PK。EMP途径的特点。1.葡萄糖进入细菌后,被磷酸化作用激活,生成6-磷酸葡萄糖2.磷酸果糖激酶是EMP途径中唯一不涉及其他糖类降解的酶3.1,6-二磷酸果糖醛基酶是第二个关键酶4.PEP是关键中间产物之一5.1分子的葡萄糖经EMP途径可净生成2分子ATP和2分子NADH+H+HMP:己糖单磷酸途径,葡萄糖经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后,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水解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EMP:己糖二磷酸途径,经1,6-二磷酸果糖的降解途径,广泛存在于细菌中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基因由若干个不连续的DNA片段组成,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外显子是基因中与成熟的mRNA相对应的DNA片段,包括为蛋白质编码的部分和5'和3'末端不翻译的前导序列和尾随序列内含子intron真核基因内部的插入序列,能够被转录的一段DNA,但在转录之后,与之相应的那部分转录产物在拼接(剪切)中被去掉中心法则。1.物种的遗传信息及表型由DNA决定;、2.以DNA序列为模板,复制多套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3.以mRNA序列为装配蓝图,合成特定蛋白质,表达各种生命遗传密码mRNA是蛋白质的合成模板,其中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转录在RNA多聚酶作用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DNA复制的方式和特性是什么,一个单独的DNA复制单位成为复制子酶和蛋白因子参与DNA复制,其中DNA多聚酶III是DNA合成与复制中的主要合成酶1.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核苷酸链旋绕松开,核苷酸链的碱基显露出来,DNA多聚酶在引物的存在下,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亲代的两条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2.半不连续复制:5’?3’方向的DNA合成是连续不断的,称为引导链,而3’?5’方向的合成石不连续的,称为滞后链转化transformation、转染transfection、转导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转化是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转染是专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过程。转导是利用噬菌体颗粒为媒介,将外源DNA转移至受体菌并得到表达的生命过程噬菌体bacteriophage感染细菌细胞的病毒,包含蛋白质和核酸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一种在完整染色体内对特异性DNA片段定位的技术,即以探针(DNA、RNA探针)直接探测靶分子或靶序列在生物体(染色体、细胞、组织、整个生物体)内的分布状况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是基因文库的建立、目的基因的筛选和目的基因的分析。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单体是核苷酸。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原理和步骤。原理:DNA的合成是以一般DNA单链为模板,在引物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过程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