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_第1页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_第2页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_第3页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_第4页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违约方因无法继续履行合同主动主张解除合同的情形越发普遍,此时,若不赋予其相应的合同解除权,其无法摆脱“法锁”,可能就会导致其损失进一步扩大。这与公平正义的原则相违背。但是,法律的不明确性使得司法实践中针对“违约方是否享有解除权”这一问题做法并不一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损害了违约方的利益。文章针对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正当性及其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考察借鉴域外典型国家对此问题的做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构建措施。关键词:违约方;合同解除权;正当性;效率违约目录TOC\o"1-2"\h\z\u一、绪论 3(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意义 3二、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界定 3(一)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概念 3(二)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性质 4三、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一)存在问题 5(二)原因分析 6四、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构建措施 6(一)立法上确认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6(二)明确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 7(三)限制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范围 9(四)明确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效果及程序 9五、结论 10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我国长期所秉持的“仅守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的传统观念受到了质疑,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违约方主动向法院起诉并主张解除合同。但是,因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及理念的差异性,实务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主要有肯定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与否定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两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规定,在非金钱债务实际履行例外的情形下,如果存在致使合同履行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情形,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依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这也表明了立法机关的立法倾向。(二)研究意义法律是追求公平的,但这种公平,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更是实质意义上的。合同严守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并贯彻。但是,在这一原则下,应当允许有例外的存在。其一,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以及市场环境的复杂性考虑,在违约方并非主动故意违约,而是鉴于继续履行客观上存在障碍,若不解除合同,对其是不公平的。其二,从司法实践来看,由守约方独享合同解除权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好的影响。部分案件中守约方自持合同解除权的“钥匙”对违约方的权益而不顾,拖延行使合同解除权以扩大违约方的损失为代价从而谋求自身更大的利益。而本文探讨的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对于减少违约方的损失以及守约方的损失及时得到补救,从而更好地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有一定的帮助,也符合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二、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界定(一)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概念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并生效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一定事由,使合同具备解除的条件而基于合同一方的意思表示或者双方合意使合同关系自始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合同解除权则是以合同解除这一行为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民法典》规定,合同解除有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两种,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属于约定解除。出现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等情形时,一方解除合同的,就是属于法定解除。(二)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性质立足于合同解除权的性质上进行探讨,主要集中在请求权说、抗辩权说以及形成诉权说三种学说之间的争论。1.请求权说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并非是一种请求权。请求权是德国法学家文德赛从罗马法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概念,认为于诉权外,尚有实体上的请求权。这种请求权指的是权利人要求特定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具有两点特征:其一,具有相对性,只能针对特定义务人行使,因此,在合同之债中,解除合同的权利也应当归属于合同当事人。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并非合同当事人,其解除合同的权利并非来自于合同,而是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赋予法院直接干预合同的一种“居中裁判权”。其二,请求特定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系在说明了请求权的发生要有一定的权利基础。即意味着违约方若要解除合同,需要非违约方配合,但应当看到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并没有要求守约方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基础。权利基础尚不存在,又何来请求权一说,故,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并非请求权。2.抗辩权说民法典规定的抗辩权的分类: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履行抗辩权;诉讼时效抗辩权。抗辩权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以及维护社会整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认识到了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若为形成权所带来的危害。但是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并非是抗辩权。抗辩权又称之为给付拒绝权,是请求权之义务人用来对抗请求权人的请求权的一种权利。由此可知,抗辩权的目的在于阻碍或永久阻止请求权。而在违约方主动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情形之下,抗辩权对抗的对象即请求权,并不存在。故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并非为抗辩权。3.形成诉权说形成权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学者泽克尔于1903年所创设的,此权利的特征为:得依权利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内容变更或消灭,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形成权又分为单纯形成权和形成诉权。单纯形成权赋予权利人单方面的一无需他人参与的,对某一既存法律状况施加影响的权利。通常,它通过发出意思表示得以实现。“但是在法律参与人或公众的重要利益存在遭受损失的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并不赋予参与人通过意思表示独自实施形成权的权限,相反,他须通过申请或诉讼实施其权利。此种权利被称之为形成诉权。形成诉权说认为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在于由违约的一方来解除合同,但是违约方通常情形下是不享有此种权利的,只是基于特殊情况才例外的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对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作出必要限制,其解除行为是否有效应当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确定。即是说,违约方解除合同以诉讼方式进行。二、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从前文所论述的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在我国的现状,可以看出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合法性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热潮之中,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法可依”。法即指法律规范,其由法律原则以及法律规则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法律的指引、评价以及预测等作用。这样的道理的当然也适用于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诚然,针对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的问题,部分法院能够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公平正义原则、效率原则等基本原则对个案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但是,却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则作为裁判依据。就目前我国各地法院的司法人员的法律素养稂莠不齐、高低不一的现实情况而言,指望以法律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裁判的理想并不现实。必须要有具体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对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进行“合法性确认”,然后再结合法律原则这种“本源性”“综合性”的法律规范,才能确保公平、公正,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解除权的具体行使条件模糊不清法律作用之一便在于它的规范功能,遗憾地是,我国目前并未有明确规定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法律规范,更谈不上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具体的行使条件。笔者通过搜索相关案例并发现,全国各地在认定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时,就合同解除权的具体行使条件的判定标准并不一致,部分法院仅考虑到了继续履行的基础丧失,但并未仔细深究为违约方的主观状态。部分法院在认定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时,不仅考虑到继续履行的障碍问题,尚还会进一步认定违约方的主观状态,合同的履行内容等。在此,笔者以为,应当对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条件进行明确,并予以适当的限制。这是因为,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并非法律的一般性规则,有其特殊性,行使条件过宽,无疑使得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范围过大,导致其随意行使解除权,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行使条件过于严格,也容易使得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成为“空中楼阁”,同样不利于违约方合法利益的保护,甚至影响社会的有序发展。故应当从“中庸”的思想出发,站在“最佳利益平衡点”上来限制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条件。3.“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严重受损公平”是衡量法律的“标尺”之一,而法院则是这根“标尺”的持有人,是“公正”的权威代表。因此,法院在对案件进行裁判时,必须要考虑公平因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但遗憾地是,鉴于我国目前针对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的“有无”问题尚不明确,且实践中,各地法院在肯定违约方合同解除权时,对其具体的行使条件的认定标准也尚不统一,各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屡见不鲜,这不仅违背公平原则,损害司法权威,更使得当事人合法权益严重受损。(二)原因分析我国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1.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法律规定具有模糊性,并且模糊性的存在是一直存在,甚至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其一,语言表达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法律又是需要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模糊性。其二,法律要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滞后性、僵化性,因此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故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出于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考虑,有时会故意采用模糊性的法律语言,便于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时,法律能够灵活地解决。但“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法律适用争议的问题。2.法律思维的差异性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之所以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除了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以外,法官的法律思维及法律职业素养的差异,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法律思维影响着法官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则在裁判中影响着法官的价值取向,进而也会导致法官对法律规范理解的差异性,从而产生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比如: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判决中之所以肯定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一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其并未明确禁止;二是因为此案件数量过多,继续履行造成成本过高、增加当事人的诉累,不利于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故支持了违约方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三、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构建措施(一)立法上确认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理论与实务界之所以对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问题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以及法律思维的差异性。虽然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具有客观性,无法解决,但是法律要发挥指引作用,就必须明确、具体。所以,虽不能完全克服此弊病,但也要使得法律的明确性达到最大化程度。既然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已经有其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那么在立法上也应当顺应时势确认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具体做法如下:1.修订相关法律确认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有法律对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产生争议的源头主要是《合同法》(已废止)第94条概括性规定中所使用的“当事人”一词意思不明。而我国又是成文法国家,法院在对案件进行裁判的时候,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在立法上有必要对“当事人”的含义进行明晰。但《民法典》依然并没有对《合同法》第94条中“当事人”的含义进行具体表述,尤其是其第563条第1款的规定将《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一成不变的照搬。故笔者以为,立法机关在拟定违约方合同解除权时,还应该对“当事人”一词进行明确。可以直接对《合同法》第94条进行修改。将《合同法》第94条规定增补一款,分别表述上述当事人的范围。比如“本款第1项、第5项的当事人包括违约方、第3项至第5项仅指守约方”。2.规定违约方解除合同仅限于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形合同解除权虽然是法律赋予当事人摆脱“法锁”的救济权利,但有违约行为就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一定能够拥有合同解除权。实践中,合同中的种种约定均是当事人为保障合同目的的顺利实现而订立,因此“合同目的”能否实现,是当事人能否行使合同解除权的关键。其原因在于:不同的违约行为对合同目的的实现所造成的损害程度并不相同,有的违约行为,虽给合同目的的实现造成了障碍,但是合同目的依然可以实现,而有的违约行为则直接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若一旦存在违约就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则会造成违约方对合同解除权的滥用,也不利于守约方利益的保护,甚至会危及到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因此,为了维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及交易秩序的稳定,立法上在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时,应当明确其仅在“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形下,才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二)明确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如前文所述,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并不能成为一般性规则,有其特殊性,其行使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具体如下:1.违约方非恶意违约在民法中,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分为“善意”及“恶意”两种。“善意”是行为人在行为时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其行为没有合法性依据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恶意”则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没有合法性依据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两种主观心理状态并不以传统的“道德”视角来进行判断,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的。此原理用在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上同样如此。虽然我国在违约责任的承担上并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如何,但“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已经深植于我国人民的骨髓之中,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文化同样有道德因素的影子。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之所以备受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部分违约人的违约是恶意的,其是为了追求并且期待更高的利益方才想要解除合同,这不仅有损守约方的合法利益,而且与“任何人不得因其恶意行为而获利”的道德观念相违背。而之所以考虑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也正是因为考虑到部分违约行为并非恶意,只是出于实际,若不允许其解除合同,反而与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相冲突。也正因如此,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的首要前提必须满足“非恶意”这一要件。2.合同标的物是种类物在考虑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时,合同标的物类型也应当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合同标的物的类型极有可能决定了守约方合同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其中,种类物是以抽象的种类、数量、品质等进行界定的,具有不特定性的,能够以其他相同的标的物予以替代的标的物。关于这类物质,即使违约方选择违约,以违约损害赔偿的方式来代替合同的实际履行,守约方也能在市场上快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此类标的物,从而实现合同目的。加之,违约方又对守约方进行了充分的赔偿,因此,对于守约方来说,其并不会因此而受有不利益且能使其快速投入新的交易,反而对其有利。而且,并非故意违约的违约方也可因此获益。这也符合效率违约的理念。而特定物则是指因物体本身固有的特定性或因权利人的选定而具有特定性,不能以其他物替代的物,包括无可替代的物和经权利人选定而特定化的物。关于这类物质,因其不能被其他标的物所替代,当事人只能通过本次合同的实际履行方能实现合同目的。在此情形下,如果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那么守约方的合同目的也就不可能实现了,即使对守约方进行违约损害赔偿,其所受损失也无法得到充分弥补。牺牲守约方的利益以成全违约方的解除权显然对守约方是不公平且与本文所倡导的效率违约理念不相符合。因此,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应当受到合同标的物种类的限制。当且仅当合同标的物为种类物时,违约方才享有合同解除权3.合同履行内容是非金钱债务依据合同履行内容的不同,合同标的可分为金钱债务与非金钱债务两种。所谓金钱债务,是指以一定数额的金钱为标的的债务。因此,其并不存在实际履行无法实现的情况。而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前提之一即是以一定金额的违约损害赔偿来代替实际履行,从而弥补实际履行不能给守约方造成的损失。而金钱债务,守约方合同目的本就是获得一定数额的金钱。因此,不论是实际履行亦或是违约损害赔偿,都是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给守约方,并不存在两者互相替代的情形,也没有实际履行不能的情形。故,在金钱债务领域并无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适用余地。而非金钱债务,是以一定行为或物品为标的的合同。此类合同就存在实际履行不能的情形,才有违约方选择解除合同以违约金代替实际履行的适用余地。在履行基础丧失的情形下,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后,守约方才能够使用违约方支付的违约金去选择其他替代物,从而通过同类型的替代物来实现其合同目的。故,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其合同履行内容必须受到非金钱债务的限制。4.继续履行成本过高或者执行困难继续履行存在障碍主要是指,基于一定违约事由的出现,如果仍然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那么违约方将会为此付出不合理的代价,而此代价将会远远高于其按照约定或法定而应当付出的代价,或者说按照契约的性质,如果违约一方当事人不愿继续履行合同,该契约义务也不适宜强制履行。易言之,即存在经济不合理及义务性质不适宜强制执行的情形下,违约一方当事人才能够享有合同解除权。如果说实际履行所耗费的代价小于或者只是略高于违约损害赔偿,违约方是不能享有合同解除权的,否则将会产生法律上鼓励违约的一种错觉,容易诱发机会主义。而且,于市场交易中,当事人作为理性人就应当预见到交易所带来的一定风险,因此,不能将原本应当由违约方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守约方。与此对应,若实际履行的代价对违约方来讲显然是不合理的,此时违约方解除合同并非想要从违约行为中获取利益,而且守约方的损失完全可以由违约损害赔偿而得到弥补,此时,若不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明显是对违约方不公平的,是违背诚实原则的。此外,于社会实践中,尚有许多合同依其性质是不适宜强制执行的,如一些以行为为给付对象的合同,其履行更多地是基于当事人自愿,法院无法强制当事人履行合同,否则将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理念背道而驰。故这类合同,也应当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三)限制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范围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因其特殊性,除了对其行使条件应当有所限制外,还应当限制其行使合同解除权的范围。其仅适用于被动型违约及避害型违约两种合同。1.被动型违约依照违约的主观动机不同,可将违约形态分为主动型违约及被动型违约两类。其中,在主动型违约的情形下,违约方之所以选择违约,并非是因为其在履行合同过程当中出现了实际履行障碍:相反,其完全具备实际履行合同的条件,只是因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违约方来说更加有利可图的情形,违约方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所以欲解除其与守约方的合同。由此可见,在主动型的违约形态下,违约方的主观心态是“恶意”的,其对违约事实的出现,是抱有积极追求的心理。而在被动型违约的情形下,违约方选择违约并非在于谋求更大的利益,而是因为出现了履行障碍,为了减轻或者避免己方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其迫不得已选择违约,以给予守约方充分赔偿后选择解除合同。由此可见,在被动型的违约状态下,违约方的主观状态是“善意”的,其对于违约事实的出现,并非是积极追求的心理而是“情非得以”。针对主动型违约,因其具有“恶意”,盲目追求效率价值,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实质理念,违背诚实信用,与我国“道德价值”的本土特色土壤相排斥。因此,在此情形下,违约方不能享有合同解除权。所以,在此类情形,应当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2.避害型违约除上述分类外,违约行为依照违约目的可划分为趋利型违约及避害型违约两类。在趋利型违约的情形下,违约方之所以选择解除合同在于欲通过缔结新的契约从而获得较履行本合同更大的利益。而在避害型违约的情形下,违约方之所以选择解除合同并非在于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在于其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因实际履行出现了客观障碍导致其实际履行合同将会付出不合理的代价,故违约方选择以解除合同避免或者减少损失。诚然,以损益的角度视之,不论是趋利型违约还是避害型违约,两者都能体现效率违约理论对效率价值的追求。但仅以效率为标杆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做法并不可取。在趋利型违约的情形下,不应当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而在避害型违约的情形下,应当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四)明确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效果及程序1.对守约方的损失进行充分赔偿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是以牺牲守约方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违约方要想行使合同解除权,就必须对守约方的损失进行充分赔偿。如果不能实现充分赔偿,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就不能实现公平结果而且会使违约方从自身违约行为当中获得过多的价值剩余,而这种价值剩余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正的收益,仅仅是收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而已,这会扭曲正确的法治观。“因此,违约方对守约方的赔偿范围,应当依照完全赔偿原则,对非违约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进行赔偿。这不仅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也与等价交易原则相符。依照等价原则,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造成他人损害,都必须以等量的财产予以补偿,所以在一方违约以后,另一方必须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遭受的全部损失。全部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及可得利益损失。2.必须以诉讼的方式进行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不仅应当在实体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在程序上也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如同一般的合同解除权仅仅通过“通知”便可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如前文所述,笔者赞同将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定性为形成诉权。既然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为形成诉权,那么违约方想要行使合同解除权就只能通过诉讼的途径。此种方式虽然对其权利的行使进行了限制,但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防止了违约方滥用合同解除权的情形出现,而且通过法院依据案情及双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居中裁判,也能够防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