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已没有多大的启示意义。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塑造着、强化着甚至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D.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模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多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彻性。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在历史中追寻,也能从当下发现,这对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很有意义。(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则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C.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D.材料三侧重从崇尚现代文明的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而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下面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将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门子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判决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让薛家给冯家多赔了点烧埋银子,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乞丐契诃夫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②“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③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④“胡说!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⑤“好吧,我可以劈……”⑥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⑦厨娘将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⑧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都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也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⑨“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⑩“卢什科夫。”“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的话。”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⑪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⑫“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⑬“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⑭“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⑮“这是怎么回事?”⑯“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有删改)(1)第①段和第⑪段关于“乞丐”的外貌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倒落魄。B.第⑪段写“乞丐”穿的是“羊羔皮”“海狗皮”,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C.作者通过这两段对卢什科夫的外貌描写,运用对比,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D.在律师看来,卢什科夫外貌的变化是因为他对“乞丐”的帮助,表现了律师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与厨娘对“乞丐”的帮助相映成趣,使情节展开更为虚幻、曲折。(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斯克沃尔佐夫开头毫不留情痛斥乞丐,是因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亵渎了他的好意。这与两年后他见到卢什科夫时感到非常高兴形成鲜明的对照。B.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的身份行乞,只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虽然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散”,说明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帮助他,为下文做伏笔。D.奥莉加先“恶狠狠地推开”,后骂“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可见她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3)假如小说从卢什科夫的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4)有人说本文结尾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妙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①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福痤则寝益。剔首、福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材料二:(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蹉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②之马,跃弛③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节选自《汉书•武帝纪》)[注]①臧获:古称奴婢。②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③跅(tuò)弛:放纵不羁。(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然犹啼呼A不止B婴儿不知犯C其所小苦D致其所大E利也F今上急耕田垦草G以厚民产也H而以上为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B.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C.在韩非子看来,“发齿吻形容”指如果用打开马口看牙齿的方式来形容马的优劣,就是伯乐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D.韩非子认为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②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韩非子和汉武帝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各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2)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2)《阿房宫赋》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走廊和屋檐特点的句子是,。(3)火爆全网的龙年春晚歌曲《上春山》充满古诗词的韵味,其中歌词“东风拂人面落花作簪”中“东风”这一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又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日前,智跑重庆国际城市定向赛将城市地标和旅游热点区域纳入比赛线路,约7000名选手以轻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为载体,通过25条比赛线路探索城市,城市之美①_____。和常见的竞技赛事、大众健身赛事相比,城市定向赛参与门槛低,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比赛当天,年轻人都跃跃欲试,②_____地走出家门,和三五好友一起开启一场健身和“寻宝”的特殊旅程:在大街小巷间穿梭,在特色打卡点留下到访的足迹。城市定向赛难度较低,但比赛内容③_____,有飞盘、腰旗、橄榄球等多项新兴运动。各年龄段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健身的同时,还能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户外运动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对体育健身质量也有了更高期待:完成赛事设计的各种任务,不仅能收获惊喜和感动,还能运动健身。如今,“年轻化”“时尚化”正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潮流,将赛场设置在寻常巷陌之中,不仅能提升群众的参赛体验,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城市的体育文化,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动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寻宝”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们破坏环境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B.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占据了全网注意力,它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C.随着哈尔滨等地冰雪旅游运动热度的升高,相关部门提醒游客冬季赏冰乐雪,要科学防护,谨防“动”伤。D.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带火了健身经济,不少健身场所在春节之后迎来了“开门红”,市民健身热情高涨。(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光合作用最理想的颜色是黑色。从理想的情况来说,①_____,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光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能量。然而,②_____?这就要从远古时期谈起。地球上最初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原始细菌。因为能够透进海洋里的光是很少的,所以,这种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够制造能量。因此,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有点像我们吃的海带的颜色)。比如,生长在深水中的红藻含有一种叫藻红蛋白的物质,③_____,所以它的叶子几乎是黑色的,这对在深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是最理想的。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它们生长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强烈的光线灼伤了。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我们眼睛接收到这种光,所以看到的植物大多呈现出绿色。(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依据第3段内容,简要概括我们“看到的植物大多呈现出绿色”的原因。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春水》中有这样一句短诗:“墙脚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著名演员陈道明却认为:“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要孤芳自赏,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至少,它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已没有多大的启示意义。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塑造着、强化着甚至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D.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模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多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彻性。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在历史中追寻,也能从当下发现,这对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很有意义。(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B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则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C.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D.材料三侧重从崇尚现代文明的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而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下面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将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门子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判决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让薛家给冯家多赔了点烧埋银子,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解答】(1)A.应该是“仍然具有启示意义”。B.“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误,结合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可知,原文是说“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选项“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曲解文意。C.“差序格局旧有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错误,结合原文“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原文是“一定程度的改变”,选项“根本性改变”于文无据。故选D。(2)C.材料二主体结构应该是并列式结构。故选C。(3)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故选B。(4)D.结合原文“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等内容,再结合题目“《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可知,应该是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故选D。(5)材料二说“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生争执”“贾雨村便改了判决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材料二说“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贾雨村趋向贾家,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答案:(1)D(2)C(3)B(4)D(5)①“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②贾雨村趋向贾家,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乞丐契诃夫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②“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③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④“胡说!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⑤“好吧,我可以劈……”⑥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⑦厨娘将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⑧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都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也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⑨“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⑩“卢什科夫。”“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的话。”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⑪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⑫“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⑬“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⑭“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⑮“这是怎么回事?”⑯“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有删改)(1)第①段和第⑪段关于“乞丐”的外貌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①段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倒落魄。B.第⑪段写“乞丐”穿的是“羊羔皮”“海狗皮”,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C.作者通过这两段对卢什科夫的外貌描写,运用对比,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D.在律师看来,卢什科夫外貌的变化是因为他对“乞丐”的帮助,表现了律师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与厨娘对“乞丐”的帮助相映成趣,使情节展开更为虚幻、曲折。(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斯克沃尔佐夫开头毫不留情痛斥乞丐,是因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亵渎了他的好意。这与两年后他见到卢什科夫时感到非常高兴形成鲜明的对照。B.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的身份行乞,只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虽然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散”,说明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帮助他,为下文做伏笔。D.奥莉加先“恶狠狠地推开”,后骂“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可见她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3)假如小说从卢什科夫的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4)有人说本文结尾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妙处。【解答】(1)D.“厨娘对‘乞丐’的帮助相映成趣,使情节展开更为虚幻、曲折”错误。在律师看来,卢什科夫外貌的变化是因为他对“乞丐”的帮助,表现了律师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与厨娘实实在在地对“乞丐”的帮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的帮助,以及他自以为是,满是骄傲与自豪地吹嘘自己的所作所为,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律师的视角,使情节展开更为真实,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故选D。(2)B.“只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错误,原因是“酗酒”;C.“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理解不正确,他是听到乞丐说可以用劳动换取报酬而感到高兴,并为自己曾经有点过分的言辞感到惭愧;D.“可见她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错误,奥莉加对乞丐有同情,因为同情才同意他劈柴。故选A。(3)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第三人称一般是全知视角,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各自作用即可。用第一人称叙述,首先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更利于情感的表达,读者容易被情绪感染,拉近与人物的关系,具有代入感;同时能深入挖掘人物心理,令读者能够对卢什科夫的痛苦感同身受,更能对人物的内心产生共鸣,增强阅读效果。用第三人称全知角度,则可更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拉开了适当的距离,用冷峻的视角对人物进行观察,而可能不只是表达第一人称的感恩心理;因叙述客观,“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小说才能凸显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态度并予以讽刺。这和厨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启示我们帮助他人需要基于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只有实实在在、施以援手,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4)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考虑。从情节上看,使情节更完整。结尾用插叙方式,揭开厨娘奥莉加拯救卢什科夫的事情真相,情节上前后照应。前文有“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劈好”,此处“她替我劈柴”和前文照应,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从人物塑造看,使小说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她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卢什科夫如今再复述这些话,谈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从主题看,使主题更深刻。“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夫居高临下,“讲得很正确”,他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让深陷困境的卢什科夫生活有了着落;但真正的改变还是源于心灵的撼动,奥莉加真诚平等的帮助真正挽救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答案:(1)D(2)A(3)①选用第一人称使情节更为真实,更利于情感的表达,读者容易被情绪感染,拉近与人物的关系,能够对卢什科夫的痛苦感同身受,更能对人物的内心产生共鸣。②选用第三人称则更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拉开了适当的距离,用冷峻的视角对人物进行观察,小说讽刺了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态度。这启示我们帮助他人需要基于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只有实实在在、施以援手,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4)①使情节更完整。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使小说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因为她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③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夫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①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福痤则寝益。剔首、福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材料二:(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蹉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②之马,跃弛③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节选自《汉书•武帝纪》)[注]①臧获:古称奴婢。②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③跅(tuò)弛:放纵不羁。(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然犹啼呼A不止B婴儿不知犯C其所小苦D致其所大E利也F今上急耕田垦草G以厚民产也H而以上为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B.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C.在韩非子看来,“发齿吻形容”指如果用打开马口看牙齿的方式来形容马的优劣,就是伯乐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D.韩非子认为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②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韩非子和汉武帝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解答】(1)句意:即使这样他还会哭喊不止,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给他吃点小苦会带来大的好处。如今君主加紧督促民众开荒种田来增多民众的家产,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残酷。“然犹啼呼不止”省略主语,下面的“婴儿”是“不知”的主语,故在B处断开;第一个虚词“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今”是时间状语,放在下句句首,故F处应断开;第二个虚词“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也”与“而”两个虚词不能两用,中间H处断开。故选:BFH。(2)A.错误。都是“功劳、功勋”的意思。句意:考核他办事的功勋。/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故选:A。(3)C.“来形容马的优劣”错误,“发齿吻形容”一句中“形容”是古今异义词,在材料一中是名词,意为“外表”。故选:C。(4)①重点词语:劝,激励;迁,提升,升职;治,有成效。句意: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职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②重点词语:征,征收;饥馑,灾荒;以……为,认为。句意: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5)①由原文“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应注重实际能力,从基层提拔。②由原文“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将相及使绝国者”可知,汉武帝则强调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答案:(1)BFH(2)A(3)C(4)①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职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②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5)①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应注重实际能力,从基层提拔。②汉武帝则强调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参考译文:材料一: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容,孔子察看了他的容貌就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发现他的品行与仪表不相称。宰予说话高雅有文采,孔子考察了他的言辞就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智慧不如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我出了差错;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我出了差错。”所以凭借孔子这样的智慧,也还有考察结果不能符合实际的感慨。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比宰予的措辞更加浮夸动听,而当代君主在听辨时比孔子更加糊涂,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现失误呢?所以魏国听信孟卯的辩辞,导致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赵括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灭顶之灾。这两次祸患都是任用能言善辩之徒失误造成的恶果。铸剑只看掺锡的多少和炉火的颜色,就是区冶子也不能凭此断定宝剑的质量;用它到水面上砍杀鹄雁,在陆地上劈斩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对它的利钝判断错误。只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和看马的外表,就是伯乐也无法凭此判断马的好坏;要是给马套上车驾车上路,看马跑到终点,就是奴婢对马的优劣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只看人的相貌、衣着,只听他说话议论,孔子也难以断定士人的能力大小;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办事的功勋,就是平常人也能分辨出他是愚笨还是聪明的。所以明君任用的官吏,宰相必定是从地方小吏中起用的,勇猛的将领必定是从士兵中挑选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赏赐,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丰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位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爵位高俸禄厚,官吏都会把政事办妥,这才是称王天下之道。现在,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会说:“要得民心。”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民众的见解不可以采用,就像婴儿的想法不可以采用一样。婴儿不用针砭挑刺他头部的穴位就不能医治他的腹痛,不割治疖子就会使病情加重。而要给婴儿挑刺头部的穴位和割治疖子,必须由一个人抱着,由慈母给他处理;即使这样他还会哭喊不止,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给他吃点小苦会带来大的好处。如今君主加紧督促民众开荒种田来增多民众的家产,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残酷;整治刑法加重惩罚用来禁止奸邪,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厉;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使国内民众必须知道披甲上阵,而不准私自免除兵役,必须齐心协力奋勇作战,是为了擒获敌人,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凶狠。上述四项措施,本是为了治国安民,可是民众却不欢迎。材料二:(武帝)下诏说:凡是非同寻常的功业,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所以,马匹有时会奔逸跳跃而跑千里,士人有时会背负世俗的负担而成就功名。那些不遵守约束的马,飞跃奔腾的士人,也只在于是否善于驾驭而已。应当命令各州郡考察吏民中有优秀才能和不同寻常的人,可以担任将相及出使遥远国家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各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2)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解答】(1)B.“措辞直接”错,应为“措辞委婉”。故选B。(2)杜诗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是说“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表达了对这个“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是说“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诗人推己及人,劝吴郎多多宽容这个妇人,不要阻拦她来打枣充饥;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是说“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说“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就是官吏们的剥削。再次劝吴郎同情这个妇人,不要阻拦她来打枣充饥,表达了作者对如邻妇一样“贫到骨”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辛词上阕写“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此地环境优美、作者生活舒适和谐。“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接着词人又对人文环境做了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邻里之间相处的和谐,突出“万事从今足”。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邻里相处和谐的闲居生活的满足。下阕“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描写小孩子偷偷摘梨、打枣,从侧面印证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与适应;“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是写孩子们偷偷到诗人的果园中打枣,算是给作者平淡的闲居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所以作者不愿家人把这些小孩子吓跑了。一“偷”字,指孩子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词人觉得偷枣的儿童顽皮、有趣,而词人闲得在角落里“静看”这些孩子的任意施为,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进一步展现出了作者的悠闲,透露出作者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杜甫和辛弃疾都对扑枣者采取保护、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杜甫有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他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同情;辛弃疾的诗歌更有一种童趣,透露出当前生活的悠闲和喜悦之情。答案:(1)B(2)相同:都对扑枣者采取保护、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不同:①杜甫推己及人,任凭孤苦无依的妇人来打枣,并且劝说吴郎不要禁止邻妇打枣,表达了他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同情,反映了他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②辛弃疾是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表现了他对“偷梨枣”的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又呈吴郎》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清平乐》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赏析: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阿房宫赋》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走廊和屋檐特点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火爆全网的龙年春晚歌曲《上春山》充满古诗词的韵味,其中歌词“东风拂人面落花作簪”中“东风”这一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又如等闲识得东风面。【解答】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重点字:野)(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重点字:啄)(3)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闲识得东风面/忙趁东风放纸鸢小楼昨夜又东风(重点字: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日前,智跑重庆国际城市定向赛将城市地标和旅游热点区域纳入比赛线路,约7000名选手以轻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为载体,通过25条比赛线路探索城市,城市之美①_____。和常见的竞技赛事、大众健身赛事相比,城市定向赛参与门槛低,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比赛当天,年轻人都跃跃欲试,②_____地走出家门,和三五好友一起开启一场健身和“寻宝”的特殊旅程:在大街小巷间穿梭,在特色打卡点留下到访的足迹。城市定向赛难度较低,但比赛内容③_____,有飞盘、腰旗、橄榄球等多项新兴运动。各年龄段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健身的同时,还能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户外运动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对体育健身质量也有了更高期待:完成赛事设计的各种任务,不仅能收获惊喜和感动,还能运动健身。如今,“年轻化”“时尚化”正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潮流,将赛场设置在寻常巷陌之中,不仅能提升群众的参赛体验,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城市的体育文化,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动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寻宝”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他们破坏环境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B.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占据了全网注意力,它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C.随着哈尔滨等地冰雪旅游运动热度的升高,相关部门提醒游客冬季赏冰乐雪,要科学防护,谨防“动”伤。D.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带火了健身经济,不少健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建筑装饰设计合同2篇
- 2024年度授权代理合同标的为进口商品代理3篇
- 2024版物联网应用开发建设项目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软件测试与优化服务合同2篇
- 2024版数据服务与处理合同2篇
- 管道清淤施工承包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公证所需文件2024年一览3篇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5G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设备租赁合同(含安装与培训)
- 2024年度网络游戏开发与运营合同.3篇
-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教学大纲(48学时)
- 机构员工劳动合同范例
- 西藏-2023年-社区工作者-上半年笔试真题卷
- 工程总承包施工方案
- 旅游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2025年
-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玄武岩行业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纪检干部业务培训
- 网络信息安全科普
-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2025年
- 一例胸壁输液港输液期间导管堵塞的个案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