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吉林专版)专题十二考点二散文阅读学案(含答案)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吉林专版)
目录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专题一字音·字形·书写
考点一字音·字形
考点二汉字书写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专题三病句辨析与修改
专题四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书写
专题五常用的修辞手法
专题六语法知识(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
专题七排序与衔接
专题八拟写仿写对联
专题九语段基础综合
专题十古诗文默写(62篇段)
第二部分阅读
专题十一古诗文阅读
考点一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
考点二课标文言文阅读(22篇)
考点三古诗文比较阅读(课标22篇段)
考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
考点一小说阅读
考点二散文阅读
考点三说明文阅读
考点四议论文阅读
考点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名著阅读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专题十四综合性学习
专题十五作文
考点一全命题作文
考点二材料作文
第四部分仿真模拟卷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考点二散文阅读
【考点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杨家埠的画儿
冯骥才[注]
①由济南驱车出来,一路向东,顺顺溜溜几个小时跑到了潍坊。再拐一个弯儿,便进入了寒亭区一个宁静和优美的小村,这就是数百年来四海闻名的画乡杨家埠。
②杨家埠的男女老少,全都人勤手巧。既精于种庄稼种菜,又善于印画扎风筝。老时候这样,今儿还是这样。他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人却不闲——比方现在——他们全都在家里忙着画画呢!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说话时咧着笑嘴,龇着白牙,很是自豪。
③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边的全是她们自己。
④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⑤杨家埠年画的需求者全是农民,农民钱少,年画便采用套版,很少手绘。这样,刻版和套版的技术就很高。杨家埠年画一般是六套版。墨色线版之外,再套印五种颜色。红、绿、黄、紫、粉。红与绿,黄与紫,都是对比色。年画艺人有句歌:“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故此,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的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
⑥我这次来杨家埠,是要拜访一位老艺人,名叫杨洛书,七十多岁。听说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他家经营的“同顺德画店"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而且老人仍在刻版印画。我想,在如今全国许多木版年画产地几乎灭绝而成为历史的大背景中,这位老艺人该是一位罕世奇人了。而且,为什么单单杨家埠的年画古木不倒,反而生机盈盈呢?
⑦杨洛书老人住在村中普普通通一个小院里,院内堆着许多刻版用的木头。刻版不是一件容易事。印画的木版为了坚实耐用,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他说:
⑧“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
⑨老人去年刻了《一百单八将》,一个好汉一张画,一张画儿五六块版。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开始刻《西游记》,至少又是四百块版。他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激情?老人又是为谁付出这样巨大的劳动?
⑩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他拿出1917年3月13日俄国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签给杨俊三赴俄开店的护照。护照上将莫斯科译成“毛四各瓦”。直叫我看了半天,才弄明白。一时,与我同来的一行人全笑了起来。
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
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最主要的需求者仍是沂蒙山区里的农民,他们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我对老人说:
“他们还这么爱年画吗?”
老人忽然变得挺激动,他说:
“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成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大概杨洛书老人深深感受这一点,他才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
于是,我对这位老艺人肃然起敬,也对民间艺术心生敬意。
走出老人宅院,到了村口,见到几位姑娘在放风筝。这里初冬季节也放风筝吗?一问,原来杨家埠人扎好的风筝,全要试放一下。今日无云,碧空如洗,悬浮在高天的风筝叫阳光一照,极是艳丽。三五只蜻蜓,一只彩蝶,还有一幅方形的画儿,画上画着胖娃娃,这些不全是年画上那些常见的形象吗?
放风筝的姑娘见我很感兴趣,叫我也放一放。我大概有四十多年没放过风筝了。待怯生生接过风车和线绳,但觉线绳颇有韧性和弹力,透明的风已经强劲地传递到我的手上。我顺着线绳抬头望去,只见银白的线极长极长,划着弧线,飞升而上,到了半空,便消没在蓝天里,然后在极高的空中飞着一只大红色的蜻蜓。但是它混在其他几只风筝里,弄不清到底是不是我的。我用手抻一抻线,高天上的大红蜻蜓与我会意地点点头;我把线向旁侧拽一拽,大红蜻蜓随即转了半圈。我忽然觉得,久违的儿时的快乐又回到身上。这使我不觉玩了好一会儿。
待到了杨家埠年画博物馆,人们叫我题诗留念,提笔在手,立时有了两句:
民间情味浓似酒,
乡土艺术艳如花。
写了字,返回来坐在车上时,情不自禁接着又冒出了几句:
年画上天变风筝,
风筝挂墙亦年画。
七十三叟三十七,
杨家埠村寿无涯。
(有删改)
[注]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1.简要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
2.当大家对护照上“莫斯科”的译名感到好笑时,老人为什么没有笑?
3.杨洛书是一个怎样的老艺人?
4.文章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①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1924年夏季,中国公学因江浙战争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救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中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②1925年,佩弦先生到清华大学应聘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③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④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生气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⑤读过《背影》那一类文章的人们,都会知道佩弦先生富于至性深情,可是这至性深情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未不打一个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堤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
⑥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我想起自己老是压着信不复,才知道他的这种仔细当极不容易。
⑦他的生活兴趣不算很浓也不算很浅,旅行中爱看名胜,集会中爱坐着听人清谈,朋友们说起有好戏他也偶尔抽空去看看,近年来常做旧诗,胃病未发以前他也能喝几杯酒,在朋友中以酒德见称,不过分也不喧嚷。他对一切大抵都如此,乘兴而来,适可而止,从不流连忘返;他虽严肃,却不古板干枯。听过他的谈吐的人们都忘不了他的谐趣,他对于旁人的谐趣也很欣赏,不过开玩笑打趣在他只是偶然间灵机一现,有时竟像出诸有心,他的长处并不在此。就他的整个性格未说,他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庄老的少。
⑧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
⑨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他在做人和做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⑩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已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感伤。
(选自《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节)
【注】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5.文章以时间为序,围绕“敬悼朱佩弦先生"回忆“我”与先生的往事,阅读第①——⑥段,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时间往事
1924年“我"与佩弦先生同在春晖中学教书
1925年①
1933年②
抗战中③
1948年④
6.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横线句。
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
7.佩弦先生和“我”的颇多相似之处引起不少误会,甚至有人把两人当成同一个人。请根据第⑨段叙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我"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心理活动。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佩弦先生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上的温柔
①离小区300米处有一间小小的理发店,店面不大,只摆得下四把理发椅,工作人员仅有一男一女两位理发师和一名学徒。旺季时,三个人忙起来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②最初进店,是因为我家有男童,理发时小家伙总是不自觉地把脑袋动来动去,让我办卡的那家店里所有的理发师都因此头疼不已。朋友得知我想找一位有耐心的理发师,便推荐了这家不起眼的店。她简要地介绍道:“上次我先生剪发,那个店里的女理发师发现他有少量白发,又没染发的心思,竟不嫌麻烦地一根根找出白发帮他剪掉了。”
③果然,第一次给我儿子理发,那个身材高大、顶着一头栗色短发的女理发师,并没有像其他同行一样嫌孩子多动,剪得非常有耐心。剪完、吹干头发后,她双手轻轻捧着我儿子的头固定住,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就好像艺术家在挑剔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④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成了那里的常客,剪发时也会和那个女理发师聊聊天。
⑤她很健谈,从基金到菜价都能搭上话。偶尔提起自己上幼儿园的小儿子,她的眼睛会笑成两个弯弯的月牙,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与幸福。
⑥日子久了,我大致了解了她的一些家庭状况。一家三口,衣食无忧,即使老公做生意总是赔钱,后来也只是从事薪水低、工时长的工作,但有了这家与朋友合伙开的理发店,收入尚可。她对生活毫无抱怨,甚至在内心充满了温柔甜蜜。幸福的人所流露的气息是可以愉悦他人的,我们后来成为了理发时很好的聊友。
⑦我依旧不知道她的姓名,偶尔和别人提到她,也只用“女理发师"代替。她对我也是如此吧?匆忙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将一些人一些事当作生活的背景板。就像路边的木槿和碧桃,只要枝繁叶茂、花开成片,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走近、欣赏,但无需深知。
⑧我一直以为女理发师是喜欢聊天的,可那日换休在家,找了个理发店最闲的时间段去做头发时,却意外地发现她的话非常少。没什么顾客,她很专注地看着视频学习理发知识。
⑨那应该是个关于怎样将做坏的头发修复好的视频,我进店时她已经在看了。当时店里那位男理发师在打电话,而负责洗头的小工也在低头玩手机。见我进来,她将平板电脑调到最大音量,边听边帮我弄头发。
⑩她听得非常认真,以至于我同她说话某一段没有听清时,还会笑着对我说句“不好意思”,然后摘下给我染发用的一次性手套,将视频回放,再听一遍。
镜子里,看着一边为我的头发刷软化剂,一边“一心二用"听课的她,我竟无比动容。看起来年近四十的人,做起学生来的认真样子,真是美到让人不忍打扰。
后来,有一次她不在店里,男理发师给我剪的头发,闲聊中我也知道了她更多的故事。
她来自陕南山区,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辍学了,和老乡一起来西安工作。当时男理发师是一家店里的金牌理发师,而她只是个没有经过正规美容美发学习的小学徒。但她手脚勤快且十分好学,一有空就站在师傅们身边看剪发,对师傅们也恭敬有礼,慢慢地竟学得了一手好手艺。她从为家人、朋友的头发剪起,后来为每一位顾客剪发时的精益求精,到最后便与这位男理发师合伙开了这家小店,当上了真正的理发师。
“她很不容易的。当上理发师好几年了,旺季时忙忙碌碌为客人剪发,淡季还坚持看书、看视频学习。”男理发师不无自嘲地笑着说,“不过,我也很佩服她——现在找她理发的人比找我的还要多呢!"
这句话轻轻地击中了我心灵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起点并不高的人,却羽翼轻盈地飞到了前面。他们在时光中不断地积累、向上,终于有一天,这点点滴滴厚积薄发,形成了一种温柔却挡不住的力量。
9.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梳理文章的内容。
朋友推荐女理发师给他理发——第一次给我儿子理发时,①______。——成为常客后,②______。——我在理发店最闲的时段去做头发,③______——在与男理发师的聊天中,④______,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10.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析其中的“挑剔”和“欣赏"是否矛盾?为什么?
剪完、吹干头发后,她双手轻轻捧着我儿子的头固定住,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就好像艺术家在挑剔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11.文章第13段采用了什么叙事顺序?请分析其作用。
12.文章第14段从描写角度来看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味蕾上绽放的思念
①春日里和煦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悠然自若地洒向大地,从来都是不急不躁。熬过了冻土寒冬,微风轻拂之下,世间变得温柔起来。历经蛰伏,万物生长的力量变得无比坚定,草木发新,春菜也跟着尽情舒展,随处可见的青翠绿意,共筑起草长莺飞的诗情画意与鲜嫩明媚的春日之味。
②春天的韭菜,俗语称为“春香”,是难得的鲜香。如若追溯到古时,韭菜是让人心生敬意的祭祀佳肴。《诗经·幽风·七月》里道:“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句子,证实了眷韭与羔羊肉同样珍贵。所以每年开春,把韭菜安排到餐桌上,算得上是送给味蕾的迎春之礼。
③小时候,每当户外冰雪消融,远山渐绿,我就会格外留意后院的菜地。万物复苏是个奇妙的场景,春光所到之处,田间日渐葱郁。但我绝非只为试探春意而来,除了弄春之趣,我的小心思更在于搜寻那些能装进肚子里的春日之味。眼见我日日去田园里踩得一脚泥泞却毫无所获,妈妈索性指点一二,韭菜长高了就烙韭菜盒子吃吧。这下好了,心里的馋虫一下就被勾起,每日的菜园巡视径直变成了探望那一洼杂草间的春韭。
④好在春日里韭菜的生命力绝不输给杂草,用不了几天,春韭已有了一青二白的架势。终于有一天,一把韭菜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个头不大,却鲜嫩欲滴,香味扑鼻。妈妈准备做韭菜盒子,而我,开始围着妈妈转。妈妈摘韭菜,一摘一把,又快又干净,我要一根一根慢慢地摘,边摘边嗅沾在我手上独特的香气。
⑤三两个鸡蛋,打散入锅炒成黄灿灿的蛋碎,慢慢摊凉。清洗干净的韭菜,一刀下去,满屋都是韭菜味儿,有点冲鼻,却也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切细的韭菜和蛋碎,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淋上油调下味,已经开始让人垂涎欲滴了。
⑥包馅、捏边、热油、下锅,妈妈做韭菜盒子总是一气呵成。虽然从厨房到餐桌只有几步距离,但在我心里等多一秒似乎鲜度都有所折损。所以每次妈妈烙韭菜盒子,我最要紧的事当然是等在灶台边蹲守。锅里的韭菜盒子被煎得两面焦香金黄,香气弥漫满屋的时候,我手里早已抓紧了盘子,准备随时迎接韭菜盒子大快朵颐一番。
⑦刚烙出来的韭菜盒子,上面细细的油泡还在滋滋啦啦,热腾腾的面皮映着黄绿相间的韭菜鸡蛋,让人忍不住想大吃一口。可千万别急,心急吃不了韭菜盒子。先咬一小口,放一放韭菜盒子里的热气,再趁热吃,才是不二法门。
⑧只不过,道理我都懂,可在韭菜盒子面前,谁还有空想这些呢。于是,一边真香,一边真烫,吃得跳脚,鲜到忘乎所以。妈妈的韭菜盒子,好像永远都凑不到整盘,剩下几个端上桌的时候,我的肚皮早已撑得滚圆,再也吃不下了。
⑨也不知道是韭菜盒子太香,还是儿时对于吃韭菜盒子的记忆太过美好,年复一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看看窗外明朗的春光,妈妈的韭菜盒子就会跳入脑海。
⑩岁月新更又一春。如今我的儿子也开始时不时地来厨房打探,扯着我的衣襟儿,一遍又一遍地问“今天吃什么呀?”离家在外,既然吃不到妈妈的韭菜盒子,就让儿子吃上我做的韭菜盒子吧。不用看菜谱,靠着记忆里的点滴,电饼铛里的韭菜盒子已经喷香。“韭菜盒子真好吃!"好烫啊!”看儿子吃韭菜盒子的小样儿,犹如当年自己的馋猫儿相。
几个韭菜盒子下肚,抚慰了味蕾,也唤醒了思绪。择时而食,本是件平凡而又自然的选择,却因有关美食记忆的微妙作用,开启了一段浓浓的思念和美好的传承。
(选自《格言》,有删改)
13.下面句子是小艺同学用停连符号表示朗读时的停顿与连接,√表停顿,^表连接,通过这种方法,你从此句中读出来“我"怎样的情感?
妈妈摘韭菜,一摘一把,^又快又干净,我要一根一根√慢慢地摘,边摘^边嗅沾在我手上独特的香气。
14.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15.选文第②段引用《诗经·阙风·七月》中“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句子有怎样的用意?
16.请结合选文,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段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勤春来早
①今年春来早。龙年紧着脚步往前赶,仍然落在立春节气的后面。迎着飞雪,顶着寒风,不少人构思着春天的蓝图,擘画着新一年的美景。而且,不是今年如此,年年都如此,代代都如此。人勤春来早,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俗谚,而是祖祖辈辈的传统。
②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腊月,奶奶都要去赶集,去置办年货。年货的多少,要看衣袋里钱的多少而定。钱多就多买,钱少就少买。但有一样,钱再少也必须买,那便是一张《春牛图》。《春牛图》是幅年画,但又不是普通的年画。这幅年画分为两个板块,上面画着一头高大的黄牛。黄牛迈着从容的步子,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头上是飞舞的燕子,脸前是曲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不再是冰封雪盖的寒瘦模样,绽露出初春的灵动。画的下面是日历,一年的日子和二十四节气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③儿时的我幼稚得很,总觉得《春牛图》没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年画热闹好看,为什么还要年年买《春牛图》回家?爸爸给我讲,农家过日子离不开《春牛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都在上面。屋里贴上这张画,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心中就有了数。家家便会早准备,早动手,不至于耽误农时。我又问,那为啥不画别的稀奇物,只画个看烦了的大黄牛?爸爸告诉我,黄牛能犁地,能拉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都要靠它卖力气。最有趣的是,这幅画还隐藏着打春牛的风俗。
④往昔立春这日,天色刚刚泛亮,乡亲们已经集聚在村东的田间。暖融融的太阳一露头,就有身穿锦袍的“春官"下令:“开打!”于是,身着武士装的“句芒神"手持长鞭快步上场,左蹦右跳,啪啪的鞭声随之炸响。当然,这里的春官和句芒神都是村人扮演的。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就见句芒神旋舞到了“春牛”的身边,使劲抽打了一鞭。哗嚓一声响,“春牛"的肚子炸裂了,里面装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瞬间迸溅出来,散落一地。
⑤顿时,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早有眼疾手快者飞身上前捡拾,拾到了,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抢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的食物,五谷能丰登,家业能兴旺。因而,老老少少都在抢,抢得欢天喜地,抢得红红火火。儿时听说打春牛,只觉得好玩、有趣味。长大了才明白,看似在打牛,实际是鞭策自己。打春牛寄寓着乡亲们早行动、早发力、把握初春时光的美好心愿。
⑥边谈笑风生谋划新一年的光景,那头忽有威风锣鼓敲打起来。威风锣鼓就是威风,气势雄浑,惊天动地。我以为是有什么欢庆仪式,一问才知道,是过大年时要出门献艺,抓紧排练。这闻名神州的威风锣鼓,早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每逢节庆,多地争相请去助威添彩,春节当然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原先只是一枝红杏闹春意,几个鼓,几个钹,几张锣,就打得满堂喝彩。但一支队伍哪能应对得了多地邀请,于是再发展,再训练。如今,已经是十支、几十支队伍,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顺势而为,来他个“百般红紫斗芳菲"。这铿锵的锣鼓声,便来自拓展训练的场地上。
⑦威风锣鼓训练完一个曲牌,暂作歇息,就听见一阵欢声笑语飘过来。这是干啥?悄悄抽身,循声走去,宽阔的大厅里聚满了男男女女。有的扎龙灯,有的糊旱船,有的绑竹马。这不稀奇,都是为年节闹社火做准备。稀奇的是,龙灯、旱船和竹马,样样都已摆下一大摊,满大厅的人还在忙个不停。一村一队闹社火,哪能用得上这么多!更令人新奇的是,还有人在裱糊社火队伍中从未见过的“黄牛”,莫非是要来个别出心裁,拔个头筹?问出口来,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在时代后边。这些都是新开发的商品,见到订单才制作。那几头“黄牛"也一样,而且是我从未见过的春牛。如今传承了打春牛的民俗,再现传统风情,增添文化乐趣,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民俗的深厚精神内涵……我禁不住咂嘴吐舌,何曾想到乡村形成了节庆展演非遗的产业链!
⑧走出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的场馆,我背后仍然回荡着乡亲们的阵阵笑声。【甲】此时,威风锣鼓又敲响了,欢笑声、锣鼓声融为一体,像是滚滚春潮激荡着乡村大地。【乙】人勤春来早,新时代,争朝夕,和着鼓乐声、欢笑声,加快了节奏,加快了步履——
⑨【丙】春天,热热闹闹地来临了!
17.阅读第②~⑧段,概括作者讲述的有关家乡的民俗。
18.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说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19.理解文章题目《人勤春来早》的深层含义。
20.阅读全文后,你的同桌小明受到文章的感染,将要在班级朗读文章结尾【甲】【乙】【丙】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你任选一处对其进行朗读指导,并说明理由。(写出一种朗读方法即可)【提示:朗读方法包括停连、轻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
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种下阳春
彭学明
①姐姐姐夫为兔年春天做准备时,还是虎年的寒冬腊月,距离温暖春天的到来还有一段光景。农人在春天里干活叫种阳春,为种阳春做准备叫备春。
②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寒气和雾气跟着,将姐姐姐夫包裹。山色和山影跟着,与姐姐姐夫同行。
③柴火灰是乡间最易得也最实惠的有机肥料。姐姐姐夫把灰一篮篮筛下,顺着筛眼飒飒漏下的柴火灰用于肥土肥泥,剩下的炭渣用来烤火取暖。姐姐把灰均匀铺撒在坡地上,姐夫则开动农耕机翻耕。农耕机来到姐姐姐夫家好几年了,不但熟悉了家里的一切,也熟悉了山坡上的一切。姐姐姐夫更是熟悉农耕机的脾气,把农耕机驯服得比耕牛还要听话、勤快、有力。偌大一块坡地,很快就犁完了。
④在姐姐姐夫眼里,柴火灰就是满地的乌金碎银!一整片泥土被农耕机像翻面团一样一溜溜翻开,被一锄锄翻晒,柴火灰也与泥土紧紧交融,成为喂肥庄稼的养料。
⑤翻耕完后,姐姐把翻耕的土地平整好,姐夫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备好的粪肥运到地里,一层层泼洒。这片跟了姐姐姐夫几十年的地,在他们年复一年的精心伺候下,一年比一年黑,一年比一年肥,黑得发亮,肥得流油。尽管虎年里半年都没下雨,那泥土还是带着湿气和地气,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
⑥姐姐姐夫都是在泥土里生、泥土里长的,伺候了泥土大半辈子,他们生命的颜色已是泥土的颜色,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与泥土紧紧相连。他们已是泥土的一部分。他们最懂土地对人间的意义,他们像疼爱子孙一样疼爱土地。
⑦哥哥嫂子一样不会让他们的农田吃亏、挨饿。哥哥虽然也七十来岁了,身体却比姐姐姐夫好,还挑得起一百多斤的担子,背得起一百多斤的东西。干涸了半年的农田,已经坼裂了,哥哥得抢在雨水来临前先翻耕一遍。
⑧哥哥上了年纪,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嫂子骂他,他笑呵呵的,听不见;天上打雷,他懵懂懂的,听不见。但田土和庄稼的一呼一息,他听得清清楚楚。一坝子干涸得没有一滴水的稻田,只剩下收割后的稻草桩子和茬子,排着整齐的队列,有如待阅的方阵。哥哥犁田用的旋耕机一进农田,那板结的泥土就一下子翻开松散、搅碎平整了,那满田的稻草桩子和茬子也都被打成细碎的粉末了。
⑨在后辈心里,干这些农活辛苦,他们心疼老人。可在哥哥姐姐这辈人眼里,这根本不苦,反倒乐在其中。姐姐说,有什么苦的呢?现在耕田有耕田机,犁地有犁地机,收割有收割机,打米有打米机,榨油有榨油机。哥哥说,现在不用交农业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植树补贴,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日子呢?
⑩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
(选自《长在心中的大树》,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有删改)
21.关于为兔年“备春”,姐姐姐夫先后做了哪些主要工作?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②______→农耕机翻耕→③______→④______
22.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极具表现力,请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
23.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中哥哥被骂的情节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
24.文章结尾说“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考点二散文阅读
【考点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杨家埠的画儿
冯骥才[注]
①由济南驱车出来,一路向东,顺顺溜溜几个小时跑到了潍坊。再拐一个弯儿,便进入了寒亭区一个宁静和优美的小村,这就是数百年来四海闻名的画乡杨家埠。
②杨家埠的男女老少,全都人勤手巧。既精于种庄稼种菜,又善于印画扎风筝。老时候这样,今儿还是这样。他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人却不闲——比方现在——他们全都在家里忙着画画呢!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说话时咧着笑嘴,龇着白牙,很是自豪。
③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边的全是她们自己。
④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⑤杨家埠年画的需求者全是农民,农民钱少,年画便采用套版,很少手绘。这样,刻版和套版的技术就很高。杨家埠年画一般是六套版。墨色线版之外,再套印五种颜色。红、绿、黄、紫、粉。红与绿,黄与紫,都是对比色。年画艺人有句歌:“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故此,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的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
⑥我这次来杨家埠,是要拜访一位老艺人,名叫杨洛书,七十多岁。听说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他家经营的“同顺德画店”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而且老人仍在刻版印画。我想,在如今全国许多木版年画产地几乎灭绝而成为历史的大背景中,这位老艺人该是一位罕世奇人了。而且,为什么单单杨家埠的年画古木不倒,反而生机盈盈呢?
⑦杨洛书老人住在村中普普通通一个小院里,院内堆着许多刻版用的木头。刻版不是一件容易事。印画的木版为了坚实耐用,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他说:
⑧“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
⑨老人去年刻了《一百单八将》,一个好汉一张画,一张画儿五六块版。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开始刻《西游记》,至少又是四百块版。他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激情?老人又是为谁付出这样巨大的劳动?
⑩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他拿出1917年3月13日俄国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签给杨俊三赴俄开店的护照。护照上将莫斯科译成“毛四各瓦"。直叫我看了半天,才弄明白。一时,与我同来的一行人全笑了起来。
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
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最主要的需求者仍是沂蒙山区里的农民,他们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我对老人说:
“他们还这么爱年画吗?"
老人忽然变得挺激动,他说:
“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成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大概杨洛书老人深深感受这一点,他才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
于是,我对这位老艺人肃然起敬,也对民间艺术心生敬意。
走出老人宅院,到了村口,见到几位姑娘在放风筝。这里初冬季节也放风筝吗?一问,原来杨家埠人扎好的风筝,全要试放一下。今日无云,碧空如洗,悬浮在高天的风筝叫阳光一照,极是艳丽。三五只蜻蜓,一只彩蝶,还有一幅方形的画儿,画上画着胖娃娃,这些不全是年画上那些常见的形象吗?
放风筝的姑娘见我很感兴趣,叫我也放一放。我大概有四十多年没放过风筝了。待怯生生接过风车和线绳,但觉线绳颇有韧性和弹力,透明的风已经强劲地传递到我的手上。我顺着线绳抬头望去,只见银白的线极长极长,划着弧线,飞升而上,到了半空,便消没在蓝天里,然后在极高的空中飞着一只大红色的蜻蜓。但是它混在其他几只风筝里,弄不清到底是不是我的。我用手抻一抻线,高天上的大红蜻蜓与我会意地点点头;我把线向旁侧拽一拽,大红蜻蜓随即转了半圈。我忽然觉得,久违的儿时的快乐又回到身上。这使我不觉玩了好一会儿。
待到了杨家埠年画博物馆,人们叫我题诗留念,提笔在手,立时有了两句:
民间情味浓似酒,
乡土艺术艳如花。
写了字,返回来坐在车上时,情不自禁接着又冒出了几句:
年画上天变风筝,
风筝挂墙亦年画。
七十三叟三十七,
杨家埠村寿无涯。
(有删改)
[注]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1.简要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
2.当大家对护照上“莫斯科"的译名感到好笑时,老人为什么没有笑?
3.杨洛书是一个怎样的老艺人?
4.文章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
1.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包括:具有强烈的个性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农民生活和内心向往;采用套版技术;色彩鲜明。
2.①老人对先人的成就充满自豪。他的父亲杨俊三将画店经营到了顶峰,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这在他看来是家族的荣耀,而非可笑之事。②他认为保住先人的业绩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使他无法以轻松或嘲笑的态度对待先人的经历。③老人对待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是严肃和尊重的,不会因为译名的特别而觉得好笑。
3.①技艺高超:尽管年逾七旬,老人依然致力于刻版工作,他的手因长期刻版而变形,显示出他技艺的高超和对这门手艺的执着。②勤奋刻苦:年逾七旬依然坚持刻版印画,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又开始刻新的作品。③坚守传统: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经营的“同顺德画店"拥有至少二百年的历史,他仍在坚持刻版印画。
4.①对老艺人的敬意:通过描述杨洛书老人的坚守和执着,“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②对民间艺术的赞赏:通过对杨家埠年画特点的描述,“我“表现了对这种乡土艺术形式的赞赏和喜爱。③对传统文化的感慨:在了解年画的意义后,“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的感慨。④对儿时快乐的怀念:在放风筝的经历中,“我“重温了儿时的快乐,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①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1924年夏季,中国公学因江浙战争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救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中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②1925年,佩弦先生到清华大学应聘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③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④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生气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⑤读过《背影》那一类文章的人们,都会知道佩弦先生富于至性深情,可是这至性深情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未不打一个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堤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
⑥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我想起自己老是压着信不复,才知道他的这种仔细当极不容易。
⑦他的生活兴趣不算很浓也不算很浅,旅行中爱看名胜,集会中爱坐着听人清谈,朋友们说起有好戏他也偶尔抽空去看看,近年来常做旧诗,胃病未发以前他也能喝几杯酒,在朋友中以酒德见称,不过分也不喧嚷。他对一切大抵都如此,乘兴而来,适可而止,从不流连忘返;他虽严肃,却不古板干枯。听过他的谈吐的人们都忘不了他的谐趣,他对于旁人的谐趣也很欣赏,不过开玩笑打趣在他只是偶然间灵机一现,有时竟像出诸有心,他的长处并不在此。就他的整个性格未说,他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庄老的少。
⑧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
⑨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他在做人和做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⑩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已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感伤。
(选自《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节)
【注】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5.文章以时间为序,围绕“敬悼朱佩弦先生"回忆“我”与先生的往事,阅读第①——⑥段,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时间往事
1924年“我"与佩弦先生同在春晖中学教书
1925年①
1933年②
抗战中③
1948年④
6.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横线句。
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
7.佩弦先生和“我”的颇多相似之处引起不少误会,甚至有人把两人当成同一个人。请根据第⑨段叙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我"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心理活动。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佩弦先生的人物形象。
5.①先生帮一我“仔细石稿、提意见并作序。②先生邀请我到清华讲学井一同参加聚会。③他贫病交加,从不向我“诉苦。④佩弦先生身体很差仍尽心帮“我”朋友谋事
6.运用神态(细节)描写,两个微微抓住了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体现出先生惯常温和镇定的表情与平正严肃的性格。
7.示例:佩弦先生作文精练,都达到纯属完美的境界。我即使与他身形相似。爱好相近,但不管做人还是作文都不及佩弦先生,万万不敢与之比拟。如今用出这诸多误会,实在惭愧啊!
8.①做事认真负责,诚实息切、乐于助人;②性格温恭和蔼、坚忍镇静、忧郁、理性;③生活简朴、整洁、爱好多样但不沉迷;④文学造诣极高,文章简洁精炼,雅俗共赏。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上的温柔
①离小区300米处有一间小小的理发店,店面不大,只摆得下四把理发椅,工作人员仅有一男一女两位理发师和一名学徒。旺季时,三个人忙起来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②最初进店,是因为我家有男童,理发时小家伙总是不自觉地把脑袋动来动去,让我办卡的那家店里所有的理发师都因此头疼不已。朋友得知我想找一位有耐心的理发师,便推荐了这家不起眼的店。她简要地介绍道:“上次我先生剪发,那个店里的女理发师发现他有少量白发,又没染发的心思,竟不嫌麻烦地一根根找出白发帮他剪掉了。"
③果然,第一次给我儿子理发,那个身材高大、顶着一头栗色短发的女理发师,并没有像其他同行一样嫌孩子多动,剪得非常有耐心。剪完、吹干头发后,她双手轻轻捧着我儿子的头固定住,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就好像艺术家在挑剔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④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成了那里的常客,剪发时也会和那个女理发师聊聊天。
⑤她很健谈,从基金到菜价都能搭上话。偶尔提起自己上幼儿园的小儿子,她的眼睛会笑成两个弯弯的月牙,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与幸福。
⑥日子久了,我大致了解了她的一些家庭状况。一家三口,衣食无忧,即使老公做生意总是赔钱,后来也只是从事薪水低、工时长的工作,但有了这家与朋友合伙开的理发店,收入尚可。她对生活毫无抱怨,甚至在内心充满了温柔甜蜜。幸福的人所流露的气息是可以愉悦他人的,我们后来成为了理发时很好的聊友。
⑦我依旧不知道她的姓名,偶尔和别人提到她,也只用“女理发师”代替。她对我也是如此吧?匆忙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将一些人一些事当作生活的背景板。就像路边的木槿和碧桃,只要枝繁叶茂、花开成片,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走近、欣赏,但无需深知。
⑧我一直以为女理发师是喜欢聊天的,可那日换休在家,找了个理发店最闲的时间段去做头发时,却意外地发现她的话非常少。没什么顾客,她很专注地看着视频学习理发知识。
⑨那应该是个关于怎样将做坏的头发修复好的视频,我进店时她已经在看了。当时店里那位男理发师在打电话,而负责洗头的小工也在低头玩手机。见我进来,她将平板电脑调到最大音量,边听边帮我弄头发。
⑩她听得非常认真,以至于我同她说话某一段没有听清时,还会笑着对我说句“不好意思”,然后摘下给我染发用的一次性手套,将视频回放,再听一遍。
镜子里,看着一边为我的头发刷软化剂,一边“一心二用”听课的她,我竟无比动容。看起来年近四十的人,做起学生来的认真样子,真是美到让人不忍打扰。
后来,有一次她不在店里,男理发师给我剪的头发,闲聊中我也知道了她更多的故事。
她来自陕南山区,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辍学了,和老乡一起来西安工作。当时男理发师是一家店里的金牌理发师,而她只是个没有经过正规美容美发学习的小学徒。但她手脚勤快且十分好学,一有空就站在师傅们身边看剪发,对师傅们也恭敬有礼,慢慢地竟学得了一手好手艺。她从为家人、朋友的头发剪起,后来为每一位顾客剪发时的精益求精,到最后便与这位男理发师合伙开了这家小店,当上了真正的理发师。
“她很不容易的。当上理发师好几年了,旺季时忙忙碌碌为客人剪发,淡季还坚持看书、看视频学习。"男理发师不无自嘲地笑着说,“不过,我也很佩服她——现在找她理发的人比找我的还要多呢!”
这句话轻轻地击中了我心灵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起点并不高的人,却羽翼轻盈地飞到了前面。他们在时光中不断地积累、向上,终于有一天,这点点滴滴厚积薄发,形成了一种温柔却挡不住的力量。
9.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梳理文章的内容。
朋友推荐女理发师给他理发——第一次给我儿子理发时,①______。——成为常客后,②______。——我在理发店最闲的时段去做头发,③______——在与男理发师的聊天中,④______,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10.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析其中的“挑剔"和“欣赏”是否矛盾?为什么?
剪完、吹干头发后,她双手轻轻捧着我儿子的头固定住,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就好像艺术家在挑剔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11.文章第13段采用了什么叙事顺序?请分析其作用。
12.文章第14段从描写角度来看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9.①女理发师耐心剪发②我和女理发师聊天③发现女理发师在学习④我得知女理发师的经历
10.不矛盾。“挑别足表现女理发师剪完头发后仔细、认真观看顾客发型,“欣赏“写出她对自己给顾客做好的发型满意,这两个词语都体现女理发师严谨和敬业。
11.插叙。交代了女理发师之前的经历,突出了她积极进取、热爱事业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突出了文章主旨
12.侧面描写。用男理发师的话侧面表现女理发师积极进取,追求进步,深受顾客欢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味蕾上绽放的思念
①春日里和煦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悠然自若地洒向大地,从来都是不急不躁。熬过了冻土寒冬,微风轻拂之下,世间变得温柔起来。历经蛰伏,万物生长的力量变得无比坚定,草木发新,春菜也跟着尽情舒展,随处可见的青翠绿意,共筑起草长莺飞的诗情画意与鲜嫩明媚的春日之味。
②春天的韭菜,俗语称为“春香”,是难得的鲜香。如若追溯到古时,韭菜是让人心生敬意的祭祀佳肴。《诗经·幽风·七月》里道:“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句子,证实了眷韭与羔羊肉同样珍贵。所以每年开春,把韭菜安排到餐桌上,算得上是送给味蕾的迎春之礼。
③小时候,每当户外冰雪消融,远山渐绿,我就会格外留意后院的菜地。万物复苏是个奇妙的场景,春光所到之处,田间日渐葱郁。但我绝非只为试探春意而来,除了弄春之趣,我的小心思更在于搜寻那些能装进肚子里的春日之味。眼见我日日去田园里踩得一脚泥泞却毫无所获,妈妈索性指点一二,韭菜长高了就烙韭菜盒子吃吧。这下好了,心里的馋虫一下就被勾起,每日的菜园巡视径直变成了探望那一洼杂草间的春韭。
④好在春日里韭菜的生命力绝不输给杂草,用不了几天,春韭已有了一青二白的架势。终于有一天,一把韭菜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个头不大,却鲜嫩欲滴,香味扑鼻。妈妈准备做韭菜盒子,而我,开始围着妈妈转。妈妈摘韭菜,一摘一把,又快又干净,我要一根一根慢慢地摘,边摘边嗅沾在我手上独特的香气。
⑤三两个鸡蛋,打散入锅炒成黄灿灿的蛋碎,慢慢摊凉。清洗干净的韭菜,一刀下去,满屋都是韭菜味儿,有点冲鼻,却也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切细的韭菜和蛋碎,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淋上油调下味,已经开始让人垂涎欲滴了。
⑥包馅、捏边、热油、下锅,妈妈做韭菜盒子总是一气呵成。虽然从厨房到餐桌只有几步距离,但在我心里等多一秒似乎鲜度都有所折损。所以每次妈妈烙韭菜盒子,我最要紧的事当然是等在灶台边蹲守。锅里的韭菜盒子被煎得两面焦香金黄,香气弥漫满屋的时候,我手里早已抓紧了盘子,准备随时迎接韭菜盒子大快朵颐一番。
⑦刚烙出来的韭菜盒子,上面细细的油泡还在滋滋啦啦,热腾腾的面皮映着黄绿相间的韭菜鸡蛋,让人忍不住想大吃一口。可千万别急,心急吃不了韭菜盒子。先咬一小口,放一放韭菜盒子里的热气,再趁热吃,才是不二法门。
⑧只不过,道理我都懂,可在韭菜盒子面前,谁还有空想这些呢。于是,一边真香,一边真烫,吃得跳脚,鲜到忘乎所以。妈妈的韭菜盒子,好像永远都凑不到整盘,剩下几个端上桌的时候,我的肚皮早已撑得滚圆,再也吃不下了。
⑨也不知道是韭菜盒子太香,还是儿时对于吃韭菜盒子的记忆太过美好,年复一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看看窗外明朗的春光,妈妈的韭菜盒子就会跳入脑海。
⑩岁月新更又一春。如今我的儿子也开始时不时地来厨房打探,扯着我的衣襟儿,一遍又一遍地问“今天吃什么呀?"离家在外,既然吃不到妈妈的韭菜盒子,就让儿子吃上我做的韭菜盒子吧。不用看菜谱,靠着记忆里的点滴,电饼铛里的韭菜盒子已经喷香。“韭菜盒子真好吃!”“好烫啊!"看儿子吃韭菜盒子的小样儿,犹如当年自己的馋猫儿相。
几个韭菜盒子下肚,抚慰了味蕾,也唤醒了思绪。择时而食,本是件平凡而又自然的选择,却因有关美食记忆的微妙作用,开启了一段浓浓的思念和美好的传承。
(选自《格言》,有删改)
13.下面句子是小艺同学用停连符号表示朗读时的停顿与连接,√表停顿,^表连接,通过这种方法,你从此句中读出来“我”怎样的情感?
妈妈摘韭菜,一摘一把,^又快又干净,我要一根一根√慢慢地摘,边摘^边嗅沾在我手上独特的香气。
14.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15.选文第②段引用《诗经·阙风·七月》中“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句子有怎样的用意?
16.请结合选文,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段的作用。
13.读出来摘韭菜,嗅韭菜独特香气时的自我陶醉之情(读出来“我“享受劳动的快乐或过程。读出来“我“对韭菜的喜爱之情)
14.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菜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了之时春菜生机勃勃、鲜嫩可爱的情态,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5.强调春天的韭菜,难得的鲜香;证实了春韭与羔羊肉同样珍贵,让人心生敬意;凸显韭菜饮食文化渊源(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出餐桌上韭菜是送给味蕾的迎春之礼。
16.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内容上:升华了文章主题,表现了对妈妈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的传承。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勤春来早
①今年春来早。龙年紧着脚步往前赶,仍然落在立春节气的后面。迎着飞雪,顶着寒风,不少人构思着春天的蓝图,擘画着新一年的美景。而且,不是今年如此,年年都如此,代代都如此。人勤春来早,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俗谚,而是祖祖辈辈的传统。
②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腊月,奶奶都要去赶集,去置办年货。年货的多少,要看衣袋里钱的多少而定。钱多就多买,钱少就少买。但有一样,钱再少也必须买,那便是一张《春牛图》。《春牛图》是幅年画,但又不是普通的年画。这幅年画分为两个板块,上面画着一头高大的黄牛。黄牛迈着从容的步子,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头上是飞舞的燕子,脸前是曲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不再是冰封雪盖的寒瘦模样,绽露出初春的灵动。画的下面是日历,一年的日子和二十四节气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③儿时的我幼稚得很,总觉得《春牛图》没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年画热闹好看,为什么还要年年买《春牛图》回家?爸爸给我讲,农家过日子离不开《春牛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都在上面。屋里贴上这张画,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心中就有了数。家家便会早准备,早动手,不至于耽误农时。我又问,那为啥不画别的稀奇物,只画个看烦了的大黄牛?爸爸告诉我,黄牛能犁地,能拉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都要靠它卖力气。最有趣的是,这幅画还隐藏着打春牛的风俗。
④往昔立春这日,天色刚刚泛亮,乡亲们已经集聚在村东的田间。暖融融的太阳一露头,就有身穿锦袍的“春官”下令:“开打!"于是,身着武士装的“句芒神”手持长鞭快步上场,左蹦右跳,啪啪的鞭声随之炸响。当然,这里的春官和句芒神都是村人扮演的。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就见句芒神旋舞到了“春牛"的身边,使劲抽打了一鞭。哗嚓一声响,“春牛”的肚子炸裂了,里面装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瞬间迸溅出来,散落一地。
⑤顿时,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早有眼疾手快者飞身上前捡拾,拾到了,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抢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的食物,五谷能丰登,家业能兴旺。因而,老老少少都在抢,抢得欢天喜地,抢得红红火火。儿时听说打春牛,只觉得好玩、有趣味。长大了才明白,看似在打牛,实际是鞭策自己。打春牛寄寓着乡亲们早行动、早发力、把握初春时光的美好心愿。
⑥边谈笑风生谋划新一年的光景,那头忽有威风锣鼓敲打起来。威风锣鼓就是威风,气势雄浑,惊天动地。我以为是有什么欢庆仪式,一问才知道,是过大年时要出门献艺,抓紧排练。这闻名神州的威风锣鼓,早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每逢节庆,多地争相请去助威添彩,春节当然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原先只是一枝红杏闹春意,几个鼓,几个钹,几张锣,就打得满堂喝彩。但一支队伍哪能应对得了多地邀请,于是再发展,再训练。如今,已经是十支、几十支队伍,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顺势而为,来他个“百般红紫斗芳菲”。这铿锵的锣鼓声,便来自拓展训练的场地上。
⑦威风锣鼓训练完一个曲牌,暂作歇息,就听见一阵欢声笑语飘过来。这是干啥?悄悄抽身,循声走去,宽阔的大厅里聚满了男男女女。有的扎龙灯,有的糊旱船,有的绑竹马。这不稀奇,都是为年节闹社火做准备。稀奇的是,龙灯、旱船和竹马,样样都已摆下一大摊,满大厅的人还在忙个不停。一村一队闹社火,哪能用得上这么多!更令人新奇的是,还有人在裱糊社火队伍中从未见过的“黄牛”,莫非是要来个别出心裁,拔个头筹?问出口来,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在时代后边。这些都是新开发的商品,见到订单才制作。那几头“黄牛”也一样,而且是我从未见过的春牛。如今传承了打春牛的民俗,再现传统风情,增添文化乐趣,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民俗的深厚精神内涵……我禁不住咂嘴吐舌,何曾想到乡村形成了节庆展演非遗的产业链!
⑧走出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的场馆,我背后仍然回荡着乡亲们的阵阵笑声。【甲】此时,威风锣鼓又敲响了,欢笑声、锣鼓声融为一体,像是滚滚春潮激荡着乡村大地。【乙】人勤春来早,新时代,争朝夕,和着鼓乐声、欢笑声,加快了节奏,加快了步履——
⑨【丙】春天,热热闹闹地来临了!
17.阅读第②~⑧段,概括作者讲述的有关家乡的民俗。
18.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说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医疗机构标识导视系统合同2篇
- 2024年铬系铁合金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二零二四年度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场地租赁合同2篇
- 2023年射频同轴连接器资金申请报告
- 孕期肩痛的临床护理
- 二零二四年度商铺租赁合同书2篇
- 2023年LED室内应用灯具投资申请报告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合同2篇
- 2024年版泥工分包协议3篇
- 2024版特许经营合同协议书2篇
-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摩擦力导学案3(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35KV输电线路工程技术规范及要求
-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电力部分)
- 如何有效开展续保工作
-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 农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
- HGP电梯故障检测说明(日立电梯)
- IEC60092-353:2011船舶电气设备:第353部分额定电压1kV和3kV单芯多芯挤出绝缘非分相屏蔽电力电缆(中文)
- 第一性原理PPT精品文档
-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 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现状和完善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