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赖美术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信赖美术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信赖美术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信赖美术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信赖美术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赖美术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信赖美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

语文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许多文学会议上都谈到文学的消亡——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会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会不会终结。我听到很多的提问——在不同的文学场合,都有人问这个问题。谈到这个,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论莎士比亚》中所说的一段话:

“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

这是雨果的回答。

我还想到另一位大作家左拉,他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其中说道:“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蔑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我呢,我的看法迥然不同。”

这是左拉的回答。

有新的论点可能认为,我们今天的情况跟十九世纪完全不同——可是十九世纪的读者会说,我们十九世纪的读者面临的全部问题和十八、十七、十六世纪的完全不同!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完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什么时装展啊,各种各样的戏剧啊,什么立体投影啊,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仍然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的一个花花世界。有很多人被那些场所给吸引了,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

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当年在比例和强度上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

在真正的读书人那儿,如果找到一本非常好的书,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开始,打开这本书,生活中的其他仿佛都给驱逐了。好像再也没有其他乐趣,所有的陶醉和幸福尽在这本书里了。当看到书的一半时,兴奋和幸福也达到了顶点,他不断地被这些文字所营造的场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吸引,这些文字引起了他的无数想象——那种幸福和快感,远远不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那是一种巨大的快感。当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阅读者甚至还会产生出一种忧虑、害怕的感觉——担心这本书眼看就要读完了,他也很快就要从这个世界中走出来了——再到哪去呢?

好的阅读者如果有能力去捕捉文字当中的隐秘,就要从文字中还原一些东西,从词汇和标点符号开始,进入一个作家在那个特殊时刻的激动、喜悦、幽默、微笑,还有愤怒等。一个真正的文学阅读者能够通过文字,去接近一个作家在创作那一刻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多多少少回到写作者的位置上去。现在有的人之所以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读不进去,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还原力,完全把文学作品当成了普通的文字制品去读,所以才会觉得文学作品还没有其他那些故事和信息来得更刺激更直接。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关于文学消亡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和十九世纪提出文学要完结的那批人一样,他们是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

(摘编自张炜《今天的遗憾和慨叹——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科技带来的最大匮乏是人的匮乏。政治和商业文化联合起来,异化了人的精神,于是,真实的人性和情感经常处于被扭曲状态,人的生存本质——就是人的精神价值,被扭曲和遮蔽,人被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对此,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因为文学是“人学”,能促使人更深入地认识人生和自己,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从而对物质文化进行反抗和批判。而且,它敏锐地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感知和关注容易为人所忽略和遗忘的心灵世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文学还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面,发掘生活中的美和善,表达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阐释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对被物质严重异化的社会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理性的批判。事实上,只有具有精神追求,人才可能避免陷入虚空。如果完全被物欲统治,成为物质文化的奴仆,将很快陷入生存的虚无化,在不断的物质消费中丧失生存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在这方面,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具有其价值独特性。因为它是个人创作也面对个体的艺术形式,阅读中还需要读者想象和思想的介入,同时还拥有非常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更具有优势。

这里涉及文学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学价值的实现当然需要读者参与,但这种参与不应该是文学对大众的屈从和迎合,而应该是引导和提升。在当前情况下,也许真正优秀的文学会为人们所忽视、低估和冷落,但是这种方向却不应该改变。只有真正具有思想力、批判力的文学才能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吸引大众、引导大众,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依靠迎合大众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学价值的。低俗的趣味、通俗的故事,确实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吸引大众,但这种快餐式的“文学”与任何其他即食式消费品没有两样,它能很快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也很快会为大众所厌倦,最终沦为一种普通的文化消费品。

(摘编自贺仲明《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给所有的阅读者以独特的语言享受,且让其参与文字的想象。

B.与其他文字制品相比,文学作品里面的文字没有乐趣和刺激性,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C.政治和商业文化异化人的精神,把人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这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D.如果我们能通过文学感知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并积极面对世界,或许能摆脱物质的奴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新形式的挑战,今天和古代一样,都有很多人被某些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

B.真正的读书人在读一本好书时,是陶醉和幸福的,会沉浸于书中营造的场景,其所担心的反而是好书快要读完了,无法再享受精神愉悦。

C.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拥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有优势。

D.文学研究的是人,可以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文学可以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激发人性的积极面。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有关文学的意义的观点的一项是()

A.卡夫卡《审判》、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真相的揭示和批判,抵达了文学思想的最深处。

B.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历代留下的文学著作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犹如汪洋大海一般烟波浩渺。

C.文学需要读者的参与,而始终有真正的执着热爱者,肯定会有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寻找美感与乐感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D.在具体的精神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帮助人突破生存的困境,克服对生命有限性的恐惧,给脆弱的生命以情感和精神的抚慰。

4.材料一中,作者开篇不惜笔墨引用雨果、左拉的言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文学不会消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其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几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我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洗脸,反倒妨碍了人。我心里一时挂火,就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那人说。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她冷冷地望着我,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屋里蒸汽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

女孩子说:“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没有把着眼点放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了战斗中间相对平静的阶段,写出了军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鱼水之情。

B.“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女孩口中提到“装”,既写出了乡下人的纯朴真实,又写出了部队上人的虚假,同时也表明女孩心里对作者的反抗。

C.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处处从“我"的视角和所见所闻出发进行叙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主观抒情气氛。

D.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点,本文取材小中见大,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回忆从我到河边洗脸开始,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小说故事情节别开生面,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小说体察人民苦乐,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

D.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8.分析并概括文中女孩子的人物性格。

9.简要分析本文的对话艺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文中指满,遍,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甘露寺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观赏处。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写下了这首七律诗。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楼远眺,美景尽收眼底。“徙倚阑干"生动描绘了诗人流连于美景的情态。

B.“浮”和“入"两个动词运用得极为精妙,“浮”呈现动态之美,“入"化动为静。

C.钟声月色下的宁静之美与江风帆船的动态之美,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D.诗人抓住富有特色的景物,使之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对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出的承诺。但有没有读了大学却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好逸恶劳的人?当然有。有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A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绝不占主流。我们不能因为有这少数的人便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B的年轻人斥为“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是大树便顶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壮成长。明明是小草却自命为大树而不甘做小草,这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让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才失去了展示伟岸的辽阔空间而只能做小草,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会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绝不是当年的孔乙己,他们虽然和孔乙己一样受过教育,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读书人的尊严感,但绝没有“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恶习,他们不是不愿意通过勤劳的双手C,相反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说他们是“当代孔乙己”,是对胸怀理想却困于艰难之中的年轻人一种莫大的侮辱!现在当然没人穿长衫了,但如果把“长衫”比作读书人的象征,比作知识分子尊严的标志,那么“长衫"绝不是孔乙己所独有的。在这里,①“长衫”成了一种象征,②它并非不是“心头的枷锁”,③而是一种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④是万万不能脱下的。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①。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②。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可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③。”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握在我们手里。

21.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D.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开学季,许多同学都会将“立人设”写入“入学宝典”,期望通过新的“人设”解决或避免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形象或新的开始。但也有人担心“人设"会限制自己的社交边界和个人发展。

其实,“人设”也在不经意间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真的有人设吗?需要给自己立设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D2.C3.B

4.①表明现在讨论的有关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话题,原来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两百年前的雨果、左拉时期就已被谈论过。②通过雨果、左拉两位杰出的西方作家的回答,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文学阅读永远不会消亡。

5.①历史的发展已经给予证明。②文字有魅力,文学阅读有魅力,人类离不开文学。③认为文学阅读会消亡的人,是那些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

6.B7.B

8.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③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女孩子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9.①通过对话引领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10.CEG11.D12.A

13.(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

(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

14.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

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

③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

15.B

16.①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壮丽、宏阔的景色,既表达了诗人对多景楼胜景伟观的赞美之情,又展现了诗人宏大的视野和胸怀。

②尾联借“尘土”表达了诗人对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人生际遇的感慨和无奈,又借“冥鸿"表达了对高飞鸿雁的歆羡,表明诗人内心强烈的思归之情、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实现理想抱负的渴望之情。

17.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A.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眼高手低/志大才疏B.大展宏图/大展拳脚/大显身手C.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19.语句②修改为,它并非“心头的枷锁”。

20.①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