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1_第1页
部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1_第2页
部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1_第3页
部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1_第4页
部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绝密☆启用前

邯郸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二)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其影响跨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大复兴梦想相呼应,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

(摘编自《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有理论思维,就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B.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真理

和道义的制高点,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C.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否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仍会继续改变中国。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根本问题,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B.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呈现更多中国特色。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跨越时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可能也想象不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以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

D.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C.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D.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的讲话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风

莫言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窄窄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①堤顶也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河上有雾,雾很重,但不均匀,一块白,一块灰,有时像炊烟,有时又像落下来的云朵。

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小车轮子沙沙地响。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②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空气因歌声而起伏,没散尽的雾也在动。

从爷爷唱出第一个音节时,我就把头拧回来,面对着爷爷,双眼紧盯着他。他的头秃了,秃顶的地方又光滑又亮,连一丝细皱纹也没有。瘦得没有腮的脸是木木的,没有表情。眼睛是茫然的,但茫然的眼睛中间还有两个很亮的光点,我紧盯着这两个光点,似乎感到温暖。

爷爷把车子推到草地上,竖起来,脱下褂子蒙在车轱辘上,带着我向草甸子深处走去。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

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迷蒙中感到爷爷在推我,睁眼爬起来一看,已是半下午了。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不知何时——在我睡梦中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

色,很短,好像射不到草甸子就没劲了。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爷爷,您可要推好,别轱辘到河里去。”

“使劲儿拉吧,爷爷推了一辈子车,还没翻过一回呢。"我相信爷爷说的是实话。爷爷的腿好,村里人都叫他“蹦蹦”。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是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

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

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响声。

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我回头

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子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③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

“不累,孩子。”

“这风真大。"

“唔。”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④“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画线句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描写了路边的野草,“瑟缩"却“生机勃勃”,显示了野草倔强而有生命力的特点,与下文的人物性格相呼应。

B.第②句中“爬行"一词巧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低沉有力、悲壮苍凉,亦如同下文中人物的命运。

C.第③句中爷爷的眼泪表现了爷爷在与大风对抗后,产生了一种悲壮、幸福又痛苦的感觉,眼泪是生命崇高感的体现。

D.第④句爷爷的话看似表现他与大风相搏后一切皆无的失落悲伤,实则显示出他早已练就了承担这份厄运的坚忍的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叙述祖孙二人与风奋力相搏的故事,既展示了二人坚韧无畏的性格,同时给予了读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启迪。

B.本文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示了独特的乡村生活风貌,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C.全文运用了不少地道的乡土语言,如“抻抻你的懒筋”“别轱辘到河里去”,生动地展现了乡村风俗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全文叙述与描写相交织,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推动了全文情节发展,又衬托了人物形象,这与《雷雨》中的环境描写作用相同。

8.文中爷爷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全文是如何塑造爷爷这一人物形象的?(4分)

有人说《大风》是中国版《老人与海》的故事,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注:对比《老人与海》教材节选内容即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①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与民偕乐故能乐者,此贤者之谓也。《汤誓》②曰:‘时③日害④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不贤者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为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④害:同“曷”。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A论皇帝陛下B在宫中C不忍D践履虫蚁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只是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意思不同。

B.哉和耳都是语气词,在文中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感叹,用法不同不能互换。

C.顾,看的意思,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意思不同。

D.“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中的“亟”与词语“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宗放走犯死罪的人,不允许宰杀小羊,韩维认为这些善举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

B.韩维认为,皇帝的恩惠可以施与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

C.苏轼听见韩维讲读《三朝宝训》中真宗皇帝好生恶杀,上奏请陛下不要勿忘善心。

D.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同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

(2)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轼和孟子谏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处?两人谏言的方法有何不同

之处?(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忧国①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之久。②华颠: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冰将释”比喻心无挂碍,有如冻冰融解毫无沾滞。此句其实反衬了下句。

C.“贞观开元"代指盛世。诗人为国事而担忧,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书愤》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16.有人评价本诗紧扣“忧国”,行文浑然一体。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

(2)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国家发生祸乱,自身处境艰难。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两句来点评这一历史现象。

(3)小刚准备写一篇文学短评,主题为唐宋诗人用时空对举方式来营造阔大意境,让读者获

得独特审美体验,你可以为他提供的例句有“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A_____________,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

宋人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逐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初夏闲居即事》:“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曦药草香。"……①从这些例子证明,②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③还不够确切,④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⑤“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⑥仿佛在听觉里获得了视觉的感受。

这类“闹”字的用法,不仅常见于古诗文,B_________________。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写一个“小媳妇子"左手举着“闹轰轰一大把子通草花儿、花蝴蝶儿。”形容“大把子花"的那“闹”字被“轰轰"两字申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也足以证明近代白话往往是理解古代文言最好的帮助。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下列句子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色已晚,再说,加快速度也赶不上了。

B.在这么多字帖中,没有比这本再适合你的了。

C.他早已有了成见,你跟他再解释也没啥用了。

D.新疆真美,我已做好明年再去一次的打算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含标点),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请对李渔、方中通有关“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见解,分别作出点评要求每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4分)

22.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请参考文意,围绕“涟漪”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通感;生动贴切,表达流畅。(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A(B.“逐渐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C.“无论是否墨守成规"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如果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D.“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可知,“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这只是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要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还要经历许多阶段。)

2.D(“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说法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是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

3.D(材料二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A、B、C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例子,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这三项都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论点。D项则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意义影响,并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性和开放性。)

4.第①句引入口语“能”“好"行”表达观点,理清联系,使语言鲜活灵动,通俗明白;(或答“第①句连续设问,更能引起该者注意突出结论的正确性")第②句化用成语“有的放矢”说明做法使语言形象贴切,增强表现力。(每处2分,语言运用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活学活用,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应当地情况的理论思想。②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特点相结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产生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思想。③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以实用主义态度和教条主义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爬行’一词巧用拟人的手法"错误。“爬行”一词是拟物的手法。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文中的“歌声"具有了动物“爬行”的特点,而“爬行"并非人之特有,所以是拟物的手法。)7.D(“这与《雷雨》中的环境描写作用相同”错误。《雷雨》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不能衬托人物形象。)

8.①言行描写:面对大风的肆虐,爷爷简洁的话语和“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等动作,显示出爷爷的坚毅镇定;②环境的侧面烘托:面对环境的恶劣,自然界的威力与无情,爷爷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坚强地与之相搏,显示出爷爷与自然抗争的勇气;③反复:大风来临后,多次出现爷爷的表情“木木的”,即便是在“小车猛然往后一冲”“我趴在车梁上"后,显示出爷爷面对危险时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④象征:文中的茅草象征着爷爷倔强而有生命力,坚强勇敢且不可战胜。(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对比”。)

9.①内容都讲述了老人与自然拼死相搏的故事,一个于野天地间,一个在深海渔船中。(1分)②结局:于自然而言,他们都失败了。割草的爷爷只剩得一棵很普通的老茅草,打鱼的圣地亚哥只剩下大马林鱼的骨架。于自身而言,他们都赢了,他们战胜了困难,赢得了尊严。(2分)③人物:两位老人都有丰富的经验、坚韧的信念、无畏的勇气,都是“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2分)④手法: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最后那根普通的老茅草和大马林鱼的骨架,是老人与自然相搏的见证,是人类坚强勇气与不可打败决心的象征。(2分)(共6分)

10.EFH

11.A(意思相同。两个“特”都是“只是"的意思。)

12.A(“韩维认为这些善举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错误。原文是“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

13.(1)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惩罚后驱遣(打发)了他们,用斩刑完结了奏章,既做了善行,又劝勉了其他人。(“遣”“讫"励”各1分,句意1分。)

(2)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职,谨慎地把这件事记录在典册上,希望陛下选取浏览。(“忝"备位”“采览"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主要目的:劝谏时都表达了希望君主能够将仁爱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1分)②手段上:苏轼先举例借助韩维的奏请进行阐释,然后再继续劝谏;(1分)孟子引用《诗经》和《汤誓》,把贤者与不贤者加以对比进行劝谏。(1分)

15.C(“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错误。诗歌尾联意为: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由此可知,诗人尽管忧心国事,但仍然对国家中兴充满信心。)

16.整首诗围绕诗人“忧国"之心,写了为何而忧、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分)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2分)由此提出颈联和尾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国家中兴。(2分)(意思对即可)

17.(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