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_第1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_第2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_第3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_第4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泗县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王之涣《凉州词》是一篇争议颇多的名作,今日通行本文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来人们分歧最大、争论最多的是其首句首词,有人认为是“黄河”,有人认为是“黄沙"。“黄沙派”代表有竺可桢、刘永济等,他们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认为“黄河"与玉门关远不相及,而“黄沙”则为玉门关习常所见。“黄河派"代表有施蛰存、刘逸生等,他们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认为“黄河”意境远胜于“黄沙”,而且现在大多数本子都作“黄河”。该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解决,争论似乎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本文的目的是想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争取能为类似争论画上休止符。

此诗在明以前的版本中,无论是哪个系统,除讹误者外,首句首词皆作“黄沙"而不作“黄河”,那么“黄河"是如何取代“黄沙”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呢?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见胜,而意境建构离不开意象,意象决定意境。对于传世诗歌文本,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通过意象改动再造诗境。表面上看只是版本问题,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明人根据先前的讹误本,大多已认定“黄河"为是了。如高棅《唐诗品汇》等,皆据《集异记》讹本定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其原因在于,“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北方和西北大荒漠中特有的景象,是生活在中原的文人所无法想象的。而“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自然也容易被大众接受。陆时雍《唐诗镜》于此诗注中录《集异记》“旗亭画壁”故事时,中间特作改动,云:“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此处以“黄河”代指王之涣《出塞》诗,说明在明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境已深入人心。同时,不少明清文人也把黄河与玉门关联系起来。“黄沙”改为“黄河”,使原来荒漠沉郁的诗境变得宏阔高远。刘逸生说:“‘黄沙直上白云间’,从意境上说,比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七字,也差得实在太远。‘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莽莽苍苍,浩浩瀚瀚,给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感觉,把人的思想感情引到了辽远高阔的境界。”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取“黄河"而舍“黄沙”,乃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如此一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在此背景之下,“杨柳"和“春风”所营造的青春气象与羌笛传出的悲凉之音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交织成一种复杂的情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清以来“黄河"春风”版本能一家独秀,实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誉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亦不为过。

不过,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毕竟不同。文学欣赏多着眼于当下的美感需求,而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就此诗而言,若对其进行文本与背景双重还原,便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黄沙直上白云间”,谓大漠之中飙风突起,卷起黄沙直冲白云之间。因为沙漠风暴有致命危害,所以这里写的不是壮观之景,而是险恶之境。冲天而起的黄沙与险峻峭拔的高山,压抑着“一片孤城”,这便是将士们面对的生活环境。玉门关是西北的门户,千千万万的大唐将士由此出关,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就是严酷的现实。宋之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转变,宋政权蜷曲在中原。西北特有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奇险之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此而下的元、明、清三朝,由于版图的变化,再也未像唐朝那样长期用兵西北。文人多半生活在中原及江南富庶之地,“黄沙直上”渐成为不可想象之景,与此同时,贯穿北方大地的“黄河"则成为文人经常歌吟的对象。从审美追求和意境内涵来看,“黄河”比“黄沙"更加丰富且更具诗意。因此,本来只是小说系统的民间传本,到了明清反而成为诗境再造的最佳选择。今天通行的本子,可以说是文人脱离事物本身,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及时代的审美趋向,对文本进行集体选择、修改的结果。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接受中阅读者的再创造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王之涣《凉州词》的文字变迁似乎也符合这一规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改造后的诗歌毕竟不再是作者的原诗。古典诗歌诗境的每一次再造,尽管都是当下历史通过文本的反映,却不再是诗的原态。解读所指向的终极领域是意义的追寻,但如果只是为了比较哪一种意义更有价值或更具美感,无疑都是对其他意义的遮蔽,那么这样的解读就不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诗人的心灵是“一个容纳着无数情绪、词句、意象的贮藏器,能够等待所有成分到齐产生作用”。因此,还原诗歌以走进诗人的创作心灵,可在当下提供解读作品的新思路。

还原《凉州词》后可见,诗作展示的不仅是西北的苍茫,更是作者内心的荒凉。诗人壮游西北,领略了迥异的人文物色,也目睹了戍边将士的辛苦。王之涣身临其境,体会到关内外之别岂止地貌风物,于是将可以描绘的风沙和不可直言的人事,写入首尾呼应的诗句中。

相比之下,经改造过的诗境意境更优美,像一幅色调和谐的画作。然而诗毕竟不同于绘画,诗具有画面无法替代的言外之意。总体而言,再造过的《凉州词》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但是其意义已与原作者之心境大相径庭,也就听不到可以与亲历者共鸣的弦外之音了。从再造到还原,对于当下的启示,就是跳出固有的、抽象的美感,找回产生真实情感的动机。古典诗歌能够激发我们的,正是这种写在基因里的诗意。

(摘编自刘宇耘《“黄沙"还是“黄河”?——兼论中国古典诗歌诗境的再造与还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沙派"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而“黄河派”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考虑。

B.本文为“黄河"还是“黄沙”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休止了类似的争论。

C.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构建与意象紧密相关;文人常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再造诗境。

D.文学研究不同于多着眼于当下美感需求的文学欣赏,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人大多认定《凉州词》的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部分原因在于“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易被大众接受。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与“杨柳"春风”合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自古以来,《凉州词》“黄河"春风”版本一家独秀,这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可以称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D.再创造的《凉州词》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但其意义和原作者的心境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本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林庚说:“从形象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确是不太理想,因为‘黄沙’如果到了‘直上白云间’的程度,白云势必早变成了黄云。"

B.施蛰存认为:“论句法气势,则应当以‘黄河远上’为较好。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同一意境,这都是当时人对黄河上游的印象。”

C.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4分)

5.李白《静夜思》的明代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版本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明代版本对宋代版本作出修改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卖骡记

孙奎建

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

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中草药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多。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

老罗勤恳能干,村民常开玩笑说:“老罗比骡子还卖力呢!"

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

邻居喊:“老罗,你家骡子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骡子吗?”

老罗不舍。

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不骑它。

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用不上了,有些心急。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陆续都搬走了。老罗还没有动身,就想给骡子安置一个地方,了却他一个心愿。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

“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骡子也卖了算了,你这个岁数没法经管了!"

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不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

老罗听贩卖牲口的商贩说,被卖掉的牛、羊、马、骡都被宰杀吃肉了。老罗每每想到这些就不住地抚摸骡子的头,情绪低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能驮货,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了。”起初,老罗有些犹豫,怕累坏了骡子。施工队的工人却说:“骡子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小时活儿,不会累,轻闲!"

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地回到县城姑娘家。一家人都为骡子找到一个新家而高兴,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

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室内还不能抽烟,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一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了不起呀!”

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好像是在救援。从画面上看到,有人受伤了,骡子的一条腿不能动了。老罗抢过手机,仔细看了又看,大声喊:“是我的骡子!"

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

“老罗,你家那头大骡子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

“队长挨训了,已经把骡子卖给了一个收购中药材的小商贩了!"

“老罗,你还惦记你家的骡子呢?”

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收购中药材小商贩的准确住处。

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样的变故,心情变得很糟。

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这不是我的骡子的吗?谁杀了我的骡子呀?"

邻居忙说:“换了新笼套了,我看见了,没见着你的骡子被杀呀!”

老罗急着去寻找骡子。老罗求邻居带路,翻了两座山,在一个小镇上找到了自己的骡子。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似乎精神多了。老罗见了这一幕,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

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对站在一旁的卖中药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青草,少喂它黄豆粕。"

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骡子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照!”

老罗虽有百般不舍,但最后还是离开了骡子,回到老宅时已是满天星光。

醉酒状态下,老罗在半夜里迷迷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骡子,月光朦胧,骡子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罗对骡子的照顾可谓尽心尽责,他专门开垦一片地种燕麦草给骡子吃,有时上山时宁可步行也不愿骑骡子。

B.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搬走了,可是老罗却迟迟没有动身,因为他想妥善安置好骡子,而不是直接将骡子卖了。

C.得知骡子在施工队因救援而受伤,老罗决定去看望骡子,但当他赶到施工队时,却发现骡子已经被队长卖了。

D.看到卖中药的小商贩未能好好照顾骡子,只给骡子喂黄豆粕,以致骡子伤势加重,这让老罗心中十分不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里要拆迁,可能还要建工厂,说明村庄不断地向现代化转变,这为下文老罗为骡子寻去处作了铺垫。

B.“这不是我的骡子的吗?谁杀了我的骡子呀?"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老罗看到带铜铃的笼套时内心的震惊。

C.小说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骡子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在为骡子的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有所思考。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老罗卖骡、看望骡的过程,略写了老罗在县城女儿家里的生活,主次分明。

8.小说以老罗醉眼朦胧中看到骡子在院中吃草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祏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媟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相同。

D.储贰,指储副,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一般由嫡长子继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琊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伏威诒书辅公袥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14.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

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

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的典故表现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是当下广告营销的常用手段。不同于贴片广告和中插广告,植入广告讲求艺术性,往往需要借助道具、台词、置景等手段,将品牌或产品融入影视文本,这种广告方式能潜移默化地激发观众的购买欲。在这个过程中,影视艺术是主体,①_____________,植入广告不能破坏影视艺术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然而,当下部分影视创作却本末例置,植入广告表现方式简单,植入频率密集,效果生硬,拉低了作品艺术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受众的观赏体验。

广告植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当前影视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回收成本,获得利润依赖广告收入(A)。在商业逻辑和投机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广告费,放松对植入品牌、数量以及产品性质与作品题材契合度的把控,有的甚至②_________________。多而杂的广告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主体性,甚至(B),使影视作品沦为“广告定制剧”。一些创作者为了让品牌方满意,把广告效果放在艺术质量前面,一味突出品牌或产品的商业信息,而不顾艺术规律甚至现实逻辑,使剧情发展突兀,人物行为怪异。不仅这种做法影响了人们的观剧体验,反而会引起观众对品牌或产品的反感。

影视作品唯有质量过硬,内涵深刻,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因此,影视从业者应该端正创作态度,始终将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其精神内涵放在首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在这个基础上,再植入广告,围绕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协调统一积极探索。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18.将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以“植入广告"为开头的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如何避免广告植入拉低影视艺术质量这一现象?请根据文本,从影视创作者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7岁的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奥运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21岁的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中国田径项目第一位男子奥运冠军,

2020年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水冠军,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跳水女皇”。

2024年巴黎奥运会,18岁的邓雅文以优越的表现得到全场最高的92.60分,一举夺得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

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用青春接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新面貌。如今的中国,更需要青年人在不同领域承担起责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青春接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泗县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休止了类似的争论”未然变已然,原文表述是“争取能为类似争论画上休止符"。)

2.C(“自古以来”错误,原文表述是“清以来‘黄河’‘春风’版本能一家独秀,实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

3.D(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取‘黄河’而舍‘黄沙’,乃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做出的选择”,D项属于“黄沙派"的观点,因此选择D项。)

4.①文本先是提出有关王之涣《凉州词》首句首词是“黄沙”还是“黄河"的论争。②接着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及意境的构建、艺术审美、文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等不同角度分析“黄河”逐渐取代“黄沙"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③最后论述还原诗歌可以走进诗人创作心灵,为当下解读作品提供新思路。(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从诗歌意境来看,明代版本“明月光”中的“明月"构成了一片清冷静谧的诗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宋代版本中用“看月光”,“月光"无形无色,用“看”字稍显滞重,用“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②从意境内涵来看,“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日“明月”更通俗易懂、贴近普通百姓的牛活,使全诗的思乡之情更具普遍意义。(每点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D(“卖中药的小商贩未能好好照顾骡子,只给骡子喂黄豆粕,以致骡子伤势加重"的说法于文无据,“心中十分不满”程度过重。)

7.C(小说并未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骡子的关系进行对比。)

8.①人物形象上,小说结尾写老罗醉眼朦胧中看到骡子在院中吃草,表现了老罗对骡子的深刻思念。②小说主题上,老罗醉眼朦胧中看到骡子在院中吃草,更加凸显了老罗与骡子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③艺术效果上,想象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画面感,也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有回味无穷之效。(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一开始,村子拆迁建大工厂,老罗担心骡子安置问题,情节发展生出波澜。经过一番思量,老罗将骡子卖给了施工队,情节趋于平缓。②老罗发现骡子在救援中受伤,前去看望骡子,却得知骡子已被转手,情节再起波澜。③老罗辗转找到骡子,发现骡子在小商贩那里似乎精神不错,情节发展缓和下来。(每点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FH(原文标点为: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

11.C(词义不同“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指回头。)

12.B(“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张冠李藏,根据原文“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可知,李百药是奉诏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不是杨素、牛弘让李百药做的。)

13.(1)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祐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诒"书”“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壮”“齿宿"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隋炀帝忌恨李百药不听从他的招引,将他贬到边远地方,说明隋炀帝心胸狭隘;②唐太宗赞赏李百药,看了李百药对太子的劝谏,唐太宗认为李百药尽职尽责,说明唐太宗知人善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5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今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幼时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李百药七岁时就会写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一起读徐陵的文章,其中有“刈琅邪之稻”这样一句话,大家都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李百药走上前说:“《春秋》上说'郚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郚国在琅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李百药因祖上的功德补官为三卫长。他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喜欢畅饮开皇初年,(李百药)被授任为太子通事舍人,兼任学士。因遭受谗言诋毁,于是托病请求辞去官职。开皇十九年,皇帝在仁寿宫召见他,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他为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他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了五礼、律令、阴阳书。

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帝因此怀恨在心。等到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担任桂州司马。官爵被撤销后,他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前去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斥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任他为建安郡丞。到了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一个个相继灭亡,李百药辗转于寇乱之中,多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让他喝下石灰酒,李百药因此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都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柘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柘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