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授课教师:李家豪历史一轮复习学习目标:1.什么是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是如何形成华夏认同的?2.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3.百家争鸣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表现(诸子百家的主张)是什么?名词解释:华夏观念、小农经济、春秋五霸、尊王攘夷、铁犁牛耕、商鞅变法、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孟子、百家争鸣为何这么说?有学者曾言:“烽火戏诸侯所引发的战争是历史的偶然,但周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制度之积弊经济之萌动文化之阴霾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井田制的渐趋松动学在官府变一经济之变(井田制下)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经济之变(2019-江苏高考·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A选择并开垦私田铁犁牛耕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出现卿大夫靠公田获得财富赋税诸侯国进行变法卿大夫靠税收获得财富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经济之变问题一:通过使用图中关键词(可以增加)来续写思维导图,理解经济变革的意义小农经济经济变革的意义井田制选择并开垦私田铁犁牛耕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出现卿大夫靠公田获得财富赋税诸侯国进行变法卿大夫靠税收获得财富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经济变革的意义经济之变什么是小农经济?经济之变什么是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④宗法观念影响(家庭、家族式经营)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经济之变①分散性: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生产活动分散在各个农户中。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稳固性与脆弱性并存:小农经济能够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同时也因为规模小、缺乏积累和储备能力,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的影响,表现出脆弱性。④落后性:由于规模和条件的限制,小农经济往往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动力。小农经济的特征?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显然,这里把“细”归结为“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小农经济的特征?⑤精耕细作:(2016-全国高考I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经济之变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小农经济、采集经济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租赁关系)经济之变致富的关键是什么?选择并开垦私田诸侯国进行变法土地变法二格局之变尊王攘夷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当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威。这一时期周王虽无力控制局势,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以“尊王”相号召,既可以维持大局的稳定,又可以为倡导者捞取争霸的资本。谁是夷?格局之变如何区分夷夏?格局之变夷夏之辨

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用以指称形成中的华夏民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判断夷夏的标准是什么?地域格局之变春秋五霸中的夷夏之辨《史记索隐》等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荀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何大多数霸主为公,而楚庄王为王?格局之变春秋五霸中的夷夏之辨楚受封于周成王时,活动于汉水和长江中游之间,居于群蛮之中,一直排除在华夏之外。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引起楚人首领熊绎不满。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公、侯、伯、子、男(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格局之变春秋五霸中的夷夏之辨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问鼎中原楚文化青铜器——王子午鼎格局之变孔子眼中的夷夏之辨“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孔子作《春秋》,提出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因而认为夏、夷可互变,夷用夏礼,即夷的行为符合周的礼乐文明,夷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判断夷夏的标准是什么?文化格局之变(2023-河北高考-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D格局之变格局之变战国初期地图春秋初期地图两幅地图体现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哪些变化?国家数量减少: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部分少数民族消失:夷夏之辩→华夏认同格局之变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两幅地图体现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哪些变化?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经济发展长城数量增加:战争频繁(2023-海南高考·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B格局之变为何秦取得了统一?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秦统一真的是天助吗?消灭六国的大业实际上是在秦王嬴政统治的短短十年间完成的?最终会是秦国完成统一?这个问题是中国学术传统中不太注意的,而我们都会觉得这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惜在中国的学术传统里,在必然性的笼罩之下,这些问题都消失了……侯旭东:《新雅中国史八讲》格局之变三政治之变政治之变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在诸多变法中为何秦取得了成功?“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战国策(楚策一)》“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战国策(赵策三)》秦彻底虎狼夷人、敌视受西周文化影响小政治之变

“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史记·蔡泽列传》从上述材料中能看出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秦律》军功爵制度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政治之变商鞅变法影响是什么?你认为最重要的影响是哪一个?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县制《秦律》与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军功爵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奠定抑商总趋势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强化管理、保证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提高军队积极性与战斗力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治之变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螺)蛤,不待贾而足,地埶(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苟且懒惰、贫穷)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燕……南有碣石、雁门之利,北有枣粟(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史记·货殖列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时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制造农民不需要农业就能生存,为何要制造农民?政治之变制造农民制造农民方法管理压榨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秦律》什伍连坐制编户齐民衡量赋税:统一度量衡田赋:泰半之税三分之二徭役:更卒、正卒、戍卒奖励军功,获得更大的土地和人口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善逻辑链如何评价商鞅变法?(一)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二)历史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三)历史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四)特点:“耕战”、“法治”。措施全面,实行彻底。实用主义。(2022-全国高考乙卷·45)

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没有纪律约束;荀子的儒家立场。(2)评价: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

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四思想之变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礼贤下士、招揽人才铁犁牛耕士阶层需要靠知识自食其力井田制瓦解劳动分工劳心者、劳力者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生产效率提高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治国之策卿大夫无力庇护士阶层社会变革、百家争鸣问题:通过使用图中关键词(可以增加)来续写思维导图,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想之变礼贤下士、招揽人才铁犁牛耕士阶层需要靠知识自食其力井田制瓦解劳动分工劳心者、劳力者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生产效率提高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治国之策卿大夫无力庇护士阶层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思想之变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之变两大系统,三条路线人事系统自然系统左中右孔子到战国晚期,左、右、中三条路线不断地在辩证中交叉进行。若要找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神秘的命与性,终于走向超越肯定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法家儒家墨家道家道家阴阳家天人观念思想之变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规律无为思想之变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思想之变道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万物齐一”的天道观念相对主义思想之变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什么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有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思想之变儒家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德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思想之变儒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礼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德是仁的一种体现,礼是仁德的具体化(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B(2024.1:浙江高考·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C思想之变儒家孔孟之道仁的再发展学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仁义礼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性善论思想之变儒家孔孟之道仁的再发展——仁政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主?民本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孔子孟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之变儒家鲜明的仁政思想仁义、王道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荀子:隆礼重法A墨家非儒即墨博爱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思想之变思想之变墨家子墨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