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大全_第1页
201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大全_第2页
201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大全_第3页
201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大全_第4页
201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大全

目录

1.测量

1.1认识厘米、毫米............................................()5

1.2.1千米的认识..............................................()7

1.2.2千米的认识..............................................()8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1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问题解决).................................()9

2.2加减法的验算(比多比少问题)................................()11

3.四边形

3.1.1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12

3.1.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14

321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16

322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18

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20

3.4.1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21

3.4.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22

4.有余数的除法

4.1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23

1

5.时分秒

5.1.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25

6.多位数乘一位数

6.1多位数乘一位数..........................................()26

6.2位数乘一位数估算........................................()28

6.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29

7.分数的初步认识

7.1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31

7.2分数的简单计算..........................................()32

7.3分数的初步认识..........................................()33

8.数学广角

8.1简单排列与搭配(有序思考,数小于3的搭配).....................()34

9.总复习

9.1三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35

9.2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36

9.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综合应用................................()37

2

浙教版

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L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8

2.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2.1商中间有零的除法........................................()39

2.2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40

2.3运算法则.............................................()42

2.4求图形表示的数........................................()43

2.5应用问题(二)——和倍问题...............................()45

3.认识长度单位

3.1长度单位换算............................................()48

3

二、原始错例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曾33.2采集

采集样本54率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基本V课时V

题时课习

题目出处《每课一练》综合单元课V

型机型

总复

相关知识认识厘米、毫米拓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这单元的第一课时

学生又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这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分米、

教学简述

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后,在《每课一练》中学生出现错误较集中

的题。

♦典型错题:

题目: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水瓶高约2()

火车一节车厢长12()

学生错解:汽水瓶高约2(厘米)

火车一节车厢长12(分米)

♦原因分析:

1.孩子心中对于“生活原型”的表象不是很清晰。在访谈中发现有学生说没看见

过火车,有的对火车车厢不是很清楚,可见我们有部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少,从

而导致错误。

2.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不能很好与生活中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

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

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

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紧密

结合起来。

3.对于物体长度估测的方法与能力不强。

♦教学建议:

4

1.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外,我们

还要多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量身边的物体,可以测量自己的数学书,桌子、椅

子,教室的黑板等等,感知的越多越好,让学生多建立一些基本物品的长度概念,如:

文具盒长约2分米,光碟厚约1毫米以教室长约8米,楼房一层高约3米等。

2.多引导学生利用心目中已建立的一些熟悉的生活原型的长度作为参照的对象,

通过比划、对比、反思,学会准确运用长度单位。如对于学生填汽水瓶高约2(厘

米),可引导学生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只有2个手指甲盖那么宽,汽水瓶高约2厘

米很明显错了,汽水瓶高大约与文具盒长差不多。对于火车一节车厢长12(分米),

引导学生想像一下,才1米多的火车厢怎么可以坐很多人呢?相信这样引导学生比较、

反思后肯定能正确地选择单位了。

3.注重对孩子估测方法、估测能力的培养。

(1)给学生多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

从而逐步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2)要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引导学生想象物体的长度,如房子的高度,大树

的高度等,设置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估测内容。

♦资源链接:

《分米和毫米》教学探究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

础上展开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难点是正确

使用各种已知的长度单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

地说出I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

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

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练习中,

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

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

在此基础上,我总结我们已学的四种长度单位。提出了用身体来表达长度的教学

新思路。

1毫米,真正短,好似指甲一般薄;

1厘米,我记得,指甲宽度差不多;

1分米,会比划,手掌长度就是它;

1米究竟有多长,小朋友们伸展手臂就可量。

5

引导孩子们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想一想是几个这样长,如课桌高65(),如

果填分米,就比6米还要多,也就是比6个小朋友连起来还要长,很快得出与事实的

矛盾。

再如,铁钉长2(),如果填毫米,就只有两个自己的指甲那么厚,这与我们的

生活经验矛盾,如果填分米,却有两个手掌那么长,显然不存在这样长的铁钉,也矛

盾,填厘米最为合适。

这类方法在教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时,尤其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类比。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4.2%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新采集

***

采集样本50率28%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基本V课时VV

题时课

题目出处口算训练综合单元

型机型

总复

相关知识千米的认识拓展

学生新认识了分米、千米,至此常用长度单位"毫米、厘3£、分米、

米、千米”已经教学完毕。同学们也能建立这些长度概念。如1毫米一

教学简述分硬币厚度,1厘米约是一个手指宽度,1分米约是一挂,1天W约是两臂

长等,能比较好的比划出这些长度。因为1千米无法比划,但1也知道是

学校操场5圈,或是从校到羊山公园的长等。

♦典型错题:

题目:汽车长7()长江长6400多()

杭州湾跨海大桥36()

学生错解:汽车长7(分米)长江长6400多(米)

杭州湾跨海大桥36(米)

♦原因分析:

1.教师注重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的表象,却少练习估测,

如出示一个长度,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或者给出一个长度,让学生比划。

6

2.学生懒得用建立的长度概念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是随心所欲地写了个

单位。

3.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底有多长,很多人没有去过。而家门

口的桥确实只有几十米长,连超过百米的桥也没有,也难怪。如长江的长度,看到

6400多,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一个数字,以为用米已经够长了,用上千米,他们觉得

不可思议。他们做这题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对长度单位的建立要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对长度的认识应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千米等也是从实践

中产生的,要强化这些长度单位。

2.平时要多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不仅是1分米,也可以让学生比划3分米有多

长,桌子长大约有几分米。从家到哪儿有1千米、5千米等。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这些长度单位的表象,进

而发展空间感。

3.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感知千米。对于千米的感知,应将实际感知与发挥

学生的估测能力相结合。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到操场上走了一圈,然后以此想象5圈的

长度,或是从家到某个地方大约1500步是1千米,但对1千米有多远还是不太清楚,

很难估测。在形成千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走到哪里大

约是1千米(教师必须事先骑车去测过,而且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学生平时确实都走

过的有感知),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估测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2

千米?从学校到自己家要走多少千米?(教师随机进行评价)让学生感知几千米的长

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

几千米的长度,把千米与学生常态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经历一个从

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4.多介绍一些相关的素材。教师要多介绍、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用不同长度作单

位的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或事例,加深学生的感知理解。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1.6%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新采集

采集样本35率43%采集者***

学校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题基本V时课时课新授

7

型机型课r

题目出处过关测试卷综合单元VFV

总复

相关知识千米的认识拓展

学生已经学了“千米的认识",知道1千米大约是从育英小学到国

教学简述商之间的距离。对1千米有比较笼统的印象,并且知道"千米"是一个

大单位,能用"千米”来描述铁路、河流等长度或路程。知道小汽车大

约每小时能行80千米。

♦典型错题:

题目:机场跑道长约800()0

学生错解:机场跑道长约800(千米)。

♦原因分析:

1.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少有机会见到机场。找学生访谈,不少学生就说:"机

场是用来停飞机的,飞机很大,所以机场应该也很大,就选了千米作单位。"

2.学生对大数值大单位的感知不够,缺乏对实际路程的感知

"千米”等大单位的感知确实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学生头脑中缺少熟悉的事

物作参照,只能主观地使用"很大”来形容,但具体有多长、多大,学生心中是很不

明确的。在学生看来,"很大"就应该用大单位"千米",而没有考虑前面数值的大

小。

3.思维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思辨能力

当思维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情况时,不能利用转化、推理、排除等思维方法

去解决,而米用主观臆断。

♦教学建议:

1.活动体验,丰富生活经验

可以在活动中设置"走一走"、"跑一跑"、"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体

验"1千米",让学生在充分感知"1千米有多长”的基础上建立"千米”的概念。

2.拓展认知,结合生活学数学

1千米步行大约要走15分钟,那么2千米呢?1小时大约可以走多长,大概可以

从哪走到哪?汽车1小时大约可以开80千米,那么800千米要开多久呢?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坐车经历,如从哪里到哪里,大约要坐多久?通过和实践结

合,感知长度。从中感知大数值大单位所对应的实际路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熟

悉的长度,便于参照。

8

3.专题训练,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在遇到不熟悉的情况时,可以采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方法解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0.8%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错误采集

采集样本5038%采集者***

率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基本7课时

V课V

题时课m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P13综合单元

型机型

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总复

相关知识拓展

(解决问题)习

教学简述这是教学万以内加减法验算后,配套作业本上出现的一题。

♦典型错题:

题目:图书室借出156本卡通书,还剩下78本,现在又还回45本。现在图书室有

多少本卡通书?

9

学生错解:1.156+78+45=279(本)

2.156-78+45=123(本)

♦原因分析:

1.教师刻意强调,引起知识的负迁移。如"图书室借出156本书,还剩下78本,

原来一共有多少本图书?”这样的题做多了,老师强调多了,就按"老印象"办事,

自然而然想到了根据借出的数量和剩下的数量,可以求出总数。再还回45本,又加上

了45本书。这样的错误原因占了大多数。

2.学生不能正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当题中出现了多余条件或条件陈述杂乱

的时候,学生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淆不清,

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以为每个信息都要用到。因此,就糊乱把三个数凑一起。

3.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急

于做了。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

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错误的式子。期末,再次让学生来看这一错题,竟

然还有学生告诉我,订正的作业"78+45=123"是错的,老师改错了。

4.教材原因。新教材中的许多解决问题都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一些学生没有细

读文字,只是从图的一些暗示中确定这样做或是那样做。因此,当出现纯文字的数学

信息,或者有多余的信息时,学生就不知道筛选了。其次,对于解决问题,新教材没

有象以前的老教材那样单独一章,而是把解决问题与计算融合在一起,一些教师轻解

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渗透,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应用题教学改变了以

往信息呈现上"给"的特点,它在学段目标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

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收集有用信息","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这就

要求教师、教材只对信息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

选择有用信息,为我所用。这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其中让学生联

想信息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

(1)让学生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借出、还剩下,还回、原来,现在等。抓住

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2)分析数量关系,以整体的方式解答应用题。这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的一个

重要步骤。学生可以借助画图或做实物简单模型帮助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

间的联系。

(3)进行直观操作,理解题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在此题中,可以借助于图例,

10

(彳昔出156本

在此基础(图书室:)分析、比

^0

要求现在有图必,^45本放回图书室后,与78本合在一起的数量。

2.教师要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1)适当变式。通过变式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

正确地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求得正确的答案(见资源链接)。通过

解答后的比较,揭示出共性,突出其差异。使学生形成纵横交错,有机互补的认知网

络结构,学生解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学到数学的思考方法,使学生

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同步发展。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把握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适当开放。在此题教学以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探究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学

生的解题能力。比如给出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选择部分,可以推算出什么信息

等,留意学生回答的层次性,以便于区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

3.重视学生思维的表达。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回顾自己每一步列

式所表示的意思等。平时把计算方法的教学多与解决问题融合。

4.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学困生往往都会在教师的好心帮助下,有意地去记一些

题型,作为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让他们理解掌握分析解决的策略,但

不能是死记。

5.避免枯燥的纯应用题练习。多与生活结合,学生便于分析,乐于接受。

♦资源链接:

相关练习:

1.题组练习

图书室原有图书156本,第一次借出78本,第二次借出45本,现在图书室比原

来少了多少本图书?

图书室第一次借出图书78本,第二次借出45本,还剩下156本,图书室原有图

书多少本?

2.一根绳子长100米,第一次剪去了18米,第二剪去了45米,这时绳子比原

来短了多少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0.5%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错误采集

采集样本3525%采集者***

率学校

11

新授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基本课时7

时课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第14页题综合V单元V

型机型

加减法的验算总复

相关知识拓展

(比多比少问题)习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以及连续退位减法,

加减法的验算已经学习了一课时,这是第二课时的课堂作业本的作业。

教学简述这题做错的主要原因不是加减法不会算,而是对"比多比少"这一类题

目的解法掌握不够好。一一年级已对"比多比少”问题有较多的接触,

但是这种题目错误率依然不低。

♦典型错题:

题目:学校举行书画展,低年级有178幅作品参展,比中年级少46幅。中年级有

多少幅作品参展?中低年级一共有多少幅作品参展?

学生错解:178-46=132(幅)178+132=310(幅)

♦原因分析:

1.思维定势干扰。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许多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受到思维定势

作用,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减"就用减法。

2.分析题目的能力缺乏。遇到题目没有进行仔细分析思考,没有找出谁多谁少的

量。审题能力弱。

♦教学建议:

1.教给学生如何判断谁多谁少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尝试。像例题中,让学生罗

列出这样一组比较:"低年级比中年级少46幅"。然后分析出低年级少,中年级多。

求中年级,用加法进行计算。

2.进行这一类题型的强化练习。强调在解决比多比少问题时,关键在于先确定比

较中的两个量,是谁多谁少,然后根据问题,寻求计算方法,求多的量用加法,求少

的量用减法。

3.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画简单的示意图,用示意图来帮助

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进行解题。

♦资源链接:

比多比少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比较出哪个量多,哪个量少。在理解的

基础上,要提高准确率,需要进行专项强化练习。因此,可以展开此类型的练习:

小红比小明大6岁。比较出()大,()小。

A比B少10。比较出()多,()少。

12

比34大6的数是几?求大的量还是小的量?

70比()多20?求多的量还是少的量?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6.8%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新采集

***

采集样本51率31%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三单元基本课时

时习

课课

题目出处同步练习题综合V单元VV

型机型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总复

相关知识拓展

计算方法习

这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

教学简述

长的计算后安排的一次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用两个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

周长是()厘米。

学生错解:(2+1)x2x2=12厘米

♦原因分析:

1.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教学周长概念时,教师一般都让学生找的是单

个图形的周长,对经过组合或分割后的图形的周长没有涉及。学生缺乏丰富的表象作

13

为思维的支撑,还不能正确、全面、有效地建构周长的概念。其次是受到拼组的暗示,

学生马上想到要乘。

2.学生的空间观念较弱。在学习周长之前,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只认识了一些

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只是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而在变化的周长计算的练习中,并不是简单的套用周长

的计算公式就能解决的,故学生难以理解无法正确地解答。

3.低段学生的依赖性较强。新教材中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童趣的主

题图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我们的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他们习惯于直

接从图中获取信息、,削弱了他们自己动手画图的能力。一旦周长计算的练习中没有把

信息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因为缺乏空间想象力,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影

响了他们对周长的正确计算。

4.学生的审题能力弱,思考不够深入。三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两条线段的长度之

和等于拼成的线段的长度的迁移,想当然地得出: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等

于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而没有深入地思考所求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

长度,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么求?新教材对"周长"的认识在时间安排上比老

教材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新教材这样的修改。

5.教师教学中忽视对周长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往往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在生活中寻

找有助于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原型,丰富周长概念的背景知识,将周长这一概念由静

态的、抽象的知识加工成动态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活灵活现的内容。可在

探究了周长的计算公式之后,比较注重对学生程序化的练习,忽视了对学生画图操作

技能和应用拓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有效建构周长的概念

教师紧扣"旧"知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思考、讨论中,

在经历找周长、算周长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孩子们解

决问题时清晰的思路、多样化的策略,会使他们在计算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时,不必

再死记硬背公式,而是通过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来解决。

对于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他们还不能把新概念和原有认知进行融会贯通。这表

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形成单凭"看"与"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让学生从周长的

概念出发,鼓励他们多画简易图,使抽象的图形尽量变得直观。并让学生指一指、画

一画现在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在哪儿?这样才能丰富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使他们对周长

这一知识系统得以整体的把握。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

解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充分体验后,可以逐渐提升要求:两个正方

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周长有没有什么变化?少了哪些边?为什么少了这些边?如果

是四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呢?100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呢?

3.对于审题不清的小马虎我们在平时练习中教他们读题时,多圈关键字。这样不

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会有所进步。

14

♦资源链接:

1.苏教版《周长的认识》的编排,值得一学。

2.设计相似的习题:

(1)把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对折,对折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在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剩下

的图形怎么剪,周长变不变?周长变小了还是变大了?

(3)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把它剪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

周长是多少?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2.7%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曾采集

***

采集样本35率60%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三单元基本课时

V课V

题时课H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第19页综合V单元

型机型n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总复

相关知识拓展

算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心周]K,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教学简述周长计算。课堂中,我在母却学生初步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

算方法后,让学生尝试运月目已学知识解题,于是让学生进行以下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厘米?

学生错解:

3x4=12(厘米)错误人数14人,占全班人数的40%

15

3x4-2=10(厘米)错误人数7人,占全班人数的20%

♦原因分析:

1.解题思路错误

学生访谈:"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那么3个就是12厘米。"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外面一圈的长度。学生们只意识到这个图形是由3个小正方形

拼合而成,因此误认为周长即是3个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于是列式为1x4=4(厘

米),3x4=12(厘米)

2.对图形的认识把握不准

学生访谈:”三个正方形拼好后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里面的两条边不能算在周长

里了。"

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已经发现拼合后的长方形比原来3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要少。

因为中间的几条边是不需要计算在周长里面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用3个正方形

周长之和减去中间的2条边的长度,却不知中间的边应该有4条,所以导致列式错误。

3x4-2=10(厘米)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此类题目的讲解

在课堂中,我在教学了周长的概念及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简单运用之后,

就让学生进行这个练习了。由于对组合图形没有进行较详细的讲解,学生们对于这个

题目有些不知所措。所以我自知在教学设计方面,跳跃性太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学习能力,也是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过渡与衔接,不应该有较大的跳跃性,使

得学生难以接受。设计时要注意安排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呈现独立图形、组合图形等

多种形式让学生计算,以多角度、多层次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与分开的三个正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发现图形的不同

点及周长计算方法的不同。

不同点:前者是分开独立的三个正方形,每一条边都是各自正方形的周长中的其

中一份。在计算周长时,应是一个正方形的长乘以30后者则是一个整体图形,它的

周长只是图形外面一圈的边长之和,而里面的4条边是不能计算在周长里的。

3.强化对周长概念的认知,在计算这种组合图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先用笔描出周

长部分,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这样不容易算错。

16

♦资源链接:

附课堂实录片段(在进行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简单计算后)

师:刚才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发现周长指的是—

生:指的是封闭图形外面一圈的长度。

师:是的。要注意是外面一圈的长度。就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师边说边指出

旁边长方形图形的周长)

师:我们还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

生:长加宽的和乘以2.

师: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

生:边长乘以4.

师:很好,现在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考考大家。出示题目及图形:

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

少厘米?

生尝试解题,师巡视。发现以上所述两种错误。(大约6分钟后)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将自己的算式板书出来。

生写出上述两种列式。3x4=12(厘米)3x4-2=10(厘米)

大家一起分析。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较优秀的):第一种是错误的。如果这三个正方形分开算,就是3x4=12

(厘米),但是现在是拼在一起的,周长是外面的一圈,里面的不用算的。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现在老师将这三个正方形分斗二科1口

这样的三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应该怎么算?

生:3x4=12(厘米)

师:那这个图形能这样算吗?

生:不能。

师:刚才同学说到"里面的不用算的",指的是哪些不用算,为什么?

生:三个正方形拼在一起,这几条边变成里面的边了,不属于周长。

17

师:说得好,我们暂时来看看这第二种算式,你们明白为什么要减去2吗?这个

2指的是?

生(做错的):2是中间的两条。

生:不是2条,应该是4条。

师:哪4条,谁能说明并指出?

生上台来指出4条边。

师:真聪明,是呀,这里隐藏着4条边,而且是在图形的里面,不属于周长。不

用计算的,所以要减去。其实我们在计算这种图形的周长时,还有一种好方法。我们

可以将它的周长先用笔描出来。谁能描?

生上台描红。

师:我们不难发现,描红后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它就是这个拼图的周长部分,

是吗?那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应先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长是3厘米,宽是1厘米。

师:我们就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生:(3+l)x2=8(厘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0.5%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曾采集

采集样本54率21%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三单元基本课时

V课

题时课

题目出处《每课一练》综合7单元V

型机型

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总复

相关知识拓展

方形的周长计算习

学生已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是长方形、正方于诊周长练习

教学简述

课后《每课一练》中的一题。

♦典型错题:

题目: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

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18

学生错解:周长120厘米

周长100厘米

♦原因分析:

学生访谈:

生1:我有点搞不清,就算了两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2:我看错了,拼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

对于学生的两种错误,从访谈看,一部分学生是先算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

米,那么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120厘米,很明显这部分学生空间观念不强,不理解

这两个长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周长怎样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审题不清,将两

个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因而得出错误答案100厘米。

♦教学建议:

1.加强周长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2.要加强画图意识培养—让画图成为学生自我解释的工具,画图能使抽象的图

形变得直观。如这一题只要画一画图,描一描新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标上相应的数

据,再算一算它的周长是多少?就迎刃而解了。

3.对于审题不清的,我们在平时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圈圈点点,圈点出重

要字、词等帮助理解,比如此题中的"正方形"可让学生圈出来。不断地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

4、多做一些针对性的变式练习。

♦资源链接:

针对性变式练习:

1.判断

(1)一个正方形边长5厘米,两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的周长是40厘米。()

(2)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等于原长方

形的周长的2倍。()

(3)至少要4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

2.解决问题

(1)一根铁丝长45厘米,围成一个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后,还剩多少厘米?

(2)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原长方形长7厘米,宽5

厘米,求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画图)

19

(3)一根绳子刚好围成一个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绳子围一个长

18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4)小军用铁丝围了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

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6米,要围上篱笆(靠墙的一条长边不围)0

篱笆长多少米?

(6)在长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以长方形的()作为边

长的。如: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

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画图)

(7)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有()种拼法。原长方形长7厘米,宽

5厘米。求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画图)

(8)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起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

方形。求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画图)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44.2%

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新采集

***

采集样本54率36%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三单元基本课时

题时课

题目出处单兀试卷综合V单元VV

型机型

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总复

相关知识拓展

方形的周长计算习

判断该题的前提是学4E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开乡的周长计算公

式,学生除了能已知长方升乡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W算长方形或正

教学简述1计

方形的周长外,而且还尝方弋练习了已知长方形或正方开乡的周长在方格纸

上画出相应的图形。

♦典型错题:

题目:判断题。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大小也相同。......()

学生错解: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大小也相同。......(V)

♦原因分析:

1.从题意理解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