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实验专练)-【知・讲・练·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F/18/wKhkGWdAZemAZJ_fAAISEPOBB40973.jpg)
![4.6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实验专练)-【知・讲・练·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F/18/wKhkGWdAZemAZJ_fAAISEPOBB409732.jpg)
![4.6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实验专练)-【知・讲・练·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F/18/wKhkGWdAZemAZJ_fAAISEPOBB409733.jpg)
![4.6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实验专练)-【知・讲・练·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F/18/wKhkGWdAZemAZJ_fAAISEPOBB409734.jpg)
![4.6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实验专练)-【知・讲・练·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F/18/wKhkGWdAZemAZJ_fAAISEPOBB4097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讲练考全优学案4.6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实验专练1.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1)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上/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变大/变小/不变)。从右侧眼睛看过去,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顺/逆)时针旋转的;(2)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改变/不变);(3)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长广溪湿地树林下,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这是(太阳/树叶的缝隙/树叶)的(实像/影子/虚像);地上圆形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4)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2.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川同学也进行了该实验,如图所示。
(1)小孔成的像是立的像,其形成原理可以用光的来解释;(2)若将小孔由圆形改为三角形,则所成的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若只将光屏远离小孔,则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人类在探索宇宙或天文测量中,常用的“光年”是(填物理量名称)单位。3.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相连接的两纸板E、F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中纸板E和F相连接的位置ON垂直于纸板底边CD。
(1)把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ON垂直于平面镜,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把纸板F以ON为轴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将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选填“仍能”或“不能”),这说明;(2)把纸板E、F均倾斜相同角度立在平面镜上,如图丙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仍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选填“能”或“不能”);(3)结合上述实验请你进一步推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选填“垂直”或“不垂直”)的;(4)如图丁所示将硬纸板和平面镜正确摆放,用笔在硬纸板上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轨迹。多次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用笔记录每次光束的轨迹。用量角器测出每一次实验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请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入射角/°1530456580反射角/°1530456580(5)在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若将一束光沿BO方向贴着纸板F射向镜面的O点,则反射光将沿图中OA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若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50°,则反射角为°;(2)将纸板F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小明发现在纸板F上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选填“存在”或“不存在”);(3)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明将纸板F沿PQ剪开,然后把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F的(选填“上”或“下”)半部分会看到反射光线。该现象说明了。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实验时,把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光线AO的入射角大小是度;(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这样我们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选填“同一平面内”或“不同平面内”)(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填选项字母)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6.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折转,垂直于平面镜。
(1)让入射光贴着纸板沿着射向平面镜的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下表所示,比较入射角i和反射角r,可以得出: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入射角。当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相互垂直时,入射角是;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2)纸板右侧没有沿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射到点,光沿图中的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选填“可逆”或“不可逆”)的;(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5)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纸,在纸的中央平放一块小镜子,镜面朝上,在镜子上方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照射,从侧面观察,会看到镜子比A4纸(选填“较亮”或“较暗”),这是因为光从镜子正上方射到镜子发生了镜面反射,被镜子反射后,射入人眼的光线(选填“较多”或“较少”)。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实验时,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用(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蜡烛(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体关系的实验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中若论怎样移动B蜡烛都无法使其和A蜡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是;(4)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B.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C.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D.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5)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填“A”或“B”)处;(6)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丙所示,小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在纸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填“存在”或“不存在”),由此得出的结论。8.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若入射光线AO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4度,则此时的反射角是度;(2)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该现象说明了;(3)当光垂直平面镜入射时小洋没有找到反射光束,他认为当光垂直平面镜入射时,不存在反射光,你认为没有找到反射光束的原因是;(4)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的像,则看到的像是图丁中的(序号)。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丽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请在甲图中画出反射光线OF,并且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B.沿ON向后转动纸板AC.沿ON向后转动纸板B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B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B绕ON向后翻折(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内(选填“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4)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A.如图乙所示,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D.都不能看到10.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光源和可折转光屏外,还要用到和。小明用到的实验器材中,可折转光屏可以非常方便地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观察光屏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小明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一实验次数入射角/°出射角/°130302505037070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反射时,;小明用笔描出其中一次实验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让光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像将(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像。11.如图所示,王军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F板可绕ON转动。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20°30°45°60°反射角20°30°45°60°(1)使用可以旋转的硬纸板,其目的一是;二是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EO射向O点,这时,站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观察到光线出现在纸板上,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B向ON。(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4)他多次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测出入射角与反射角,并记录下数据,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入射角。(5)他多次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测出入射角与反射角,目的是。(6)某同学在实验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然后转动纸板F,并使其与纸板E在同一平面内,但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12.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反射光沿哪个方向射出,实验器材有:可折叠的光屏(如图甲所示,光屏的A、B两部分均可绕轴ON旋转)、平面镜、激光电筒和量角器。(1)如图乙所示,将光屏垂直立放在水平放置的镜面上,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沿光屏A入射到O点。光屏A是用来呈现光线的,为了观察到反射光线,绕ON转动光屏B到图乙中的位置2,显示光路如图丙所示,说明反射光线与在同一平面内。(2)如图丁所示,保持光屏AB在同一平面,若将光屏倾斜,多次改变光屏与镜面夹角,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仍沿光屏A入射到O点,此时光屏B上始终没有出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平面与镜面。为了确定这个面,引入一条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3)分析归纳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4)为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是否相等”,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入射角、反射角,记录在表中,得出的结论是。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70°70°245°45°330°30°13.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方竖直放一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白板组成,如图甲所示:(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实验中采用可折转的光屏,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3)图甲中,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沿纸板E上的AO射向镜面,则在纸板F上得到沿OB的反射光线,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4)为了探究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相比正倒、左右的关系,小明准备制作几个发光字来进行实验,其中最适合的是(填序号)。A.
B.C.D.14.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选填“粗糙”或“光滑”)硬纸板与平面镜保持,如图甲所示。(2)实验过程中,当入射光与平面镜时,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此特殊的位置即为(选填“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法线”)的位置。(3)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改变”或“不变”)。(4)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5)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如图甲,在硬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该操作探究的问题是。(填序号)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20°20°240°40°360°60°A.光能否发生反射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D.光反射时反射光线的位置遵循什么规律(6)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做到,你认为没有做到的原因是。15.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纸面放置,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1)实验时应选用(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选填“位置”或“大小”)(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选填“位置”或“大小”)(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虚”或“实”)像;(4)实验过程中,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蜡烛B应(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若无论怎么调节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可能是;(5)本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选填序号)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B.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实验小组同学用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白纸,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其中A蜡烛点燃,B是未点燃的蜡烛。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薄玻璃板”),实验室的光线(选填“强”或“弱”)些;(2)用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做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3)如果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话,能更好的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关系;(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者“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5)再选择两个点,做三次实验,其目的是。17.如下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择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能成像而且透明,这样能方便(写一条)。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像。(2)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于纸面放置则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选填“A1”“A2”或“A3”)。18.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2)将蜡烛1放在A位置,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时,该位置记为A′;(3)想要判断蜡烛A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你的办法是;(4)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5)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CC′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是cm,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红将一块厚度为0.6cm的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进行实验。
物距(cm)5.06.07.08.0像距(cm)4.55.56.57.5(1)该实验中物理研究方法是
;(2)在实验中,小红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她用(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如图甲),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P/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3)小红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白纸上(能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4)小红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物距u/像距v);(5)小红了解到平面镜是在玻璃板的背面镶上了一层不透明的金属膜制成的(如图乙),她疑问:物体是通过镜子的前面成像还是背面成像?于是她将一支铅笔的笔尖贴着镜子,眼睛从侧面观察,若发现笔尖与笔尖所成的像(有/无)距离,则说明物体是通过镜子背面成像;(6)如图利用平面镜可以把微小形变“放大”,在箭头所指处用力向下压桌面,使桌面发生形变时,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出现明显的移动,在图中,刻度尺上光点将会向(上/下)移动。20.如图1所示,小明把一块玻璃板放置在白纸上,用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越(选填“厚”或“薄”)越好;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2)为了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图(2)中沿(选填“A”、“B”、“C”或“D”)方向观察。为了判定所成的像是否为虚像,人眼应在图(2)中沿(选填“A”、“B”、“C”或“D”)方向观察光屏。(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性质,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3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填位置序号)时,人眼能看到像A′。(4)如图4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中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代号)。A.硬币成像在a处B.硬币成像在b处C.硬币成像在c处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实验器材: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火柴、笔、光屏,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2)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3)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一侧放置点燃的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了;(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这个现象说明了;(5)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将玻璃板左右移动时,像(选填“随”或“不随”)玻璃板左右移动;前后移动玻璃板时,像(选填“随”或“不随”)玻璃板前后移动;(6)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点燃蜡烛的像好像总是“悬浮”在纸面上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选填序号)A.玻璃板太厚B.玻璃板未垂直桌面,且偏离点燃蜡烛一侧C.玻璃板未垂直桌面,且偏向点燃蜡烛一侧2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2)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长”、“不变”、“变短”);(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则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丙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①”、“②”、“③”或“④”);(5)另一位同学直接用平面镜来确定像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将5节同样的小电池直立在白纸上,保持电池①的位置不变,移动其它电池,使电池③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②,电池⑤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④,在白纸上记录下电池的位置如图戊所示,请在图戊中作出电池①像的位置并用“·”表示。(保留作图痕迹)23.如图所示,小明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为了观察到光的折射过程,他就把一块白色的板竖直放在水中,然后将一激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结果在白板上看到了折射的过程。
(1)若他将激光束向水面靠拢,请问折射光束应(靠近/远离)水面;(2)若入射水面的激光束的角度保持不变,在水槽中加适量水,请问水底的光斑应向(左/右)移;(3)该竖板左侧可以绕图中虚线自由翻转,如果将左侧竖板向后翻转后,折射光线在竖板上消失,返回后又再次出现在竖板上,这说明:。2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做的几个光学探究实验。
(1)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如图乙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的实像;(3)小红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做了两个实验。对比图丙发现,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介质中时,折射角不同。根据这两幅图,请你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5.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王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所示的a、b、c三图,根据图中所示现象,可以得到的信息或初步结论是:(1)结论一: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2)结论二: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入射角增大,;(3)比较图c和图可得结论:对光的折射能力较强的是(选填“水”或“玻璃”);(4)根据已给出三个图的信息,在下图中画出:光以32°的入射角从水斜射进空气时,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要求在图上标出折射角及其度数)。26.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同学们查到光从某种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1:表1玻璃中的入射角i0°10°20°30°40°41.2°41.8°42°空气中的折射角γ/15.2°30.9°48.6°74.6°81°90°/反射能量5%7%26%43%77%84%100%100%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和表1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第二行第一个空格中折射角是°;(2)光从这种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但是折射角总是(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i≥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为了搞清楚不同物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为什么不同,同学们又查到了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数据如表2:表2物质玻璃酒精水冰空气光速(m/s)2.0×1082.2×1082.25×1082.30×1083.0×108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和表中信息,回答问题:(3)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当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27.小明利用图示装置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水里的激光笔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放置在空气中的光屏上形成了光斑;
(1)实验过程中,保持入射点不变,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则折射角逐渐(选填“增大”或“减小”),光斑逐渐向(选填“上”或“下”)移动;(2)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此时的折射角等于;(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折射光线消失的情况。28.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22.1°35.4°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且折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大小等于度。(2)若用激光沿CO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光路是(填“OA”或“OB”);激光经过水面反射时的反射角大小等于(填“α”“β”或“”)。(3)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的介质中。29.同学们在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出现了以下情形,请大家补充完整。
(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2)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在纸板B的上半部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如图丙所示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细心的同学们发现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个值时,就找不到折射光线了,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同学们将每次实验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查阅相关资料,设计了如表表格,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折射能量与反射能量之和等于入射能量)入射角i0°10°30°40°41.2°41.8°42°折射角α0°15.2°48.6°74.6°81°90°/反射能量5%7%43%77%84%100%100%①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小于时,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观察不到折射光线,即发生全反射现象;②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全反射。30.为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小明在某次实验中根据光路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此图中,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AE⊥CG,∠4=∠5,则为折射光线。空气在界面的(选填“上”、“下”、“左”或“右”)侧,为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小明让入射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得到表格:入射角i0°10°20°30°40°41.8°50°折射角r0°15.2°30.9°48.6°81°90°反射能量5%7%26%43%84%100%100%(1)根据表格,他发现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当入射角i=42°时,光线(选填“能”或“不能”)从玻璃中传播到空气中;(3)当入射角i≥°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请教老师后,他知道此时发生的现象叫做“全反射”;图乙中的图线(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4)进一步推论可知,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原理可以判断: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满足一定角度条件时(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31.如图甲所示,小明和小华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将一束入射角为50º的光斜射人杯中的水里,更换杯中的介质时他们发现光的偏折程度不同。为了定量反映这种差异,小明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并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影响“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偏折比"与液面的高度有关;猜想2:“偏折比"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猜想3:“偏折比"与人射光的颜色有关.(1)小华认为猜想1是错误的,其理由是;(2)为了验证猜想2,小明只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如图乙所示,油的高度小于水的高度,杯底光斑的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的位置重合,对比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对光的“偏折比”;(3)为了探究猜想3,小明用图甲装置先后射人绿色和紫色的激光,杯底光斑位置如图丙所小,则的“偏折比”大,光的“偏折比”大将其中的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0.8,则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4)根据小明的操作和计算结果,小华认为,应该将“偏折比”定义为“光线在空气中与法线的夹角和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的夹角之比”。经过对多组不同玻璃砖的实验,测得数据如表玻璃砖A玻璃砖B玻璃砖C光线在空气中与法线夹角30.0°45.0°60.0°30.0°45.0°60.0°30.0°45.0°60.0°光线在玻璃中与法线夹角22.0°32.0°40.5°17.0°24.4°30.4°20.0°28.9°36.3°1.361.411.481.761.841.971.501.581.6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得:光在空气与另一种透明介质中传播时,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偏折比”(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对于相同的入射角,“偏折比”越大,介质对光的折射程度越(选填“高”或“低”)。(5)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光线在空气和介质中与法线的夹角一定时,光线无论从介质射向空气还是从空气射向介质,(选填“小明"或“小华”)定义的“偏折比”是一定值。32.小明在学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进入不同介质时,弯曲程度是否相同(折射角是否相等),如不同,弯曲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老师帮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让一个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从水中进入玻璃,再次进入空气中,其光路如图所示。小明上网查出一些介质的其他参数如下表。物质密度/(kg/m3)光速/(m/s)空气1.293.0×108水1.0×1032.25×108玻璃2.5×1032.0×108植物油0.8×103(1)分析光路图(a)可得出结论:;(2)分析光路图(a)和表中数据可得出折射角变化的规律:;(3)你认为光在植物油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填“大”或“小”);(4)现代医学治疗中常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当超声波斜射入人体时,能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如图(b)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侧。(选填“左”或“右”)33.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装置:(一)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这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小明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在光屏F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选填“左”、“右”或“上”)移动;(3)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二)小明让一束光强不变的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丙),不断调整入射角,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格:入射角α0°10°20°30°40°41.8°50°折射角β0°15.2°30.9°48.6°81°90°反射能量5%7%26%43%84%100%100%(4)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折射光线的能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当入射角α≥41.8°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丁中的图线(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6)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特点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34.如图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2)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光,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色光的热效应时,为了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改进措施是。实验表明:光的热效应最显著。
35.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明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圆筒的A端是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1)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倒立的,这说明了光;(2)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小明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填“变大”、“不变”、“变小”);(3)小明拿掉圆筒上的光屏,仍然像刚才那样观察,他(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像;(4)若把圆形小孔换成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小孔,则像将(选填“有变化”或“没有变化”);(5)一束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偏折。如图乙,现在用互相平行的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紫光在上)照向三棱镜,在三棱镜右边放置一块光屏,则光屏上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①红光在上,紫光在下②紫光在上,红光在下③光屏上只有一个光斑
36.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细心的陈远君同学发现,当光以较小的入射角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既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又能观察到折射光线,如图1所示。当入射角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就消失了,而反射光线变得跟入射光线一样亮。老师告诉远君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全反射”,并让远君同学将每次实验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查阅相关资料,制成了以下表格。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入射角i0°10°30°40°41.2°41.8°42°折射角α0°15.2°48.6°74.6°81°90°/反射能量5%7%43%77%84%100%100%(1)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入射角,反射光线比入射光线(选填“亮”或“暗”)。当入射角i≥°时,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发生全反射;(2)当光由玻璃垂直射入空气中时,(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因此(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4)太阳的热主要以(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和蓝光;(5)如图2,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区域,发现温度计的示数较高,说明这种光线具有;(6)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现象;(7)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激光准直器,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填序号)37.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一个三棱镜的侧面上用光屏接受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图示位置时从光屏上可以观察到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屏上A、B是光带上的边缘色光,其中B为色光;(2)屏上出现三个区域,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其中能让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区域是(选填“①”、“②”或“③”);实验中为了使温度计更加灵敏,通常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色;(3)如果将荧光物质涂在白屏上,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是。A.①处
B.②处
C.③
D.①②③均可发光38.如图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1)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能,说明光具有;(2)图甲中,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现象,用白色光屏的目的是,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光,说明光的偏折角度大;(3)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的温度,其中能让温度计示数明显上升的区域是(选填“①”、“②”或“③”,下同),能消毒杀菌的区域是;(4)图乙中在三棱镜和光屏之间放一块与光屏等大的蓝色玻璃,光屏呈现的光的颜色为色;(5)拓展:在一张白纸上用绿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当只用红光照射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纸上面有一个色的“光”字;(6)如果没有三棱镜,也可以用一个水槽盛上水,旁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调整装置角度,就可以在白色墙壁上观察到彩色光带,敲动水槽,使它做微小振动,又可在墙壁上观察到光。参考答案:1.下变小顺不变太阳实像树叶距离地面距离不同C【详解】(1)[1][2][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因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是倒立的实像,所以蜡烛向上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烛焰就离小孔越远,则像变小;从右侧眼睛看过去,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顺时针旋转的。(2)[4]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烛焰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像的形状不变。(3)[5][6][7]树叶的缝隙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孔,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实像;树叶的缝隙,也就是小孔,距离地面的远近不同,形成的光斑大小不同;距离越远,形成的光斑越大,距离越近,形成的光斑越小。(4)[8]C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C符合要求;AB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2.倒直线传播不变变大长度【详解】(1)[1][2]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2)[3]小孔所成的像是物体本身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4]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3)[5]光年表示的是光行走一年经过的距离,因此是长度单位。3.能不能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不能垂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逆【详解】(1)[1][2][3]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F上会观察到反射光线,但把纸板F以ON为轴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将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2)[4]把纸板E、F均倾斜相同角度立在平面镜上,如图丙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仍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ON将不再是法线,反射光线会射在空气中,在纸板F上将看不到反射光线。(3)[5]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垂直的。(4)[6]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7]在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若将一束光沿BO方向贴着纸板F射向镜面的O点,则反射光将沿图中OA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能40存在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详解】(1)[1]由图甲可知,纸板E和纸板F再同一平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再统一平面上,因此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能看到反射光线。[2]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若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50°,则入射角40°,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40°。(2)[3]图乙中,将纸板F绕ON向后折,则纸板E和纸板F不在同一平面,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依然存在。(3)[4][5]将纸板F沿PQ剪开,然后把上半部分向后折,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在纸板F的下半部分会看到反射光线。5.ON40漫反射不能同一平面内B【详解】(1)[1]入射光射在O点,则通过O点与平面镜垂直的直线就是法线,即ON是法线。[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50度,则其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为(2)[3]让光线掠过纸板,是为显示光线的路径:光线掠过纸板,有一部分光被纸板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人就看见了光线的路径。为了使在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路,需要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因此纸板越粗糙越好。(3)[4][5]此时我们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光路,说明此时光线的位置不在纸板F上。而当两片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我们可以在两片纸板上看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4)[6]此时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在镜面上,而反射光线则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6.等于45°同一平面内可逆漫反射较暗较少【详解】(1)[1][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即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是,所以入射角为(2)[3]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把半面纸板向前或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4]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射到点,光沿图中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5]在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5)[6][7]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7.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大小未点燃A等效替代法玻璃板与桌面没有垂直放置DA不能存在见解析【详解】(1)[1][2]玻璃板有透光性,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也能确定像的位置,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B与A的像大小相等,因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故可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故实验时,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2)[3][4][5]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用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因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人眼一直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体关系的实验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6]实验中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放置,实验中若论怎样移动B蜡烛都无法使其和A蜡烛像完全重合,可能是玻璃板应与桌面没有垂直放置。(4)[7]A.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B.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故B错误;C.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多次测量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故C错误;D.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像比较明晰,故D正确。故选D。(5)[8]平面镜成的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A处。(6)[9][10][11]纸板NOF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反射和入射光线,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存在,由此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8.46不能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束和入射光重合不在③【详解】(1)[1]由图甲可知,若入射光线AO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4°,则入射光线AO与法线的夹角为∠AON=90°-44°=46°即入射角为46°,则反射角也为46°。(2)[2][3]由图乙可知,将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则此时纸板E和F不在同一平面内,故此时在F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该现象同时也说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4]当光垂直平面镜入射时反射光束也将垂直于平面镜射出,则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重合,故找不到反射光线。(4)[5]将纸板倾斜,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此时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在的平面与纸板所在的平面不重合,则反射光线不在纸板所在平面上。[6]若此时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的像,由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看到的像是图丁中的③。9.
D不能同一平面B【详解】(1)[1]甲图中,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5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50°,画出反射光线OF,标出发射角为50°,如图所示:
(2)[2]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EO与ON间的夹角,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3][4]将纸板B绕ON向后折,此时反射光线与纸板的右半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B不能在观察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5]让入射光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的右半部分上可以看到反射光。A.如图乙若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折,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但此时反射光线与纸板的右半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向后折不同角度不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故A不符合题意;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仍与纸板在同一平面上,则在纸板上可以观察到反射光,故B符合题意;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法线不在纸板的平面内,则反射光线不在纸板平面内,反射光线还在,但在纸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10.平面镜量角器同一平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确定像的位置2较暗大小靠近不能虚【详解】(1)[1][2]因为实验时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必须有光源和平面镜,还需要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3]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所以,此光屏在弯折时,可以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4]由表格数据知道,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三次实验,当入射角分别为30°、50°、70°时,反射角也分别为30°、50°、70°,由此可得: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6]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7]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8]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因而在较暗的环境,便于观察像。[9]两支蜡烛完全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支蜡烛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10]由于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即靠近玻璃板时,像也会靠近玻璃板。[11][12]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11.显示光路漫靠近可逆=寻找物理普遍规律硬纸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详解】(1)[1]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所以选择可以旋转的硬纸板。[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2)[3]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时,也就是入射角变小,再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判断反射光线也应靠近ON。(3)[4]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就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5]根据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6]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避免一次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6)[7]实验时,硬纸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这说明硬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从其他方向射出。12.入射入射光线垂直法线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详解】(1)[1]由题知,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沿光屏A入射到O点,因此光屏A是用来呈现入射光线的。[2]为了观察到反射光线,绕ON转动光屏B到图乙中的位置2,显示光路如图丙所示,此时两个屏在同一平面上,且在两个屏上分别观察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3](1)中当两个在同一平面上的光屏与镜面垂直时,能够在两个光屏上观察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而此时两个在同一平面上的光屏与镜不垂直,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是与镜面垂直的。[4]这条为了研究所画的线,叫做法线。(3)[5][6]实验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4)[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每次实验,反射角总是与入射角相等的。13.量角器验证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漫反射在不能A【详解】(1)[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2)[2]将光屏向后折,无法观察到反射光线,可验证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3]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4][5]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因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故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4)[6]为了探究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相比正倒、左右的关系,可选择上下、左右都不对称的发光字,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粗糙垂直垂直法线不能能不变不能在D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详解】(1)[1][2]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较粗糙些,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2)[3][4]实验过程中,当入射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也为零,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法线也与平面镜垂直,故此特殊的位置为法线的位置。(3)[5][6][7]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Q绕ON向后翻折,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P和纸板Q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Q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显示出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就无法显示出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面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4)[8][9]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时,反射光线与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是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5)[10]在此题中,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即若将AO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若将AO向ON远离,入射角增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远离法线,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反射时反射光线的位置遵循什么规律,故应选D。(6)[11]因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明和小刚都能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是做不到的。15.较薄位置大小不能虚靠近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B【详解】(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玻璃板。[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观察到蜡烛A的像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3]在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4][5]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6]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近一些,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B会靠近玻璃板。[7]若实验中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像和物体未在同一水平面,则可能是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造成。(5)[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16.薄玻璃板弱大小位置不能虚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详解】(1)[1]如果选择平面镜,则不能看到平面镜另一侧的像,所以不能选择平面镜;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2]做这个实验时,实验室的光线应该较暗更好,这样成像更清晰。(2)[3]实验中蜡烛A通过薄玻璃板成像,蜡烛B放在蜡烛A像的位置,与蜡烛A像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4]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因为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不用再进行测量,从而使实验步骤更加简单。(4)[5][6]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由真实光线会聚形成,是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所以在蜡烛A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5)[7]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设计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17.确定像的位置虚A1【详解】[1]选择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能成像而且透明,这样能方便寻找像的位置。[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像不是实际光线形成的,所以平面镜成虚像。[3]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于纸面放置,则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1。18.竖直完全重合观察像能否成在光屏上对称10不变【详解】(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竖直放置。(2)[2]实验过程中,蜡烛1放在A位置,蜡烛1在平面镜中成像,蜡烛1和蜡烛1的像都不能移动,把蜡烛2放到蜡烛1的像的位置,则蜡烛2代替的是蜡烛1的像,此时看上去蜡烛2跟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该位置记为A'。(3)[3]将光屏放在A'位置,光屏能承接到的像为实像,承接不到的像为虚像,任意转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4]观察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像与物大小相等,与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5)[5][6]移动前,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是6cm,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后,距玻璃板为5cm,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是5cm,所以像与蜡烛的距离为10cm,像的大小等于物体大小,所以在移动过程中像大小不变。19.等效替代未点燃P不能像距v有下【详解】(1)[1]探究中,用完全相同的蜡烛B代替A的像,探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这是等效替代法。(2)[2]探究中,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与A的像重合时,B也像是点燃的,此时B所处的位置便是A的像的位置。[3]由图甲知,平面镜P与蜡烛A的距离较小,Q与蜡烛A的距离较大,所以A在P中成的像距离较近,在Q中成的像距离较远。所以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3)[4]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此时的白纸相当于光屏,所以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4)[5]由图甲知,所测量的物距蜡烛与P的距离,像距是像到Q的距离,而蜡烛在P中成的像的像距应是像到P的距离,所以像距v测量错误。(5)[6]笔尖贴着镜面,则物距为0,若平面镜是通过镜面成像的,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距也为0,那么笔尖的像与笔尖无距离。若平面镜是通镜子背面成像,则物距不为0,像距也不为0,所以笔尖的像与笔尖间有距离。(6)[7]由图丙知,桌面发生形变时,桌面上的两面镜子都向镜面方向倾斜,射向N镜子入射光线不变,入射角变小,反射角也变小,射向M镜子的光线的入射点向下移动,且入射角变小,反向角随之变小,则反射向P的光点会向下移动。20.薄垂直AB2、3A【详解】(1)[1][2]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越薄越好,主要是为了减小由于光的折射对测量的像距与实际像距的差异,同时也避免出现重影;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2)[3]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甲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方向蜡烛甲所在一侧。[4]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此在甲的像的位置上放光屏,在B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甲的像,便可以判断像是否为虚像。(3)[5]由图可知,A′即为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只要能到达平面镜,就能在平面镜中成像,而与平面镜大小差不多大的挡板是放在平面镜的正后方,不影响进入人眼的光线射,由此可见,当挡板位置位于1位置时,人眼不能看到像A′,2位置还是3位置,人眼仍然都可以看到像A′。(4)[6]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1.刻度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随随C【详解】(1)[1]由题意可知,在这实验中,要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除了题中说明的实验器材,还需要刻度尺。(2)[2]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是透明的,除了可以观察蜡烛A的像,还可以观察玻璃板另一侧的蜡烛B,从而方便确定像的位置。(3)[3]这些实验器材中的蜡烛A和蜡烛B是完全相同的,而实验现象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了蜡烛A和A的像大小相等,即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普通物理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男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攀枝花学院《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金山职业技术学院《外贸专业英语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工程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船舶运力合同范本
- 第 19课《灯泡亮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 《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汽车行业维修记录管理制度
- 公务员2022年国考申论试题(行政执法卷)及参考答案
- IQC检验作业指导书
- 城市自来水厂课程设计
- 重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智慧城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 【人教版】《劳动教育》七上 劳动项目一 疏通厨房下水管道 课件
- 2024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FSD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未来展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银行人工智能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智能制造控制技术方向)赛项实操样题
- 中国银行中银数字服务(南宁)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