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2分)“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远古人类过着群居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低下 B.自然环境险恶 C.社会习俗落后 D.人口数量极少2.(2分)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3.(2分)距今约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琮、玉钺等精美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4.(2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等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 B.游牧文明 C.海洋文明 D.神话传说5.(2分)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6.(2分)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他”指的是()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7.(2分)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C.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D.皇帝制度已经确立8.(2分)徐宏在《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一文中指出: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这段文字在强调二里头()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 B.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C.已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9.(2分)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功用,而且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时,也具有它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观察下列考古图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礼器印证了青铜器有维护等级的作用 B.铭文印证了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 C.编铙印证了商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兵器印证了商代战争规模大且次数多10.(2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11.(2分)“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12.(2分)司母戊鼎采用组芯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除双耳外,鼎身都是一次铸成。据此可知商朝()A.铸造工艺先进 B.农业技术创新 C.青铜器种类多 D.商品经济发展13.(2分)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14.(2分)《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15.(2分)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地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再分封 C.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 D.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16.(2分)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牛耕的出现 D.兼并战争的影响17.(2分)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当时的秦国()A.重视农业,奖励耕织 B.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C.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D.严明法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18.(2分)“(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材料中“他”开“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A.提出“仁者爱人” B.提倡“以德治国” C.主张“有教无类” D.创办私学19.(2分)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发生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影响 D.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20.(2分)《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政治上主张()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21.(2分)成语故事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如三顾茅庐、鼎足三分、乐不思蜀、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一个阶段的动荡局面,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2.(2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3.(2分)阅读表格,可以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儒家:仁义礼智信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注重法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爱国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24.(2分)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25.(2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这样描述道:“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材料中的第二个“制”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6.(2分)根据如图所示印文,联系秦朝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7.(2分)文物作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秦朝时期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应该携带的货币是()A. B. C. D.28.(2分)如图是某学生学完“第9课秦统一中国”制作的秦朝疆域的四至示意图,“?”号处是()A.南海 B.海南 C.象郡 D.三沙市29.(2分)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30.(2分)《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A.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B.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D.《史记》内容虚构过多二、材料题(共3题,共计40分)31.(12分)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是关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考古发现。材料二: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内容出处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三: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在这个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如图),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认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摘编自《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史前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你仿照示例,利用材料一中的后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2)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材料二能认定哪些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僭越现象”。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32.(12分)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字的演变材料二:甲骨文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材料三:对于刚建立的皇朝而言,一切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形下,统治者将文字改革列入头等大事,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这是第一次。当时废除与秦文字形不一致的其他六国的文字,对原有的秦国文字也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秦文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①。秦代的文字改革从极其迅速地颁布“书同文”的诏令开始,短短数十年间,六国文字消亡殆尽。——王曦《书同文字与汉字字形的发展》材料四: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还繁衍了书法、篆刻、印刷等具有中华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就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请回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问题二: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原因。问题三:材料三中①指的哪一文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秦朝统一文字能迅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33.(16分)秦虽然短暂,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请你参加“秦朝兴亡”的主题学习。【秦之兴】材料一:【秦之盛】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秦之亡】材料三:至秦……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专任刑罚……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书》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闿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秦之思】材料五: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2000多年。在中国后代史书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现,但今天的中国学者却公正地认为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请回答:问题一:通过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将上面思维图中的空格补充完整,并指出C处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问题三:从材料三中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问题四:你是否同意材料五中“今天的中国学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理由。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2分)“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远古人类过着群居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低下 B.自然环境险恶 C.社会习俗落后 D.人口数量极少【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远古人类过着群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要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角度看问题思考作答。【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远古人类只会制作简单的石器等工具,主要靠采集渔猎为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下。即远古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所以过着群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故A符合题意;自然环境险恶是客观因素,主要原因还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下,B排除;社会习俗落后与题干材料无关,C排除;人口数量极少不是最主要原因,D排除。故选:A。2.(2分)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物的历史价值,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题干和选项。【解答】根据题干文物“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和“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可知,不同地区的彩陶盆,在形制和纹饰上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一些相似之处,体现了先民的一些审美观念,A符合题意;出土的彩陶盆,无法体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汉字的基本结构在彩陶盆上没有体现,排除C;彩陶盆与青铜的冶炼无关,排除D。故选:A。3.(2分)距今约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琮、玉钺等精美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距今约5000年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琮、玉钺等精美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在此时期权贵的陪葬规格更高,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故B正确;原始农业产生时间大约是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排除A;禅让制盛行是在尧舜禹时期,排除C;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故选:B。4.(2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等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 B.游牧文明 C.海洋文明 D.神话传说【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事迹等,掌握其成就及地位。【解答】“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5.(2分)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原文化区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解答】A.依据题干,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优势,而非时间。A错误。B.依据材料信息“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B正确。C.发展相对独立,与“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不符。C错误。D.体系最为完善,与题干无关。D错误。故选:B。6.(2分)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他”指的是()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分析】本题以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禹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黄河水患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年老时,采用禅让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选:D。7.(2分)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C.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D.皇帝制度已经确立【分析】本题考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解答】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择A。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B。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C。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故选:A。8.(2分)徐宏在《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一文中指出: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这段文字在强调二里头()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 B.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C.已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题干文字强调二里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解答】题干文字强调二里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2分)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功用,而且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时,也具有它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观察下列考古图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礼器印证了青铜器有维护等级的作用 B.铭文印证了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 C.编铙印证了商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兵器印证了商代战争规模大且次数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礼器、铭文、编铙、兵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礼器印证了青铜器有维护等级的作用,铭文印证了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编铙印证了商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在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随着战争和军事制度的发展,商代的兵器装备较夏代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到了商代后期,青铜兵器和战车的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兵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兵器并不能印证商代战争规模大且次数多,故选项D对考古图片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2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商朝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可知,商代有了粮仓、有田间水沟,还为农田施肥,这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私有观念的产生,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赋税负担的繁重,排除D项。故选:C。11.(2分)“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知道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解答】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B项正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禹,排除A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12.(2分)司母戊鼎采用组芯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除双耳外,鼎身都是一次铸成。据此可知商朝()A.铸造工艺先进 B.农业技术创新 C.青铜器种类多 D.商品经济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青铜制造业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司母戊鼎采用组芯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除双耳外,鼎身都是一次铸成。据此可知商朝铸造工艺先进,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13.(2分)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分析】本题考查了夏、商、周更迭。【解答】在题目给出的禹建夏朝、商汤灭夏和东周中间的史实为武王伐纣。盘庚迁殷不是王朝建立,西周灭亡是在公元前771年,和平王迁都东周开始是在公元前770年极为相近。故选:B。14.(2分)《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是对周王与诸侯关系的描述,即诸侯对周天子有朝觐的义务。故选:B。15.(2分)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地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再分封 C.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 D.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应熟记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解答】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题文中“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故选:A。16.(2分)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牛耕的出现 D.兼并战争的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牛耕的出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牛耕,到战国时,牛耕使用范围扩大。牛耕的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7.(2分)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当时的秦国()A.重视农业,奖励耕织 B.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C.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D.严明法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分析】本题以《汉书》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解答】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非常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材料“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反映的真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故选:C。18.(2分)“(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材料中“他”开“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A.提出“仁者爱人” B.提倡“以德治国” C.主张“有教无类” D.创办私学【分析】本题考查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因此开“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创办私学,D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上的主张,不是教育的,排除A项;“以德治国”是孔子政治上的主张,排除B项;“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与开“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不符,排除C项。故选:D。19.(2分)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发生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影响 D.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故A项正确;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20.(2分)《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政治上主张()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分析】本题考查大孔子的政治的思想主张.【解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故选:B。21.(2分)成语故事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如三顾茅庐、鼎足三分、乐不思蜀、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一个阶段的动荡局面,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题目中的成语故事大都发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A项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点,排除;B项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排除。故选:C。22.(2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着周王室衰微和士大夫的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主张;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学术氛围比较宽松。【解答】A.孟子和韩非子强调是封建等级观念,不是中央集权政治,故排除A;B.孟子和韩非子强调是封建等级观念,不是道德修养的标准,故排除B;C.孟子和韩非子强调的不仅仅指统治阶层,故排除C;D.孟子观点是: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韩非子观点是:道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所在,所以二人强调的“义”的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D正确。故选:D。23.(2分)阅读表格,可以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儒家:仁义礼智信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注重法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爱国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解答】由图表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上百家争鸣诸子思想存在很多相似点,一脉相承,说明历史上百家争鸣诸子思想影响深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之一。B符合题意。故选:B。24.(2分)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比西周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原因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属于生产力的飞跃,故B正确。故选:B。25.(2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这样描述道:“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材料中的第二个“制”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材料中的第二个“制”指郡县制。故选:C。26.(2分)根据如图所示印文,联系秦朝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通过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①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分管行政、军事和检查。③秦朝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篆书刻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政事的通畅而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先是小篆后是隶书。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27.(2分)文物作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秦朝时期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应该携带的货币是()A. B. C. 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统一货币的措施。把握秦朝经济上统一货币的措施。【解答】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C属于秦朝的圆形方孔钱半两钱,符合题意;A是齐国和燕国使用的刀币,B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使用的布币,D是楚国使用的蚁鼻钱,不是秦统一后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的样式,排除ABD。故选:C。28.(2分)如图是某学生学完“第9课秦统一中国”制作的秦朝疆域的四至示意图,“?”号处是()A.南海 B.海南 C.象郡 D.三沙市【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疆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A项正确;海南归属象郡管辖,不是秦朝疆域的最南端,排除BC项;三沙市在新中国在2012年设立,排除D项。故选:A。29.(2分)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解答】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楚汉之争”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故选:D。30.(2分)《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A.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B.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D.《史记》内容虚构过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的相关史实,据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题干内容可知,《史记》中的记载与秦律的规定不符,所以需要经过更多史料的论证才能证明哪个表述更准确,由此可见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C项正确;考古发掘是认知历史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排除A项;“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中“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史记》所记载的历史并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它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因此“《史记》内容虚构过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二、材料题(共3题,共计40分)31.(12分)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是关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考古发现。材料二: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内容出处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三: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在这个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如图),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认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摘编自《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史前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你仿照示例,利用材料一中的后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2)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材料二能认定哪些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僭越现象”。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分析】本题以“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途径”为探究主题,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互作用,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半坡遗址,说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印证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可以印证河姆渡人已掌握了雕刻技术。(2)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史记》中记载的益让给启的国君之位,还是《战国策》中记载的“实令启自取之”,结局只有一个,即启获得了国君之位或获得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从禹的儿子启成为新的国君这一结局说明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已被以血缘关系继承的世袭制所取代。(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屡屡出现僭越现象”是因为东周建立以来,周王室的统治力衰减,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国势力崛起。研究方法:根材料可知,关于“曾随之谜”,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差异说明要想获得历史真相必须通过更多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运用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等,以求还原历史真相。故答案为:(1)示例一: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印证半坡人会制作彩陶。示例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可以印证河姆渡人已掌握了雕刻技术。(2)禹之子启获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原因:周王室衰微。研究方法:考古发掘,文献研究,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等。32.(12分)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字的演变材料二:甲骨文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材料三:对于刚建立的皇朝而言,一切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形下,统治者将文字改革列入头等大事,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这是第一次。当时废除与秦文字形不一致的其他六国的文字,对原有的秦国文字也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秦文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①小篆。秦代的文字改革从极其迅速地颁布“书同文”的诏令开始,短短数十年间,六国文字消亡殆尽。——王曦《书同文字与汉字字形的发展》材料四: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还繁衍了书法、篆刻、印刷等具有中华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就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请回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问题二: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原因。问题三:材料三中①指的哪一文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秦朝统一文字能迅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内容,汉字的历史价值,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可知,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是由繁到简。问题二:根据材料“甲骨文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根据材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知,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问题三: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废除了与秦文字形不一致的其他六国的文字,对原有的秦国文字也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秦文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①小篆。根据材料“秦代的文字改革从极其迅速地颁布‘书同文’的诏令开始,短短数十年间,六国文字消亡殆尽。”及所学可知,秦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统一文字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篆的书写方式更加方便;统治者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问题四: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还繁衍了书法、篆刻、印刷等具有中华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就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及所学可知,汉族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还繁衍了书法、篆刻、印刷等具有中华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汉字是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载体。故答案为:问题一:由繁到简。问题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问题三:小篆。秦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统一文字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篆的书写方式更加方便;统治者锐意进取的改革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商平台与品牌商就产品代销达成的合作合同
- 2024年度甲方与乙方合作开展广告设计合同
- 2024年度大数据分析合作合同
- 04年铲车驾驶员培训合同
- 2024年度企业并购合同收购价格与交割事项3篇
- 体检中心护理岗位规范
- 2024年度企业形象策划及宣传服务合同
- 公司法人转让协议范本完整版
- 2024年度企业商务咨询合同
- 2024年度汽车销售人员劳动合同保密协议3篇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国家职业大典
- 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 《生物安全培训》课件-2024鲜版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慢阻肺健康知识宣教完整版课件
- 神奇的大脑PPT课件
- 增值税预缴税款表电子版
- 宝钢冷轧产品包装现况调研及其优化探讨
- 压力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管理学案例分析之健力宝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