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
第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
第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
第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沈阳市第120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2.A3.D

4.(4分)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胡文是直接引用,旨

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6分)同: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

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异: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

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

安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C7.C

8.(5分)①不变:辰州关的样子和值勤的士兵样子没变,街道和铺子的位置没有变化,(1

分)“我”与老掌柜的情感没变。(1分)②变化:形势变得严峻,环境变得残酷,凭穿着给人

扣上革命者的罪名被随意杀害,诬蔑共产党人。(1分)③意图:二者形成对比,引发人们思考,

抒发作者对过去纯朴和谐人性的怀念和对国民党随意杀害革命者的愤慨。(2分)(意思答对

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①通过人物对话,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或展现了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

如文中关于国民党随意杀害革命者的行为就是通过老掌柜的话语体现的。②通过人物对话,

刻画了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个性),如老掌柜的纯朴、“我"的愤怒等都在对话中体

现出来。③通过人物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文中老掌柜在“我”的对话中引起回忆,

认出“我",误认为“我”是共产党员,提醒“我"小心点。④通过人物对话,使得文章结构

更加紧凑。文中主要故事情节是在“我”和老掌柜的对话中展开并完成的。(每点2分,

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

11.B12.B

13.(1)如果不忧虑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有什么可

祝贺的呢?(4分)

(“货”,财产;“吊”,哀怜;“何贺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贺之”。)

(2)即使想要像过去那样回避和被人侮辱,可能吗?(4分)

(“虽”,即使;“向”,过去;“其……乎”,难道不是……吗。)

14.①叔向贺韩宣子贫穷,是为了劝导他像栾武子一样在贫穷时重视德行,以担负治理国

家的重任。②柳宗元认为王参元家失火烧毁了财物可以打破世人对他的猜疑,从而让他的

才能完全显露出来。(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

16.(6分)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

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

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③描绘了枫叶之红、

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

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①脱颖而出②灿若繁星(人才济济)③不解之缘

19.B

20.虽然刘禹锡就职的和州与南京近在咫尺,但他从未真正到访,为此长怀向往之情、并

写下《乌衣巷》等名篇,令乌衣巷等闻名遐迩,吸引着文人雅士前来探寻。

21.①受到人们普遍欢迎②晨跑要注意充分热身③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22.C

四、写作(60分)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概说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然后借助经典名句“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说明信息时

代给人们带来的挑战。“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听说了而不作详察细

究,那还不如不去听。这是因为,当人们被海量信息以“投喂”方式包围,而不能明辨是非

时,人们就只能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具备

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是个人成长的必要素养,关系到个人决策的正确性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而‘察’是获取真知的关键,无论是通过仔细观察、调查研究,还是辨别区分,都是获取准

确、深刻认识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人学习、工作乃至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

不断培养理性思维,提高辨察和自我防护能力,抵御信息误导,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写作思路示例:开头可简述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真假难辨的特点,引出信

息误导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挑战,提出论点:在信息时代,培养理性思维,学会“察”,是

抵御信息误导、保护自我和社会的关键。然后分析“察”的理性思维在信息处理中的优势,

如客观、冷静、逻辑性强等。可以举例说明,如面对网络谣言,“察"思维能使人保持冷静,

通过多方求证而非盲目跟风。之后结合“察”的释义,阐述如何实践。最后强调不仅个人需

要培养“察"的理性思维,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如媒体应增强自律,提供真实、客观的

信息;教育机构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

三、参考立意:

1.信息时代的辨识力至关重要。

2.面对繁杂信息,“察”获真知。

3.培养理性思维,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四、例文:

乱云飞渡也从容

社会飞速发展,潮流不断变化,这就是现在每天都在改变的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的大批

量呈现,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

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

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对于信息时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信息量之庞大,

每天各时各地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这也就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是娱乐、健康,还

是体育、时政等方面的信息,究其根、溯其本都离不开其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

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

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

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

的完整的人。

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

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

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

“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

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

而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便是

一个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

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除了需公检法

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

孔子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

片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

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辨别筛选信息的习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的媒介素养,才能“不

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也从容"。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韩宣子说:“我

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

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得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

传播德行,遵循法制,闻名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

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弑君的)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

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应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

才得以善终。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用人抵得上三军

的一半,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

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

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材料二: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

到怀疑,最后竟然非常高兴。因此我本来要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您一向小

心地奉养双亲,以早晚省视为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竟然有一场大火肆虐的灾祸,

使您震惊不安,并且日常生活用度,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很惊骇。

一般人都说:盛衰祸福相互依存,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于是开

始时受到种种困苦惊吓,因此有水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身心经受各种劳苦颠沛的磨

炼,然后能有光明坦荡的前途。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像您这样遍读古人的书,能写文

章,又擅长“小学”,具备如此众多的才学,而在仕进上却不能高出一般的士人,达到显赫

的地位,这实在是没有别的原因。京城中有不少人说您府上广积财富,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

士大夫,都害怕、忌讳,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自己一个人知道,放在心里,长期隐忍,

不能把它说出口。因为公理难以伸张,世情又多猜忌。一旦有人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么嘲笑

的人就认为他是得了您厚重的贿赂。我在贞元十五年(799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

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单对不起您呀。幸好现在

您的家财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虑也一起化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墙壁,

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不被谣言污染,您的实情得以显露。这

真是祝融在帮助您啊。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

给您带来的好名誉。(现在)即使想要像过去那样回避和被人侮辱,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

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沈阳市第120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质量监测

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

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

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

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

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

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

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

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

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

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

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

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

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

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

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

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

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

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

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1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

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

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

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

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

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

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

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

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

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

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

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

“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

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

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

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

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

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

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

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

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

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民也。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4分)

2

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

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还乡

沈从文

我很无聊地在船上过了四十天。忽然船已到了辰州关,十年来的税关还是现样子。就是

坐在那高岸石栏杆上的兵士,也仍然还是在那里很悠闲地唱着军歌。①这使我欢喜极了。

我想上岸去,因为离这地方太久了。我要找我那些熟悉的旧地方,就向税关衙门那大路

上走去。走到了近城的地方,我望到一个卖铁器的铺子,②我想起了旧事,觉得有进里面看看

的必要,就进了那铁器铺的门。

这一家铺子里各处仍然是各样铁器、耕田的零件、船上的零件、钓鱼钩、小刀、锤、钻

以及那些钢镖。那老掌柜一头的白发,低了头在用炉整理一个钢镖。这就是我所想见的老人,

而且这钢镖,也就是我往年想成为一武士时日不离身的钢镖。我不作声望望这一个屋子里的

一切,感到特别熟悉。那老人,把头一抬,见到有人了,用着那洪大吓人的声音说道:“要什

么"

“嗨,你不认识我了,大伯!”

他奇怪了。望了望我的身上,好像实在想不起我是谁了。

我就坐到一个大铁墩上了。这人还是在记忆中数着他所认识的人,然而时间太久,近十

年的事,他实在想不起我是谁了。我见到他失望了,我说:“我来买镖,多少钱一支。我学打

镖。"

我说的话完全是旧话。这话是他当年传给我的,但记到这名词,这时有用处了。他听到

我这话,闭了一会眼,忽然一睁,样子变了。

“嗨,”他笑了。他年青了。我居然被他认识了。“你是小副爷,你是小副爷。"烟来

了,茶来了,瓜子来了。他仍然这样亲热地把我款待。他对我目不转睛地望,使我感到小小的

拘束。这独身的老人,他想不到我还来这里望他,所以这时一见到我,快乐得成小孩子了。

坐下后我们互相用着那仿佛家人的亲密招呼。

“才到吗”

“船才到关上,因为想起你,所以先上岸了。"

“你呀,从什么地方来”

“来得远了,从京里来!"

“从京里来,是在冯玉祥手下吗”

“不是。"

“吴佩孚吗”

“不是。"

“......”他只用眼睛望我,似乎不相信我还能答出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我就说:“不是军队。"

这老人除了知道这些名字,大致还知道孙文、贺龙、张飞,以及厘局、共产党、财政部。

他以为一个人做事总就是为这些人当差,到这些地方拿钱,所以我说不是在这些人部下时,他

就很聪明地转了方向,问我是不是到京里财政部做事。我仍然说不是,他就有点惊讶了。

我说:“我不到军队里了。”

“不到军队也不到部里吗"

“也不到。”

3

“你是做局长了。"

“我不做官,人不中用,他们全做官了,我是一样事也不做的。”

他在心上忖度了一下,把我这话玩味一阵,又把我身上的衣服看看,忽有所悟似的点着那

大头颅。

“不要紧,不要紧。"他就把身子就近了一点,然后他把声音放低,“小副爷,这里前一

阵很杀了几个!全是年纪轻轻的,还有两个女的,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五岁。”

“做什么事"

“嗨......”他就笑,好像笑我装不懂,而早已为他看透那种样子。我实在还莫名其妙。

我想,难道沿河不清静,有年青人被土匪杀死的事吗

我不作声了,很纳闷。

他轻言细语地说:“小副爷,小心一点,你到街上走恐怕有人要......我知道你是......"

这才真是怪事情。我愕然了。我还不曾注意到他“知道我是......”那句话。

“怎么样地方有变动吗"

“我告诉你,他们捉到就杀!”

“为什么"

“说你们也杀人放火。”

“什么人说的"

“都是那么说。他们说......你不就是共产党吗”

我明白他所以低声劝我的意思了。他一番好心地来告诉我杀人的事,我明白了这好意以

后一笑。他见我一笑还以为话已说穿不必遮掩了,他说:“要小心一点才行。"

“我什么也不是,明白了吗”

这人睁大了眼睛对我望,因为他说话的声音极轻,③而我说的话却像有意把声音加重,

他为我这不忌惮的气概所慑,一句话也不说了。

我想起为什么我竟会被他疑心为共产党,知道这地方的情形是怎样了,我就觉得有点寒

心。我问他这地方的军队是谁驻防,他告诉我是一个姓曾的旅长。我问他这旅长名字他不知

道,要我到街上去看看告示,这铺子外面就正有贴告示处,我就走出去看了一会,结果仍然还

是只知道旅长姓曾。进来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会疑心我是共产党,他答复不出,大致这样穿着的

人可以当共产党杀,是中国各处地方很普遍的事,这老年人也很看了几回,所以就为我担起心

来了。

我从他口中知道了许多事情,我才明白街上一切虽仍如昔日,老人的铺子也仍然还存在,

但有许多地方这时代真是大变了。

最后我与这老年人离开了。④我拿了一支尖端涂有金漆美丽夺目的钢镖作为纪念,这老

人一个钱不肯接受,我只得道谢了。出了那店铺,我仍然到我从前所熟悉的街上闲踱,不知不

觉就走到岸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离开故乡十年了重新见到老掌柜和他铺子里的一切时觉得十分亲切,但是老掌柜一

时没有认出“我”。

B.“我"说的旧话引发了老掌柜的记忆,他认出“我”后热情地款待,“快乐得成小孩子"

生动体现其高兴的状态。

C.老掌柜认“我”是共产党人,就压低声音,一再提醒“我"要小心一点,这体现了他思想

进步、觉悟高。

D.文章空间变化清晰,前面从“我”上岸开始,结尾则“不知不觉就走到岸边了",前后照应

形成了圆合结构。

4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欢喜”体现了“我"回到家乡的愉悦心情,与旅途的“无聊”形成对比。

B.句子②“觉得有进里面看看的必要"推动了情节发展,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句子③中的“有意”二字与老掌柜声音“极轻"相对表明“我”对老掌柜误解的不满。

D.句子④中所写的“我"拿走了钢镖作为纪念,达成了自己以往的心愿,照应了前文。

8.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故乡的“不变”与“变",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意图。(5分)

9.文中大量使用了对话,请简要探究其在小说中的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

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

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

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

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

以贺也。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

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

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

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

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

负足下也。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

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

乃大喜也。(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删改)

5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或将大有A为也B乃始厄困C震悸D于是E有水火之F孽G有H群小之愠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怀,指归附,与“终苟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怀"的意思不同。

B.之,代词,指郤昭子,与“句读之不知”(《师说》)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乃,指竟然,与“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中的“乃"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D.相,指帮助,与谚语“吉人自有天相”中的“相"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栾武子虽然在物质上很贫穷,但是很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闻名于诸侯各国。

B.桓子骄纵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集聚财物,借贷牟利,最终遭受灾祸。

C.因为被认为广积财富,王参元成为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交往中忌讳的对象。

D.柳宗元得知王参元家失火首先是感到惊骇,然后是怀疑,最后是感到高兴并向他祝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14.韩宣子贫穷,王参元家失火,都是不幸的事情,叔向和柳宗元却分别向二人道贺,请结

合材料分析叔向和柳宗元分别向对方道贺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

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

下。

6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

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

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

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

16.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的名句,酒与

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

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凄冷,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再不能互诉衷肠的凄伤。

(3)《十二章》写“道远”的原因,强调贯彻“仁"的精神要终生不倦的两句是:

“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甲]在第六个“世界城市日”,中外多座城市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教

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被列入“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

获此称号的城市。南京凭什么能够从一众城市①,摘得这一桂冠?

[乙]一本叫做《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书全方位地向大众回答:“南京,何以担起

‘世界文学之都’的称号"?该书系统梳理了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前因后果,彰显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风采,引入了新潮的IP概念,展示南京文学

的标志性人物和作品。[丙]编写组经过多轮筛选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24个“文都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