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河北省沧州市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等重大问题,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人民至上既是实践原点,也是理论基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和文化创新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基点。要坚持人民是鉴赏家和评判者,明确“由谁评判"的问题。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因此,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必须坚持人民标准,把人民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摘编自张雅光《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材料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惠民,不仅指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意味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文明水位持续抬升。

进入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广泛多样。各地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正是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积极呼应。比如,各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公共图书馆、文

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相继免费开放,让享受精神文化滋养更加“无障碍、零门槛”;“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从美好蓝图变成了幸福实景;从“京津冀一小时文化消费圈”到社区“一刻钟品质生活文化圈”,从职工书屋到农民学习会馆,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日趋精细化和优质化是应有之义。唯有深入洞悉并敏锐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方能让更多人收获扎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青岛、成都等地通过建立“文化超市”,采取“菜单式"一站式”服务机制,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上海推出以市井烟火、文艺展览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选项。送戏下乡、四季村晚、空中课堂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无人书店、云上看展等服务创新,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形式多样、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让文化盛宴“走入寻常百姓家”,并通过可亲可近的文化体验,增进了文化自信。

群众既是文化惠民的受益者,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一系列惠民演出、百姓故事会、群众体育活动等,既是塑造精神、鼓舞人心的文化养料,也是吸引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纽带。比如,今年贵州省榕江市举行的“村超村晚”,参与演出的演员有2300多名,上至七八十岁的侗族大歌歌师,下至跳艺术体操的5岁小朋友,90%来自榕江各个乡镇。群众唱主角、当主创,激发出更澎湃的创造活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乡镇、社区、村落,不仅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更多人从中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蕴。此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其中,助力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这些举措都极大提升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效果。

坚持守正创新。文化消费领域不少新模式、新业态被催生而出,为文化惠民注入源头活水。比如,三星堆文化创意IP与流行时尚单品的跨界合作,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完美融合。在持续的“国潮热"中,传统服饰、文物典籍、非遗技艺以新的形式走进百姓生活,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气韵,也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更多启发。

文化惠民没有终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摘编自马振江《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惠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工作导向。

B.评价文化建设是否真正有发展成效,要看它是不是让人民得到实惠,是否让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得到满足。

C.文化既能凝聚人心,又能增进民生福祉;文化惠民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

D.文化惠民没有终点,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惠民工作,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认识具有前瞻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整体结构是总分式,第一段总说观点,第二、三、四段从三个层面分别论述,逻辑缜密,层次分明。

B.材料一观点明确,语言简练精准,用词规范、严谨;使用整句和长句,使阐述既铿锵有力又丰富深刻。

C.材料二整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分说部分结合大量事实论据,只回答了论证角度中“为什么”的问题。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但二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指导作用。

3.下列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中不能体现“由谁评判"这一人民性意蕴的一项是(3分)

A.陕西省渭南市政府持续开展“一元剧场”活动,居民花一元钱就可以欣赏一场秦腔大戏,资深戏迷直呼很过瘾、很给力。

B.上海市政府利用大数据跟踪注册和参与人数,推出广受欢迎的夜游博物馆、线上阅读、上文化夜校等文化活动。

C.石家庄市打造城市书房,推出“一键借阅,送书到家"业务,致力于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面对面”。

D.山西省举办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全省各个县以投票方式从一千多个乡镇、两万多个村中选出参加决赛的10名能人艺人。

4.材料二中多处使用“比如"来引领大量事实素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意蕴,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人民性意蕴的理论基础文化惠民

为了谁人民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地位②

依靠谁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主体③

由谁评判①深入洞悉并敏锐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日趋精细化和优质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公平可及,让更多人收获扎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与茶

梁晓声

父亲是从不饮茶的。

1963年我已经14岁了,还没见过茶。但从读过的小说里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饮料。

1971年,也是春节前,我从兵团回哈尔滨探家。那个冬季多雪而寒冷,父亲原本是准备与我同时探家的,却没成行——他在家信中写的原因是:“建设任务紧张,请不下假来。”

母亲告诉我,父亲从四川寄回了一斤茶叶,信上说是花8元钱买的头季芽茶,要我在春节前按地址送给某人。那一年我已22岁,还没饮过一口茶水呢!父亲每月最多才能往家里寄40元,自己舍不得花几分钱买食堂的菜吃,一块腐乳下三天的饭,却居然用8元钱买一斤茶,千里迢迢地寄回来送人,我想父亲一定是欠了对方极大的人情。

那时,哥哥疯着,母亲关节炎很重,三弟也下乡了,那一斤珍贵的茶只有我去送了。在当年的哈尔滨,整整一斤四川的好茶,确乎算得上珍贵了。

“动力之乡"在郊区,我家离那儿有30多里,且交通不便。我先乘公共汽车到了郊区,又步行跋涉了20来里,却迷失在那一大片样式一律的平房和楼群里。父亲写的地址是不确切的,我忽东忽西奔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打听出个结果,最后只有气喘吁吁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沮丧极了。

到家时,天已黑了。而我将一斤好茶丢在公共汽车上了。

母亲听我说非但没将茶送到,还将茶丢了,眼神呆呆地望着我,整个人被定身法定住了似的。

许久,母亲才缓过神来,惴惴不安地说:“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我猜你爸肯定是遭遇到了特别为难的事,急着求人帮忙化解,不然会舍得花8元钱买一斤茶送人你知道的,你爸他可是万事不求人的性格啊!这可咋办”

父亲的性格我当然清楚,母亲的猜想也正是我的猜想。当然告诉父亲实情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因为那一斤茶的丢失,1971年的春节,我们全家谁都过得高兴不起来。8元钱一斤的四川好茶也只不过是茶,我们和母亲高兴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大的担忧——父亲他究竟遭遇到了什么事,使他这个从不求人的人非求人不可

回到连队,我才给父亲写信。我在信中实话实说,承认那包茶被我丢失了。接着,批评父亲粗心大意,自己应该将地址搞详细了嘛。最后,询问父亲究竟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是否超出了自己克服不了、非求人相助不可的程度。

1971年整整一年内,父亲没回信。

转眼到了1973年夏季,我又一次探家。而父亲,也终于与我同时探了一次家。我与父亲整整十年没相见了。

父亲已秃顶。我印象中那个身体强健的父亲,变成了形销骨立的老父亲,两眼却还是那么炯炯有神。也唯有此点,仍能显出他倔强又正直的老工人的性格。

父亲又带回了一斤好茶。

他要亲自将茶送给据他所说的“一个好人"。但他出示的地址,还是两年前使我白辛苦了一次的地址。

我说按照那个地址他肯定也会白辛苦一次,他却一意孤行,没法子,我只得相陪而往。

我和父亲用了更长的时间寻找,却没找到。那天很热,我们父子俩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埋怨了父亲凡句,惹得父亲光火起来,站在路旁冲我吼:“我是你父亲!我做什么事自有我的道理!”

我也冒火了,大声顶撞:“我哥哥生病了,我已经是家里实际上的长子,你究竟遇到了什么事不必也不应该瞒我!我有权知道!"父亲气得举起了巴掌,几乎就要扇我一耳光。

团圆的日子里,父亲一直生我的气。到他回四川的前一天,他的气才终于消了些。我往列车站送他时,他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到该告诉你知道的时候,当然就会告诉你。但也许,一辈子都不告诉你,也不告诉你妈,更不告诉你弟弟妹妹!”

父亲将他带回的一斤茶又带回了四川,怕留在家里,母亲收藏得不好,糟蹋了。

他的话,使我心怀不安地离开了家。

1977年春节前,我从北京回到了哈尔滨。当时,父亲已经退休了。

雪后的一天,父亲命我陪他将他再次从四川带回的那斤茶给他所言的“一个好人"送去。那斤茶,第一次带回哈尔滨时是绿的,再次被父亲带回时,已是褐色的了。父亲舍不得一次次花钱买,请四川茶厂里的茶工将那斤茶焙成了干茶,那样就容易保存了。我提醒父亲:“如果还是原先那地址,不去也罢。明明找不到却非去,何必呢”

父亲表情深沉地说:“有新地址了。今天咱们一定会找到他。"

父亲引领我来到了近郊的一处公墓。在一块墓碑上,刻着“一个好人”的姓名。父亲说:“就是他,咱们山东的一个人。也是我17岁那年到东北以后,给过我许多爱护的人。当年是他介绍我到一家挺大的日本药店去做小伙计的,而我经常向他汇报日本人尤其日本军人到药店去开药的情况。当年我就猜到了他是抗联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一个县的武装部部长。后来,有人说我是汉奸,是他,一直坚持为我作证保护我,要不是他,就没有我平平安安退休的日子,你也不能被推荐上大学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喝茶的习惯,但我总得表达一种心意吧!除了茶,我也再没什么更好的东西值得从四川带回来送给他啊!"

父亲将那包从四川带回来又带回去、退休后再带回来的茶和一瓶白酒,恭恭敬敬地放在坟前。

不由自主地,我跪下了。

我将白酒浇在茶包上,用打火机将茶包点燃了。我和父亲一样,既是一个不喜欢喝酒的人,也是一个不喜欢饮茶的人。

父亲已于十几年前去世了。

如今,茶已成了中国人之间普遍送来送去的见面礼,而且包装越来越考究,甚至到了不必要的极其奢华的程度。

而今天,我时常回忆起父亲与茶、我们全家与茶的那一段往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从不饮茶,因为那个年代茶叶稀有少见,这一细节表现了父亲的克制与古板。

B.年份的交代如一条绵长的线串联起“我”和父亲之间的往事,和“茶"一起构成了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

C.作者并不忌讳在文章中写一个并不完美的自己——埋怨父亲、大声顶撞父亲等,彰显了作者为文的真实诚恳。

D.如今的茶作为人情来往的礼物,更常见了,包装也越来越考究了,作品于此彰显了批判物欲的主题。

7.关于文中父亲和“我”最后一次去给“一个好人"送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父亲告诉“我”有新地址时的深沉表情,可推知父亲已知道自己苦苦寻找的“一个好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B.父亲在坟前恭恭敬敬摆上茶、酒后,“我”不由自主地跪下这一细节是“我"内心百感交集、深受触动的外化。

C.文章前面部分反复写“我”和母亲对父亲送茶缘由的猜测,这与结尾揭开的谜底前后呼应,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D.墓碑前,父亲讲述了他和“一个好人"之间的故事,这一倒叙的写法使文章于平淡含蓄中多了细腻深情。

8.《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政责打,怕看望过自己的林黛玉担心,派晴雯给她送去两条手帕。宝玉以手帕为礼物和本文中父亲以茶为礼物蕴含着相似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情感表达,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用相当大的篇幅写两次失败的送茶经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辗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节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材料二:

臣之所欲言者,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胜服强暴;至于人主所恃·者谁欤《书》曰:“予临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臣,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苟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犯人心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而子夏亦曰:“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徇,而秦人莫哀。君臣之间,岂愿如此宋襄公虽行仁义,失众而亡;田常虽不义,得众而强。是以君子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谢安之用诸桓,未必是,而众之所乐,则国以乂安。庾亮之召苏峻,未必非,而势有不可,则反为危辱。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节选自苏轼《上皇帝书》,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苟非A乐B祸好亡C狂易丧志D则E孰敢F肆其胸臆G轻犯心人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苦,意动用法,和《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用法相同。

B.逶迤,弯曲延伸,和《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逶迤"意思相同。

C.陛下,和文中的“人主”“独夫”,都指君主,但感彩不同。

D.卒,终于,和《陈情表》“保卒余年”中“卒"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认为筑城墙可使国家与诸国隔绝,消除外患,百姓虽有一时之劳,但仍会欣然配合。

B.艾子以路侧百姓将要冻死的故事,讽谏齐王决策时要考虑百姓当下的生存状况。

C.苏轼强调人主应重视人心,以“木之有根”“灯之有膏"等比喻说明人心对人主的重要性。

D.子夏批判子产,苏轼批评商鞅,他们都认为“不顾人言”就会“召怨天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2)至于人主所恃者谁欤《书》曰:“予临兆民,惊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14.材料一的寓言侧面揭示出民心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材料二中哪些事例可以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观竞渡

刘过①

画鹢②凌风,红旗翻雪,灵鼍③震雷。叹沉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哀。正直难留,灵修④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空江上,但烟波渺渺,岁月洄洄。

持杯,西眺徘徊。些千载忠魂来不来谩争标夺胜,鱼龙喷薄,呼声贾勇,地裂山摧。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

【注】①刘过,南宋词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②画鹢,船的别称。③灵鼍,指鼍鼓。④灵修,指楚怀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叹"字与《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字都是领字:“叹"字领起观竞渡引发的慨叹;“看”字领起对湘江秋景的生动描绘。

B.本词运用典故,如“三户真能存楚哉"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句,感叹国运衰退,大厦将倾,表达内心的无限忧虑。

C.“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词人遥望故乡,想象儿女以丝缠粽,将艾草插在宝符上,欢度端午,富有画面感。

D.本词视野开阔、意境宏大,语言刚健有力,用词精准生动,和辛弃疾的词一样,体现出以文为词的特点,具有典型的豪放词特征。

16.本词中竞渡的场面描写和词人对历史的感慨相互映衬,意蕴深刻。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下泛舟,洞庭湖烟波浩渺,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小达想到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句子“,___”。

(2)读《红楼梦》中“护官符"上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一句,小智猜测它可能出自《阿房宫赋》中“___,"。

(3)登上高山,肆意感受自然之美,小刚忽然想到古人写诗词善于从大自然取材,常以“风”作为重要意象来营造特定意境或寄寓感情,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女子羽毛球单打颁奖仪式上,中国选手何冰娇一手举起银牌,另一只手拿起了一枚来自西班牙的pin,因为在此前的半决赛中,她的对手、西班牙选手马林因伤退赛。西班牙奥委会、马林本人对何冰娇的举动A_____________,国际奥委会更是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场上场下的友谊时刻发生,这也是体育的意义所在。”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们会经常听到运动员们提到换pin,pin是徽章的意思,奥运pin则是奥运期间的一种纪念品,通常由奥运会主办方、参赛代表队、赞助商或者相关机构推出。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包括中国运动员在内的许多参赛运动员都B地与他人换pin,这也让pin着实又火了一把,也让更多观众注意到了“换pin"这项拥有128年历史的奥运会“非官方项目”。换pin文化也让奥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比拼的舞台,更是一个无声的“换pin"战场。

pin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8年前的第一届奥运会——1896年雅典奥运会。当时的奥组委为了区别场馆内运动员、官员和新闻媒体的身份,设计了不同款式的圆形纸牌。①在1924年

巴黎奥运会期间建成的奥运村中,②将世界各国的运动员聚集到了一起,③这不仅为互相交流提供了便利,④也让徽章交换的影响力开始逐渐扩大,⑤一些参赛选手通过交换徽章,⑥来表达彼此的友谊和纪念彼此的祝福,⑦换pin渐渐就成了奥运村的一个传统项目。

在pin的外在形式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甲),它从单纯的奥运纪念品,变成独特的奥运文化符号。pin从一枚简单的圆形纸牌,到如今成为奥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得益于其日益丰富的内涵。

首先,pin作为纪念品,拥有很强的纪念属性。pin体积小,易保存且不易受时间侵蚀,所以来自世界各地、形式各异的pin就是承载大多数运动员奥运记忆的合适具象载体之一。其次,(乙),它还是奥运举办国和其他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载体之一,具有不俗的收藏价值。例如巴黎奥组委官方推出的pin里,就包含凯旋门、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巴黎经典地标pin等等。在巴黎奥运会上尤其受欢迎的中国代表团的pin,除了有各式各样的熊猫pin外,还有许多加入了景泰蓝、珐琅工艺的pin。最后,pin作为交流载体,在交换的过程中也传递着友好、和平、团结、平等的奥运精神。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续运用了两个比喻来表现换pin文化对奥运会的作用,请仿照该句句间关系写一个复句,连用两个比喻来表现“春风”的作用。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喻体贴切,句式大致相似,语言表达流畅。(4分)

20.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4分)

22.请提取第二段和第五段的要点信息,给“奥运pin"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5个字)(4分)

Baidu文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网球运动员郑钦文表示,“体育精神就是挑战最好的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面做到最好。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己,我们才能向世界展现出最真实、最强大的自我”。

百米自由泳冠军潘展乐面对质疑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不行,别人说我怎么样也不关我的事,我还是我自己,像以前我说过的那句话,他们给我加油我不可能真的快,他们嘲讽我、诋毁我,我也不可能变慢。"

青年强则体育强,体育强则国强。当今天的奥运赛场上闪闪发光的中国青年们再一次刷新中国在世界面前的形象,他们自信勇敢地平视世界的样子,正成为中国不断进步的表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沧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

命卷意图

本套试卷参照2024年新高考Ⅰ卷的试卷结构、思路命制,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试卷梯度合理,适合高三开学测评使用。

一、选材紧扣时代脉搏,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信息性文本阅读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选取了两则具有理论性和现实导向特征的材料,引导考生关注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性文本阅读通过讲述“父亲与茶"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引发考生对人性、人情的思考。语言运用和作文选材紧扣热点时事,选取巴黎奥运会的热点人物及素材,启发学生思考体育精神和体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二、命题精心构建真实学科情境,深度融合语文核心素养,强化教考衔接。

设置巧妙营造丰富多样且真实生动的命题情境。如第5题“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意蕴,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第16题“本词中竞渡的场面描写和词人对历史的感慨相互映衬,意蕴深刻。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试卷注重教考衔接,如第8题,在文学性文本阅读中巧妙融入了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古代诗歌阅读关联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等篇目,促使考生将教材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解题之中。

三、考查具有梯度性,筑牢根基,勇于创新,全面优化考生思维能力。

试题通过第5题、第8题、第16题等题目的设计,注重启发性、探索性与开放性。第14题、19题和第23题的写作任务有利于提升考生的思维品质。这些题目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根基,又展现出创新求变的特色亮点,能够有力助推考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与深刻性。

1.D解析:“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认识具有前瞻性”于文无据。

2.C解析:“只回答了论证角度中‘为什么’的问题"分析有误,既有对推进文化惠民活动的原因分析,也有对“怎么办”的做法分析和“怎么样"的意义分析。

3.C解析:C项体现的是“为了谁”的人民性意蕴,不能体现“由谁评判"。

4.答案:①多处使用“比如”来引领一连串丰富多样的素材,充分论证了观点,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②多处使用“比如"在各自论证段中分开了先论后证的层次,使逻辑清楚,条理分明。③大量丰富多样的事实素材,展现了大力推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展现了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丰。④大量丰富的具体事例更有利于增强读者对文化惠民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5.答案:①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主体②积极呼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享受精神文化滋养更加“无障碍、零门槛”。③群众既是文化惠民的受益者,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吸引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群众唱主角、当主创,激发出更澎湃的创造活力;依靠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文化惠民的实效。(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6.C解析:A项,表述不当。“稀有少见"理解有误,文中并未对父亲不饮茶的原因做明确交代;“克制与古板”理解有误,“不饮茶"的细节不能表现父亲的“克制与古板”。B项,“和‘茶’一起构成了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赏析有误,“茶”并不是文章的暗线。D项,“作品于此彰显了批判物欲的主题"理解有误,作品的主题并非批判物欲,这些表述是借以衬托父亲的茶素朴但情谊深长。

7.D解析:“这一倒叙的写法使文章于平淡含蓄中多了细腻深情”分析有误,此处讲述并非倒叙的写法。

8.答案:①中国人有礼尚往来的传统文化心理,喜欢借礼物来表达对对方的重视或特别的情感。②礼物中寄寓着情感,传递着情谊。宝玉的旧手帕表达着对黛玉的亲近,父亲的茶满怀着对“一个好人"的感恩、敬意和感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增加了文章的跌宕变化,让文章更有可读性。②两次失败的送茶经历为后文做了铺垫,更能凸显最后一次送茶的隆重和揭开谜底后令人感动的意外。③父亲开始不说明送茶缘由只让“我”反复去送,两次失败还要再有第三次,表现父亲的执着,凸显作品颂扬父亲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CDG解析:画波浪线部分标点为:苟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犯人心“乐祸好亡"与“狂易丧志”结构上对应,是对人品质的形容,故应在C处断开;“苟非"与“则”句式上呼应,关联词“则"表示对假设结果的承接,应在“则”前断开,故D处应断开;“肆其胸臆"和“轻犯人心”,结构对称,故应在G处断开。

11.D解析:D项,“用法相同"错,文中的“卒”是副词,“保卒余年"中的“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12.D解析:“子夏批判子产"错,子夏并未批判子产。

13.答案:(1)(这样)使秦国不能窥探我国的西部,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挟制我国的左右两侧,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窥”“持"岂……耶”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君主依靠的是谁呢《尚书》上说:“我统治百姓,畏惧得就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六匹马一样。"(“恃”“临"驭”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子产明白众怒难犯,专欲难成,焚烧载书来消除众人的议论,赠送伯石财物来安抚大家族,证明只有获得民心,才能稳定统治。②商鞅不顾人们的议论进行变法,导致秦国很快失去天下;自己最终也背负罪名,被车裂示众,说明失去民心,会导致统治失稳。③宋襄公虽行仁义却因失众心而亡,说明失去民心的危害。④田常虽不义却因得众心而强,说明得民心的有利影响。⑤谢安任用诸桓,因考虑到众之所乐,所以国家得到太平安定。⑥庾亮召回苏峻,没有考虑到民心形势并不允许,所以招来祸患,说明顺应民心则安,违背民心则危。(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王有一天在朝廷中处理政事时,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墙,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再接轘辕山,直到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国隔绝。(这样)使秦国不能窥探我国的西部,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挟制我国的左右两侧,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城墙,即使会有些劳累,但他日就不会再有征战守边和遭受侵犯的忧患,可以一劳永逸了。(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快速地赶来上朝,看见路旁有个百姓袒露着身体,冻倒在地上,望着苍天悲歌。我很奇怪,便问他其中的原因。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很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价格低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城墙,(等到城墙修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应当是什么人呢”

材料二:

臣想说的事情是,希望陛下团结人心,使风俗淳厚,保存纪纲(罢了)。

人没有不有所依靠的,臣子依靠陛下的命令,所以能够役使百姓;依靠陛下的法律,所以能够战胜、制服强暴;君主依靠的是什么呢《尚书》上说:“我统治百姓,畏惧得就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六匹马一样。"说的是天下没有比居君主之位更危险的了。聚合在一起是君臣,离散开去是仇敌。聚合和离散之间,容不得丝毫差错。所以天下人心都归附的就叫作王,天下人心所背离的就叫作独夫。由此看来,君主所依靠的,只是人心罢了。人心对于君主来说,就像树木有根,像灯有油,像鱼有水,像农民有田,像商人有财。树木没有根就会干枯,灯没有油就会熄灭,鱼没有水就会死,农民没有田就会饥饿,商人没有财就会贫穷,君主失去人心就会亡国。这是必然的道理,是不可逃避的灾祸。这种情况的可怕之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喜欢灾祸、喜好灭亡、狂妄轻率、丧失志向的人,谁敢放纵自己的心意,轻易地冒犯人心呢从前子产焚毁载书来消除众人的议论,赠送伯石财物来安抚大家族,认为众怒难犯,专权的欲望难以实现。而子夏也说:“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然后才能役使他们,如果没有取得信任就役使他们,百姓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危害自己)。”只有商鞅实施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