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乾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提起宋代,我们的印象大多是对外屈辱、十分软弱的样子。整个宋代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开始是辽朝、西夏的威胁,后来又是金朝的威胁,再后来是元朝的威胁,直到被元灭亡。我小时候听《岳飞传》《杨家将》,对宋朝政府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研究发现宋代虽然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是个“矮子”,在经济、文化上却是个“巨人”。中国文化在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很多学者十分推崇宋代文化。

②陈寅恪认为宋代是华夏文化的顶峰,他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认为“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这里的“天水”是指赵宋皇族,他们的祖先来自天水(今甘肃天水)。从用词上未看,陈寅恪对宋代文化评价很高,对宋代的思想自由心向往之,同时他对中国文化复兴很有信心。

③宋代文化事业发达,尤其是出版业十分繁荣。

④雕版印刷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是应用十分有限,经过五代十国的继续完善,宋代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加上社会稳定、政治宽松、思想自由,雕版印刷进入辉煌期。过去图书总量很少,读书人想得到一本书十分困难。即使能借到一本书,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复本,只能抄写,耗时费力。如果要买一本书,价格很昂贵,往往难以承受。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宋代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图书价格因此大幅度下降,图书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为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苏轼对图书的普及深有感触,他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世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⑤宋代形成了官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主力出版系统,同时还有寺观出版、书院出版等,奠定了后世的出版格局。

⑥与中国宋代雕版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其图书还是靠抄写复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的书价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只有贵族、宗教组织才能拥有书籍。14世纪,意大利乌尔比偌大公菲德利哥为收集图书“在各地经常雇佣三四十名‘写本人员’,在这项收集上花费了不下三万金币”。

⑦9世纪,瑞士的圣加伦修道院藏书只有400册。12世纪,法国的克吕尼修会藏书也只有570册。致力于创建基督教界首屈一指图书馆的梵蒂冈,到1455年才收集到5000册书。

⑧英国文艺复兴奠基人、诗歌之父乔叟在当时有60本藏书,已算得上不多见的藏书家了。但是,宋代的藏书家拥有万卷藏书已不算稀奇,宋代叶梦得家有藏书三万卷,濮安懿王之子赵宗绰藏书多达七万卷。东京贵人及宗室藏书在千卷以上已不少见。

⑨宋太祖十分重视出版工作,他命张从信负责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了中国第一部官刻本之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大藏经规模宏大,卷帙浩繁,耗时费力,需要的雕版量巨大,共雕版13万块,多达5048卷。后来雕版被运至东京开封保存,宋徽宗年间又有重印。靖康之变时,版片被金人掠去。整个宋代前后雕印了7部大藏经,这是出版史上的奇迹。

⑩尽管由于靖康之乱,北宋国家藏书损失殆尽,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收集,再加上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南宋国家藏书总数达9819部,119972卷。宋代也诞生了很多科技之最,如世界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菌谱》、世界最早的梅花谱《梅谱》、中国现存最早的制糖方法专著《糖霜谱》、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世界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资生经》、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等。这些世界科技之最的著作都扎堆出现在宋朝,一定和宋朝的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宋人为便于刻板,还发明了一种字体——后人称为“宋体字”,至今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字体。这是宋人对出版事业的巨大贡献。

宋代以前的图书一般是卷轴装,但是卷轴装最大的问题是不便查找内容。比如处于卷尾的内容,一定要展开整个卷轴才能看到。在敦煌也发现了唐代的册页装图书,但册页装图书一直未流行开来。宋代时蝴蝶装盛行。所谓蝴蝶装,就是将印好的书页对折,在对折处将整本书粘连在一起。这种装帧方式属于册子装的一种,查找内容方便,可以标示页码等。这是图书装帧形式的重大进步。应该注意的是,蝴蝶装不是线装书,图书线装是在明代才出现的。

现在宋版书备受推崇,用“一页万金”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仍然有价无市。其实自明代起,宋版书就已经成为收藏界的热点,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以“一页宋版一两金"来计价。

图书是传播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图书出版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宋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杜恩龙《里的中国——杜恩龙夜品古代名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虽然在军事上无可称道,但在文化领域的成就让人惊叹,当时出版业的繁荣兴盛就是对其文化发达的有力证明。

B.社会稳定、政治宽松、思想自由、图书普及度高为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使雕版印刷在宋代走向成熟。

C.与中世纪欧洲图书还靠抄写复制流传、藏书有限的情况相比,宋代的出版系统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藏书量十分可观。

D.《糖霜谱》《洗冤集录》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既体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达,也是宋朝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有力例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寅恪对宋代抱有思想自由、文化强盛的高度评价,而这些离不开作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图书的支持。

B.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过去读书人只能通过借书或抄书来获得图书的情况,也使图书价格大幅下降。

C.如果没有宋太祖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就可能无法出现整个宋代前后雕印了7部大藏经这样的出版奇迹。

D.蝴蝶装属于册子装的一种,是指将印好的书页经过对折、粘连后形成书册,在内容查找上比卷轴装更为方便。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明史》:“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摺,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B.《古玩鉴赏》:“宋刻字大本长,虽有巾箱板之小本者,亦完全与大本之字体墨色相同。"

C.高濂:“宋代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故以宋本为善。”

D.孙毓修:“钱牧斋尚书收书,专重宋版……天下始知收藏之难能而可贵"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章论述思路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③段,从对宋代经济、文化发达的肯定,引出了宋代出版业高度繁荣这一话题。

B.第④—⑤段,介绍了雕版印刷在宋代进入辉煌期的原因以及其对后世出版格局的影响。

C.第⑥—⑨段,将宋代的图书出版与中世纪的欧洲进行对比并介绍大藏经这一出版奇迹。

D.第⑩—段,从发明册页装等层面说明了宋代出版之繁荣及其对文化、科技的影响。

5.班级兴趣小组计划以“宋代文化生活”为主题开展交流活动,你准备就宋代出版事业繁荣的具体体现发言,请结合文本内容列出发言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卖瓜者言

莫砺锋

院里通知我要以作者的身份在发布会上做一个讲话,我就想:假如把这个会比作一个西瓜产品的发布会,那么种瓜的王婆讲什么好呢如果王婆讲真话,应该说我种的瓜又涩又苦,大家千万别买!但这个话有点不得体,我看到在座的出版社老总,他们是我这个产品的经销商,他们一定不同意。所以下面我就不自我谦虚了,讲一讲我是怎么成为瓜农的。

我今年刚满70周岁,七十老翁何所求梁启超说“老年常思继往",我就先回忆一下往事。

我一向把从事人文学科工作的人比作瓜农,他种的产品是西瓜,不能吃饱肚子,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甜美。我最初并不想种瓜,最初的理想是种粮。种粮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工科。我年轻时候是想学工科的,生产一些工业产品,更像种了五谷杂粮,可以直接果腹。可是时代让我改变了方向。

去年我回苏州中学聚会,纪念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1966年我读高三,学校已经让我们填了高考志愿的草表。我跟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商量好了,第一我们都报工科,第二我们不报师范,就是不想当老师,不愿学文科,没想到最后命运让我当了一个文科老师,命运拔弄人哪!当时我前三个志愿分别是清华大学的电机工程系、数学力学系和自动化控制系。我们全班40多个同学,只有三四个同学想考文科。但我们还没进入高考考场,中央通知废除高考。等到恢复高考,已是11年以后。

我高中毕业后就到农村去当知青。农村十年,生活比较艰苦,而且我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的父亲当时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处于那种境遇下的知青,任何出路都被堵死了。推荐进大学当工农兵学员,或者参军当兵、进工厂当工人,这些路都走不通。心情当然苦闷,苦闷之余当然也要读点书。我读得比较杂,不是我想要博览群书,而是当时借不到书。命运赏给我一本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曾经有几个月就看了一本《气象学教程》。

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已经漂流到安徽去插队了。安徽的政策规定说超过25周岁的考生要报名的话,必须学有专长。我跑到公社去报考,一看条文不符合,我已经28周岁了,我心里很委屈,又不是我想拖这么晚才来报考的。有几个公社干部比较同情我,就说大家帮小莫想想办法。有人说我经常看英文书,就说英文是特长吧。于是我就谎报说专长英文,然后就考进了安徽大学的外语系。

我那时囊中空空,靠助学金生活,每个月18块钱有点不够。忽然传来消息说研究生的助学金每月有35元,我就提前考研了。因为我外婆家在南京,所以老母亲让我考南京的大学,我就选择南大。跑到教育厅查目录,南大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有第二外语这门考试,而安大的外语系二年级还没开第二外语,德语、法语我都没学过,我没法报考。当时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我要考研了,如果我名都没报上,就太丢人了。我就临时翻看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有没有其他专业可以考。一翻就翻到中文系,看到了程千帆先生的名字。我根本不知道程千帆是什么人,一看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是唐宋诗歌。我觉得唐宋诗歌我还蛮喜欢的,在农村时还读了一些,我当场决定就报这个专业了,考就考上了。

过了好久我才知道原来程先生这位老瓜农,年轻时候也是一心想要种粮的,程先生在民国时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化学系,他到金大报到,一看化学系的学费很贵,而中文系的学费很便宜,家境贫寒的程先生就临时转读中文系了。

我到南大读研,读得比较快,然后接着读博,前后加起来五年零一个月。程先生知道我没读过中文系,基础特别薄弱,吩咐我要下狠功,要恶补。程先生请了更多的老师来教我,多个老师管我一个人,把我管得死去活来,不过总算挺过来了,幸亏当了十年农民,身体还比较棒。

那几年学什么就是学古代文学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唐宋诗歌研究。我这个人性格拘谨,才力薄弱,后来我的师弟们的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拓展,从时间上说往下延仲到清代,空间上说向外扩展到城外,但我一直坚守着一亩三分地,一直在唐宋诗歌这个领域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光阴似箭,很快几十年过去了。我留在南大教书,当然也要做点研究,写一点论文,后来也写些普及读物。慢慢地写的东西就有点多了。社长向我提议,说你快70岁了,是不是编一个文集,把自己写的东西总结一下我觉得虽然我写的东西没什么价值,但是毕竟从事文学研究生涯三十年了,做个总结还是可以的。

这些瓜种得不好,但基本上都是我亲手种出来的。文字都在这里,是好是坏,请各位来批评。还记得我考上南大研究生以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兴冲冲地拿到外婆家去献宝。我的小姨妈说,发表文章太可怕,你的缺点错误人家都看到了,大家一起来批评你,这多可怕!我想确实如此,出一套文集更是这样。晋朝的钟会当年写成了《四本论》,想送到嵇康那里去请教。他把书揣进怀里,到了嵇康家,不敢拿出来,站在门外,向门里远远地扔进去,然后转身就逃,因为他怕嵇康当面批评他!今天我也有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台下正坐着几十位嵇康,但是我无路可逃。况且这些嵇康们是文学院专门请来为我的文集挑毛病的,我要逃走了也不像话,所以我决定老老实实坐到台下,聆听各位嵇康对我的批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粮与种瓜的比喻贯穿全文,对应理工与人文学科,透露出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学术立场。

B.从作者预填报高考志愿这件事,既能看到个人的生涯规划,也能窥见时代对青年人的影响。

C.作者在农村几个月仅读一本《气象学教程》的典型细节,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借书难的背景。

D.恢复高考后,“我"表现出的委屈引发公社干部的同情,促成了谎报英文专长报考大学的行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作者反用歇后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语言既得体,又具有趣味性。

B.作者巧妙引用梁启超的话语“老年常思继往",与后文回忆的往事形成衔接,过渡自然。

C.作者说师弟们拓展学术研究方向这件事,旨在衬托自己坚守唐宋诗歌领域的可贵精神。

D.作者善用典故,如文章结尾处钟会与嵇康交往的事例,很贴合作者出版文集时的心境。

8.文本画线句中“太丢人了”“临时翻看"根本不知道”“当场决定"等语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卖瓜者言”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①,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②。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选自《人物志·效难》,有删改)

材料二: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③之赵,赵以为守相④。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⑤,习秦事。今大王使臣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忍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假象:拟想的形象。②中情:内心的实际情况。③司空马:人名,文信侯吕不韦的下属。④守相:代理相国。⑤尚书:官名,秦相国的属官,主管文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少A为秦刀笔B以官长C而守小官D未尝为E兵首F请为大王G悉赵兵H以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循其所言"中的“循”与成语“循规蹈矩"中的“循”词义不同。

B.“富视其所与"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词义相同。

C.侯,爵位名,依据《礼记》,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内恶赵之守”与“恶施不孝"(《墨子·兼爱》)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人才不容易,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也不可能彻底完备,因为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而想要了解人的才智非常困难。

B.人们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而人们结交观察人才时,轻易地相信其行为和名声,不掌握他内心的实际情况。

C.认识人才要看其行动,如看他没当官时安心于什么,看他当官后举荐什么人,看他窘困时的所作所为,看他贫穷时索取是否正当。

D.司空马认为:赵国如果割让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可以生存。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

(2)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14.材料一告诉我们,认识(辨识)人才是很难的。你认为赵王辨识认清了司空马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即以“山水郎"自居,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不喜尘世,流连山水。

B.上阕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奇幻的仙境结合,虚实相生,颇有怡然自得之心理。

C.下阕写出了词人诗思之丰,酒量之大,还凸显了词人对世间功名富贵的鄙夷。

D.洛阳牡丹早负盛名,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意在体现高洁的名士风流。

16.本词被称为《全宋词》中最“狂"的一首,请分析本词是如何将“狂”体现

得淋漓尽致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对鸟、兽困窘描写,使蜀道之难更加突出。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华反衬荒凉衰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6分)

随着“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中国多地都市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场景让无数消费者步入诗意时空。

围炉煮茶讲究氛围,庭院里摆上竹编桌椅,四周悬挂纸灯笼和书法字画,桌子中间摆上炭炉和茶罐,周围铁丝网盘空余处则放上年糕、板栗等秋冬氛围十足的食物。而像柿子、红枣这些颜色鲜艳的水果,放在木制托盘里才会_____________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良辰美景,与亲朋好友一边煮香茶美物,一边_____________,好不惬意。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年轻人背负着压力奔赴在路上,而围炉煮茶是慢生活的文化符号,与飞盘、攀岩等激烈户外活动_____________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对新中式茶文化的兴趣。以炉煮茶自古有之,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如今,文人士大夫的走入民间,茶点也可海纳百川,万物皆可围炉而煮。这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创新,包含着从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和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追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谈笑风生大相径庭闲情雅致

B.相辅相成谈笑风生大同小异悠然自得

C.相得益彰谈笑自若大相径庭闲情雅致

D.相辅相成谈笑自若大同小异悠然自得

19.下面各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与文中“万物皆可围炉而煮”一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不同的一项是()

A.柴已经整整齐齐地堆好___B.花草树木正在蓬勃生长

C.这种感受人民很难捕捉___D.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乔家大院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墙倒屋不塌"。乔家大院虽已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①___,与这种特殊的屋体构造密不可分。

乔家大院主体建筑的屋架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斗拱和榫卯等技艺,形成有弹性的整体。榫头与卯眼结合时,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②___,榫卯结构的建筑主要部件会在晃动之后,依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起到较强的抗震作用。这种抬梁式结构首先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地基或石础上先③___,接着再在立柱上架梁。然后,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立柱的上端,并在各层大梁和屋脊下的平梁之上设置若干横向的檩,檩上排列椽子以承载屋瓦的重量。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复杂,结实牢固,加工细致,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

20.下列句子中的“一定”和“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中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都过去半天了还没来,他一定没赶上车。

B.这次任务非常紧,你明天一定要来。

C.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这一计划。

D.此事不宜宣传,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致知在格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1.B2.B3.D4.B

5.①宋代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图书价格大幅度下降,图书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②宋代形成了官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主力出版系统,同时还有寺观出版、书院出版等,奠定了后世的出版格局。③整个宋代前后雕印了7部大藏经,这是出版史上的奇迹。④南宋国家藏书总数达9819部,119972卷。宋代也诞生了很多科技之最。⑤宋人发明了一种字体——后人称为“宋体字"。⑥宋代时蝴蝶装盛行,这种装帧方式使得查找内容更方便,可以标示页码等,这是图书装帧形式的重大进步。

【解析】

【1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也促使雕版印刷在宋代走向成熟”错误。由原文“雕版印刷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是应用十分有限,经过五代十国的继续完善,宋代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加上社会稳定、政治宽松、思想自由,雕版印刷进入辉煌期"可知,还有“五代十国的继续完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错误。由原文“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宋代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图书价格因此大幅度下降,图书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可知,是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秘阁书籍的精美。

B.是对宋体字的评价。

C.是对宋代雕刻的评价。

D.是说收藏书籍,专门注重宋版,并且难能可贵。能支撑原文倒数第二段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B.第④段不仅介绍了雕版印刷在宋代进入辉煌期的原因,还介绍了介绍了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与普及的表现。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筛选出有关“宋代出版事业繁荣的具体体现"的内容,然后分点作答。

由原文“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宋代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图书价格因此大幅度下降,图书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为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可知,宋代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图书价格大幅度下降,图书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

由原文“宋代形成了官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主力出版系统,同时还有寺观出版、书院出版等,奠定了后世的出版格局"可知,宋代形成了官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主力出版系统,同时还有寺观出版、书院出版等,奠定了后世的出版格局。

由原文“宋太祖十分重视出版工作,他命张从信负责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了中国第一部官刻本之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大藏经规模宏大,卷帙浩繁,耗时费力,需要的雕版量巨大,共雕版13万块,多达5048卷。后来雕版被运至东京开封保存,宋徽宗年间又有重印。靖康之变时,版片被金人掠去。整个宋代前后雕印了7部大藏经,这是出版史上的奇迹”可知,整个宋代前后雕印了7部大藏经,这是出版史上的奇迹。

由原文“南宋国家藏书总数达9819部,119972卷。宋代也诞生了很多科技之最,如世界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菌谱》、世界最早的梅花谱《梅谱》、中国现存最早的制糖方法专著《糖霜谱》、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世界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资生经》、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等"可知,南宋国家藏书总数达9819部,119972卷。宋代也诞生了很多科技之最。

由原文“宋人为便于刻板,还发明了一种字体——后人称为‘宋体字’,至今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字体”可知,宋人发明了一种字体——后人称为“宋体字"。

由原文“宋代时蝴蝶装盛行。所谓蝴蝶装,就是将印好的书页对折,在对折处将整本书粘连在一起。这种装帧方式属于册子装的一种,查找内容方便,可以标示页码等。这是图书装帧形式的重大进步”可知,宋代时蝴蝶装盛行,这种装帧方式使得查找内容更方便,可以标示页码等,这是图书装帧形式的重大进步。

【答案】6.D7.C

8.①自尊心强,怕在同学间丢脸。②灵活变通,能适时调整策略。③干脆果断,作者在不知情时,当机立断,决定报考文学专业。(每点1分,答出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卖瓜者"的身份体现作者的自我定位,凸显人文学科的特点,全文围绕作者“怎么成为瓜农”展开。②围绕“卖瓜者"身份,作者按时间顺序“言说”其人生经历,言谈生动,活泼幽默。③最后,以“钟会"自比,以“嵇康”指代与会专家,虚心接受大家批评,完成此次学术会议“发言"。(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6题详解】

“我表现出的委屈引发公社干部的同情”于文无据,原文为“我心里很委屈",委屈并未表露。

【7题详解】

“旨在衬托”分析错误,作者提及的目的,是说选择各有差异,但无高下、主次之分。

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B项,两句中的“与"词义不同:前者为“施与、给予”,后者为“亲附、亲近"。A项,两个“循”词义不同:前者为“沿着,这里引申指听取";后者为“依照、遵循”。C项,解说正确。D项,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前者为“忌讳,引申指担心”;后者为疑问代词“怎么、如何"。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分析不当,应是“赵王对其看法表示不认可,希望他重新考虑"。

13.(1)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游处”“变易"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从事成”“敌秦"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关键词。第(1)句:游处,交往相处;变易,改变、变化。第(2)句:从事成,合纵联盟成功;敌秦,抵抗秦国。

14.[示例一]赵王没有辨识认清司空马。(1分)赵王草率地任命司空马为代理相国,并表示愿意听取司空马的意见,赵王注重其名声和言论,不注重掌握他内心的想法。(2分)赵王后来拒绝了司空马的建议,也只是不愿意把希望都寄托在司空马身上。(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赵王最终辨识认清了司空马。(1分)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建议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给秦国,又请求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都被赵王拒绝了。(2分)赵王看清了司空马内心的想法,认识到司空马其实是为秦国服务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首先理解材料一并概述主要观点,然后梳理材料二的内容并分析赵王是否辨识认清了司空马,最后分析判断并简要作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什么是认识人才本身的难处呢?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能够深入人才的精神世界进而了解他的才智,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说认识人才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不可能是彻底完备的。所以各自确立了自己的标准,以此来对人才进行观察和任用。有的看人的外貌,有的观察人的举动,有的揣度他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有的揣度他拟想的形象,有的审察他的细微之处,有的忽略他的过失和错误,有的听取他的言论话语,有的考察他做事的效果。上述八种做法是杂乱没有系统的,所以在审察任用人才上所得者少,所失者多。所以必然会有草率地相信外表的失误,也会有所用人才地位或职位的变化与内心不一致的谬误。因为他结交观察人才的时候,轻易地相信对方的行为和名声,不掌握对方内心的实际情况。这就好像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一样。名不副实,就没有人们预期的效用。所以说:名声通过众人之嘴而宣扬提升,而实际却因为事实而下降。真正的智慧在内心的人,名气和实际不相符,但任用他们却可以取得成效。所以说明因为众人不认识而名声减退,但实际却因做事效果显著而名声彰显。这些都是草率审察人才而常有的失误。所以说一定要观察他的行动,才能认识他的才能。所以在他没当官的时候看他安心于什么,在他当官以后看他所举荐的人,在他富裕的时候看他所施与别人的东西的多少,在他窘困的时候看他的所作所为,在他贫穷的时候看他索取是否正当,这样以后才能知道他贤能与否。这样做是通过考验知人,不是仅仅凭眼睛看。所以知道一个人的本质,还不足以知道他所采用的方略。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有的人已经达到了志向却又发生了改变,有的人处于穷困贫贱中却努力行动,有的人得志后却纵欲而为。这又是考察人才没有顾及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的失误。由此论之,(考察人物既要了解他的性情,又要考察他的变化,)两方面都要做到,这就是难以认识人才的困难。

材料二:

文信侯吕不韦被逐出走,他的亲信司空马到了赵国,赵王任命他为代理相国。这时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游说赵王说:“文信侯做秦国丞相时,我在他手下管理文书,熟悉秦国的情况。现在大王让我担任代理相国,我也要熟悉赵国的情况。请让我假设现在秦、赵两国要交战,我们亲自去观察到底谁能取胜。您看赵国和秦国哪个大?”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大。"他又问:“哪一国人口多?”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人多。"又问:“金钱、粟米哪一国富有?”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富有。"又问:“哪一国治理得更好?”赵王回答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又问:“哪一国的丞相贤能?”赵王说:“赵国的丞相不如秦国的贤能。"又问:“哪一国的将军指挥高明?”赵王说:“赵国的将军不如秦国的高明。"又问:“哪一国的法令严明?”赵王说:“赵国的法令不如秦国的严明。"司空马说:“这样说来,大王的国家哪一点也不如秦国,大王便要亡国了。”赵王说:“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无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取您的意见。"司空马说:“大王可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崤山以东各国诸侯必然害怕亡国;赵国处境危险,诸侯必然感到恐惧,一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抗秦的事就会成功。我请求替大王去组织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的力量,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时担任秦国的刀笔吏,在秦国以办理文书的差役而担任小官,没有做过军事将领,我请求为大王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赵王不肯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不采纳,这样我也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允许我离开赵国。"

15.B

16.①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来体现。词人以天帝山水郎自居,想象自己向天帝借来权利,可以支配风雨,留云借月,可见其“狂”。又自诩诗词万首,饮酒千觞,从未将王侯将相放在眼中,以夸张之法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世俗的不屑。②塑造了行为疏狂、傲视权贵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玉楼金阙"代表权利和富贵,而“梅花”则代表词人的高洁和孤傲,词人即便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只愿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表现了词人洒脱不羁、淡泊名利之性情。

【答案】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②.猿猱欲度愁攀援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