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菏泽一中八一路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1.D2.C3.D
“身修"首要的是“格物”,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即“知至";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即“意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即“心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即“身修”;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进而治理好国家,然后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5.材料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按照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行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首先说明“格物"的重要性,即“格物而后知至”,意即“格物"才能致知,要亲临现场了解鲜活生动真实的材料,才能获得真知。其次第二层分析获得真知后如何才能实现意诚,即“知至而后意诚”,以及“意诚"的重要性。然后第三层论证“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两个“意诚”的不同,最后总结修养身心到“心正"的重要性。
【解析】1.A.“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让自己‘在场’,去亲身经历、感悟,从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见识和心得”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状态是让自己‘在场’(身临其境),而非仅仅借别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可见选项“只有……才能”的说法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文中说的是“最佳状态"而非仅仅”。
B.“就可以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改变或者修正……从而也能获得真‘知’"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场’,……故而它很可能只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还可能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或者修正。所以……但要真正刻骨铭心地‘懂得’则必须要经历”,可见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文中说有“可能”,还说“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读书多并不能获得“真知"。
C.“‘知至而后意诚’和‘格物而后知至’……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与‘知至而后意诚’中的……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可见选项颠倒了顺序,对应关系和文中相反。故选D。
2.C.“‘意诚’应保持固有的弱点"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说“此之‘意诚’者应该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点”,可见选项偷换概念,把“明白"换成了“保持”,曲解文意。故选C。
3.D.“意诚而后心正‘毋自欺也’"错误。材料一第五段说“‘知至’……自然就会明白‘掩耳盗铃’如何可笑,‘文过饰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让自己活得踏实自在”,可见据文意选项中“毋自欺也"对应的是“知至而后意诚”。故选D。
【答案】6.C7.A
8.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
③从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
9.①小说创作背景对于小说的影响。小说写于三十年代中期,当时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失守,榆关失陷,华北告急,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鲁迅创作的《非攻》也写了宋国面临楚国入侵时的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
②小说的某些细节、某些人物对现实的影射。比如,写墨子回到宋国后宋国国弊民弱的社会现状,影射了国民党采用种种欺骗手段,搞什么“防御工程”,组织“募捐救国队”,空叫“民气"等社会现状;曹公子的演说讽刺了国民党政府表面上故意发一些慷慨激昂的空论,以欺骗人民。
③小说以历史启迪现实。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反映了面临外族入侵,鲁迅坚持抵抗、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错误,由原文“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可知,他们的行动和语言受到了墨子的批评。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充分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没有用心理描写,而主要靠行动和对话来体现。
C.“细节都有历史根据"错误。“细节”不会拘泥于史实,通常是虚构的。
D.“淡化小说严肃性"错误,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使小说更具有现实性,而非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故选A。
10.【答案】BE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
11.【答案】A【解析】A.错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人如果没有仁德。B.正确。点亮;彰明。句意: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C.正确。住所;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D.正确。通“悦”,高兴;通“悦”,使……高兴,取悦。句意:皇帝很高兴。/客人得到药方,拿来取悦吴王。故选A。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范中行氏没有尊贤而贱不肖。故选C。
13.(1)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2)略
(1)“论量”,评论;“比”,近来;“称”,符合。
(2)“事”,事务;“恶”,怎么;“劝”,鼓励。
14.【答案】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_________(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答案】15.B16.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解析】15.B项,错在“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本诗的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花,是近景描绘。故选B。
16.本诗颈联是说“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他克制、理性的表现。同时,“莫令炎瘴送生涯”,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也有对未来“报恩波”的憧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B,解析:整段文字谈论的是孔子,括号内句子应以“孔子"为主语,而C项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孔子的人生经验”,且下半句缺少主语,据此可排除C项。括号后面的句子是正面论证孔子是“富有感情的人",而D项后半句“不是一个神”与后文缺少连贯性,据此排除D项。对比A、B两项,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B项因主语前后一致显得更连贯。故答案为B项。
19.A。解析:喜怒哀乐: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七情六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为与后面所写孔子的“生气"笑”等相照应,第一处应用“喜怒哀乐"。连连:表示连续不断。交口:众口同声地(说)。第二处语境是说孔子一人称赞颜回,所以应用“连连”。莞尔而笑:微微地一笑。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容美好动人。句中用来形容孔子的笑,应用“莞尔而笑"。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发生在眼前的。乐陶陶:形容很快乐的样子。第四处前后文是说孔子的形象如在眼前,故用“活生生”。
20.参考答案:而只有以这样的感觉去读《论语》,我们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只要……才……"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二是“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不合逻辑,语序不当。
①怜悯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怜悯之心的普遍性。③怜悯之心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22.因为孟子和卢梭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所以两人对怜悯之心的思想政治意义的看法有明显不同。
23.例文:___悦纳“无用"之美
在唯“有用”马首是瞻的环境下,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拗口陈旧的文言诗书不再使人手不释卷,铁马冰河再也踏不入今人的梦境,礼仪教养和公益活动往往被视为浪费脑力体力的无用之学、无用之事……然而静言思之,“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
抱怨声中,我们总是会听见“无用功"这三个字,这似乎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诗书国学,除去考卷上寥寥几题,其余都是“无用功”;礼仪教养,除去饭局上应付长辈上司,剩下都是“无用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若不是计入学分档案,那都是无用之举。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统计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上百本书里粗略翻过的大约几十本,记住内容的不过才几本,而真正有用的,不过一两本而已,其中的“无用功”令人不禁长叹一声。种种现象引人深思:难道这世间与生俱来那么多无用之举?其实不然,“无用"的形象,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
“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让“无用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今人眼中,“无用”和“有用"的界限往往是功利性的。“有用”的事物例如钱财名利,甚至于应考方法、交际手段,都像是表面华丽,散发着诱人香气,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浆果,即使饱含毒素也依旧诱人;而“无用"的事物往往是牡丹旁的莲花,孤高的气息只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就难怪有人会发出“世人甚爱牡丹”的感慨。“何方国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人们戴着名为“功利”的有色眼镜,自然也就难以窥破“无用"之美。
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有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有用"之美在于你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而“无用”之美则让你的精神拥有诗意的栖居。从此黄昏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梦境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喧嚣,为人处世多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修养,生活中多了一份公益实践中滋养出的温暖与知性......悦纳“无用”之美,其实是悦纳了何其珍贵的精神珍宝!
“无用"之美之于“有用”,如同茫茫夜空中的一轮白月光。悦纳“无用"之美,让喧嚣的尘世得以安宁,漂泊的灵魂得以栖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引用古代哲人老子、庄子的相关名言,以及现实中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会上的致辞,阐述了“无用”的重要性。首先,材料引用老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思辨性论述,并借助车毂这一事物,进行了辩证性思考,认为正是因为它们的“空"无”,才造就了物体“有"之美。当然,从老子的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否定“有用”,而是充分认识到“有用"与“无用”各自的独特作用。其次,庄子的话以及桂树、漆树有用反而遭受斧砍刀割不能颐养天年的例子,同样说明世俗眼中的“无用”,恰好是智者眼中的“大用”。而莫言的话,则告诉我们,文学、刺绣、音乐等那些看起来“无用”,不能成为生存工具的东西,实际上它们可以给我们增加生命的智慧,领悟到生活的美好,所以又是有用的。材料最后一句话,则引发我们产生对于现实的相关思考:世间的事物,除了实用,还有一些无用之用,对自身成长、陶冶情操、培养感情均有助益,所以,现代人不能再继续一味急功近利下去。而当代青年,若想成长为全面发展、修养高的时代新人,就要摒弃功利心,除了掌握学习、工作、生存技能之外,也要学习一些“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无用"的东西,来滋养心灵,提高修养。
写作时,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也可以直接针对“无用”作如下思考:“空无"是前提,“有用”是结果;“空无"是手段,“有用”是目的。“无用"不是无用,而是有用,且有“大用”,即换个角度,提升个人境界,“无用"便是“有用”。当然,此处的“换个角度"仅仅是手段而已,而不应该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否则就会导致离题的风险。
立意:
1.中空如毂,“有用”似车。
2.要识“无用"真面目,换个角度“有用”中。
3.莫让“无用"遮慧眼,撩开迷雾“有用”天。
4.“无用"与“有用”,取决于你的境界。菏泽一中八一路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古之圣贤更倾向于认为知识的根源来自鲜活的事物。事实上事物本身蕴含的“道"是纷繁复杂、深幽无尽的,书本上的“知”都是某些人从某些角度、某些立场去感悟和诠释事物所获得的“知”,而我们读书恰如啜饮经过过滤了的水一般,固然也可以得到一些精华,但事物中的“知”其本身的整体性却早已被破坏了。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状态是让自己“在场"(身临其境),而非仅仅借别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场”,也要从多视角多立场去寻找材料,并且永远谦卑地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知"距离真正的“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它并非“格物"而来,它没有直接面对那个“物”,故而它很可能只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还可能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或者修正。所以看名著电视剧、名著缩简本,肯定没有读名著本身收获大;所以看哲学译本肯定没有看哲学原典那样气韵通畅;所以从书本上得来的领悟固然可以让你惊喜,但要真正刻骨铭心地“懂得"则必须要经历,只有经历过之后所得的领悟才能豁然贯通、才能融入你的血液。
由上面的阐释即可明白,“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而已,它还是一种在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深入的推究(“格物”)之后得到的个性化的领悟,是对生命和生活现象的思考在经过沉淀之后所得到的通透明澈之见识和心得。
可“格物"之后得到的“知”一定就会让人“意诚"吗?
“所谓意诚者,毋自欺也”,说来十分容易,做来却颇要费些功夫呢。我们犯错误,往往有时候就是一方面很明白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却总抱着侥幸心理,给自己找万般理由来开脱。不自欺,就是不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就是明白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如实地将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贯彻到行为中去。不自欺,即知行合一。当一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外在的评价对他而言就无足轻重了,他只会循着心中的“知"去行事,他不需要旁人的监督和评价也能坚持去做对的事情,这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格物而后知至"的“知”就足以使我们做到“意诚"了吗?我想,“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与“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至"在意蕴上应该还是有所差别的。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格物"之后可以得到“知”)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得到的“知”经过积累和相互作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高度的“知")。也就是说,“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非得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只有积累和达到那个水平的“知”之后,方可做到意诚。
“知至"即“知”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就会亲近美好而远离丑恶;自然就会明白一些最简单朴素、却在万事万物中都通行无碍的道理;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判断、荣辱观念;自然就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洞见性和预见性;自然就会明白自欺欺人的愚昧无知和徒劳无功;自然就会明白“掩耳盗铃"如何可笑,“文过饰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让自己活得踏实自在,很明白为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很明白为何君子能做到“不忧不惧”,故而也就自然更明白“意诚”的意义。
关键是,当“知至"的人因为深刻明白“知”的价值而忠实地履践着自己的“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知”融合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他自然就会达到“意诚"了。
“意诚”者固然可以做到“慎其独也”,但君子光只“慎其独也”还远远不够,因为君子最后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故而君子需要不断修炼,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君子才能朝着那个至高至大的目标不断地上升。
故而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揣测,“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比“知至而后意诚”中的“意诚"蕴含会不会更丰厚一些?它应该不仅仅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它还可能指向诚实对待自己的局限。此之“意诚"者应该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点,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的见识可能存在偏狭,也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由于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正因为对于这种“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这不正是一种“意诚"吗?),君子才会有意识地去规避和克服它们,才会努力不让主观的情绪(愤闷、恐惧、好乐、忧患等)干扰自己的判断,才会不迷信自己的判断,才会尝试着站在更多元的价值立场去进行体会和观望。超越自己的起点,去正视自己。只有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才能获得更高的胸怀和境界,也才能真正地达到“心正”。另外,“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也应该不仅仅是指“诚实”,还应该包括“诚挚”——对人对己的诚挚,也就是一种“仁"。“知至而后意诚”的君子经过不断地修养,不仅仅会懂得尊重自己,也会懂得尊重他人;不仅仅会懂得珍惜自己,也会懂得珍惜他人;不仅仅懂得爱护自己,也会懂得爱护他人。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诚”者经过修炼之所以能达到“心正”,是因为这时候的“意诚”者心里不仅仅只装着自己,还装着许许多多同自己一样有着同样诉求的面目鲜活的他人。故而相对于之前的“格物"和“知至”而言,“意诚"的君子从“心正”开始走出了自己,走向了一个涵盖着天地众生的更广阔的世界。___(选自李兰《格物·知至·意诚·心正》)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物"能获得真“知”,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让自己“在场”,去亲身经历、感悟,从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见识和心得。
B.读书如果足够多,就可以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改变或者修正读书少时得到的片面的、零散的“知”,从而也能获得真“知”。
C.“知至而后意诚"和“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在意蕴上不同,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
D.“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在意蕴上相同,都是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有着更高的胸怀和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实"的意思,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也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局限。
B.“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挚"的意思,包括对人对己的诚挚,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应保持固有的弱点,承认见识偏狭和因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
D.“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有对“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因而能够超越自己的起点,正视自己。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诚”的理解前后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必慎其独也"B.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坦荡荡”
C.意诚而后心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意诚而后心正“毋自欺也”
4.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简要解释材料二中“身修"的内涵。(6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攻
鲁迅
墨子从鲁国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去见王就是。”墨子说。
墨子和公输般一起见楚王,楚王说公输般已经为他造了云梯,可以攻下宋。
“那可不一定能攻下宋,我可以和公输般拿木片来较量试试。"墨子说。
公输般和墨子拿木片斗了九个回合,公输般输了。楚王觉得有些扫兴,说:“我就不去攻宋罢。”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公输般留他吃饭。
墨子说:“今天要走,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①,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注释】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文本链接】
鲁迅的小说《非攻》选自《故事新编》,创作于1934年8月。1930到1940年属于中国近代史,当时正处在抗战时期。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民族矛盾激剧上升。但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则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避免冲突扩大。这样,他们一方面要“开门揖盗”,投降卖国,另一方面又不断压制人民,逞强凌弱。同时,又采取种种欺骗手段,搞什么“防御工程”,组织“募捐救国队”,空叫“民气”等等。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具体描绘了墨子脚上的草鞋:“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草鞋已经碎成了一片一片”,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B.“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公输般在墨子的劝说后,收起云梯和木鹊,说明他决定不攻宋。
C.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D.小说中鲁迅着意突出了墨子的“好义”行为和“非攻"主张,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语平常而朴素,而意蕴深刻。如文中两处加点词语“饭碗”,前一句“饭碗"指公输般的官场晋升,以战争获得不义财富;后一句“饭碗”指宋国人民的安定、平稳的生活。
B.作品写了墨子为却楚攻宋,仓皇而走,连胜而回,小说充分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让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具体感受他内心的忧虑和欢快。
C.鲁迅尊重历史,《非攻》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事件和细节都有历史根据,塑造了一个反抗侵略的“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D.鲁迅的作品语言一向轻松诙谐。如文末的“募捐救国队”,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增强了作品调侃的意味,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8.文本最后一段写墨子回到宋国的遭遇,说说鲁迅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9.这篇小说带有比较明显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意图,作者在着重发掘历史精神的用意中,执着于现实的战斗。请结合创作背景,分析小说中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体现在那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3分)
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而不信”的“而"与《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B.“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
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
D.“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
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羊踯躅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D.诗人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16.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租赁合同:房产、车辆、设备等租赁细节及合同标的
- 智能台灯课程设计 总结
- 摇摆式送料机构课程设计
- 专题06 三角形(全等、相似)(2大易错点分析+19个易错点+易错题通关)-2024年中考数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 端口扫描器课程设计
- 自然心教育爱课程设计
- 花卉拼贴课程设计
- 竹片铣槽机课程设计
- 液压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 2024药品销售个人工作总结(35篇)
- DL-T5394-2021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
- 2021泛海三江JB-QBL-QM210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说明书
-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2024年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管理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马拉松赛事运营服务方案
- 阳光少年体验营辅导员工作总结
- 国家能源集团考试试题
- 2024销售业绩深度总结报告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3篇
- (高清版)DZT 0388-2021 矿区地下水监测规范
- 建立旅游景区的全员服务意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