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枣庄三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10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上得到一致的认同,所以西方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炮还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的依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

但更重要的,是仁,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爱。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拿礼乐当回事。这层意思,他是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那么,爱心从何而来?天性。出自天性的爱,叫天良。没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总之,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因为他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及儒家的核心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仪式”的认识。(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收

茅盾

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

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一石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这时已经是阴历六月底,农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

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了风潮前阿四赊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现在又要种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觉得那就是强迫他们把债台增高。

老通宝看见儿子媳妇那样懒懒地不起劲,就更加暴躁。

“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还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还剩下一包肥田粉在这里呀!”

阿四有气无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宝跳了起来,恶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儿子说:

“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

“哪来的钱去买一张饼呢?”

“放屁!照你说,就不用种田了!不种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来还债?"

第二天一清早,小陈老爷刚刚抽足了鸦片打算睡觉,老通宝突然来借钱了。数目不多,一张豆饼的代价。一心想睡觉的小陈老爷再三推托不开,只好答应出面到豆饼行去赊。

老通宝一路上有说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饼放在廊檐下,却板起了脸孔对儿子媳妇说:“死了才不来管你们呀!什么债,你们不要多问,你们只替我做!”

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拔似的长得非常快。河里的水却也飞快地往下缩。好容易从那干涸的河里车起了浑浊的泥水来,经过那六七丈远的沟,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

田里那些壮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贫血症似的一天一天见得黄萎了。老通宝看着心疼,急得搓手跺脚没办法。四大娘冷一句热一句抱怨:白费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张豆饼的债!

不单是老通宝家,谁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内就要干裂的像龟甲呀!

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救急。老通宝一听到“洋”字,就有点不高兴。况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车会有那么大法力。正在这样怀疑着的老通宝还没开口,四大娘却先愤愤地叫了起来;

“洋水车倒好。可是租钱呢?没有钱呀!听说踏满一爿田就要一块多钱!"

“天老爷显灵。今晚上落一场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桥头那座简陋不堪的“财神堂"前磕了许多响头,许了大大的愿心。

这一夜,老通宝整夜没有合眼。

正午时分,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那些守在小桥上的人忽然发一声喊:来了!——那就是洋水车!

“水就从这管口里出来,灌到田里!”

管理那软管子的镇上人很卖弄似的对旁边的乡下人说。

突然,那船上的机器发喘似的叫起来。接着,咕的一声,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

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

他也不和儿子媳妇商量,径拉了保人,担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块钱,也叫那软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

太阳落山的时候。老通宝的田里平铺着一寸深的油绿绿的水,微风吹着,水皱的像老太婆的脸。老通宝看着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唠唠叨叨聒着“又是八块钱的债"!

接着是凉爽的秋风来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村坊里的人全有喜色。老通宝更断言着“有四担米的收成”,是一个大熟年!有时他小心地抚着那重甸甸下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许竟有五担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壮实!

只要一次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爷到底是生眼睛的!

但是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乡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砻谷的时候,镇上的米价跌到一担糙米只值四元!最后,乡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担也不容易出脱!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

“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

然而讨债的人却川流不绝地在村坊里跑,汹汹然嚷着骂着。请他们收米罢?好的!糙米两元九角,白米三元六角!

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全村坊的农民哭着,嚷着,骂着。“还种什么田!白辛苦了一阵子,还欠债!”——四大娘发疯似的见到人就说这一句话。

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

一九三三年一月

【注】《春蚕》《秋收》《残冬》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米囤”风潮让被围的市镇打开“方便之门”,人们因此渡过眼前难关,初步显露斗争才会有希望的主题。

B.文中两次提及“春蚕”,从“春蚕"到“秋收”愈加悲惨人物遭际,体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C.老通宝的心情随着庄稼起伏多变,喜悦、着急、盼望,最终因希望破灭而送命,小说的节奏也随之缓急有变。

D.文中先写农民丰收在望,继而写农民丰收成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7.关于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多多头有着最初的觉醒,干了犯“王法”的事,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

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推动了情节发展。

C.米店老板冷冷的表情和腔调,表现了事不关己的商人对农民命运的漠不关心和无情嘲弄。

D.四大娘对种田的怀疑和欠债的担忧,在小说倒数第二段得到了应验,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悲苦。

8.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中老通宝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结尾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古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耕种,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江夏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

13.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3分)

14.课内翻译。(12分)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在江宁半山时创作的。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交代了王安石隐居时的生活环境和身份。由此可知,面对宦海沉浮,王安石采取了安然自适的态度。

B.上片后两句写词人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不仅有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也有壮志未酬的忧愁。

C.全词写景绘声绘色,描绘江宁半山的春景,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寄情黄鹂,表明他隐居后惟有闲情,照应上片首句的“闲"。

16.有人评价“数间茅屋闲临水”的“闲"用的极妙,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的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礼记·大学之道》有言“_____________,”,这告诉我们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天子百姓概莫能外。

(3)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胜利,绝不放松。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父亲和母亲轮流用簸箕撮起麦子,一下一下地抖动着,清理着麦粒中的杂质。石子、稗子自然是最先被清理出去的,甚至连一片藏匿在深处的麦糠也无法逃脱。太阳呼啸着把俩人的身影一点一点地拉长,待到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时,四个圆桶般的麻袋便伫立在稻场中央,骄傲地扫视着周围。一头老牛满脸不快地拖着板车走了过来,下午的阳光将它和板车的身影也一并拉得很长。粮食码好后,我牵着牛,牛拉着车,父亲驾着车,我们朝着粮所走去。一段陡坡,父亲双手撑着车把,低着头,勾着腰,身体几乎要和地面平行,肩上的绳子钻进了他的肩膀。卸车,验粮,称重,归仓……做完这一切,父亲和母亲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带着疲倦而满意的笑容离开粮所。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月光缓缓地流淌着,把回家的路照得清晰、洁净。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茹志鹃《百合花》)

B.“我急着赶火车,再有半小时就开了,可我又想买点糖果……"(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C.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王佐良《上图书馆》)

D.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反向旅游"是指年轻游客为了避开人潮,选择非著名旅游小城,从而安静、清闲地度假。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部分原生态、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小众景点、非著名旅游城市就受到年轻游客大力追捧。

①?一方面,热门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往往人满为患、价格飙升,难免让人望而生畏。由此,一些非著名旅游小城凭借着相对清静、价格亲民的优势,成了“冷门好去处”。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各种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使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圈。

“反向旅游"代表了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不再盲目从众,而是对旅游体验、游玩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如果仗着旅游资源丰富、唯一,便不思进取,热门景区③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力度,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

B.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

C.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增加优质产品的供给,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

D.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10月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一)

1.D2.C3.D4.①文章先指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②接着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仁的制度保证,仁是礼的根本;③最后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5.①仪式属于礼,是规则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抽象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受教育,就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实施,不同的仪式就是教育所需要的一个个的具体方式。②通过仪式的方式,我们在入学仪式上体会到了成长,在升旗仪式上激发了爱国情怀,在成人仪式上感受到了责任。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我们的感受可能并不会这样强烈,所以这样的仪式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曲解文意,原文说“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分而又合,而没有论及“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说法错误,原文说“俗是一种生活习俗”,生活习俗不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而是具有地域性甚至全民性的生活习俗。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讲什么是孝道;B.讲音乐能够反映民情,盛世与乱世的音乐给人的感受不同;C.讲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D.讲礼的规定,《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前三项虽然都与礼有一定联系,但D项才是讲“礼”的规则的。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五段,首先,第一段开头“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指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

然后,第二段“礼是仁的制度保证”,第三段“仁为礼乐之本”,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仁的制度保证,仁是礼的根本;最后,第四、五段“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从材料找到对礼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仪式来具体分析。

材料一有“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而“仪式"就属于礼的范畴,学校的许多仪式就是让学生们知礼,明礼,举行各种仪式就是一种教育方式,是把抽象的礼具化到仪式中,让学生对礼产生更加具体的认识。而通过仪式的方式就是让我们明礼,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这些仪式选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庄严的形式让学生去感知内心的情怀,激发责任感,在以后的人生中形成正确的导向,从而指导他们向善、进取、爱国、敬业等。

现代文阅读(二)

6.B7.D8.①官、商、地主等多重盘剥,农民饱受压迫。②“洋”货深入农村,传统稳定的农村经济受到冲击。③农村贫穷落后,种地已经不能摆脱贫困,农民遭遇悲惨。9.①结尾写老通宝舌头僵硬不能说话,作者却还写他眼睛明朗,让他用眼睛似说非说出“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的话语。②反常的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明朗的眼神,眼睛仍似说非说的话透出了老通宝在生命的终点做出了改变,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思考。③以此结尾,深化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中国农民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觉醒,走革命的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错,文中作者对破产农民充满同情,他们深受多重大山迫害,生活艰辛悲苦,没有怒其不争。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A.“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错,原文为“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老通宝是认为儿子的走法违法,没有认为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选项无中生有。

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错,原文有“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老通宝看到了羊水车的效果,才决定使用的。

C.“无情嘲弄"错,原文有“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米店老板有的是冷漠和残酷压榨,并没有嘲弄。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能力。

结合“聚众滋扰……保安队与……居然那“抢米围"的风潮渐渐平下去”“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分析可知,农民受政府管制,商人压米价,还要交地租,官、商、地主等多重盘剥,农民饱受压迫。

结合“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救急”可知,“洋"货深入农村,传统稳定的农村经济受到冲击。

结合“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全村坊的农民哭着,嚷着,骂着。‘还种什么田!白辛苦了一阵子,还欠债!’”分析可知,农村吃不饱饭,贫穷落后,种地欠债,丰收也还不起债,已经不能摆脱贫困,农民遭遇悲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结尾写老通宝舌头僵硬不能说话,作者却还写他眼睛明朗,让他用眼睛似说非说出“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的话语。

这一不合常理的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明朗的眼神,眼睛仍似说非说的话“真想不到你是对的”,和开头对多多头咬牙切齿的愤恨形成对比,透出了老通宝在生命的终点明白了农民反抗的原因,思想做出了改变,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思考。以此结尾,深化了小说主题,老通宝的勤劳换来的是更多的债,这就引发读者思考,中国农民的出路是什么。老通宝对多多头的认同表明了他的觉醒,这告诉读者:中国农民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觉醒,走革命的道路。

二、文言文阅读

A11.B12.C

13.唐临认为皇亲国戚和显贵犯罪,要对其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而“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且是“齐高帝五世孙”,既是高官显贵,又是皇亲国戚,身份贵重,因此应当减免刑罚。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武后”是“常右义府"的主语,因此“武后”前应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

“其过"是“督”的宾语,因此“其过"后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许祎和来济友善,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后,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查李义府是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去官职。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说法错误。“符节"是古代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而非“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这说唐临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也是这一点,而非“判案时不说一句话"。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归纳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唐临的话“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可见唐临认为皇亲国戚和显贵犯罪,要对其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而“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且是“齐高帝五世孙”,既是高官显贵,又是皇亲国戚,身份贵重,因此应当减免他的刑罚。

14.(1)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相同的,但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这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3)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译文

唐临,字本德,京兆府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用计策进言,隐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让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于是县令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让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唐临)持符节巡察交州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审察囚犯,唐临应声对答十分周详,皇帝高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法律,苛刻则百姓遭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只有适中,才能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永徽元年,唐临担任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让群臣讨论萧龄之的罪过,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他。唐临陈述主张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他们议罪的本意。在隐秘之地处死王族,是议亲;审讯大夫时不加以刑罚,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污受贿,蛮横强暴,死有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就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符合尧舜用刑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谪到台州,李义府被贬谪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友善,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后,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查李义府是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去官职。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广泛通晓,注重替人遮掩过失。见妻子儿女时,一定要衣冠整齐。

15.D16.①“闲”字妙在统摄全诗,既统摄景也统摄情,既统摄人的行为又统摄人的心境。

②数间茅屋、流水潺潺、花红柳绿、黄鹂鸣叫,渲染了词人隐居后安静闲适的生活环境。

③窄衫短帽垂杨里,黄鹂声中,午醉醒来晚,是作者隐居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也是他摆脱宦海远离官场的一种悠闲心境。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反问"错误,“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自问自答,是设问。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开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闲”写出了环境的安静闲适:临水而建的茅屋,潺潺流水;春风吹来,垂杨袅袅,花朵盛开;不时传来黄鹂的鸣叫。“闲"字也写出了人物的行动:词人穿着窄衫短帽在垂杨林中散步,午醉醒来,天色已晚。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闲”更是一种心境:词人晚年罢相,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悠闲心境。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三、语言文字应用

18.D19.①动词生动形象,“撑”“勾"体现出父亲的辛劳。②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父亲拉车的艰难。③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感强。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和D项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B.表示语意未尽;C.表示引文的省略。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一般要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

①动词生动形象,文中描写父亲的动作,“撑着车把,低着头,勾着腰”“撑"低”“勾"写出父亲拉车上坡时的艰难,体现出父亲的辛劳。

②“肩上的绳子钻进了他的肩膀”,“钻"本来是写人或动物之类的动作,但这里用来写绳子,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绳子深深嵌进父亲的肩背,可见父亲的用力;“身体几乎要和地面平行”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父亲拼命弯腰拉车。这些手法形象地表现父亲拉车的艰难。

③划线句有长句“身体几乎要和地面平行,肩上的绳子钻进了他的肩膀”,也有短句“低着头,勾着腰”,句式活泼灵动,富有变化;并且短句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

20.B21.①“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②网络宣传十分发达③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这句话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加大……供给”搭配不当,将“加大"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排除D。二是语序不当,“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传统的"前面;排除AC。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讲的是“反向旅游"受追捧的原因,再结合此处的问号可知,是在问“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结构,本处应填写“反向旅游”受追捧的第二个原因;结合下句“各种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使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圈"可知,该原因与网络有关,是网络平台的宣传使得一些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网络宣传十分发达”。

第三空,结合“如果仗着旅游资源丰富、唯一,便不思进取"可知,此空应填写这样做的后果。而整个语段都是围绕着“小众景点”与“热门景点"展开的,由此可知,如果热门景点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