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1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版)_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1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版)_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1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版)_第3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1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版)_第4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1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11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毋摄馑哂俟撰雩喟(二)情境默写1.【2024·河北邢台·二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句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回答中曾皙说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2.【2024·江苏宿迁·三模】暮春季节,小华发微信给他朋友,说想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古人遗风,与其一起“(),()”,然后踏歌而归。3.【2023·湖南·模拟预测】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4.【2024·河北·一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是治国三年,子路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而且还知礼法;而冉有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5.【2024·云南普洱·二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言志后“夫子哂之”的原因是“(),()”。6.【2024·广东梅州·二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7.【2024·上海嘉定·二模】春秋时期郑国处在秦、晋、楚环伺之下,类似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所描述的“(),()”,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局面。8.【2024·云南大理·二模】一天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但同学们有碍于王老师年长,存在代沟,羞于交流。此时王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两句进行引导。9.【2023·河南新乡·模拟预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10.【2023·湖南·模拟预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哪怕面对“(),()”这样内忧外患、治理难度大的国家,他也只需三年便可扭转局面。【参考答案】1.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2.浴乎沂,风乎舞雩。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可使有勇;可使足民。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6.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7.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8.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9.莫春者,春服既成。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参考答案】1.A【解析】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后面应断开,排除C;“成”为“春服”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童子六七人”为定语后置句,“六七人”为后置定语,不能断开,排除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沂”是“浴”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风乎舞雩”是状语后置句,“舞雩”是“风”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A。2.D【解析】“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错误,应该是20岁。古代男子20岁表示成年,行加冠礼。3.D【解析】“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没有运用典故,语言朴实。4.(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5.①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②作为师长,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解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体现孔子善于启发和诱导。孔子认为子路本身不谦虚谨慎,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这从他的神态“哂”可以看出;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也难以一心治国,因而孔子在他们说完之后未置一词。而曾皙勾勒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所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由孔子的语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孔子对他微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曾皙!你怎么样?”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二)教考融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寓意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同,同则不继”“道法自然”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心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它们在汉朝之后不能成为独立学派的命运。B.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C.儒家出类拔萃者以天下为己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道家典型人物表现出明显出世倾向,追求隐逸山林或市井生活。D.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国学”并不单指儒家学说,儒道思想互补,并将佛教渐渐中国化,才能站稳立牢国学的根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矛盾对立关系的不可协调。B.材料二侧重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三足鼎立,站稳立牢“国学”根基。C.材料二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权威性。D.材料三侧重论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儒家生活态度”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4.有人说以下文段既符合儒家的主张也符合道家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评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参考答案】1.C【解析】A项,“如果……就……”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未说其被吸收的原因,更未说其不能成为独立学派的原因。B项,“只要……就……”错误。由原文“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原文不是必要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项,“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错误,根据原文“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可知,选项混淆了陈寅恪和作者的观点。2.A【解析】A项,对立互补关系。原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3.B【解析】A项,体现儒家“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的生活态度;C项,体现儒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的生活态度;D项,体现儒家即便身处低位,依然积极进取的的生活态度;B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大智若愚”,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才智出众的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只是不处处与人计较而已;“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从表面看好像笨拙,其实是不炫耀显露自己而已;“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智若愚”句体现道家的“为人处事不露锋芒”“道法自然”“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然,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相”等理念。4.①三五成行,各有志向,没有争斗,从容等待着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了儒家的“和而不同”;②春风和煦,沂水洗浴,祭天祷雨地吹风,人类探寻进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③“春服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这符合儒道两家共同主张的“和”“和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①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②,何必独沾衣。【注】①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客: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感叹自己不得长生,为终有一死而悲泣。后喻指哀叹人生短暂的人。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开篇描绘万里长空,天光云影,诗人携酒登高,融入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之所在,意境空灵。B.上片末句感叹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已成陈迹,而美好的风景却真实恒常,也蕴含对当下人生的思考。C.下片“无尽”三句以无穷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凸显出人生的有限,表达了诗人面对危机的忧患意识。D.此词以故为新,发舒性情,贵在深入浅出,意境优美高远,格调清畅豪爽,深含理趣却又不堕理障。6.论者赞这首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5.C【解析】“忧患意识”错,“那更有危机”意为哪有什么危机呢。6.①赞美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情趣:上片描绘诗人携酒登高,寄情自然,悠然陶然之心态跃然纸上;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片抒写有限人生应惜取,大好辰光莫辜负,“何事”“何必”等句言外洋溢着参透人生与宇宙融合统一之理的乐观精神;③《论语》侍坐章“莫春者”之句描绘的人人自然自在、自得其乐的社会生活与生命境界,确与朱词异曲同工。(三)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世家(节选)司马迁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般、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推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年七十三。(有删改)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下无道A久矣B莫能宗C予夏人殡于东阶D周人E于西阶F殷人两柱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雅”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颂”是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B.“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C.中国古代采用多种纪年法。春秋战国时期用王公年次纪年法,比如哀公十四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多用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康熙元年;另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纪年法等。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记述了孔子把古代留传下来的三千多首诗,按礼义的标准进行删选,编定了《诗经》,从而完成了“六艺”的编修。B.达巷党人称赞孔子博学多才,不专于一家。孔子曾总结个中原因,说他不被当世所用,反而变得多才多艺。C.文章表明,孔子对一些历史事实进行了删削、变动和修饰,他知道,后世会因这种春秋之义而怪罪他。D.本文记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活动与言论,突出了孔子高深的学问与德行,虽属客观记述,但可以看出作者对孔子的肯定与赞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2)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5.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什么没有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参考答案】1.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采用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棺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其中,“矣”字是句末虚词,后面断开;“莫能宗予”一句中,“予”是“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后面断开。2.A【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雅”和“颂”解说错误。“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雅”是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故选A。3.C【解析】C项,“后世会因这种春秋之义而怪罪他”理解错误。原文是“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说:“后人了解我将因为《春秋》,后人怪罪我也将因为《春秋》。”4.(1)老师在文献方面的成绩很显著,我们是知道的。老师谈论有关天道与人的命运(的深微见解),我们就不知道了。(2)这种贬抑责备的大义,后来有的国君加以称述并推广开来。《春秋》的义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都害怕起来了。【解析】(1)“性命”:“人的命运”;“得闻”:能够知道。(2)“举而开之”:“称述并推广开来”;“行”:“通行”。5.①春秋末期,时局动荡,各诸侯国的施政目的是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并为此而展开了激烈的纷争。②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是希望君主能够施行仁政,倡导礼仪,感化他人,不要战争,这与当时诸侯国国君想法是不一致的。【解析】分析孔子失败原因,要注意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时局动荡,诸侯纷争;其次要分析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本身是否是诸侯国国君所想要的,显然是孔子一厢情愿,非诸侯国国君所想要的。具体语句有“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参考译文: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