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概念:法律

教化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相辅相成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刑礼分野商朝《汤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唐刑罚为用《唐律疏议》德礼为本《大唐开元礼》宋《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约律分立明《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约律合流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先学后讲按图索骥P45-49本单元时间轴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子产作刑书法治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叔向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铸刑书”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德法之争P45-46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治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韩非子材料一: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乎,失其度矣!”——《孔子家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材料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章句上》①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法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②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③结果: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材料一: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材料二: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均摘编自《史记》【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如何评价儒家与法家的德法之争?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贰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律,均布也。令,发号也。——《说文解字》1.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连坐制度影响深远C.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开启礼法结合先例材料的大意是父亲甲控告儿子丙不孝,请求将丙处以死刑,官府受理后礼记把甲的儿子丙抓了起来,这体现了“孝”的伦理观念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丙的处罚结果,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连坐,只涉及甲和甲的儿子,排除B项;先秦时期的荀子就主张礼法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C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魏晋时期(1)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材料一: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春秋繁露·精华》材料二: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材料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董仲舒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魏晋时期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以经注律),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材料一: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治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tiāo]之正统。——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二: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2.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A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①过程:②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③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P47第三段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唐朝材料一: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

◎《大唐开元礼》◎《颜氏家训》(2)提倡礼治(3)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3.对于礼法关系,《唐律疏议》解释道:““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罚不可驰于国,答捶不得废于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尤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疏议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

B.德礼和刑罚具有同等的地位C.社会秩序利于君主权威确立

D.礼法都是维持社会秩序手段D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的沿革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随着问刑条例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条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前后混杂矛盾之弊,需要对条例进行整理和修订。于是在弘治13年(1500年)整理修订了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这就是《问刑条例》。——曾代伟主编《中国法制史》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阅读教材P47第二、三段)◎朱熹(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理学渗透的方式?A.社会层面:通过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2)宋朝以后教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北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圣谕广训◎圣谕十六条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2.教化的演进(2)宋朝以后: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宋朝:由儒学士人发起,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勉。明清:改为宣讲皇帝圣谕,强调顺从,与法律合流,具有约束力,成为教化工具。质疑讨论4.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D总结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质疑讨论5.中国古代的“三复奏”制度形成于北魏,发展于隋,完善于唐。内容为死刑核准以后、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这体现了A.皇帝掌控所有司法程序

B.民为邦本的有效保障C.司法程序的严格、严谨

D.礼法并用的法治理念C6.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B本课思维导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先秦时期的治理成文法的诞生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秦汉的法律魏晋的法律(律令儒家化)隋唐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宋代的教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